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輸送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在構成支架輸送系統(10)的操作部(18)中,具備:具有第1齒輪(38)的第1旋轉滾輪(40);和具有第2齒輪(42)的第2旋轉滾輪(44)。而且,使該第1齒輪(38)與齒條部件(36)的第1齒部(56)嚙合,并使所述第2齒輪(42)與所述齒條部件(36)的第2齒部(58)嚙合。第1齒輪(38)相對于第2齒輪(42)以大徑形成,在進行支架(16)的放出時,使操作部(18)的第1旋轉滾輪(40)旋轉并經由齒條部件(36)使外側管體(14)的前端接近支架(16),之后,使第2旋轉滾輪(44)旋轉,由此,能夠使所述外側管體(14)與上述的使第1旋轉滾輪(40)旋轉的情況相比以低速向基端側移動。
【專利說明】支架輸送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用于向血管等生物體管腔內輸送支架、并將支架留置于生物體管腔內 的支架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0002] 以往,為了改善在血管、膽管、氣管、食道、尿道等生物體管腔內產生的狹窄部或閉 塞部,有時使用能夠在生物體管腔內擴張的支架,該支架通過金屬線材等而形成為具有多 個側壁開口的圓筒形狀。
[0003] 例如,在支架本身具有自行擴張功能的自行擴張型支架的情況下,已知如下支架 輸送系統:用于將該支架在壓縮、收納于內管與外管之間的間隙的狀態下向生物體管腔內 輸送,并通過使外管向基端側后退而將支架放出并將其留置于管腔內的期望位置。
[0004] 關于該支架輸送系統,例如如日本特表2007-504897號公報所公開那樣,具有用 于使外管相對于內管沿軸向相對移動的操作機構,該操作機構構成為,在能夠旋轉的滾輪 的齒輪上嚙合有齒條,在所述齒條的端部連結有外管。而且,通過使滾輪向規定方向旋轉, 來使齒條沿軸向進行進退動作,從而使所述外管相對于內管相對移動而將支架向所述外管 的外部放出。
【發明內容】
[0005] 在上述那樣的支架輸送系統中,具有如下要求:在進行支架的放出時,在外管的前 端到達所述支架附近之前使所述外管及齒條迅速地移動,另一方面,在所述外管的前端到 達所述支架附近之后,使所述外管及齒條緩慢地以低速移動,由此,準確地進行所述支架的 放出。
[0006] 本發明的一般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迅速且高精度地進行支架的放出的支架輸 送系統。
[0007] 本發明為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具有:內管;支架,其在插入生物體管腔內時被向中 心軸方向壓縮且配置在所述內管的前端側,在留置于生物體管腔內時向外側擴張而能夠恢 復到壓縮前的形狀;外管,其配置在所述內管的外表面側且能夠將所述支架收納于內腔中, 并且通過相對于所述內管向基端方向移動而能夠將所述支架放出到外部;和操作部,其用 于使所述外管相對于所述內管沿軸向移動,所述支架輸送系統的特征在于,
[0008] 所述操作部具有:旋轉體,其通過手術師的操作而旋轉;
[0009] 變位體,其與所述外管連接,且沿軸向移動自如地設置;以及
[0010] 變速機構,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與所述變位體之間,通過使所述旋轉體的旋轉變 速并向所述變位體傳遞來改變所述變位體的移動速度,
[0011] 所述變速機構具有:變速部,其與所述旋轉體一起旋轉,且直徑沿所述旋轉體的旋 轉軸連續或階梯性地變化;和
[0012] 傳遞部,其設置在所述變位體上,且相對于所述變速部嚙合或滑動接觸。
[0013] 根據本發明,在操作部中的旋轉體與變位體之間,設置通過使該旋轉體的旋轉變 速并向所述變位體傳遞來改變該變位體的移動速度的變速機構,由此,在使外管相對于內 管移動而進行支架的放出時,能夠使所述外管的前端到達支架附近之前的所述外管的移動 速度、和所述外管的前端到達所述支架附近之后的所述外管的移動速度變速。其結果是,在 支架輸送系統中能夠迅速且高精度地進行支架的放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 圖1是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的整體結構圖。
[0015] 圖2是圖1所示的操作部的內部側視圖。
[0016] 圖3是沿圖2的III-III線的剖視圖。
[0017] 圖4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中的、在操作部中使用的變速機構 的概略結構圖。
[0018] 圖5是沿圖4的V-V線的剖視圖。
[0019] 圖6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中的、在操作部中使用的變速機構 的概略結構圖。
[0020] 圖7A是沿圖6的VIIA-VIIA線的剖視圖,圖7B是表示圖7A所示的旋轉滾輪向齒 條部件的另一端部側移動并與第2齒部嚙合后的狀態的剖視圖。
[0021] 圖8A是從下方觀察圖7A所示的操作部而得到的仰視圖,圖8B是從下面觀察圖7B 所示的操作部而得到的仰視圖。
