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該中藥由以下質量配比的藥材制成:丹參30g,地鱉20g,枳實30g,補骨脂20g,細辛5g,甘草10g,紅花10g,元胡30g,乳香15g,沒藥15g,杜仲30g,制川烏5g,蜈蚣3條,姜蟲20g,地龍20g,荊芥30g,薄荷20g。本發明的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成本低、見效快,療效特別明顯,對各種人群均具有祛風除濕、調氣活血、強筋通絡功效,適用于腰痛、頸椎痛的患者。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中藥配制物,具體是涉及一種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 頸椎病的發生與不良姿勢、情緒緊張、潮濕的環境、疲勞和外傷緊密相關。辦公室 白領等需伏案工作的人群,常因長期低頭造成頸后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頸椎病的發病 率明顯高于平均值。同時,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睡眠時枕頭過高等,也是造成頸椎病的主 要誘因。腰痛是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西醫的腎臟疾病、風濕病、 腰肌勞損、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可參照該證辨證論治。纏腰疼痛多由腎陽不足,寒 凝帶脈,或肝經濕熱侵及帶脈,經行之際,陽虛氣弱,以致帶脈氣結不通而出現疼痛;或沖任 氣血充盛,以致帶脈壅滯,濕熱滯留而疼痛。從治療的角度來講,活血通絡,通經化瘀,配合 必要的牽引,固定作用,是我們治療腰部疼痛時常用到的方法,這些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病 情,均可起到作用,但是腰痛、頸椎痛的治療關鍵在于祛邪通絡,根據寒濕、濕熱不同,分別 施治。相對來說,腰痛、勁椎痛患者往往喜歡采用傳統膏藥來止痛,而關于治療腰痛、頸椎痛 的相關中藥供消費者選擇的較少,在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適用于腰痛、頸椎痛的患者, 從根本上減輕患者的痛癥,達到治療目的。
[0004]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該中藥由以下質量配比的藥材 制成:丹參30g,地鱉20g,枳實30g,補骨脂20g,細辛5g,甘草10g,紅花10g,元胡30g,乳 香15g,沒藥15g,杜仲30g,制川烏5g,蜈蚣3條,姜蟲20g,地龍20g,荊芥30g,薄荷20g。
[0005] 制備所述中藥的方法:將所述藥材分別精選后按比例混合放入容器,加入白酒浸 炙;之后用中火烘干,粉碎、研磨成60目粉末,混合均勻得到粉劑;或按常規制藥工藝壓成 丸劑,每丸〇. lg ;或按常規制藥工藝裝入膠囊,每粒〇. 8g。
[0006] 本發明的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使用方法是口服,溫開水送服,每天2次,1次 6g。
[0007] 上述原料藥材中,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味 苦、性微溫,能安神寧心、止痛(見《中藥大辭典》478頁);馬齒莧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 a/eracea)的全草,味酸,性寒,可清熱解毒、散血消腫(見《中藥大辭典》289 頁);地鳘,是鳘蠊科昆蟲地鳘5·Υ/7--/75·Υ5·)的雌性全蟲,性寒,味咸,有毒,能 利水消腫逐瘀、破積、通絡、理傷(見《中藥大辭典》2684頁);枳實,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酸 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L.)Osbeck)的幼果。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能破氣消積,化痰除痞。(見《中藥大辭典》2228頁);補 骨脂,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味辛,性溫,能補腎助陽(見《中 藥大辭典》P1177);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 {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da/-- --ο/?/? Miq).