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黑龍江新聞網訊近年來,患有腦血栓的人年齡在不斷降低,40歲左右發生腦梗的患者在以往十分罕見,如今卻十分常見,腦血栓患者低齡化的趨勢愈發嚴重。日前,記者在哈醫大四院了解到,因腦梗住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為40歲左右的青壯年。據哈醫大四院神經內三科主任張卓伯教授介紹,近十年來,臨床中發現50歲以下的腦梗患者比以前增加了二成,如此低年齡的患病率在以往是十分罕見的。導致其發病的主要原因與人們的飲食不規律、不健康和長期處在精神壓力大、疲勞狀態有關。醫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調節情緒,保持適量的運動,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海鮮等。-->(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近年來腦血栓的發病率仍有上升的趨勢,也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了。目前治療腦血栓的常用的藥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煙酸、罌粟堿、維腦路通、復方丹能注射液、川芎嗪、抗栓丸、培他定等。這些藥雖有一定療效、但還是不令人十分滿意。地龍:本品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環毛蚓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環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aelsen)或櫛盲環毛蚓PheretimapectiniferaMichaelsen的干燥體。前一種習稱“廣地龍”,后三種習稱“滬地龍”。廣地龍春季至秋季捕捉,滬地龍夏季捕捉,及時剖開腹部,除去內臟及泥沙,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性狀】廣地龍:呈長條狀薄片,彎曲,邊緣略卷,長15~20cm,寬1~2cm。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習稱“白頸”,較光亮。體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剛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側剛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緣有數環繞的淺皮褶,內側剛毛圈隆起,前面兩邊有橫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邊10~20個不等。受精囊孔2對,位于7/8至8/9環節間一橢圓形突起上,約占節周5/11。體輕,略呈革質,不易折斷。氣腥,味微咸。【性味】咸,寒。【歸經】歸肝、脾、膀胱經。【功能主治】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于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摘錄】《中國藥典》。吊竹梅:鴨跖草科水竹草屬植物水竹草ZebrinapendulaSchnizl.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尿。用于肺結核咳嗽咯血,咽喉腫痛,急性結膜炎,細菌性痢疾,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白帶,瘭疽,毒蛇咬傷。【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杜鵑花根:為杜鵑花科植物杜鵑花的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化學成分】根皮含鞣質7%。【性味】酸甘,溫。①《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②《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辛酸,無毒。"【功能主治】和血,止血,祛風,止痛,治吐血、衄血,月經不調,崩漏,腸風下血,痢疾,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摘錄】《中藥大辭典》。瓜蔞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實,剖開,取出種子,洗凈,曬干。【性狀】栝樓:呈扁平橢圓形,長12~15mm,寬6~10mm,厚約3.5mm。表面淺棕色至棕褐色,平滑,沿邊緣有1圈溝紋。頂端較尖,有種臍,基部鈍圓或較狹。種皮堅硬;內種皮膜質,灰綠色,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性味】甘,寒。【歸經】歸肺、胃、大腸經。【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滑腸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腸燥便秘。【摘錄】《中國藥典》。草蜘蛛:藥材基源:為漏斗網蛛科動物迷宮漏斗蛛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elenalabyrinthica(Clerck)采收和儲藏:夏季于草叢中捕捉,鮮用。【原形態】迷宮漏斗蛛,體長8-14mm,呈橢圓形,全體灰綠色。頭胸部有白色車輪狀斑紋,口小;單眼4對,位于頭胸部背面下端,前列眼平直,后列眼前凹前、后列側眼彼此緊貼,下有附肢6對,第1對螫狀,內通毒腺;第2對為足須,似觸角,其余4對為步足,由7節組成,跗節末端有鉤爪2枚。腹部橢圓形,有八字形白斑5對,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蓋,腹面后端有肛門,前端3對疣狀的紡錘突,第3對紡錘突延伸成1對尾狀。【生境分部】生態環境:多棲于草間低處、灌木近地面處、土坎、墻角、籬笆、石隙一帶。張結漏斗狀網。平時躲在網底的筒狀巢口。待昆蟲落入漏斗時,即迅速沖出捕食。【性狀】性狀鑒別,體呈橢圓形,頭胸部橙黃色,眼區黑色,頭胸部中央有凹陷,自凹陷向左右伸出黑色放射條紋。