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一般涉及用于患者溫度控制的換熱系統,其具有用于多重換熱形式的多個冷卻劑腔。
背景技術:
已經引入了患者溫度控制系統來防止神經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患者由于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者其它神經疾病(諸如,中風)而發燒。此外,已經將這種系統用于引發輕度或者中度的低溫來改善發生這種疾病(諸如,中風、心臟驟停、心肌梗塞、創傷性腦損傷和高顱內壓)的患者的預后。在美國專利6,419,643、6,416,533、6,409,747、6,405,080、6,393,320、6,368,304、6,338,727、6,299,599、6,290,717、6,287,326、6,165,207、6,149,670、6,146,411、6,126,684、6,306,161、6,264,679、6,231,594、6,149,676、6,149,673、6,110,168、5,989,238、5,879,329、5,837,003、6,383,210、6,379,378、6,364,899、6,325,818、6,312,452、6,261,312、6,254,626、6,251,130、6,251,129、6,245,095、6,238,428、6,235,048、6,231,595,6,224,624、6,149,677、6,096,068、6,042,559中公開了血管內換熱導管的示例,所有這些專利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可以使用外部的患者溫度控制系統。在美國專利6,827,728、6,818,012、6,802,855、6,799,063、6,764,391、6,692,518、6,669,715、6,660,027、6,648,905、6,645,232,6,620,187、6,461,379、6,375,674、6,197,045和6,188,930(統稱為“外部墊專利”)中公開了這種系統,所有這些專利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在本發明受讓人的美國專利7,070,612號中(其也通過引用并入本文),描述和專利保護了一種換熱臺,其能夠接收血管內換熱導管以及外部換熱墊的工作流體環路的螺旋管。通常,在所有的血管內和患者外部溫度控制方案中,流過導管或墊的工作流體的溫度通過換熱臺基于由患者實際體溫提供的反饋的來調節,該實際體溫特別是可由直腸、食管等各種測量的核心體溫、鼓膜耳溫、血液溫度(如腔靜脈中的血液溫度)等。通過將工作流體熱聯接到臺中的加熱和/或冷卻元件來調節工作流體溫度。
技術實現要素:
如本文所理解的,與血管內導管不同,外部墊的工作流體可以不要求是無菌的。此外,如本文中所理解的,外部墊的工作流體的流速可以顯著大于通過血管內導管的無菌工作流體的流速。考慮到這些認識,在一些應用中,可能希望使用具有導管和墊的相同的換熱器,但是根據其不同的特性定制在換熱器內的兩個不同的工作流體通道,從而適應其各自的換熱形式(內部的使用導管的與血液的血管內換熱以及外部的使用墊的通過皮膚的換熱)。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除非另有由權利要求的語言特別限定,“墊”是指配置為靠在患者皮膚放置的任何設備,工作流體(在此也稱為“冷卻劑”,不論其是從患者移除或增加熱量)可以流動通過墊與人類患者換熱。
一種換熱器,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換熱板組件,在其之間限定了第一形式工作流體腔。第一形式工作流體腔配置為用于接收保持器,通過所述保持器無菌工作流體可以流到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和從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流出,從而無菌工作流體不接觸板組件就可以使得無菌工作流體可以與板組件通過保持器換熱。限定在換熱器中的至少第二形式工作流體腔,通過所述第二形式工作流體腔第二工作流體可以流到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和從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流出,從而使得來自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的第二工作流體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板組件中的至少一個與板組件的至少一個換熱。