[0022] 圖9A是表示適用了第1變形例的變速機構的支架輸送系統的操作部的概略結構 圖,圖9B是表示在圖9A的變速機構中,傳遞齒輪的嚙合從第1齒輪切換為第2齒輪后的狀 態的概略結構圖。
[0023] 圖10A是表示適用了第2變形例的變速機構的支架輸送系統的操作部的概略結構 圖,圖10B是表示在圖10A的變速機構中,傳遞滑輪向遠離旋轉滾輪的方向移動的狀態的概 略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如圖1所示,該支架輸送系統10包括:管狀地形成的內側管體(內管)12 ;設置在 該內側管體12的外周側的外側管體(外管)14 ;收納于所述內側管體12與外側管體14之 間的能夠擴張的支架16 ;和用于使所述外側管體14相對于所述內側管體12移動的操作部 18。
[0025] 此外,在圖1中,將內側管體12及外側管體14的左側稱為"基端(后端)"側(箭 頭A方向),將所述內側管體12及外側管體14的右側稱為"前端"側(箭頭B方向),在其 他各圖中也相同。
[0026] 如圖1所示,內側管體12具有:形成有用于穿插導絲的導絲內腔的第1前端管20 ; 經由連結部件22與所述第1前端管20的基端側(箭頭A方向)連結的第1基端管24 ;和 與所述第1基端管24的基端連接的連接器26。
[0027] 該內側管體12由管狀體構成,第1前端管20和第1基端管24的前端及基端分別 開口,并且,以所述第1前端管20的前端從外側管體14的前端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上 述的導絲例如用于將支架輸送系統10引導至生物體管腔內的病變部。
[0028] 而且,內側管體12在外側管體14的內部使第1前端管20的基端和第1基端管24 的前端經由連結部件22而連結,并且,所述第1基端管24具有從其前端貫穿至基端的內 腔,通過連接器26向該內腔注入生理鹽水等液體。
[0029] 外側管體14由管狀體構成,具有:在內部配置內側管體12的第1前端管20的第 2前端管28 ;和與該第2前端管28的基端側(箭頭A方向)連結且在內部配置第1基端管 24的第2基端管30。
[0030] 此外,第2前端管28的前端作為將支架16留置于生物體管腔內的病變部時的放 出口而發揮功能,并且,還作為對放出至中途的所述支架16再次進行收納時的收納口而發 ?車功能。
[0031] 另外,在第2前端管28的基端,形成有將該第2前端管28的內腔和外部連通的、 開口了的導絲導出孔32,設置成能夠與設于內部的第1前端管20的導絲內腔的開口連通。 使導絲從該導絲導出孔32穿過而穿插于內側管體12的導絲內腔中。
[0032] 支架16形成為具有多個開口的網狀且為大致圓筒形狀。該支架16是自行擴張型 支架,在向生物體管腔內插入時,在外側管體14的第2前端管28與內側管體12的第1前 端管20之間被向成為中心軸方向的半徑內方向壓縮地配置,并通過從所述外側管體14的 前端被放出到所述生物體管腔內的病變部而向半徑外方向擴張,從而能夠恢復到壓縮前的 形狀。
[0033] 如圖1?圖3所示,操作部18包括:殼體34 ;收納在該殼體34的內部且與外側管 體14連接的齒條部件(變位體)36 ;具有與所述齒條部件36嚙合的第1齒輪(變速部)38 的第1旋轉滾輪(旋轉體)40 ;和具有與所述齒條部件36嚙合的第2齒輪(變速部)42的 第2旋轉滾輪(旋轉體)44。
[0034] 殼體34以其中央部帶有圓弧的形狀形成,在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能夠收納第1及 第2旋轉滾輪40、44的滾輪收納部46,該第1及第2旋轉滾輪40、44的一部分分別經由形 成在所述滾輪收納部46上的滾輪孔48而露出于外部。
[0035] 另外,在殼體34的內部分別形成有以使齒條部件36能夠沿軸向(箭頭Α、Β方向) 移動的方式收納并保持該齒條部件36的一組收納槽50,在所述收納槽50的基端側(箭頭 Α方向)形成有收納連接器26的連接器收納部52。而且,連接器26通過被收納于連接器 收納部52中而被固定在殼體34內。由此,構成內側管體12的第1基端管24的基端經由 連接器26而固定在操作部18上。
[0036] 另一方面,在殼體34的前端安裝有以使外側管體14的第2基端管30能夠滑動的 方式保持該第2基端管30的前端管口 54,在該前端管口 54的內部形成有供所述第2基端 管30穿插的貫穿孔(未圖示)。
[0037] 齒條部件36由直線狀地形成的塊體構成,在內部穿插并固定外側管體14中的第 2基端管30的基端。該情況下,內側管體12能夠在外側管體14的內部自由移動。
[0038] 而且,齒條部件36在殼體34的內部插入至收納槽50中,由此,以能夠朝向該殼體 34的前端及基端側(箭頭A、B方向)直線移動的狀態被保持。
[0039] 另外,齒條部件36的下表面以在殼體34的內部與軸62相面對的方式設置,其中, 軸62以使第1及第2旋轉滾輪40、44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該第1及第2旋轉滾輪40、44。 而且,在齒條部件36的下表面中的第1旋轉滾輪40側的部位上,設有沿軸向(箭頭A、B方 向)凹凸狀地形成的多個第1齒部(傳遞部)56,在所述第2旋轉滾輪44側的部位上,設有 沿軸向(箭頭A、B方向)凹凸狀地形成的多個第2齒部(傳遞部)58。