腹部灰褐色,有淺色縱紋,縱紋兩側有褐色線條。腹部下面橙黃色,步足淺褐色,有灰褐色環紋。紡績器較長,橙黃色。體輕,質脆。氣微,味淡。【性味】苦;寒;有毒,【歸經】肝經。【功能主治】解毒消腫。主疔腫;惡瘡。【摘錄】《中華本草》。白飯樹根: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隨時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白飯樹葉"條。【化學成分】樹皮含鞣質,生物堿。【藥理作用】有抗菌作用。【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苦微澀。"【功能主治】《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止痛,殺蟲拔膿,治咳嗽,黃膿白泡瘡,蛇傷。"【摘錄】《中藥大辭典》。喜樹堿((+)-Camptothecin):分子式:C20H16N2O4,分子量:348.36,CAS登錄號:7689-03-4。熔點:260oC,水溶性:不溶。水蛭素(Hirudin):分子式:C66H93N13O25,分子量:1468.52,CAS登錄號:113274-56-9。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
背景技術:
的不足,提供一種有效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制成該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4750—4850g、吊竹梅2050—2150g、杜鵑花根850—950g、瓜蔞子1150—1250g、草蜘蛛3050—3150g、白飯樹根1250—1350g、喜樹堿66—76g、水蛭素89—99g。優選的用于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藥組成:地龍4800g、吊竹梅2100g、杜鵑花根900g、瓜蔞子1200g、草蜘蛛3100g、白飯樹根1300g、喜樹堿70g、水蛭素95g。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藥物組合物可以采用制劑學的常規方法制備成片劑或膠囊劑或滴丸。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藥物組合物與化學藥或中藥組成的治療腦血栓藥物。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驟制備: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4750—4850g、吊竹梅2050—2150g、杜鵑花根850—950g、瓜蔞子1150—1250g、草蜘蛛3050—3150g、白飯樹根1250—1350g、喜樹堿66—76g、水蛭素89—99g;制備方法:(1)按原料藥配比取地龍、吊竹梅、杜鵑花根、瓜蔞子、草蜘蛛、白飯樹根、喜樹堿、水蛭素,混勻,用重量百分比濃度28%乙醇作為溶劑,在40.5℃溫浸提取,提取次數為5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8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原料藥總重量的52倍,濾過,得藥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溶液洗脫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A;(2)取步驟(1)藥渣A,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1%乙醇作為溶劑,加熱回流提取9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1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藥渣A重量的13倍,濾過,得藥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溶液洗脫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B;(3)將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勻,即得藥物組合物。優選的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驟制備: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4800g、吊竹梅2100g、杜鵑花根900g、瓜蔞子1200g、草蜘蛛3100g、白飯樹根1300g、喜樹堿70g、水蛭素95g;制備方法:(1)按原料藥配比取地龍、吊竹梅、杜鵑花根、瓜蔞子、草蜘蛛、白飯樹根、喜樹堿、水蛭素,混勻,用重量百分比濃度28%乙醇作為溶劑,在40.5℃溫浸提取,提取次數為5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8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原料藥總重量的52倍,濾過,得藥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溶液洗脫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A;(2)取步驟(1)藥渣A,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1%乙醇作為溶劑,加熱回流提取9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1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藥渣A重量的13倍,濾過,得藥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溶液洗脫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B;(3)將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勻,即得藥物組合物。