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可以由血管內換熱導管建立,并且換熱器可以包括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另一方面,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由外部應用的交換墊建立,并且系統可以包括墊。來自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的第二工作流體不需要是無菌的。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形式工作流體腔包括第一板組件中的第一子腔和第二板組件中的第二子腔。每個板組件可包括至少一個相應的制冷劑通道,制冷劑可以流動通過其中以加熱或冷卻相應的板組件。在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制冷劑必須順序流動通過制冷劑通道從而使得所有制冷劑必須在流動通過第二板組件的制冷劑通道之前首先流動通過第一板組件的制冷劑通道。在其他示例中,制冷劑平行流動通過制冷劑腔。相反地,在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二工作流體必須平行流動通過第一和第二子腔。或者,第二工作流體可以順序流動通過第一和第二子腔。
在另一個方面,一種系統具有至少第一和第二板組件,通過第一和第二板組件制冷劑可以流動通過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腔。板組件限定了其之間的狹槽,其可以接收來自血管內換熱器導管的第一工作流體,從而使得來自導管的第一工作流體可以被流動通過制冷劑腔的制冷劑加熱或冷卻。板組件還包還包括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腔橫向外側的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工作流體腔,并且被配置為用于接收來自外部換熱墊的第二工作流體從而促進第二工作流體和制冷劑之間的換熱。
在另一個方面,系統包括第一板和在第一板的第一側上的第一工作流體腔。第一制冷劑腔是在第一板的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從而通過第一板促進在第一制冷劑腔和第一工作流體腔之間的換熱。第二工作流體腔與第一制冷劑腔由壁隔開,由此在第二工作流體腔和第一制冷劑腔之間的換熱可以生效。
關于本發明的結構和操作的細節,均可以參照附圖得以最好的理解,在附圖中,類似的附圖標記表示類似的部件。
附圖說明
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非限制性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換熱系統的示例工作流體閘盒保持器部分的透視圖;
圖3是在圖2中示出的閘盒保持器的一半的透視圖,其中,將不透明的金屬內表面以透明的方式示出為以揭示蜿蜒的制冷劑通路;
圖4是配置為與圖2和圖3中示出的閘盒保持座接合的示例工作流體閘盒的透視圖;
圖5是沿圖2中線5-5所見的截面圖;以及
圖6是沿圖2中線5-5可見的替代實施方式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參照圖1,根據本原理,系統10可以包括血管內換熱導管12,該血管內換熱導管12被控制系統14控制以控制患者溫度,例如,以防止患者16變得發熱或者以引發患者16的治療性的低溫。在導管中,工作流體(也稱為“冷卻劑”),諸如但不限于生理鹽水,(通常在控制系統中的泵“P”的作用下)在封閉環路中從控制系統14循環,通過流體供應線L1,通過導管12,并且通過流體回流線L2回到系統14,從而使得無冷卻劑進入身體。