一種醫用內窺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醫用內窺鏡,包括前端部、彎曲部、插入部、連接部和操作部,所述前端部設置有攝像機構,所述彎曲部設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外套、彎曲組件和固定筒,所述外套套設于所述彎曲組件,所述彎曲組件設置為前端螺距大于末端螺距的螺紋線圈,所述的螺紋線圈的上端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筒,所述螺紋線圈的下端部固接于所述插入部,所述螺紋線圈與所述操作部通過彎曲驅動單元控制驅動。本實用新型采用可變距的螺紋線圈,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也具有相同的彎曲和復位的功能,使用效果好。
【專利說明】—種醫用內窺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醫用內窺鏡。
【背景技術】
[0002]內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內窺鏡的插入管一般由插入部、彎曲部、前端部組成。經人體的天然孔道,或者是經手術做的小切口進入人體內;使用時將內窺鏡的插入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
[0003]中國發明專利“200880017615.8”公開了“一種內窺鏡彎曲部”,該內窺鏡彎曲部包括具有筒狀部(28)的、互相同軸地并列設置的多個節環(26A、26B),相鄰的兩個節環(26A、26B)中的一個節環(26A)具有與筒狀部(28) —體設置的、沿筒狀部(28)的徑向延伸的突出部(32),相鄰的兩個節環(26A、26B)中的另一個節環(26B)具有與筒狀部(28) —體設置的、供突出部(32)能夠以突出部(32)的長度軸線為中心轉動地插入的承受部(42),各節環(26A、26B)具有在筒狀部(28)中與筒狀部(28)的圓周方向交叉地延伸的非接合或者接合完畢的不連續部(34)。
[0004]上述發明專利公開的一種內窺鏡彎曲部,結構復雜,制造難度高,生產成本高。
[0005]因此,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存在問題,亟需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并滿足功能需要的醫用內窺鏡彎曲部的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并滿足功能需要的醫用內窺鏡彎曲部。
[0007]—種醫用內窺鏡,包括前端部、彎曲部、插入部、連接部和操作部,所述前端部設置有攝像機構,所述彎曲部設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外套、彎曲組件和固定筒,所述外套套設于所述彎曲組件,所述彎曲組件設置為前端螺距大于末端螺距的螺紋線圈,所述的螺紋線圈的上端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筒,所述螺紋線圈的下端部固接于所述插入部,所述螺紋線圈與所述操作部通過彎曲驅動單元控制驅動。
[0008]其中,所述固定筒設置有上固定筒和下固定筒,所述上固定筒套設于所述下固定筒,所述上固定筒和下固定筒側壁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下固定筒固接于所述彎曲組件的前端,所述上固定筒用于固接設置于前端部的攝像機構,所述螺紋線圈的上端部與所述下固定筒固定連接。
[0009]其中,設置有彎曲驅動單元,包括至少四條控制所述螺紋線圈彎曲的控制線纜和設置于控制線纜端部的控制球,所述下固定筒的周向對應所述控制線纜開設有連接槽,所述控制線纜端部的控制球分別對應設置于連接槽內,當控制線纜沿螺紋線圈徑向運動時,控制球帶動所述螺紋線圈向控制線纜所處的一側彎曲,當控制線纜復位時,所述螺紋線圈靜止,當控制線纜不受力時,所述螺紋線圈復位。
[0010]其中,所述螺紋線圈與所述外套熱壓密封連接。[0011]其中,設置有透明隔熱罩,所述透明隔熱罩設置于前端部,其下端部與所述上固定筒固定連接,所述透明隔熱罩的外表面與所述外套熱壓密封連接,所述透明隔熱罩的觀察面設置為弧形,所述弧形觀察面使透明隔熱罩與所述光源之間形成隔熱空腔。
[0012]其中,設置有連接筒,所述螺紋線圈的下端部與所述連接筒的上端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筒的下端部與所述插入部固定連接。
[0013]其中,所述連接筒上端部設置有導線板,所述導線板設置有與控制線纜對應設置的導線孔,所述控制線纜穿過所述導線孔與控制部連接。
[0014]其中,所述控制線纜包括上控制線纜組和下控制線纜組,所述上控制線纜組的前端卡設于所述連接槽內,所述下控制線纜組的下端部與所述操作部驅動連接,所述上控制線纜組與所述下控制線纜組通過珠腰扣連接。
