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該中藥是由盤龍參、地血香果、紫蘇葉、蕎麥葉、肉桂、骨碎補、蓽拔、黨參、海龜膠、野豬黃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
【專利說明】—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為內科常見病之一,是由病毒侵犯心臟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炎癥,其急性期后仍可有病毒活動以及演變為擴張型心肌病或猝死的可能,因此引起了臨床醫生的重視尤其是遷延不愈者,由于病程日久,病機變化十分復雜,虛實寒熱、氣血陰陽、瘀濁邪毒常交互為患。因此,治療時須明辨病變的虛實寒熱,扶正以祛邪。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口唇發干,氣短,喘促,軟弱無力,倚息不得臥,汗多浮腫,肢冷畏寒,舌質淡,苔白,脈微細伴結、代。心臟體征有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雜音、心音低鈍等。由于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目前西醫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臨床多采用免疫抑制劑、干擾素和心肌細胞營養劑等對癥治療,長期使用效果不好。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盤龍參、地血香果、紫蘇葉、蕎麥葉、肉桂、骨碎補、蓽拔、黨參、海龜膠、野豬黃,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盤龍參40 - 60份、地血香果25 — 40份、紫蘇葉25 - 40份、蕎麥葉20 - 30份、肉桂20 — 30份、骨碎補20 — 30份、蓽拔10 — 20份、黨參10 - 20份、海龜膠8 — 15份、野豬黃0.1 — 0.5份。
[0006]本發明中藥的最佳重量份為:盤龍參50份、地血香果35份、紫蘇葉35份、蕎麥葉25份、肉桂25份、骨碎補25份、蓽拔15份、黨參15份、海龜膠12份、野豬黃0.3份。
[0007]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盤龍參40份、地血香果25份、紫蘇葉25份、蕎麥葉20份、肉桂20份、骨碎補20份、蓽拔10份、黨參10份、海龜膠8份、野豬黃0.1份。
[0008]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盤龍參60份、地血香果40份、紫蘇葉40份、蕎麥葉30份、肉桂30份、骨碎補30份、蓽拔20份、黨參20份、海龜膠15份、野豬黃0.5份。
[0009]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盤龍參:甘、苦、平。歸心、肺經。益氣養陰,清熱解毒。臨床用于病后虛弱,陰虛內熱,咳嗽吐血,頭暈,腰痛酸軟,糖尿病,遺精,淋濁帶下,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燙火傷,瘡瘍癰腫。
[0010]地血香果:辛、微溫。益腎寧心,祛痰止咳。臨床用于腎虛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炎等癥。
[0011]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氣和中,安胎,解魚蟹毒。臨床用于咳嗽痰多,惡心嘔吐,腹痛吐瀉,胎氣不和,妊娠惡陰,食魚蟹毒等癥。
[0012]蕎麥葉:酸、寒。利耳目,下氣,止血,降壓。用于眼目昏糊,耳鳴重聽,高血壓,紫癜等癥。
[0013]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用于腎陽衰弱的陽萎宮冷,虛喘心悸,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胸痹,閉經,通經等。
[0014]骨碎補:苦、溫。歸肝、腎經。活血續傷,補腎強骨。臨床用于瘀腫疼痛,腎虛腰痛,牙痛,跌打骨折等癥。
[0015]蓽茇:辛、熱。歸脾、胃、大腸、肺、膀胱、肝、腎經。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頭痛、牙痛、鼻淵,冠心病心絞痛等癥。
[0016]黨參:甘、平。歸脾、肺經。益氣、生津、養血。用于中氣不足的體虛倦怠,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頭暈心悸等。
[0017]海龜膠:甘、咸、寒。歸肝、脾、辛、心、胃經。滋陰潛陽,養血止血。臨床用于久病體虛,行瘦乏力,盜汗自汗,吐血,崩漏,白細胞減少等癥。
[0018]野豬黃:辛、苦、涼。歸肺、心、肝、大腸經。清熱解毒,熄風鎮驚。臨床用于癲癇,驚風、血痢,金瘡等癥。
[0019]病毒性心肌炎屬于祖國醫學驚悸、怔忡、胸痹、眩暈等病范疇。患者多由素體虧虛,心之氣陰不足,以致發病初期感受時邪后,隨即邪毒入侵,內蘊于心,更傷氣陰。邪留不去,心脈受損,血行不暢。本發明中盤龍參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為君藥,地血香果益腎寧心,紫蘇葉行氣和中、解毒,為臣藥,蕎麥葉下氣、降壓,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骨碎補活血、補腎強骨,蓽拔溫中散寒、下氣止痛,黨參益氣、生津、養血,海龜膠滋陰潛陽、養血,野豬黃清熱解毒、熄風鎮驚。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清熱解毒、養心安神、助陽復脈之功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具有獨特的療效。