[0040] 該第1及第2齒部56、58沿齒條部件36的軸向(箭頭A、B方向)以相同齒距形 成,并且,以第2齒部58相對于所述第1齒部56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大致平行地設置。
[0041] 即,如圖3所示,齒條部件36的下表面形成為,具有第1齒部56的部位和具有第 2齒部58的部位的高度不同的階梯狀。
[0042] 第1旋轉滾輪40具有例如圓盤狀地形成的主體部60、和從該主體部60的中央部 向側方突出的第1齒輪38,該第1旋轉滾輪40經由從所述主體部60及第1齒輪38的中心 穿插的軸62而旋轉自如地設置在殼體34內。
[0043] 第1齒輪38沿以規定直徑形成的外周面而形成有多個輪齒,并相對于齒條部件36 的第1齒部56嚙合。而且,通過使第1旋轉滾輪40旋轉,齒條部件36沿收納槽50直線移 動。另外,第1旋轉滾輪40的主體部60的一部分經由殼體34的滾輪孔48而露出于外部, 手術師經由該露出的主體部60使所述第1旋轉滾輪40旋轉。
[0044] 第2旋轉滾輪44具有例如圓盤狀地形成的主體部64、和從該主體部64的中央部 向側方突出的第2齒輪42,該第2旋轉滾輪44經由從所述主體部64及第2齒輪42的中 心穿插的軸62而旋轉自如地設置在殼體34內。另外,第2旋轉滾輪44經由軸62而與第 1旋轉滾輪40設置在同一軸上,并且,以使該第2齒輪42與第1齒輪38相對的方式設置。 此外,第2旋轉滾輪44的主體部64的一部分經由殼體34的滾輪孔48而露出于外部,手術 師經由該露出的主體部64使所述第2旋轉滾輪44旋轉。
[0045] 第2旋轉滾輪44的主體部64相對于第1旋轉滾輪40的主體部60以小徑形成, 因此,如圖3所示,從滾輪孔48向外部的突出量與第1旋轉滾輪40不同。因此,手術師在 操作第1及第2旋轉滾輪40、44時,能夠以觸覺識別兩者并選擇其中的某一方。另外,為了 明確識別由手術師操作的第1旋轉滾輪40和第2旋轉滾輪44,例如可以通過不同顏色分別 對兩者進行著色。
[0046] 第2齒輪42沿以比第1齒輪38小的直徑形成的外周面而形成有多個輪齒,并相 對于齒條部件36的第2齒部58嚙合。詳細而言,設定成第2齒輪42的直徑D2 (例如齒頂 直徑)小于第1齒輪38的直徑D1 (例如齒頂直徑)(D2 < D1)。其結果是,第2齒輪42的 齒數比第1齒輪38的齒數少。
[0047] 即,在殼體34中,第1旋轉滾輪40的第1齒輪38配置在與齒條部件36的第1齒 部56相面對的位置,另一方面,第2旋轉滾輪44的第2齒輪42配置在與齒條部件36的第 2齒部58相面對的位置。
[0048] 而且,通過使第2旋轉滾輪44旋轉,齒條部件36沿收納槽50直線移動。此時,由 于第2齒輪42的齒數比第1齒輪38的齒數少,所以在使第2旋轉滾輪44僅以與第1旋轉 滾輪40相同的轉速(旋轉角度)旋轉的情況下,齒條部件36沿軸向(箭頭A、B方向)的 移動距離變短。
[0049] 換言之,在使第2旋轉滾輪44僅以與第1旋轉滾輪40相同的轉速(旋轉角度) 旋轉的情況下,齒條部件36的移動速度變慢。
[0050] 該具有第1齒輪38的第1旋轉滾輪40和具有第2齒輪42的第2旋轉滾輪44作 為能夠使齒條部件36沿軸向(箭頭A、B方向)改變移動速度的變速機構66而發揮功能。
[0051] 即,齒條部件36的第1及第2齒部56、58形成為,根據所嚙合的第1齒輪38與第 2齒輪42的直徑Dl、D2之差而呈階梯狀(參照圖3)。
[0052] 在上述的操作部18中,例如,手術師選擇第1旋轉滾輪40或第2旋轉滾輪44中 的某一方,并使其相對于殼體34向規定方向(圖1及圖2中的箭頭C方向)旋轉。由此, 在殼體34的內部,齒條部件36沿收納槽50向連接器26側(箭頭A方向)移動,與此相伴 地,外側管體14向殼體34的基端側(箭頭A方向)移動(后退)。其結果是,支架16被從 外側管體14的前端放出。
[0053] 另一方面,在將支架16放出至中途后,選擇第1旋轉滾輪40或第2旋轉滾輪44, 使其向上述方向的相反方向(圖1及圖2中的箭頭D方向)旋轉。由此,齒條部件36沿收 納槽50向遠離連接器26的方向(箭頭B方向)移動,與此相伴地,所述外側管體14相對 于內側管體12向前端側(箭頭B方向)移動(前進),從而將支架16再次收納于所述外側 管體14的內部。
[0054] 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0基本如上所述地構成,接下來,說明其 動作以及作用效果。
[0055] 首先,將導絲插入到生物體管腔內(例如血管內),使其成為前端預先留置于所述 生物體管腔內的病變部的狀態。然后,手術師相對于設置在操作部18基端的連接器26連 接液體注入器具(未圖示),并從所述液體注入器具向連接器26注入生理鹽水等液體。由 此,該液體向內側管體12及外側管體14的前端側(箭頭B方向)流通。然后,到達前端的 液體從內側管體12及外側管體14的前端噴出,由此,在生物體外完成所述內側管體12及 外側管體14的內部的填充(priming)(排氣)。
[0056] 接下來,將露出于生物體外的導絲的基端從內側管體12的前端向導絲內腔穿插, 并沿所述導絲使所述內側管體12及外側管體14向生物體管腔內前進。