[0015]其中,所述外套設置為醫用硅膠材料制成的外套,所述外套表面設置有刻度。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7]一種醫用內窺鏡,包括前端部、彎曲部、插入部、連接部和操作部,所述前端部設置有攝像機構,所述彎曲部設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外套、彎曲組件和固定筒,所述外套套設于所述彎曲組件,所述彎曲組件設置為前端螺距大于末端螺距的螺紋線圈,所述的螺紋線圈的上端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筒,所述螺紋線圈的下端部固接于所述插入部,所述螺紋線圈與所述操作部通過彎曲驅動單元控制驅動。
[0018]本實用新型采用可變距的螺紋線圈,并通過彎曲驅動單元驅動螺紋線圈實現自由彎曲,然后通過可變距的螺紋線圈實現復位,相比現有技術中的金屬節環工藝制造的彎曲部,在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也具有彎曲和復位的功能,使用效果好,能夠極大的降低,彎曲部作為內窺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窺鏡在伸入人體內,進行轉向采集信息的重要部件,其制造成本的高低,在內窺鏡生產中,極大的影響的內窺鏡的整體造價;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的彎曲部,成本極大的降低,十分適宜在一次性內窺鏡中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醫用內窺鏡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醫用內窺鏡的螺紋線圈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醫用內窺鏡的控制線纜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在圖1、圖2、圖3中包括有:
[0024]I——透明隔熱罩、2——攝像機構、3——上固定筒、4——下固定筒、5——外套、
[0025]6——工作通道、7——連接槽、8——控制球、9——控制線纜、10——螺紋線圈、
[0026]11——連接筒、12——珠腰扣、13——上控制線纜組、14——下控制線纜組。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8]實施例1
[0029]一種醫用內窺鏡,如圖1、圖2、圖3所示,包括前端部、彎曲部、插入部、連接部和操作部,所述前端部設置有攝像機構2,所述彎曲部設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外套5、彎曲組件和固定筒,所述外套5套設于所述彎曲組件,所述彎曲組件設置為前端螺距大于末端螺距的螺紋線圈10,所述的螺紋線圈10的上端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筒,所述螺紋線圈10的下端部固接于所述插入部,所述螺紋線圈10與所述操作部通過彎曲驅動單元控制驅動。
[0030]本實用新型采用可變距的螺紋線圈10,并通過彎曲驅動單元驅動螺紋線圈10實現自由彎曲,然后通過可變距的螺紋線圈10實現復位,相比現有技術中的金屬節環工藝制造的彎曲部,在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也具有彎曲和復位的功能,使用效果好,彎曲部作為內窺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窺鏡在伸入人體內,進行轉向采集信息的重要部件,其制造成本的高低,在內窺鏡生產中,極大的影響的內窺鏡的整體造價;本實用新型的內窺鏡的彎曲部,成本極大的降低,十分適宜在一次性內窺鏡中使用。
[0031]進一步的,所述固定筒設置有上固定筒3和下固定筒4,所述上固定筒3套設于所述下固定筒4,所述上固定筒3和下固定筒4側壁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下固定筒4固接于所述彎曲組件的前端,所述上固定筒3用于固接設置于前端部的攝像機構2,所述螺紋線圈10的上端部與所述下固定筒4固定連接。
[0032]下固定筒4用于固定螺紋線圈10,上固定筒3用于固定攝像機構2,攝像機構2前置,可以采用較為便宜的CMOS傳感器及LED光源進行采集信息,上固定筒3的設計有效解決了在狹小空間內,如何固定前置的攝像機構2的問題。
[0033]上固定筒3和下固定筒4的設計也方便了攝像機構2的信號線纜、工作通道6的設置。
[0034]更進一步的,彎曲驅動單元包括至少四條控制所述螺紋線圈10彎曲的控制線纜9和設置于控制線纜9端部的控制球8,所述下固定筒4的周向對應所述控制線纜9開設有連接槽7,所述控制線纜9端部的控制球8分別對應設置于連接槽7內,當控制線纜9沿螺紋線圈10徑向運動時,控制球8帶動所述螺紋線圈10向控制線纜9所處的一側彎曲,當控制線纜9復位時,所述螺紋線圈10靜止,當控制線纜9不受力時,所述螺紋線圈10復位。
[0035]控制線纜9和控制球8能夠有效驅動螺紋線圈10根據需要進行彎曲,能夠進行4個方向的彎曲,控制精度高,并且結構簡單,易于維護。
[0036]所述螺紋線圈10與所述外套5熱壓密封連接。密封性好。
[0037]實施例2