的干燥干燥根和根莖,味辛,性溫,肺、腎經; 能祛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流涕,鼻淵,風濕 痹痛,痰飲喘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214頁);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 的根及根狀莖,味甘,性平,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 作用(見《中藥大辭典》P567);紅花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frocks 花柱的上部及 柱頭,味甘,性平,能活血化瘀、散郁開結(見《中藥大辭典》2671頁);元胡為罌粟科植物延胡 索(CbirWis W. T. Wang)的干燥塊莖,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有活血 散瘀,利氣止痛的功能,用于胸肋、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〇1〇版一部130頁);乳香,為橄欖科植物卡式乳香樹 mrterii)的膠樹脂,其性溫,味辛苦,具有調氣活血、定痛、追毒功效(見《中藥大辭典》 P1379);沒藥,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的膠樹脂,其性平,味苦,具有 散風祛瘀、消腫定痛功效(見《中藥大辭典》1167頁);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及/c_ia 的樹皮,味甘微辛,性溫,能補肝腎,強筋骨(見《中藥大辭典》1031頁);制川烏 5g,蜈蟻為大蜈蟻科動物少棘巨蜈蟻的干燥全蟲,味辛,性 溫,有毒,能祛風、定經、攻毒、散結(見《中藥大辭典》2473頁);姜蟲又稱白僵蠶,為蠶蛾科蠶 屬動物家香蛾(Bombyx mori Linnaeus)的幼蟲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aillant.)而僵死的全蟲。藥性辛、咸,平;歸肝、肺、胃經。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解毒利 咽的功效。(見《中藥大辭典》1020頁);地龍,即蚯蚓,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 的全體,味咸,性寒,能清熱通絡(見《中藥大辭典》2113頁);荊芥,為唇形科裂 葉荊芥屬植物裂葉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和多裂葉荊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 (L.) Briq.)的莖葉和花穗。藥性辛、微苦,微溫,歸肺、肝經。能祛風,解表,透 疫,止血。(見《中藥大辭典》2110頁);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ClfefliAa 的全 草或葉,味辛,性涼,能疏風,散熱,辟穢,解毒(中藥大詞典:2648頁)。
[0008] 本發明的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具有以下優點:藥源廣、成本低、見效快,療效 特別明顯,對各種人群均具有祛風除濕、調氣活血、強筋通絡功效,適用于腰痛、頸椎痛的患 者。
【具體實施方式】 [0009] 實施例1 取丹參30g,地鱉20g,枳實30g,補骨脂20g,細辛5g,甘草10g,紅花10g,元胡30g,乳 香15g,沒藥15g,杜仲30g,制川烏5g,蜈蚣3條,姜蟲20g,地龍20g,荊芥30g,薄荷20g, 將所述藥材分別精選后混合放入容器,放入容器,加入白酒浸炙;之后用中火烘干,粉碎、研 磨成60目粉末,混合均勻得到粉劑。
[0010] 實施例2 取丹參30g,地鱉20g,枳實30g,補骨脂20g,細辛5g,甘草10g,紅花10g,元胡30g,乳 香15g,沒藥15g,杜仲30g,制川烏5g,蜈蚣3條,姜蟲20g,地龍20g,荊芥30g,薄荷20g, 將所述藥材分別精選后混合放入容器,放入容器,加入白酒浸炙;之后用中火烘干,粉碎、研 磨成60目粉末,混合均勻,按常規制藥工藝制成丸劑,每丸0. lg。
[0011] 實施例3 取丹參30g,地鱉20g,枳實30g,補骨脂20g,細辛5g,甘草10g,紅花10g,元胡30g,乳 香15g,沒藥15g,杜仲30g,制川烏5g,蜈蚣3條,姜蟲20g,地龍20g,荊芥30g,薄荷20g, 將所述藥材分別精選后混合放入容器,放入容器,加入白酒浸炙;之后用中火烘干,粉碎、研 磨成60目粉末,混合均勻,按常規制藥工藝裝入膠囊,每粒0. 8g。
[0012] 本發明的典型病例:石某,52歲,舌質紅,苔薄白,周身疼痛,尤其腰痛、頸椎痛,患 有腰椎間盤突出已經5、6年,服用本發明的中藥2周后痛感明顯減輕,連續服用兩個月后疼 痛消失。一年未復發。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腰痛、頸椎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由以下質量配比的藥材制成:丹 參30g,地鱉20g,枳實30g,補骨脂20g,細辛5g,甘草10g,紅花10g,元胡30g,乳香15g,沒 藥15g,杜仲30g,制川烏5g,蜈蚣3條,姜蟲20g,地龍20g,荊芥30g,薄荷20g。
2. 制備權利要求1所述中藥的方法,其特征是將所述藥材分別精選后按比例混合放入 容器,加入白酒浸炙;之后用中火烘干,粉碎、研磨成60目粉末,混合均勻得到粉劑;或按常 規制藥工藝壓成丸劑,每丸0. lg ;或按常規制藥工藝裝入膠囊,每粒0. 8g。
【文檔編號】A61K36/752GK104147193SQ201410419305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5日
【發明者】楊超權 申請人:貴州黃平靚鷗桑綜合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