雖然下面公開了某些優選的導管,但是要理解,根據本原理可以使用其它導管,包括但不限于上面公開的或者在以下美國專利中公開的導管中的任何一種導管,以下所有專利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美國專利5,486,208、5,837,003、6,110,168、6,149,673、6,149,676、6,231,594、6,264,679、6,306,161、6,235,048、6,238,428、6.245,095、6,251,129、6,251,130、6,254,626、6,261,312、6,312,452、6,325,818、6,409,747、6,368,304、6,338,727、6,299,599、6,287,326、6,126,684。導管12可以防止在靜脈系統中,例如,在上腔靜脈或者下腔靜脈中。
替代導管12或者在導管12之外,系統10可以包括一個或者多個墊18,該一個或者多個墊18位于靠在患者16的皮膚外部(為了清楚起見,僅示出了一個墊18)。墊18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外部墊專利中公開的墊中的任何一種。根據在外部墊專利中闡述的原理,墊18的溫度可以由控制系統14控制以與患者16換熱,包括:響應于患者出現的例如心臟驟停、心肌梗塞、中風、高顱內壓、創傷性腦損傷或者可以通過降低體溫減輕其影響的其它疾病,引發患者治療性的輕度或者中度的低溫。墊18可以通過流體供應線L3從系統14接收工作流體,并且通過流體回流線L4使工作流體回流到系統14。注意,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14、20建立在單個組件中。
控制系統14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微處理器20,其接收目標和患者溫度作為輸入,并且,在其他事項外,控制泵“P”和具有旁通閥24的制冷劑壓縮機22,旁通閥24可被打開以允許制冷劑繞過壓縮機。制冷劑通過控制系統14內的換熱器循環并且在下面進一步描述。
實際上并現在參照圖2,示出了控制系統14中的換熱器的示例的部分,其包括至少兩個冷板30、32,該至少兩個冷板30、32在其間限定出閘盒狹槽34,在一個實施例中,狹槽34的寬度“W”小于40密耳(0.040″),并且可以在29密耳與31密耳之間(0.029″-0.031″)。在具體示例中,寬度“W”可以是30密耳。如下面進一步的描述,狹槽34可以建立冷卻劑腔以接收換熱件,例如但不限于閘盒,通過該閘盒工作流體從血管內換熱導管流出。因為換熱通過換熱件的壁起效,來自導管的工作流體不接觸換熱件壁外側的控制系統14的換熱器中的任何表面或流體。以這種方式,通過血管內導管循環的工作流體(在非限制性示例中典型的是生理鹽水)可以保持無菌。因此,注意力將首先集中于由狹槽34確定的冷卻劑腔。
冷板30、32可以由金屬制成,并且,如圖所示,可以是直線的,并且事實上,可以是接近正方形的。冷板30、32可以沿著左右側壁36彼此抵接,豎直狹長的閘盒框架容座R1和R2位于相應側壁36的緊鄰內側,并且狹槽34在壁36之間延伸并且終止于容座R1、R2,如圖所示。框架容座R1、R2比狹槽36更寬。
在所示的示例中,制冷劑入口管和出口管38、40延伸通過至少一個冷板32以將制冷劑從壓縮機傳送到冷板中的制冷劑通路中。這建立了在由狹槽34建立的第一冷卻劑腔之外的(并與第一冷卻劑腔熱接觸的)第二冷卻劑腔。每個冷板可以具有自己的制冷劑入口管和出口管,或者,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可以僅有一個冷板形成有制冷劑入口管和出口管,而另一個冷板熱聯接至制冷劑在其中流動的冷板和/或通過通路從另一個冷板接收制冷劑,該通路形成為通過側壁36中的一個或者兩個。
在一個示例中,墊工作流體的入口和出口Pin和Pout也可以形成于所示的冷板中的至少一個上。如下面更詳細討論的,來自墊18的工作流體經由線L3和L4可以被引入墊工作流體入口和出口Pin和Pout以與流動通過冷板的制冷劑進行換熱。此外,為提供加熱的工作流體,一個或多個電加熱器41可以被安裝在一個或兩個冷板上以加熱冷板。代替加熱冷板地,旁通閥24(圖1)可被打開以允許來自壓縮機的熱的氣態制冷劑繞過壓縮機作為氣態制冷劑循環通過該系統,。
圖3示出了從透明的內表面看到的示例的冷板32的細節,要理解,該內表面通常是金屬的,并且在圖3中示出的蜿蜒制冷劑通路42通常是人眼不可見的。在任何情況下,將制冷劑入口38流體連接至制冷劑出口40的示例的制冷劑通路可以是如圖所示的蜿蜒形狀,或者可以是一些其它形狀或者圖案,諸如,人字形圖案、波浪圖案等。
