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處理土壤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土壤消毒機械裝置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以菌治蟲是一種生物防治技術。其主要措施包括向土壤中施放生物制劑,而混合的生物制劑具有更加全面的防治作用。
生物防治制劑的應用方法包括浸種、沾根、灌根、滴灌施用、混土等方式。其中滴灌加濕和混土結合的方式有助于機械化進行作業。通過機械化方式能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和作業精度,同時徹底的對土壤進行施藥作業。傳統的方式通過人工潑撒生物制劑,簡單翻耕土地的方式,有諸多土塊沒有被藥劑消毒,也存在消毒不徹底的頑疾。本發明通過篩分和消毒制劑變量調節結合的方式,解決這一土壤施藥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及其應用。通過篩分和消毒制劑變量調節結合的方式,解決本領域存在的土壤施藥難題。
實現本發明目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包括消毒箱和調土箱,所述變量消毒裝置底部設置有行走輪,按照行走的方向,消毒箱位于調土箱的前部;
所述消毒箱前部設置有采土單元,所述消毒箱連接有加菌單元,消毒箱的后部設置有前調土器和后調土器,前調土器和后調土器平行設置,中間構成土壤從消毒箱進入調土箱的通道;
所述調土箱底部設置有排土口;調土箱內設置有后擠壓輥,所述后擠壓輥包括上下兩個輥輪,兩個輥輪之間設置有噴膠嘴,兩個輥輪的擠出方向一側設置有頂層土帶輸送帶,所述頂層土帶輸送帶的出口位于調土箱的后部。
其中,所述消毒箱前部設的采土單元包括絞龍,絞龍的前端設置刨土鏟,絞龍上設置有采土器,所述采土器連接消毒箱。消毒箱后部設置有多余松散土排出口。
其中,所述加菌單元包括4~10個菌箱,各菌箱均通過導管連接消毒箱;所述消毒箱底部開有出口,出口處設置有前擠壓輥。
其中,所述消毒箱內設置有前送土器,所述前送土器通過前輸送帶連接所述前調土器。
其中,所述前調土器和后調土器的出口(調土器的形狀為圓管形)通過后輸送帶連接后擠壓輥。所述后擠壓輥上設置有高低桿。
本裝置中,高低桿調節后輸出底層土帶的厚度,通過下壓增加其厚度。噴膠嘴根據土帶擠壓速度和行進速度增減粘結劑的噴射量。后擠壓輥用來和高低桿配合形成可變的狹小縫。后輸送帶用來將土輸送到后后方,和前方的土分離。后調土器用來調節后方的土量,通過壓低可減少后方土量。前調土器用來和后調土器配合,通過下壓可增加前方土量,太高可增加后方土量。菌箱用來儲存多種發酵的菌。前輸送帶用來將土進行混合生物菌后輸送到后方。前送土器用來調節往后放輸送土量。消毒箱用來形成封閉空間,對土壤進行封閉安全的消毒作業。絞龍用來將原土進行輸送。采土器用來遮擋飛濺的土壤顆粒。刨土鏟用來在田間挖土。行走輪用來在田間進行行進。
本裝置操作時排出的土分為四層,從下向上分別為:底層土帶、消毒箱排出的多余松散土、調土箱排出的松散土、頂層土帶。前擠壓輥用來調節底層土帶厚度。底層土帶用來鋪在熟土下方,阻止生物菌擴散下去。排土口用來將后方多余土排出。頂層土帶用來覆蓋拌菌后 的土壤。
應用本發明提出的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進行土壤消毒的方法,包括步驟
S1:調節刨土鏟高度,設定土壤粘結劑用量;
S2:驅動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行進,絞龍松土并調節底層土壤;
S3:混合攪拌生物菌;
S4:根據土壤病害程度調節加入的混合攪拌生物菌用量,如果生物菌和/或粘結劑用量不足,則返回步驟S2,繼續松土;如果生物菌和/或粘結劑用量適于土壤病害程度,進行步驟S5;
S5:被絞龍松過的土壤加入混合生物菌后撒播,構成底層土帶,再鋪展頂層土帶,蓋住處理過的土壤,頂層土帶的兩側和底層土帶擠壓并粘結。
步驟S1中,所述粘結劑為糯米或面粉熬煮制得,1平方米面積土壤的粘接劑用量為50~300g。
進一步地,所述生物菌為木霉、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孢桿菌、植物根際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寡雄腐霉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地,在S4中還加入熏蒸劑和/或消毒劑,所述熏蒸劑為氯化苦和/或1,3-D,所述消毒劑為硫化物。
更優選地,所述消毒劑為DMDS(二甲基二硫化物),在S4中用消毒劑與生物菌混合。
生物菌添加消毒劑后能對土壤病菌單個神經元細胞中復合物Ⅳ抑制。通過穩定土壤環境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發明可用來促進土壤病菌神經沖動引發K+通道關閉,達到抑制土壤病菌信號傳遞,最終比人工方式更好的達到土壤消毒的作用。
