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用紙貼劑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收到令人驚喜的療效,沒有無效病例,其原因有下列4點:1、紙貼劑不是抗菌藥物,能把口腔中所有敏感或不敏感耐藥或不耐藥的致病菌吸附清除。2、紙貼劑用在口腔牙周組織的炎癥病灶上,直接吸除病灶的致病菌和吸除炎癥組織的分泌液,降低對神經的壓迫,消除痛覺。3、紙貼劑對強烈致炎因子、細胞炎癥因子和炎癥介質以及致病菌有害的代謝產物均能迅速吸附清除。4、紙貼劑也能吸除牙菌斑和牙石,也可把藏在齦溝分泌液和牙周代內少量致病菌吸出清除。因此,用紙貼劑治療細菌炎癥牙痛,快速而特效。
【專利說明】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難題,不用藥物只用新輔料紙巾紙做成的紙貼劑就能收到令人驚喜的療效。
【背景技術】
[0002] 申請人:常犯牙痛,我是專搞治療牙痛這項研究的,搞了差不多三年時間,花費精力很大,動腦子最多,今天所得的結果還算滿意,各種治牙痛的療法,也包括日本發明的“齒白金”都用過,都不滿意,甚至根本無效,實用驗證病例都是我本人真實事例,記錄詳細,沒有任何造假,下面是我發明詳細記錄和論述。
【發明內容】
[0003]實用驗證例1、晚飯后牙痛,臨睡前痛得更難受,右側下頜牙(1-8C),這是牙髓炎引起的多顆牙疼痛的癥狀,由于不能確定是那顆牙犯病,只好有痛的地方都貼,一次用3貼約20秒鐘換一次,共換帖兩次,即可完全止痛,安然入睡。
[0004]實用驗證例2、午飯后發覺右側上頜牙(1-8A)和SC末端牙槽都隱隱作痛,很不舒服,右側頭部有間歇性點痛,立即就貼有痛的地方,共貼用4貼,晚飯前除貼,只有極微痛覺,未用新貼,但睡到半夜照樣又痛了起來,并稍有加重,立即依原法貼用紙貼4貼,很快重新入睡,第二天除貼檢查,只有右上第三磨牙(M)和旁邊的牙槽還有極微痛覺,按早中晚飯后各用I貼貼在8A和旁邊的牙槽的齦溝上,此乃8A牙慢性牙髓炎,第三天痛覺和炎癥完全消除,8A用力能動, 也無痛覺。
[0005]實用驗證例3、左下第一磨牙(4D)牙齦紅腫發痛,因此牙無病史,故確診為牙齦炎,即用紙貼貼在炎癥牙齦上,不到20秒鐘很快止痛,上午9點發病,中飯和晚飯分別換貼一次,留貼到第二天早起檢查,炎癥完全消除,約過了半年時間,一天晚上8時,4D連同5、6、7、8D —排牙突然痛了起來,即貼用2紙貼,20秒鐘無改善,換用新貼仍無好轉,又換新貼,牙痛減輕,再換新貼,大為改善,只有微痛,睡前再換新貼,痛覺消失,安然入睡。這次4D由于齦炎沒有徹底治愈轉為慢性牙髓炎。病情較重,連續5天反復牙痛,每次發作,每隔20秒鐘換用新貼,2-3次、4-5次甚至6次才把痛覺消除,止痛是降低髓腔壓力并沒有將炎癥細菌徹底消滅,極少量細菌在極易生長的環境中迅速繁殖起來,而致炎癥復發,故后來4D止痛后繼續用貼,日用3次,飯后一貼,連用3天,這時4D用力觸動也無痛覺,停止用貼至今已過了一年時間,4D —直沒復發。
[0006]實用驗證例4、晚飯后第二顆牙(2A)腫痛,右鼻孔前輕壓或輕咬后即痛,診斷為根尖周炎,即用紙貼,20秒鐘后仍覺疼痛,換用新貼疼痛減輕,再換新貼,痛覺大為減輕,臨睡前換用新貼,貼后片刻痛覺消失,很快入睡,第二天除貼檢查,炎癥消失,但發現上頜面部腫脹,頜骨有壓痛,說明炎癥轉移,每日早、中、晚飯后各用I貼,連用2天面部腫脹消退,恢復正常,