[0038]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主要技術方案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在本實施例中未作解釋的特征,采用實施例1中的解釋,在此不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設置有透明隔熱罩1,所述透明隔熱罩I設置于前端部,其下端部與所述上固定筒3固定連接,所述透明隔熱罩I的外表面與所述外套5熱壓密封連接。
[0039]透明隔熱罩I的觀察面采用弧形設計,與外套5熱壓密封連接,利用了外套5材質的的變形,使密封、隔離效果好。并且透明隔熱罩I設置有與工作通道6對應的通道孔。
[0040]實施例3
[004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主要技術方案與實施例1、實施例2基本相同,在本實施例中未作解釋的特征,采用實施例1、實施例2中的解釋,在此不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0042]所述連接筒11上端部設置有導線板,所述導線板設置有與控制線纜9對應設置的導線孔,所述控制線纜9穿過所述導線孔與控制部連接。
[0043]連接筒11用于將螺紋線圈10與插入部固定,解決了螺紋線圈10柔性較強,固定不易的問題,導線板能夠將控制線纜9分開,避免其在狹小的空間內,線纜發生纏繞。
[0044]其中,所述控制線纜9包括上控制線纜組13和下控制線纜組14,所述上控制線纜組13的前端卡設于所述連接槽7內,所述下控制線纜組14的下端部與所述操作部驅動連接,所述上控制線纜組13與所述下控制線纜組14通過珠腰扣12連接。
[0045]上控制線纜組13的設計和下控制線纜組14的設計能夠將控制線纜9進行分離,可以方便的在使用后,將彎曲部拆卸丟棄,拆裝十分便利。
[0046]其中,所述外套5設置為醫用硅膠材料制成的外套5,所述外套5表面設置有刻度。刻度的設計能夠十分方便的計算插入人體的具體長度,使用方便。
[0047]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醫用內窺鏡,包括前端部、彎曲部、插入部、連接部和操作部,所述前端部設置有攝像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曲部設置有柔性材料制成的外套、彎曲組件和固定筒,所述外套套設于所述彎曲組件,所述彎曲組件設置為前端螺距大于末端螺距的螺紋線圈,所述的螺紋線圈的上端部固接于所述固定筒,所述螺紋線圈的下端部固接于所述插入部,所述螺紋線圈與所述操作部通過彎曲驅動單元控制驅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設置有上固定筒和下固定筒,所述上固定筒套設于所述下固定筒,所述上固定筒和下固定筒側壁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下固定筒固接于所述彎曲組件的前端,所述上固定筒用于固接設置于前端部的攝像機構,所述螺紋線圈的上端部與所述下固定筒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彎曲驅動單元包括,至少四條控制所述螺紋線圈彎曲的控制線纜和設置于控制線纜端部的控制球,所述下固定筒的周向對應所述控制線纜開設有連接槽,所述控制線纜端部的控制球分別對應設置于連接槽內,當控制線纜沿螺紋線圈徑向運動時,控制球帶動所述螺紋線圈向控制線纜所處的一側彎曲,當控制線纜復位時,所述螺紋線圈靜止,當控制線纜不受力時,所述螺紋線圈復位。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線圈與所述外套熱壓密封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設置有透明隔熱罩,所述透明隔熱罩設置于前端部,其下端部與所述上固定筒固定連接,所述透明隔熱罩的外表面與所述外套熱壓密封連接,所述透明隔熱罩的觀察面設置為弧形,所述弧形觀察面使透明隔熱罩與光源之間形成隔熱空腔。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設置有連接筒,所述螺紋線圈的下端部與所述連接筒的上端部固定連接,所述連接筒的下端部與所述插入部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筒上端部設置有導線板,所述導線板設置有與控制線纜對應設置的導線孔,所述控制線纜穿過所述導線孔與控制部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線纜包括上控制線纜組和下控制線纜組,所述上控制線纜組的前端卡設于所述連接槽內,所述下控制線纜組的下端部與所述操作部驅動連接,所述上控制線纜組與所述下控制線纜組通過珠腰扣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醫用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設置為醫用硅膠材料制成的外套,所述外套表面設置有刻度。
【文檔編號】A61B1/04GK203539314SQ201320508432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0日
【發明者】姜泊, 凌代年 申請人:姜泊, 凌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