例如,用DMDS結合生物菌,其作用于電子傳遞鏈的末端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阻斷電子向O2的傳遞,抑制呼吸作用提供一 個最佳適宜的場所,主要包括攪拌、加濕和加溫。通過裝置的環境改變后,DMDS通過改變突觸前膜的活動,最終使土壤病菌突觸后神經元興奮性降低,從而引起土壤病菌活性抑制。達到對根結線蟲有優異的防治效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的裝置可以實現以下操作:1.噴膠嘴變量噴出土壤粘結劑;2.多組擠壓輥擠出形成多層土帶;3.多組調土器根據行進速度在線調節;4.消毒箱封閉環境下完成消毒作業。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裝置,首先用裝置在地里設定土鏟高度,松土后產生底層土帶,然后設定生物菌的數量,控制器實現自動調節菌的數量,最后是底層和頂層土帶鋪展并密封,擠壓粘接后將菌類密封在穩定的環境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用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處理土壤的流程圖。
圖3為處理過的土壤生長的植物(圖3右)和沒有處理過的土壤生長的植物(圖3左)的比較照片。
圖中,1.高低桿,2.噴膠嘴,3.后擠壓輥,4.后輸送帶,5.后調土器,6.前調土器,7.菌箱,8.前輸送帶,9.前送土器,10消毒箱,11.絞龍,12.采土器,13.刨土鏟,14行走輪,15.前擠壓輥,16.底層土帶,17.排土口,18.頂層土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一種變量消毒裝置,包括消毒箱10和調土箱,所述變量消毒裝置底部設置有行走輪14,按照行走的方向,消毒箱10位于 調土箱的前部;
消毒箱前部設置有采土單元,所述消毒箱連接有加菌單元,消毒箱的后部設置有前調土器6和后調土器5(調土器的形狀為圓管型)前調土器和后調土器平行設置,中間構成土壤從消毒箱進入調土箱的通道。
所述調土箱底部設置有排土口17,排土口排出的土形成多余土土帶。
調土箱內設置有后擠壓輥3,所述后擠壓輥包括上下兩個輥輪,兩個輥輪之間進土的位置上方設置有噴膠嘴2,用于噴入土壤粘接劑;兩個輥輪的擠出方向一側設置有頂層土帶輸送帶(輸送帶用電機驅動),所述頂層土帶輸送帶的出口位于調土箱的后部。
進一步地,消毒箱10前部設的采土單元包括絞龍11,絞龍的前端設置刨土鏟13,絞龍上設置有采土器12,所述采土器12連接消毒箱10。所述加菌單元包括7個菌箱7,各菌箱均通過導管連接消毒箱。
消毒箱底部開有出口,出口處設置有前擠壓輥15,用于排出底層土帶16。消毒箱后部設置有多余松散土排出口。
消毒箱10內設置有前送土器9,所述前送土器通過前輸送帶8連接于前調土器6。前調土器和后調土器的出口通過后輸送帶4連接后擠壓輥3。后擠壓輥上設置有高低桿1。后擠壓輥和高低桿配合形成可變的狹小縫,以擠出頂層土帶18。
本裝置的運行過程為:高低桿調節后輸出底層土帶的厚度,通過下壓增加其厚度。噴膠嘴根據土帶擠壓速度和行進速度增減粘結劑的噴射量。后擠壓輥用來和高低桿配合形成可變的狹小縫。后輸送帶用來將土輸送到后后方,和前方的土分離。后調土器用來調節后方的土量,通過壓低可減少后方土量。前調土器用來和后調土器配合,通過下壓可增加前方土量,太高可增加后方土量。菌箱用來儲存多種發酵的菌。前輸送帶用來將土進行混合生物菌后輸送到后方。前送土器 用來調節往后放輸送土量。消毒箱用來形成封閉空間,對土壤進行封閉安全的消毒作業。絞龍用來將原土進行輸送。采土器用來遮擋飛濺的土壤顆粒。刨土鏟用來在田間挖土。行走輪用來在田間進行行進。
應用本實施例的裝置,土壤處理的操作流程如圖2,具體為:
S1:調節刨土鏟高度,設定土壤粘結劑用量,用糯米熬煮制成粘結劑。粘接劑用量為50g/m2從低向高調試,針對本實施例的粘土,粘接劑確定為100g/m2。
S2:驅動生物消毒變量機械裝置行進,絞龍松土并調節底層土壤;
S3:混合攪拌生物菌;本實施例生物菌為木霉、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孢桿菌、植物根際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寡雄腐霉的等活性菌與DMDS(二甲基二硫化物)的混合物。
S4:根據土壤病害程度調節加入的混合攪拌生物菌用量,如果生物菌用量不足,則返回步驟S2,繼續松土;如果生物菌用量適于土壤病害程度,進行步驟S5;
本步驟通過采樣校準,判斷土帶粘結質量和菌數量是否符合要求。通常用顯微鏡檢測采樣。
S5:被絞龍松過的土壤加入混合生物菌后撒播,構成底層土帶,再鋪展頂層土帶,蓋住處理過的土壤,頂層土帶的兩側和底層土帶擠壓并粘結。
處理過的土壤生長的植物(圖3右)和沒有處理過的土壤生長的植物(圖3左)的比較見圖3。
實施例2
使用和實施例1同樣的變量消毒裝置,操作同實施例1,并限定針對本實施例的沙土,粘結劑用量為200/m2。
不同之處在于,在S4中還加入熏蒸劑,所述熏蒸劑為氯化苦和1,3-D混合膠囊。菌箱中,生物菌為木霉、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 孢桿菌、植物根際促生菌、寡雄腐霉的混合物,但沒有使用消毒劑。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