[0007]實用驗證例5、右上第三顆牙(3A)患根尖周炎,此牙曾患慢性牙髓炎,根尖周圍舌觸即痛,而且難于張嘴,一張嘴更痛,即用紙貼貼在患牙的周圍,共用兩貼連用2天,腫痛消失,張嘴也不痛了,用力觸動患牙根尖周圍,也都不痛。
[0008]實用驗證討論
[0009]1、牙痛是如何引發的
[0010]從圖4得知牙周發生的原因,牙痛的罪魁禍首是致病菌,因為牙痛由炎癥發生,而炎癥則主要由致病菌造成,故治療牙痛不能光用去痛藥,這是治標不能治本,應把目標轉移在致病菌上,但是,致病菌并不是好對付的,口腔里的細菌有幾百種,這些細菌都是經過無數抗菌藥物的考驗,而且適應了這種環境,故有不少的致病菌具有相當程度的耐藥性,各種抗菌藥物口服后在口腔排出很少,進入各個牙齒就更少,起不了抗菌作用,用強烈殺菌藥,又怕把正常菌群也殺滅了,更麻煩,此外,這些致病菌躲藏很深,鉆進牙周代內,藏在堆滿死細胞,死菌體及其分解產物和食物殘屑的齦溝滲出液中,這樣用抗菌藥物休想把它殺滅。
[0011]
[0012]2、特殊的治療方法
[0013]2.1我們所用的不是藥物,而是最新推出的新輔料紙巾紙做成的紙貼劑,紙巾紙是一種植物纖維,主含纖維 素,纖維素是由葡萄糖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表面布滿羥基極性基團,具有極性的吸附劑,對于口腔里所有的微生物對藥物敏感或不敏感而耐藥的,強烈致炎因子內毒素、細胞炎癥因子、炎癥、介質的及細菌代謝產物統統都可被紙貼劑所吸附,但這吸附不是化學反應,而是物理吸附,所耗能量很少,也能脫吸附,可用下式來表述:
[0014]Α+Β=Α.B...........(I)
[0015]A=極性吸附紙貼劑B=被吸附物(致病菌、內毒素、細胞、炎癥因子、炎癥介質和細菌代謝產物)
[0016]A.B=被吸附物被紙貼劑所吸附
[0017]根據化學反應平衡原理,要想把B完全吸附除去,只能把A.B在極短時間內完全除去,同時換用新A(紙貼劑)故在實用驗證中有換新貼1-2次,有的換3-4次甚至5-6次,才能見效(消炎止痛),這樣不但快速吸除致病菌達到快速止痛,大大縮短忍痛時間,解除痛苦。
[0018]2.2紙貼劑具有很強的吸液性能,牙痛是由于炎癥加劇分泌物激增,壓迫神經而引起痛覺,用同樣的方法,在極短時間內(20秒鐘)換貼(即貼在痛牙的齦溝與牙冠之間的表面上見圖2),經幾次換貼,可把炎癥分泌液吸除,降低壓力消除痛覺。
[0019]2.3止痛之后,不能停用紙貼劑,因為尚有極少量致病菌存于牙周代內,齦溝分泌液里,故需要按早中晚飯后各用I貼,連用2-3天,可將之吸出除去,這時,用勁搖動痛牙,一點也不痛,說明已經完全止痛,徹底治愈炎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紙貼劑外觀和手工揺制法不意圖
[0021]1、為長度 2.6CM
[0022]2、為寬度約ICM
[0023]3、為高度(相當于36層紙巾紙的厚度約0.25-0.3CM)
[0024]4、為36層紙貼劑[0025]5、為摺線
[0026]6、為摺線一摺成為6層紙巾紙
[0027]7、為6層紙巾紙摺線一摺而得12層紙貼劑
[0028]8、為12層紙貼兩摺線連摺兩次,即為36層紙貼劑
[0029]圖2是口腔牙周貼用紙貼劑示意圖
[0030]1、為上下頜齦溝
[0031]2、為上下頜牙齒向乳突
[0032]3、為橫貼在齦頰溝與牙冠之間表面的紙貼劑
[0033]圖3為小紙片包裝盒示意圖