圖4示出了根據本原理的示例的工作流體閘盒50。閘盒50配置為貼合地適配到限定在冷板30、32之間的狹槽34和閘盒框架容座R1、R2中。在操作中,來自可與患者接合的換熱元件(諸如,導管12)的工作流體(諸如,生理鹽水)流經閘盒50,工作流體與冷板中的制冷劑換熱。在示例實施例中,閘盒50是低成本單次使用型一次性制品,其可以包含例如循環經過導管12的無菌生理鹽水。閘盒可以由醫護人員放置在冷板30、32之間的狹槽34中,并且,當工作流體流經膜部分時,膜部分膨脹,實現與冷板30、32的熱接觸,該膜部分限定出供示例生理鹽水流經的空間或者工作流體腔。
在所示的示例中,閘盒50包括框架52,該框架52限定出外周和優選的直線的開口,如所示的,該開口在至少三個面上被框架的外周界定。在所示的非限制性示例中,框架包括狹長的平行六面體形狀的頂檔53和狹長的平行六面體形狀的左右側檔54,該左右側檔54彼此平行并且垂直于頂檔32。示例框架52可以具有金屬條或者底檔51,該金屬條或者底檔51與頂檔相對并且連接至左右側檔以對膜進行支撐并且便于將膜以雙軸張緊地放置。在任何情況下,示例框架52是直線的并且配置為緊密容納在兩個冷板30、32之間,側檔54與冷板30、32之間的框架容座R1、R2滑動地接合,并且下述的膜組件通過狹槽36與冷板中的制冷劑通道緊密并列。
在圖4中,框架(在所示的示例中,是其頂檔53)形成有已經設置有入口管58的流體入口56和已經設置有出口管62的流體出口60。該入口和出口建立通過框架進入開口中的相應的流體通路。入口管和出口管58、62可以與流體回流和供應線L1、L2接合,該流體回流和供應線L1、L2與導管12相關聯。管58、62可以剛好終止于頂檔53(圖4)下方,或者它們可以向下延伸任何所需的長度至組件的底部,即,管58、62可以延伸左右側檔54的幾乎整個長度,剛好結束于下述膜組件的底縫上方。
事實上,高分子膜組件64連接至框架52,從而阻塞在四個面上被框架界定的開口,如圖所示。膜組件包括第一膜66,該第一膜66與第二膜68平行并且與第二膜68接近地分隔開,在其間留有空間,這建立了工作流體腔。流體入口56和流體出口60與膜66、68之間的空間中連通。膜66、68中的至少一個膜(優選地,兩個)張緊地設置在開口中。當用工作流體裝填膜之間的空間時,該空間可膨脹。
在一個示例中,每個膜的厚度不大于2密耳(0.002″),并且更優選地,其厚度在1密耳與2密耳之間(0.001″-0.002″),包括本數。示例優選的膜66、68與開口一起延伸,并且與開口類似地幾乎為正方形,示例膜的頂部邊緣和底部邊緣的長度約等于膜的左右邊緣的長度(在±10%內,并且更優選地,在±5%內)。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使用達1∶1.5的縱橫比來替代正方形(1∶1)縱橫比。在膜之間的工作流體腔也是直線的,并且在優選實施例中,在膜之間不存在障礙,這意味著工作流體腔是完全直線的,幾乎為正方形腔。
由于膜66、68的薄度、冷板30、32彼此接近的程度、以及當閘盒與冷板接合時冷板30、32之間的膜組件,在圖中示出的系統為在冷板中循環的制冷劑與在膜66、68之間循環的工作流體之間的熱傳遞提供了低阻抗。在膜之間的工作流體腔由于工作流體流生成的背壓而膨脹,從而消除或者減低了對冷板中的移動機構的需要。而且,在這兩個冷板之間的窄的狹槽34通過減小在冷板與工作流體之間的傳導路徑長度而提供了更好的熱傳遞。框架使得易于處理,諸如,將閘盒插入冷板/從冷板移除閘盒。
相對于在膜66、68之間的具有寬-長縱橫比接近1∶1(即,正方形或者接近正方形)的示例工作流體腔,與不那么正方形的配置相比,減小了引發工作流體流過換熱器所需的背壓的量。這減小了工作流體泵必須進行的工作量,這是期望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由于泵可能是一次性的,所以更低的性能要求轉化成更低成本的一次性的且更安靜的系統。例如,蠕動滾輪泵提供安靜的操作和低成本一次性元件,但是當僅需要適中的壓力時最高效地運行。第二個原因是,降低工作流體泵的工作減小了通過泵本身傳遞到工作流體中的熱量。此外,低的寬/長縱橫比產生更低的工作流體速度,這減小了混合量,但是在本示例的系統中,該期望(從換熱的角度來看)的效果可忽略不計,這是由于雷諾數通常<1000,這意味著層流態。而且,低的寬/長縱橫比大大減少了流體流路中的彎折(“轉角”)數量。這些彎折是供流體混合的區域,其促進了熱傳遞。如果沒有這些彎折,流體邊界層出現。然而,通過在冷板之間維持窄的狹槽,在此抵消了這種效果。這樣,主要的傳熱機制是傳導,但是傳導路徑的長度(因此,邊界層)小,導致傳熱速率相對高。