[0057] 然后,在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確認到外側管體14的前端已到達病變部的情況 后,首先,使第1旋轉滾輪40向規定方向(箭頭C方向)旋轉。由此,伴隨著第1齒輪38 的旋轉,第1齒部56所嚙合的齒條部件36在殼體34內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移動,與 此相伴地,外側管體14向所述操作部18的基端側慢慢移動。此外,該情況下,第2旋轉滾 輪44由于與齒條部件36的第2齒部58嚙合而一起旋轉。
[0058] 接下來,在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確認到外側管體14的前端在第1旋轉滾輪40 的旋轉作用下已移動至支架16附近的情況后,手術師使所述第1旋轉滾輪40停止旋轉,并 使相鄰的第2旋轉滾輪44向與該第1旋轉滾輪40為相同方向的規定方向(箭頭C方向) 旋轉。由此,伴隨著與第1齒輪38相比小徑且齒數少的第2齒輪42的旋轉,第2齒部58 所嚙合的齒條部件36在殼體34內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緩慢地以低速移動,與此相伴 地,外側管體14相對于內側管體12緩慢地向基端側移動。此外,該情況下,基于手術師操 作的第2旋轉滾輪44的旋轉速度可以與使第1旋轉滾輪40旋轉時的旋轉速度相同。
[0059] 即,在外側管體14的前端向支架16接近了的階段,從第1旋轉滾輪40的旋轉向 第2旋轉滾輪44的旋轉切換,由此,能夠切換齒條部件36的移動速度,使所述外側管體14 相對于所述支架16以低速向基端側移動。
[0060] 然后,通過進一步使第2旋轉滾輪44旋轉,收納于外側管體14內部的支架16開 始從前端部側慢慢露出,同時開始向半徑外方向擴張,支架16成為相對于外側管體14完全 露出的狀態,由此,以擴張成圓筒狀的狀態留置于病變部。
[0061] 如上所述,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構成支架輸送系統10的操作部18中,分別具備 第1旋轉滾輪40、第2旋轉滾輪44,該第1旋轉滾輪40、第2旋轉滾輪44分別具有直徑不 同的第1齒輪38和第2齒輪42,在進行支架16的放出時,在外側管體14的前端到達支架 16附近之前,使具有大直徑的第1齒輪38的第1旋轉滾輪40旋轉,由此使所述外側管體 14及齒條部件36以高速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在所述外側管體14的前 端到達所述支架16附近之后,代替所述第1旋轉滾輪40而使第2旋轉滾輪44旋轉,由此, 能夠使所述外側管體14以低速移動。因此,能夠在單一支架輸送系統10中迅速且高精度 地進行支架16的放出。
[0062] 而且,不依賴于手術師的經驗,通過區分使用第1及第2旋轉滾輪40、44就能夠迅 速且高精度地進行支架16的留置作業。
[0063] 另外,由于在使支架16向生物體管腔內放出時,能夠使外側管體14緩慢地移動, 所以能夠防止所述支架16的留置位置相對于期望位置(病變部)錯位,從而能夠可靠且高 精度地進行留置。
[0064] 另外,在上述的說明中,構成為在變速機構66中,通過使齒條部件36的第1及第 2齒部56、58和第1及第2齒輪38、42嚙合,來向所述齒條部件36傳遞驅動力從而使其能 夠沿軸向移動,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構成為,使彼此相對的、齒條部件的下表面和旋 轉滾輪的外周面分別為表面稍以凹凸狀形成的凹凸面(梨皮面),并使所述旋轉滾輪的旋 轉力能夠在凹凸面的抵接作用下向齒條部件傳遞。
[0065] 接下來,第2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00如圖4及圖5所示。此外,對與上述的 第1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0相同的結構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的說 明。
[0066] 在該第2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00中,在操作部102中具備具有三個旋轉滾 輪即第1?第3旋轉滾輪(旋轉體)104、106、108的變速機構110,該點與第1實施方式的 支架輸送系統10不同。
[0067] 如圖4及圖5所示,在構成該支架輸送系統100的操作部102中,具備:第1旋轉 滾輪104,其具有直徑最大的第1齒輪(變速部)112 ;第2旋轉滾輪106,其具有相對于該第 1齒輪112而直徑較小的第2齒輪(變速部)114 ;和第3旋轉滾輪108,其具有相對于該第 2齒輪114而直徑更小的第3齒輪116。而且,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通過穿插 于中心部的軸118而分別旋轉自如地設置在殼體34中,并且,以位于同一軸上的方式設置 在所述殼體34的滾輪收納部46中。
[0068] 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以沿軸118的軸向彼此隔開相等間隔的方式設 置,各自的主體部104a、106a、108a從殼體34的滾輪孔48向外部露出,并且形成為,所述主 體部104a、106a、108a的直徑分別根據第1?第3齒輪112、114、116的直徑而不同。即,第 1旋轉滾輪104的主體部104a以最大直徑形成,第3旋轉滾輪108的主體部108a以最小直 徑形成。