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藥物組合物可以采用制劑學的常規方法制備成片劑或膠囊劑或滴丸。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藥物組合物與化學藥或中藥組成治療腦血栓藥物。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4800g、吊竹梅2100g、杜鵑花根900g、瓜蔞子1200g、草蜘蛛3100g、白飯樹根1300g、喜樹堿70g、水蛭素95g;制備方法:(1)按原料藥配比取地龍、吊竹梅、杜鵑花根、瓜蔞子、草蜘蛛、白飯樹根、喜樹堿、水蛭素,混勻,用重量百分比濃度28%乙醇作為溶劑,在40.5℃溫浸提取,提取次數為5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8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原料藥總重量的52倍,濾過,得藥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溶液洗脫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A;(2)取步驟(1)藥渣A,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1%乙醇作為溶劑,加熱回流提取9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1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藥渣A重量的13倍,濾過,得藥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溶液洗脫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B;(3)將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勻,即得藥物組合物。實施例2: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4750g、吊竹梅2150g、杜鵑花根850g、瓜蔞子1250g、草蜘蛛3050g、白飯樹根1350g、喜樹堿66g、水蛭素99g;制備方法:(1)按原料藥配比取地龍、吊竹梅、杜鵑花根、瓜蔞子、草蜘蛛、白飯樹根、喜樹堿、水蛭素,混勻,用重量百分比濃度28%乙醇作為溶劑,在40.5℃溫浸提取,提取次數為5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8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原料藥總重量的52倍,濾過,得藥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溶液洗脫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A;(2)取步驟(1)藥渣A,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1%乙醇作為溶劑,加熱回流提取9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1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藥渣A重量的13倍,濾過,得藥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溶液洗脫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B;(3)將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勻,即得藥物組合物。實施例3: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4850g、吊竹梅2050g、杜鵑花根950g、瓜蔞子1150g、草蜘蛛3150g、白飯樹根1250g、喜樹堿76g、水蛭素89g;制備方法:(1)按原料藥配比取地龍、吊竹梅、杜鵑花根、瓜蔞子、草蜘蛛、白飯樹根、喜樹堿、水蛭素,混勻,用重量百分比濃度28%乙醇作為溶劑,在40.5℃溫浸提取,提取次數為5次,每次提取時間為28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原料藥總重量的52倍,濾過,得藥渣A和提取液A,提取液A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溶液洗脫LSA-40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56%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A;(2)取步驟(1)藥渣A,用重量百分比濃度51%乙醇作為溶劑,加熱回流提取9次,每次提取時間為1.1小時,每次溶劑用量為藥渣A重量的13倍,濾過,得藥渣B和提取液B,提取液B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濾過,藥液通過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先用水洗脫,再用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溶液洗脫DM11大孔吸附樹脂柱,收集重量百分比濃度71%乙醇洗脫液,回收乙醇,濃縮干燥,即得提取物B;(3)將提取物A和提取物B混勻,即得藥物組合物。實施例4:片劑的制備取實施例1藥物組合物307g,加入淀粉103g,混勻,制粒,干燥,加微晶纖維素30g,硬脂酸鎂8g,混勻,壓制成1000片,即得藥物組合物片劑。實施例5:膠囊的制備取實施例2藥物組合物300g,加入淀粉92g,混勻,制粒,干燥,整粒,加入適量硬脂酸鎂,混勻,裝膠囊1000粒,即得藥物組合物膠囊。實施例6:滴丸的制備稱取聚乙二醇6000193g水浴(80℃)加熱煮熔,加入實施例3藥物組合物14g,充分攪拌均勻,以液體石蠟為冷卻劑,置玻璃管(4*80cm)中,冷卻溫度為5℃,滴口內外徑為7.0/2.0(mm/mm),滴口距液面為2.5cm,滴速以每分60滴為最佳條件,用棉布吸干滴丸表面的冷凝劑,即得藥物組合物滴丸。