在優選示例中,在被組裝到框架期間,膜66、68被拉伸至張緊狀態,優選是雙軸地張緊(即,張緊在頂檔與底檔53、51之間,并且還張緊在左右側檔54之間)。可以在產品的保質期內維持該張緊。預張緊使材料的褶皺最少化,這是有利的,因為褶皺會阻礙工作流體流動并且產生空氣間隙,這降低了工作流體與冷板之間的熱傳遞。褶皺還可以使將膜組件插入到窄狹槽34中復雜化。
為了建立膜的預張緊,可以將框架制成兩半,并且,柱(諸如,螺紋緊固件)可以橫向地延伸至框架的一半,膜66、68拉伸在柱以及在膜中制成的用以容納柱的孔上。然后,將框架的另一半定位,以將膜組件的直線邊界部夾設在框架的兩半之間,并且封罩(諸如相應的螺母)與柱接合以將框架的兩半保持在一起,并且膜組件張緊地保持在框架的兩半之間。圖4示出,工作流體腔由膜組件的底縫74A在底部封閉,該底縫是邊界部74的部分。除了施加張緊以避免在使用期間出現褶皺之外,也可以使用附加的柱來避免在焊接過程期間出現褶皺,從而改善焊接點的質量。
在邊界部74中,可以使用至少一層(優選地,多層)高分子薄膜以對膜66、68進行增強以建立焊縫,柱孔被形成通過該焊縫(在膜組件的側面處),這允許更容易的制備。通過僅僅將增強層置于邊界部74上,膜組件的中心“窗”僅僅包括在工作流體與冷板30、32中的一個之間的薄的單層膜,以使對熱傳遞的阻礙最小化。可以使用模切增強層,該模切增強層利用一片材料對整個周邊進行增強。
在一些示例中,高分子膜66、68是高度可拉伸的,至少大于25%的伸長率。這使膜能夠從圖4和圖5中示出的空的扁平狀態變成膨脹的形狀(在冷板之間的狹槽34內),而不發生褶皺。其還使膜能夠容易地符合在冷板的面上的特征。
另外,膜可以由也可以制成管的材料制成。然后,可以將管(諸如在圖4中示出的入口管和出口管58、62)熱焊接(例如,通過使用RF密封)至膜,這比粘合劑粘結更可靠且更快。膜66、68不需要提供其自身的側向支撐,這是因為冷板32、34和框架為膨脹的膜組件提供了支撐,使得其能夠承受由于工作流體流經膜之間所生成的壓力。結構特征,諸如,凸塊、凹陷、凸肋等,可以位于冷板上以優化熱傳遞。這在經濟上可以是有利的,因為冷板是可重復使用的部件。在冷板中可切割出歧管,以使生理鹽水流的分布均等。
已經描述了示例性的非限制性的在控制系統14中的換熱器和血管內溫度控制導管12內的無菌工作流體之間的結構的換熱組合,現在注意力轉向圖5,其示出了冷板中附加的冷卻劑腔的示例性實施例,通過所述附加的冷卻劑腔實現與來自外部的換熱墊18的工作流體(包括非無菌的工作流體)的換熱。注意顯示于圖5的板結構優選是金屬或其它高熱導率的材料。
如圖所示,冷板30、32可以是限定多個流體腔的多個板組件,盡管在下面的討論中它們統稱為“板”30和32。在所示的非限制性示例中,制冷劑入口和出口管38、40延伸通過冷板32的外壁80和隔板壁82以將來自壓縮機22的制冷劑聯通進入冷板中的制冷劑通路42,其建立了由隔板壁82和內壁84界定的制冷劑腔。在內壁84的另一側是導管工作流體閘盒狹槽34,如前所述,每個冷板可具有其自己的制冷劑入口和出口管,或只有一個冷板可以形成有制冷劑入口和出口管且另一個冷板或者熱聯接到制冷劑在其中流動的冷板和/或通過形成在冷板之間的通路從另一冷板接收制冷劑。在所示的示例中,冷板30、32的熱聯接是通過側壁36(圖2)、共同的底壁86(圖5)以及通過其中形成有狹槽34的頂壁88的不中斷部分。
在一些示例中,冷板30、32是彼此的鏡像結構。在圖5的示例中,在左手側冷板(32)中的制冷劑腔通過制冷劑供應和回流通道90、92與右手側冷板30中的制冷劑腔94流體聯通。因此,冷板的制冷劑腔跨過閘盒狹槽34并且由此被相應的內壁84分隔,制冷劑順序流動通過左側和右側制冷劑腔,首先從致冷劑入口管38進入左制冷劑腔,然后通過制冷劑供應通道90、左手側制冷劑腔94,通過制冷劑回流通路92返回,并且從制冷劑出口管40流出。當如在示例顯示的提供兩個致冷劑腔時,這增加了致冷劑流體通過制冷劑腔的流速。
與此相反,墊工作流體通道的流體流可以在左側和右側墊流體腔平行地管道流過,其如所示的跨在制冷劑腔上并且由此被相應的隔離壁82所分隔。在所示的非限制性示例中,來自外部墊的流體流動通過墊工作流體入口Pin進入形成于底部壁86的入口室100。流體平行流動通過入口端口102、104進入左側和右側墊工作流體腔106、108。流體通過形成于頂板88中的上部室110流出墊工作流體腔并且離開工作流體出口Pout回到外部墊。這個示例的平行流體的流動減小了墊工作流體系統中的背壓。