[0069] 由此,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從滾輪孔48向外部的突出量分別不同, 因此,例如手術師在操作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時,能夠以觸覺識別其不同而進 行正確的選擇。
[0070] 在齒條部件(變位體)120上,與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的第1?第3 齒輪112、114、116相面對的下表面形成為階梯狀,在形成于最上方且與第1齒輪112相面 對的部位上形成有第1齒部(傳遞部)122,在形成于最下方且與第3齒輪116相面對的部 位上形成有第3齒部(傳遞部)126。另外,在齒條部件120的下表面中的與第1齒部122 和第3齒部126之間的第2齒輪114相面對的部位上形成有第2齒部(傳遞部)124。而 且,第1?第3齒部122、124、126分別沿齒條部件120的軸向(箭頭A、B方向)凹凸狀地 形成,并與第1?第3齒輪112、114、116嚙合。
[0071] S卩,齒條部件120的下表面形成為,根據與第1?第3齒部122、124、126嚙合的第 1?第3齒輪112、114、116的直徑之差而呈階梯狀。
[0072] 而且,在對具有上述變速機構110的操作部102進行操作而進行支架16的放出 的情況下,首先,在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確認到外側管體14的前端已到達病變部的情況 后,使第1旋轉滾輪104向規定方向(箭頭C方向)旋轉。由此,伴隨著第1齒輪112的旋 轉,第1齒部122所嚙合的齒條部件120在殼體34內以高速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移動, 與此相伴地,外側管體14向所述操作部102的基端側慢慢移動。
[0073] 此外,該情況下,第2及第3旋轉滾輪106、108由于分別與齒條部件120的第2及 第3齒部124、126嚙合而一起旋轉。
[0074] 接下來,在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確認到外側管體14的前端在第1旋轉滾輪104 的旋轉作用下朝向支架16僅移動了規定距離的情況后,手術師使所述第1旋轉滾輪104停 止旋轉,并使相鄰的第2旋轉滾輪106向與該第1旋轉滾輪104為相同方向的規定方向(箭 頭C方向)旋轉。
[0075] 由此,伴隨著與第1齒輪112相比小徑且齒數少的第2齒輪114的旋轉,第2齒部 124所嚙合的齒條部件120以與第1旋轉滾輪104旋轉時相比緩慢的速度向基端側(箭頭 A方向)移動,與此相伴地,外側管體14相對于內側管體12緩慢地向基端側移動。此外,該 情況下,基于手術師操作的第2旋轉滾輪106的旋轉速度可以與使第1旋轉滾輪104旋轉 時的旋轉速度相同。
[0076] 然后,在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再次確認到外側管體14的前端在第2旋轉滾輪 106的旋轉作用下已移動至支架16附近的情況后,手術師使所述第2旋轉滾輪106停止旋 轉,并使相鄰的第3旋轉滾輪108向與第1及第2旋轉滾輪104、106為相同方向的規定方 向(箭頭C方向)旋轉。
[0077] 由此,伴隨著與第2齒輪114相比進一步小徑且齒數少的第3齒輪116的旋轉,第 3齒部126所嚙合的齒條部件120在殼體34內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更緩慢地以低速移 動,與此相伴地,外側管體14相對于內側管體12以更低速向基端側移動。此外,該情況下, 基于手術師操作的第3旋轉滾輪108的旋轉速度也可以與使第1及第2旋轉滾輪104、106 旋轉時的旋轉速度相同。
[0078] 即,通過階梯性地切換第1旋轉滾輪104的旋轉、第2旋轉滾輪106的旋轉、第3 旋轉滾輪108的旋轉,即使在手術師使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以相同旋轉速度 旋轉的情況下,也能夠使齒條部件120的移動速度隨著外側管體14的前端向支架16的接 近而階梯性地降低,從而能夠使所述外側管體14相對于所述支架16以低速接近。
[0079] 而且,通過使第3旋轉滾輪108進一步旋轉,收納于外側管體14的內部的支架16 開始慢慢從前端部側露出,同時開始向半徑外方向擴張,支架16成為相對于外側管體14完 全露出的狀態,由此,以擴張成圓筒狀的狀態留置于病變部。由此,在將支架16向生物體管 腔內放出時,能夠使外側管體14以不同的三級移動速度向基端側移動,因此,能夠迅速且 高精度地進行所述支架16的放出。
[0080] 此外,在上述的說明中,說明了如下變速機構110 :該變速機構110具備第1?第3 旋轉滾輪104、106、108,該第1?第3旋轉滾輪104、106、108具有三個由不同直徑構成的第 1?第3齒輪112、114、116,能夠使齒條部件120及外側管體14的移動速度三級變速,但不 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過設置四個以上的具有不同直徑的齒輪,使齒條部件120及外側 管體14的移動速度更多級地變速。
