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胃陰虛證型胃腸病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胃陰虛證型胃腸病的中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的中藥制劑:玄參5—8份,蔓荊子20—25份,淡豆豉12—15份,棕櫚子5—8份,升麻15—20份,青皮25—30份,地骨皮15—20份,桃仁5—8份,青葙子12—15份,黑鉛2—3份,天竺黃5—8份。本發明將以上各種原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各成分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對胃陰虛證型胃腸病能夠標本兼治,且對身體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多年來,通過對100例此類患者的跟蹤調查統計,表明此藥方有效率達到100%,顯效率達到97%,治愈率達到94%。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胃陰虛證型胃腸病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特別是一種治療胃陰虛證型胃腸病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氣以降為順,喜潤惡燥;小腸主傳化物,泌別清 濁;大腸能吸收水分,排泄糟柏。胃腸病辯證,包括胃、小腸、大腸常見病癥的辨識和分析,胃 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及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主要病理改變;大腸、小腸的病變,主要反 映在傳導功能和泌別清濁功能失常。胃腸病的證候有胃陰虛、胃氣虛證、腸燥津虧證、寒滯 胃腸證、胃熱熾盛證、飲留胃腸證、食滯胃腸證、胃腸氣滯證等多種類型。本發明主要研究的 是臨床常見的胃陰虛證型胃腸病,該證型系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所表現的證候,多因 溫熱病后期,胃陰耗傷,或情志郁結,氣郁化火,灼傷胃陰,或因吐瀉太過,傷津耗液,或過食 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溫燥藥物太過,耗傷胃陰所致。中醫理論認為,胃喜潤而惡燥,以和降 為順。胃陰不足,虛熱內生,熱郁于胃,氣失和降,則胃脘隱痛而有灼熱感,脘痞嘈雜不舒,痞 脹不適;胃中虛熱擾動,消食較快,則有饑餓感,而胃陰失滋,納化遲滯,則饑不欲食;胃失 和降,胃氣上逆,可見干嘔、呃逆;胃陰虧虛,陰津不能上滋,則口燥咽干;不能下潤腸道,則 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為陰液虧少之征。目前,西醫治療該病治標不 治本,副作用極大,且容易形成依賴性。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的目的是按照"滋陰養胃"的治療原則,提供一種能治療胃陰虛 證型胃腸病的中藥,采用該中藥不僅治愈速度快,愈后不再復發,而且無任何副作用,對身 體健康還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0004] 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胃陰虛證型胃腸病的 中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的中藥制劑:玄參5-8份,蔓荊子20-25份,淡 見豉12 -15份,棕櫚子5 -8份,升麻15 -20份,青皮25-30份,地骨皮15 -20份,桃仁 5- 8份,青葙子12-15份,黑鉛2- 3份,天竺黃5- 8份。本發明的加工工藝為:將各種 藥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規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藥顆粒,按照每小袋10克進行分 裝,密閉,于陰涼、干燥處保存。飯后用開水溶化服用,有部分不溶物為正常現象,混勻后全 部服下,一日兩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一袋,7天為一個療程。服藥期間,忌煙酒、腥、冷、辣、 油膩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學會合理減壓,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注意保暖,放松心情, 盡量避免熬夜。
[0005] 本發明所采用的玄參具有補腎陰的功效;采用的蔓荊子具有散風熱的功效;采用 的淡豆豉具有止煩嘔的功效;采用的棕櫚子具有澀腸、固精的功效;采用的升麻具有清胃 解毒的功效;采用的青皮具有安胃下食的功效;采用的地骨皮具有強陰涼血的功效;采用 的桃仁具有潤腸、通經的功效;采用的青葙子具有祛熱毒的功效;采用的黑鉛具有止嘔、安 神、定志的功效;采用的天竺黃具有鎮心解熱的功效。本發明將以上各種原料有機地組合 在一起,各成分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對胃陰虛證型胃腸病能夠標本兼治,且對身體有 良好的調理作用。多年來,通過對100例此類患者的跟蹤調查統計,表明此藥方有效率達到 100%,顯效率達到97%,治愈率達到94%。下面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基本情況分析,來進一步說 明本發明的效果。
[0006] 表一:患者人員結構情況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胃陰虛證型胃腸病的中藥,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藥材制成的中藥制 齊U :玄參5-8份,蔓荊子20-25份,淡豆豉12-15份,棕櫚子5-8份,升麻15-20份, 青皮25-30份,地骨皮15-20份,桃仁5-8份,青葙子12-15份,黑鉛2-3份,天竺黃 5-8 份。
【文檔編號】A61K36/899GK104435811SQ201410626643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0日
【發明者】劉淑平 申請人:青島祥翔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