注意的是,上述流體順序流動通過制冷劑腔以及平行流經墊工作流體腔僅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因此,通過墊工作流體腔的流體的流動可以是順序的和/或通過制冷劑腔的流體流動可以是平行的。還要注意的是,示出和描述的特定的示例性管道布置僅僅是通過多腔冷板30、32的管道流動的一個示例。
實際上,圖6示出與圖5中所示的系統類似的系統,除了通過制冷劑腔的流體流動是平行的。兩個制冷劑腔都可以與制冷劑入口室200聯通,通過該制冷劑入口室,制冷劑平行流入到每個制冷劑腔94。此外,兩個制冷劑腔都可以與制冷劑出口室202流通,通過該制冷劑出口室,制冷劑平行地流出每個制冷劑腔94回到壓縮機。
現在可以理解的是,在血管內換熱形式中,來自導管12的工作流體流經設置在狹槽34的閘盒50與制冷劑腔42、94中的制冷劑通過相應的內壁84換熱。導管工作流體不與冷板換熱器的任何部分接觸,這是因為其流動通過過閘盒50。以這種方式,導管工作流體保持其無菌性并且被包封在封閉的流體回路中用以承受,例如七十磅每平方英寸(70psi)的,循環流體壓力。
另一方面,由于墊工作流體通過外部墊與患者分離,其可以不要求無菌,在這種情況下,墊工作流體在冷板30、32中直接接觸隔板82從而在制冷劑腔42、94中與制冷劑換熱。
雖然本文示出了并且詳細描述了具體的“用于患者溫度控制的具有用于多重換熱形式的多個冷卻劑腔的換熱系統”,但是除了隨附權利要求書之外,本發明的范圍不受其它內容的限制。
權利要求書(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1.一種換熱器,包括:
至少第一和第二換熱板組件(30,32),第一形式工作流體腔(34)限定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換熱板組件之間,所述第一形式工作流體腔(34)配置為用于接收保持器(50),無菌工作流體通過所述保持器能夠流入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12)并從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12)流出,從而無菌工作流體能夠通過所述保持器(50)與板組件(30,32)換熱而無菌工作流體不接觸板組件(30,32);以及
至少第二形式工作流體腔(106,108),第二工作流體能夠通過所述第二形式工作流體腔流入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18)并從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18)流出,從而使得來自所所述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18)的第二工作流體能夠通過直接接觸所述板組件(30,32)中的至少一個來與所述板組件(30,32)中的至少一個換熱。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中,所述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12)由血管內換熱導管建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包括所述第一形式患者換熱件(12)。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中,所述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14)由外部應用的交換墊建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包括所述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14)。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中,來自所述第二形式患者換熱件(14)的所述第二工作流體不是無菌的。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中,第二形式工作流體腔(106,108)包括第一板組件(30)中的第一子腔(108)和第二板組件(32)中的第二子腔(106)。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中,每個板組件包括至少一個相應的制冷劑通道(42,94),制冷劑能夠流動通過所述制冷劑通道以加熱或冷卻相應的板組件。