[0081] 接下來,第3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50如圖6?圖8B所示。此外,對與上述 的第1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0相同的結構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的 說明。
[0082] 在該第3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50中,在操作部152中具有如下變速機構 166,該變速機構166使具有第1及第2齒輪(變速部)160、162的單一旋轉滾輪(旋轉 體)164選擇性地與具有一組第1及第2齒部(傳遞部)154、156的齒條部件(變位體)158 哨合,該點與第1實施方式的支架輸送系統10不同。
[0083] 在構成該支架輸送系統150的操作部152中,如圖6?圖8B所示,旋轉滾輪164經 由穿插于其中心部的軸168而旋轉自如地設置在殼體34中,在該旋轉滾輪164的一側面上 設有具有多個輪齒的第1齒輪160,并且,在另一側面上設有與第1齒輪160相比小徑且齒 數少的第2齒輪162。第1及第2齒輪160、162以軸168為中心軸而設置在同一軸上。另 夕卜,旋轉滾輪164設置成,經由軸168而能夠在殼體34的內部沿該軸168的軸向(箭頭E、 F方向)移動。
[0084] 如圖7A及圖7B所示,齒條部件158形成為朝向下方開口的截面U字狀,在其中央 空間插入有旋轉滾輪164的主體部164a。
[0085] 另外,在齒條部件158的與軸向(箭頭A、B方向)正交的一端部,在其下表面上形 成有第1齒部154,第1齒部154沿該齒條部件158的軸向(箭頭A、B方向)凹凸狀地形 成。而且,第1齒部154以能夠與旋轉滾輪164的第1齒輪160嚙合的方式形成。
[0086] 另一方面,在齒條部件158的與軸向正交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2齒部156,該第2 齒部156與該齒條部件158的一端部大致平行地設置,以其下表面相對于該一端部的下表 面位于下方的方式形成,并且沿軸向凹凸狀地形成。該第2齒部156以能夠與旋轉滾輪164 的第2齒輪162哨合的方式形成。
[0087] 而且,如圖7A所示,在旋轉滾輪164通過軸168而移動至齒條部件158的一端部 側(箭頭E方向)時,第1齒部154和第1齒輪160嚙合,相反地,如圖7B所示,在所述旋 轉滾輪164通過軸168而移動至齒條部件158的另一端部側(箭頭F方向)的情況下,第 2齒部156和第2齒輪162嚙合。即,通過使旋轉滾輪164沿軸168的軸向(箭頭E、F方 向)移動,能夠切換第1及第2齒輪160、162相對于齒條部件158的嚙合狀態。
[0088] 而且,在對具有上述變速機構166的操作部152進行操作而進行支架16的放出的 情況下,首先,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確認外側管體14的前端已到達病變部的情況。然后, 如圖7A及圖8A所示,使旋轉滾輪164沿軸168向齒條部件158的一端部側(箭頭E方向) 移動而使所述第1齒輪160和第1齒部154嚙合,并使所述旋轉滾輪164向規定方向(箭頭 C方向)旋轉。由此,伴隨著第1齒輪160的旋轉,第1齒部154所嚙合的齒條部件158在 殼體34內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移動,與此相伴地,外側管體14慢慢向所述操作部152 的基端側移動。
[0089] 接下來,在通過未圖示的造影標記確認到外側管體14的前端在旋轉滾輪164的旋 轉作用下已移動至支架16附近的情況后,手術師使旋轉滾輪164停止旋轉,并如圖7B及圖 8B所示那樣,使該旋轉滾輪164從齒條部件158的一端部沿軸168向另一端部側(箭頭F 方向)移動,使第2齒輪162與所述齒條部件158的第2齒部156嚙合。
[0090] 然后,使旋轉滾輪164向與上述方向為相同方向的規定方向(箭頭C方向)旋轉。 由此,伴隨著與第2齒輪162相比小徑且齒數少的第2齒輪162的旋轉,第2齒部156所嚙 合的齒條部件158在殼體34內向基端側(箭頭A方向)緩慢地以低速移動,與此相伴地, 外側管體14相對于內側管體12以低速向基端側移動。換言之,即使使旋轉滾輪164以相 同旋轉速度旋轉,也會由于第1齒輪160與第2齒輪162的齒數(直徑)之差而在齒條部 件158及外側管體14的移動速度中產生差異。
[0091] 即,在外側管體14的前端接近支架16的階段,在第1齒輪160和第2齒輪162之 間切換齒條部件158相對于旋轉滾輪164的嚙合,由此,能夠使所述齒條部件158的移動速 度降低,從而能夠使所述外側管體14相對于所述支架16以低速向基端側移動。
[0092] 然后,通過使旋轉滾輪164進一步旋轉,收納于外側管體14內部的支架16開始慢 慢從前端部側露出,同時開始向半徑外方向擴張,支架16成為相對于外側管體14完全露出 的狀態,由此,以擴張成圓筒狀的狀態留置于病變部。由此,在將支架16向生物體管腔內放 出時,能夠通過單一旋轉滾輪164使外側管體14的移動速度階梯性地變化,因此能夠迅速 且高精度地進行所述支架16的放出。
