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自灸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肢體自灸器,包括灸桶,灸桶內設置有艾條固定裝置,灸桶底部設置有出氣孔,灸桶外部連接有固定帶。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固定可靠,便于攜帶,可供患者進行自行治療。
【專利說明】肢體自灸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種肢體自灸器。
【背景技術】
[0002]灸法是中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臨床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通過灸火的溫熱作用刺激人體一定部位的經絡腧穴,以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具有溫和氣血、溫經散寒、消瘀散結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0003]灸盒是灸法常用的一種器具,傳統的灸盒一般是放置在皮膚表面進行艾灸,患者在艾灸過程中不能移動,這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肢體自灸器,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固定可靠且能自行使用。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肢體自灸器,包括灸桶,灸桶內設置有艾條固定裝置,灸桶底部設置有出氣孔,灸桶外部連接有固定帶。
[0006]優選的,所述灸桶底部還設置有凸顆粒。
[0007]優選的,所述凸顆粒內部有磁石或者磁鐵。
[0008]優選的,所述磁鐵或者磁石為磁感應強度1500高斯的專用磁。
[0009]優選的,所述艾條固定裝置為艾條夾。
[0010]優選的,所述固定帶為彈性粘扣帶。
[0011]優選的,所述固定帶為兩根,一根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帶孔,另一根上設置有皮圈和針扣。
[0012]優選的,所述固定帶與灸桶連接處有一段彈性部。
[001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固定可靠,便于攜帶,可供患者進行自行治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灸桶,2-艾條固定裝置,3-濾網,4-出氣孔,5-凸顆粒,6-固定帶,7-皮圈,8-針扣,9-帶孔,10-彈性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7]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 一種肢體自灸器,包括灸桶I,灸桶I內設置有艾條固定裝置2和濾網3,灸桶I底部設置有出氣孔4和凸顆粒5,凸顆粒5內部有磁石或者磁鐵,所述磁鐵或者磁石優選為磁感應強度1500高斯的專用磁,濾網3位于出氣孔4與艾條固定裝置2之間,灸桶I外部連接有固定帶6,固定帶6為兩根,一根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帶孔9,另一根上設置有皮圈7和針扣8,固定帶6與灸桶I連接處有一段彈性部10。使用時通過燃燒的艾條散發的溫熱感及藥力作用、磁的磁場作用;作用于四肢部,加強四肢部血液循環、通經活絡,以促進四肢部肌肉、神經的恢復,及強身健體。
[0018]優選的,艾條固定裝置2為艾條夾。
[0019]優選的,固定帶6可直接選用彈性粘扣帶。
[0020]使用時,取一截適宜長度的灸條,點燃一端后固定于艾條固定裝置2上,通過固定帶6將灸桶I固定于四肢需要艾灸的部位,每次艾灸15-20分鐘,根據自己的需求及耐受程度而定,治療完成后,待灸桶I冷卻后,將剩余灸條取出,倒出灸桶I內艾條灰,以備下次使用。
[0021]具體選擇材料時,灸桶I可用黃銅、不銹鋼、砭石、木質或竹子制作;灸桶I內的濾網3為鐵絲網或不銹鋼網;艾條固定裝置2用不銹鋼。
[0022]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灸桶(1),灸桶(I)內設置有艾條固定裝置(2),灸桶(I)底部設置有出氣孔(4),灸桶(I)外部連接有固定帶(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灸桶(I)內設置有濾網(3),濾網(3)位于出氣孔(4)與艾條固定裝置(2)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灸桶(I)底部還設置有凸顆粒(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顆粒(5)內部有磁石或者磁鐵。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鐵或者磁石為磁感應強度1500高斯的專用磁。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艾條固定裝置(2)為艾條夾。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帶(6)為彈性粘扣帶。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帶(6)為兩根,一根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帶孔(9),另一根上設置有皮圈(7)和針扣(8)。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肢體自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帶(6)與灸桶(I)連接處有一段彈性部(10)。
【文檔編號】A61N2/08GK203564527SQ201320693195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5日
【發明者】李應昆, 宋丹平 申請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