[0034]1、為煙 盒長約6.5CM
[0035]2、為煙盒寬約5.5CM
[0036]3、為煙盒高約1.4CM
[0037]4、為煙盒開口處
[0038]5、為盒蓋
[0039]所用得硬煙盒即帶蓋的,開各蓋很方便,且盒內很清潔,無須作特別處理,得來很容易。我現在用的都是煙盒,如果日后真的有廠家實施此項專利產品,可重新設計一個漂亮的包裝紙盒。
圖4是為牙痛發生的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0]1、紙貼劑的制作
[0041]1.1紙貼劑的優級紙巾紙由外用變成口腔用的技術處理,處理后可達微生物質量要求,所用紙巾紙是廣東新會維達紙巾廠的產品,先把3層一張的210mmX21mm。剪成長7.0CM,寬5.3CM小紙片,收集起來用不銹小夾夾牢放在潔凈容器中,加適量95%乙醇,浸泡并稍攪拌20MIN,倒出乙醇并盡量壓出乙醇,加蒸餾水適量,加熱煮沸I小時,倒出沸水,再加蒸餾水浸泡攪拌10MIN,倒出水再加蒸餾水浸泡攪拌5MIN,同樣再處理一次,倒出水,取出紙疊除去小夾,放在大瓷盤中在微波爐烘干(要注意控制溫度,以免把紙片燒光)如自用,取出干燥小紙片裝進煙盒中(見圖3),用醫用膠布封口待用。
[0042]1.2以上是手工制作,以下是機械大量生產,參照手工制作,用機械代替,其最后工序是將紙巾紙壓成輕輕的紙板,再分割成長形片狀并送檢合格,即可包裝成品入庫,生產廠家可與紙廠商家做出符合藥用質量標準(口服藥物微生物質量要求、重金屬和砷鹽)的紙巾紙,并將之做成紙貼的長度和寬度,開動機器一切,即出一疊紙片在傳送帶上,一切就出一盒包裝,隨即人工裝盒,送檢合格后,裝箱入庫,如果紙廠生產自動化水平更高,最好還是紙廠生產,因為還要解決大量生產的質量和技術問題,廣東省新會是全國生產紙巾紙規模最大,最有名氣也最理想的地方,臺山與新會相近,有什么問題可以及時解決。
[0043]2、紙貼劑的臨時摺制與應用
[0044]圖1所示3層紙巾紙摺線一摺即為6層紙巾紙,摺線一摺即成12層紙貼,12層紙貼兩摺線兩摺即成為36層紙貼劑,將之橫貼在齦頰溝與牙冠表面上(見圖2)。
【權利要求】
1.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其特征是:紙貼劑是36層,所用紙巾紙是紙巾廠生產的優級品。
2.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其特征是:紙巾紙應符合藥用質量要求(口服藥物微生物質量要求和重金屬及砷鹽的質量要求)。
3.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其特征是:不加任何粘合劑,用紙貼劑前自己按圖1摺制,摺好馬上貼用。
4.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其特征是:紙巾紙是100%植物纖維,不含任何與植物纖維無關的雜質。
5.治療細菌炎癥性牙痛的特效紙貼劑其特征是:所用紙巾紙必須無色、無臭、無味、無刺激性,無不良反 應、口感良好的產品。
【文檔編號】A61K47/38GK104027325SQ201410103956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8日
【發明者】余秀民 申請人:余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