[0093] 另外,也可以將圖9A及圖9B所示那樣的第1變形例的變速機構200用于支架輸 送系統202的操作部204。
[0094] 該變速機構200設置在殼體206的內部,具備:設置在旋轉滾輪(旋轉體)208的 側面上的第1齒輪(變速部)210 ;設置在穿插于該旋轉滾輪208中心的軸62上的第2齒 輪(變速部)212 ;和選擇性地與所述第1及第2齒輪210、212中的某一方嚙合的傳遞齒輪 (傳遞體)214。而且,傳遞齒輪214與齒條部件(變位體)220的齒部(未圖示)嚙合。第 1齒輪210與第2齒輪212相比以大徑形成,其齒數也形成得比該第2齒輪212的齒數多。 此外,第1齒輪210和第2齒輪212以軸62為中心而設置在同一軸上。
[0095] 傳遞齒輪214以與軸62正交的旋轉軸216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設置,具備:與第1及 第2齒輪210、212嚙合的驅動側齒輪部218 ;和與齒條部件220嚙合的從動側齒輪部222。 而且,在基于未圖示的切換機構實現的切換作用下,傳遞齒輪214在第1齒輪210與第2齒 輪212之間移動,并與所述第1齒輪210及第2齒輪212中的某一方嚙合。
[0096] 另外,齒條部件220的與傳遞齒輪214嚙合的面為沿該傳遞齒輪214的移動方向 傾斜的傾斜面。
[0097] 接下來,說明使用上述的變速機構200使齒條部件220及外側管體14沿軸向移動 的情況。
[0098] 首先,在為了使外側管體14的前端接近支架16而使齒條部件220及外側管體14 在殼體206內以高速移動的情況下,如圖9A所示,通過成為使傳遞齒輪214相對于第1齒 輪210嚙合的狀態,將旋轉滾輪208的旋轉經由第1齒輪210及傳遞齒輪214向齒條部件 220傳遞,從而該齒條部件220沿軸向移動。
[0099] 然后,在外側管體14的前端到達支架16附近而使齒條部件220及外側管體14以 低速移動的情況下,如圖9B所示,通過未圖示的切換機構使傳遞齒輪214從第1齒輪210 向第2齒輪212側沿斜方向移動,并使傳遞齒輪214經由驅動側齒輪部218而與第2齒輪 212嚙合,之后,使旋轉滾輪208旋轉,由此,經由軸62將旋轉滾輪208的旋轉向第2齒輪 212及傳遞齒輪214傳遞。由此,與第1齒輪210和傳遞齒輪214嚙合時相比較,與傳遞齒 輪214的從動側齒輪部222嚙合的齒條部件220以低速移動。
[0100] 即,通過與旋轉滾輪208同軸地設置直徑(齒數)不同的第1及第2齒輪210、212、 并設置選擇性地與齒條部件220和所述第1齒輪210或齒條部件220及第2齒輪212中的 某一方嚙合的傳遞齒輪214,能夠切換該傳遞齒輪214的嚙合狀態,使外側管體14及齒條部 件220的沿軸向的移動速度變速。
[0101] 另外,也可以將圖10A及圖10B所示那樣的第2變形例的變速機構230用于支架 輸送系統232的操作部234。該變速機構230設置在殼體236的內部,具備:設置在旋轉滾 輪(旋轉體)238的側面上的驅動滑輪(變速部)240 ;和與該驅動滑輪240的圓錐狀地形 成的外周面滑動接觸的傳遞滑輪(傳遞體)242,所述傳遞滑輪242的上側外周面通過摩擦 力而相對于齒條部件(變位體)244的滑動接觸面(傳遞部)246滑動接觸。
[0102] 該驅動滑輪240設置在旋轉滾輪238的側面上,并形成為以軸62為中心的圓錐 狀。該外周面以朝向遠離旋轉滾輪238的方向而前端逐漸變細的方式以規定角度傾斜。
[0103] 傳遞滑輪242以與軸62正交的旋轉軸248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設置,具備:通過摩 擦力而相對于驅動滑輪240滑動接觸的驅動側滑動接觸部250 ;和以規定的摩擦力相對于 齒條部件244滑動接觸的從動側滑動接觸部252。
[0104] 另外,驅動側滑動接觸部250以能夠與驅動滑輪240的外周面抵接的傾斜角度形 成,從動側滑動接觸部252以能夠與齒條部件244的滑動接觸面246抵接的傾斜角度形成。
[0105] 接下來,說明使用上述的變速機構230使齒條部件244及外側管體14沿軸向移動 的情況。
[0106] 首先,在為了使外側管體14的前端接近支架16而使齒條部件244及外側管體14 以高速移動的情況下,如圖10A所示,使傳遞滑輪242成為與驅動滑輪240中的旋轉滾輪 238附近的位置滑動接觸的狀態,并使所述旋轉滾輪238旋轉,由此,將該旋轉滾輪238的旋 轉經由傳遞滑輪242向齒條部件244傳遞,從而該齒條部件244沿軸向移動。
[0107] 然后,隨著外側管體14的前端逐漸向支架16附近接近,通過未圖示的切換機構使 傳遞滑輪242在維持著與驅動滑輪240的外周面滑動接觸的狀態下以從旋轉滾輪238遠離 的方式慢慢移動(參照圖10B)。由此,由于與傳遞滑輪242滑動接觸的驅動滑輪240的直 徑連續地減小,所以傳遞滑輪242的轉速連續地降低。與此相伴地,與傳遞滑輪242滑動接 觸的齒條部件244的移動速度逐漸降低。
[0108] 即,與旋轉滾輪238同軸地設置直徑連續減小的驅動滑輪240,在該驅動滑輪240 與齒條部件244之間設置能夠傳遞兩者的驅動力的傳遞滑輪242,并使該傳遞滑輪242沿著 驅動滑輪240的外周面慢慢向遠離所述旋轉滾輪238的方向移動,由此,能夠連續地使外側 管體14及齒條部件244的沿軸向的移動速度變速。