實施例7: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3250g、吊竹梅1250g、草蜘蛛1750g、喜樹堿58g、水蛭素78g。實施例8: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3150g、吊竹梅1350g、草蜘蛛1650g、喜樹堿68g、水蛭素68g。實施例9: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治療腦血栓的藥物組合物的原料藥的組成和重量份為:地龍3350g、吊竹梅1150g、草蜘蛛1850g、喜樹堿48g、水蛭素88g。實驗例1:治療腦血栓的試驗研究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濟南市中醫院治療的腦血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告知入選患者并獲得同意。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為(55.3±6.2)歲,合并糖尿病l0例,合并高血壓35例,合并冠心病5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為(56.3±7.2)歲,合并糖尿病l0例,合并高血壓36例,合并冠心病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并經腦部CT掃描確診,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1.2.1對照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參麥注射液、胞二磷膽堿治療。250~500m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0.5g胞二磷膽堿與250mL5%葡萄糖注射液的混合藥液,40mL參麥注射液與250mL5%葡萄糖注射液的混合藥液,靜脈滴注,1次/d。糖尿病患者將葡萄糖注射液替換成生理鹽水。口服50mg腸溶阿司匹林片、100mgVitE,1次/d,連用3個月。同時給予降顱內壓、降糖、降壓等對癥治療。1.2.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西醫治療基礎上,加服該藥物組合物(實施例1藥物組合物批號20121223)治療,每日3次,每次1.5g,連用3月后進行療效判定。1.3評價指標(1)參照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評分的減少率。治愈:評分減少76%以上,生活完全自理,重返工作崗位;顯效:評分減少50%~75%,部分生活可以自理,可從事簡單活動;有效:評分減11%~50%,可在幫助下生活,不能從事活動;無效:評分減少10%以下或有所增加,生活情況無改善,病情無好轉甚至惡化或死亡。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梗死側腦血流量、流速的變化。1.4統計學方法對所得數據采用SPSSl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6.0%,對照組為70.0%,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組別例數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對照組501013121570.0觀察組5024168296.02.2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量、流速比較兩組治療后腦血流量和腦血流速均有增加,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腦血流量和腦血流速均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腦血流量和腦血流速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腦血流量和腦血流速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2兩組治療前后梗死側腦血流量、流速比較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為70.0%,同時觀察組腦血流量和腦血流速也明顯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該藥物組合物(實施例1藥物組合物批號20121223)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實驗例2、典型病例任XX,男,47歲,就診前三天左半身麻木,發冷,繼之上下肢活動不靈,不能行走,語言不清,同時伴有頭暈,惡心欲吐,右側中樞性面、舌癱,右上下肢不能抬離床面,右手無握力,右半身感覺減退。屈頸試驗及直腿抬高試驗陰性,病理反射陽性。診斷為腦血栓形成。2014年1月22日開始口服該藥物組合物(實施例1藥物組合物批號20121223)治療,每日3次,每次1.5g,第15天上午右側肢體抬高可離床面19cm,右手有輕度握力。第三十天下午右上下肢肌力接近四級,自己能緩慢行走,右手能握持物品。共72天,患者基本恢復正常活動,行動自如。后出院療養。孫XX,女,51歲,高血壓,腦血栓多年,老年性高血壓,最高血壓220,經181醫院住院治療未愈,后半身不遂,長期臥床,行動不便,言語不清,大小便失禁,2014年3月15日開始口服該藥物組合物(實施例1藥物組合物批號20121223),每次1.5g,每日3次,連服4周后記憶逐漸恢復,一個月后能下床扶著墻壁站立,三個月后基本能拄著拐杖上街行走,4個月后可以下樓活動,可以與人較清晰的溝通,2014年8月20日到醫院復查,血壓正常,脂肪瘤也消失了。袁XX,男,50歲,主要癥狀:上下肢活動不靈,不能行走,語言不清,神志清楚,右側中樞性面、舌癱,右上下肢不能抬離床面,右手無握力。右側腹壁反射減弱,右半身感覺減退。2014年5月19日開始口服該藥物組合物(實施例1藥物組合物批號20121223),每次1.5g,每日3次,第16天上午右側肢體抬高可離床面20cm,右手有輕度握力。第三十天下午右上下肢肌力接近四級,自己能緩慢行走,右手能握持物品。2014年8月19日,患者基本恢復正常活動,行動自如。后出院療養。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