[0020]本發明中藥于2011年至2012年臨床觀察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41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41例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19?45歲,病程16天?6個月。
[0021]2、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口唇發干,氣短,喘促,軟弱無力,倚息不得臥,汗多浮腫,肢冷畏寒,舌質淡,苔白,脈微細伴結、代。心臟體征有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雜音、心音低鈍等。
[0022]3、治療方法
3.1處方:盤龍參50g、地血香果35g、紫蘇葉35g、蕎麥葉25g、肉桂25g、骨碎補25g、蓽拔15g、黨參15g、海龜膠12g、野豬黃0.3g。
[0023]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15天為I療程。
[0024]4、治療結果:
4.1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制定: 治愈:患者自覺心悸、胸悶、氣喘等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心肌酶恢復正常,心臟彩超無異常表現。
[0025]顯效:患者自覺心悸、胸悶、氣喘等癥狀顯著減輕,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心肌酶恢復正常,心臟彩超無異常表現。
[0026]有效:患者自覺心悸、胸悶、氣喘等癥狀減輕,心電圖輕度異常,心肌酶恢復正常,心臟彩超輕度異常。
[0027]無效:患者自覺心悸、胸悶、氣喘等癥狀未減輕,心電圖異常未改善、心肌酶未改善,心臟彩超未改善。
[0028]4.2結果:41例患者中,治愈18例(43.9% ),顯效13例(31.7 % ),有效7例(17.1% ),無效3例(7.3% ),總有效率為92.7%。
[0029]5、典型病例
5.1林某,男,21歲,患者半年前因感冒后出現頭痛,發熱、胸悶、心悸等癥狀。伴有面色皖白,頭昏乏力,肢酸懶言,胸悶氣短,時有心悸,自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時有歇止。診斷為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心悸、胸悶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0030]5.2陳某,女,21歲,因感冒發熱不退,伴咽紅且痛,頭暈乏力,時有咳嗽,伴有面色皖白,頭暈乏力,肢酸懶言,胸悶氣短,時有心悸,大便塘軟,每天2-3次,納谷不香,舌淡、苔白略膩,脈濡細且弱,時有歇止。確診為陰陽兩虛病毒性心肌炎。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32]實施例1,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是由盤龍參50g、地血香果35g、紫蘇葉35g、蕎麥葉25g、肉桂25g、骨碎補25g、蓽拔15g、黨參15g、海龜膠12g、野豬黃0.3g制成。
[0033]實施例2,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是由盤龍參40g、地血香果25g、紫蘇葉25g、蕎麥葉20g、肉桂20g、骨碎補20g、蓽拔10g、黨參10g、海龜膠Sg、野豬黃0.1g制成。
[0034]實施例3,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是由盤龍參60g、地血香果40g、紫蘇葉40g、蕎麥葉30g、肉桂30g、骨碎補30g、蓽拔20g、黨參20g、海龜膠15g、野豬黃0.5g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陰陽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其原料藥包括下述藥物: 盤龍參40 - 60份、地血香果25 - 40份、紫蘇葉25 — 40份、蕎麥葉20 — 30份、肉桂20 - 30份、骨碎補20 - 30份、蓽拔10 — 20份、黨參10 — 20份、海龜膠8 — 15份、野豬黃 0.1 — 0.5 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其原料藥包括下述藥物: 盤龍參50份、地血香果35份、紫蘇葉35份、蕎麥葉25份、肉桂25份、骨碎補25份、蓽拔15份、黨參15份、海龜膠12份、野豬黃0.3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其原料藥包括下述藥物: 盤龍參40份、地血香果25份、紫蘇葉25份、蕎麥葉20份、肉桂20份、骨碎補20份、蓽拔10份、黨參10份、海龜膠8份、野豬黃0.1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其原料藥包括下述藥物: 盤龍參60份、地血香果40份、紫蘇葉40份、蕎麥葉30份、肉桂30份、骨碎補30份、蓽拔20份、黨參20份、海龜膠15份、野豬黃0.5份。
【文檔編號】A61K36/898GK104352795SQ201410699038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8日
【發明者】張雪杰, 劉志程 申請人:張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