[0109] 換言之,該變速機構230能夠在旋轉滾輪238的旋轉作用下使外側管體14及齒條 部件244的沿軸向的移動速度無級地連續地變速。
[0110] 此外,本發明的支架輸送系統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 情況下,當然能夠采用各種結構。
【權利要求】
1. 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具有:內管(12);支架(16),其在插入生物體管腔內時被向中 心軸方向壓縮且配置在所述內管(12)的前端側,在留置于生物體管腔內時向外側擴張而 能夠恢復到壓縮前的形狀;外管(14),其配置在所述內管(12)的外表面側且能夠將所述支 架(16)收納于內腔中,并且通過相對于所述內管(12)向基端方向移動而能夠將所述支架 (16)放出到外部;和操作部(18、102、152、204、234),其用于使所述外管(14)相對于所述內 管(12)沿軸向移動,所述支架輸送系統(10、100、150、202、232)的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18、102、152、204、234)具有:旋轉體(40、44、104、106、108、164、208、 238),其通過手術師的操作而旋轉; 變位體(36、120、158、220、244),其與所述外管(14)連接,且沿軸向移動自如地設置; 以及 變速機構(66、110、166、200、230),其設置在所述旋轉體(40、44、104、106、108、164、 208、238)與所述變位體(36、120、158、220、244)之間,通過使所述旋轉體(40、44、104、106、 108、164、208、238)的旋轉變速并向所述變位體(36、120、158、220、244)傳遞來改變所述變 位體(36、120、158、220、244)的移動速度, 所述變速機構(66、110、166、200、230)具有:變速部(38、42、112、114、116、160、162、 210、212、240),其與所述旋轉體(40、44、104、106、108、164、208、238)-起旋轉,且直徑沿 所述旋轉體(40、44、104、106、108、164、208、238)的旋轉軸(62、118、168)連續或階梯性地 變化;和 傳遞部(56、58、122、124、126、154、156、246),其設置在所述變位體(36、120、158、220、 244)上,且相對于所述變速部(38、42、112、114、116、160、162、210、212、240)嚙合或滑動接 觸。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部(38、42、112、114、116、160、162、210、212)由直徑不同的至少2個以上的齒 輪構成,所述傳遞部(56、58、122、124、126、154、156)具有與所述齒輪分別對應地設有多個 且沿所述變位體(36、120、158、220)的軸向形成的齒部,所述齒輪分別相對于所述齒部嚙 合。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傳遞部(246)具有沿所述變位體(244)的軸向形成的滑動接觸面,所述變速部 (240)通過摩擦力而相對于所述滑動接觸面滑動接觸。
4. 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部(160、162)分別設置在所述旋轉體(164)的兩側面上,通過使所述旋轉體 (164)沿旋轉軸(168)移動,能夠切換一方變速部(160)和另一方變速部(162)相對于所述 傳遞部(154、156)的嚙合或滑動接觸狀態。
5. 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傳遞部(56、58、122、124、126、154、156)沿所述變位體(36、120、158)的移動方向 平行地設置,并且,設置在與所述變速部(38、42、112、114、116、160、162)相面對且階梯狀 地形成的面上。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轉體(40、44、104、106、108)設有多個,在所述旋轉體(40、44、104、106、108)上 分別設置所述變速部(38、42、112、114、116)。
7. 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機構(200)具有傳遞體(214),該傳遞體(214)選擇性地使至少2個以上的變 速部(210、212)中的某一方與所述傳遞部嚙合或滑動接觸。
8. 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速部(240)由直徑沿軸向連續地變化的滑輪構成,將所述滑輪的旋轉向所述傳 遞部(246)傳遞的傳遞體(242)與所述滑輪的外周面滑動接觸。
【文檔編號】A61F2/966GK104144659SQ201380010522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3日
【發明者】山下雅生 申請人:泰爾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