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中,制冷劑必須順序流動通過制冷劑通道從而使得所有制冷劑必須在流動通過第二板組件(32)的制冷劑通道之前首先流動通過第一板組件(30)的制冷劑通道。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中,制冷劑能夠平行流動通過制冷劑通道。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換熱器,其中,第二工作流體必須平行流動通過第一和第二子腔(106,108)。
12.一種系統,包括:
至少第一和第二板組件(30,32),通過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組件制冷劑能夠流動通過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腔(42,94),狹槽(52)限定在板組件(30,32)之間,其能夠接收來自血管內換熱器導管(12)的第一工作流體,從而使得來自導管(12)的所述第一工作流體能夠被流動通過制冷劑腔(42,94)的制冷劑加熱或冷卻;以及
所述板組件(30,32)還包括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劑腔(42,94)橫向外側的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工作流體腔(106,108),并且其被配置為用于接收來自外部換熱墊(14)的第二工作流體從而促進所述第二工作流體和所述制冷劑之間的換熱。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狹槽(52)配置為用于接收閘盒(50),第一工作流體能夠流動通過所述閘盒,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工作流體不接觸所述板組件(30,32)就能夠在板組件(30,32)和所述第一工作流體之間換熱。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包括導管(12)。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包括墊(14)。
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制冷劑能夠順序流動通過制冷劑腔(42,94),從而使得所有制冷劑能夠在流動通過第二板組件(30)的制冷劑腔(94)之前首先流動通過第一板組件(32)的制冷劑腔(42)。
17.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制冷劑能夠平行流動通過所述制冷劑腔(42,94)。
18.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第二工作流體能夠平行流動通過第一和第二工作流體腔。
19.一種系統,包括:
至少第一板(82);
在第一板(82)的第一側上的至少第一工作流體腔(106);
在第一板(82)的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上的至少第一制冷劑腔(42),從而使得通過第一板(82)促進在第一制冷劑腔(42)和第一工作流體腔(106)之間的換熱;以及
至少第二工作流體腔(34),所述第二工作流體腔與第一制冷劑腔(42)被壁(84)隔開,由此在第二工作流體腔(34)和第一制冷劑腔(42)之間的換熱能夠生效。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系統,包括:
至少第二板,所述第一工作流體腔(34)位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間;
與第一工作流體腔(34)相對的第二板的一側上的至少第二制冷劑腔(94),從而使得通過第二板促進在第二制冷劑腔(94)和第一工作流體腔(34)之間的換熱;以及
至少第三工作流體腔(108),所述第三工作流體腔與所述第二制冷劑腔(94)被屏障隔開,由此在第三工作流體腔(108)和第二制冷劑腔(94)之間的換熱能夠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