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慢性單純性苔蘚即神經性皮炎,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為常見皮膚病,多見于成年人,兒童一般不發病。
慢性單純性苔蘚初發時僅有瘙癢感,而無原發皮損,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膚逐漸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陣發性劇癢,患者經常搔抓,丘疹逐漸增多,日久則融合成片,肥厚、苔蘚樣變,表現為皮紋加深、皮嵴隆起,皮損變為暗褐色,干燥、有細碎脫屑,斑片樣皮損邊界清楚,邊緣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損斑片的數目不定,可單發或泛發周身,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神經性皮炎好發于頸部兩側、項部、肘窩、腘窩、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見于腰背部、眼瞼、四肢及外陰等部位。皮損僅限于一處或幾處為局限性神經性皮炎,若皮損分布廣泛,甚至泛發于全身者,稱為泛發性神經性皮炎;自覺癥狀為陣發性劇癢,夜晚尤甚,影響睡眠,搔抓后可有血痕及血痂,嚴重者可繼發毛囊炎及淋巴結炎;慢性單純性苔蘚為慢性疾病,癥狀時輕時重,治愈后容易復發。
目前,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藥物較多,有中藥也有西藥,但中藥療程過長,有的需長期服用,一般人難以接受,而西藥毒副作用過多,以及過敏體質的患者均不適宜。因此,研制出一種新的中西藥結合制劑,以解決現有藥物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存在的各種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及制備方法;本發明是由中藥和西藥相結合配制而成的,比一般單純用中藥或西藥治療效果更佳,可利用中藥的清熱消炎、除濕止癢、破積散結以及西藥的鎮靜、殺菌、消炎的功效相結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藥和西藥的功效,發揮互補和提升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藥用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制成所述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氯苯那敏0.01~0.04份,維生素C0.05~0.1份,曲吡那敏0.25~0.5份,依巴斯汀0.02~0.08份,線葉薊10~26份,紫葳莖葉9~25份,刺楸樹皮9~25份,黃荊葉8~24份,崗松7~23份,金盞銀盤7~23份,廊茵6~22份,囊距翠雀6~22份,梓葉6~22份,窄葉飄帶草5~21份,莎草5~21份,狹葉山胡椒4~20份,敗醬3~19份,馬蹬草3~19份。
制成所述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氯苯那敏0.02~0.03份,維生素C0.07~0.08份,曲吡那敏0.27~0.48份,依巴斯汀0.04~0.06份,線葉薊14~22份,紫葳莖葉13~21份,刺楸樹皮13~21份,黃荊葉12~20份,崗松11~19份,金盞銀盤11~19份,廊茵10~18份,囊距翠雀10~18份,梓葉10~18份,窄葉飄帶草9~17份,莎草9~17份,狹葉山胡椒8~16份,敗醬7~15份,馬蹬草7~15份。
制成所述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氯苯那敏0.02份,維生素C0.07份,曲吡那敏0.37份,依巴斯汀0.05份,線葉薊18份,紫葳莖葉17份,刺楸樹皮17份,黃荊葉16份,崗松15份,金盞銀盤15份,廊茵14份,囊距翠雀14份,梓葉14份,窄葉飄帶草13份,莎草13份,狹葉山胡椒12份,敗醬11份,馬蹬草11份。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西藥成分的提取工藝步驟:
(1)將西藥氯苯那敏和曲吡那敏放入容器內,加入1~2倍量的乙醇,稀釋,置于微波烘干機內以5~8℃溫度低溫烘干,研磨成細粉,備用;
(2)將西藥維生素C和依巴斯汀按比例混合放入藥罐內,用攪拌機攪拌均勻,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卻,研磨成細粉,備用;
(3)將上述步驟(1)和(2)所制得的細粉放入粉碎機中粉碎成混合粉料,備用。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中藥成分的提取工藝步驟:
(1)將中藥線葉薊、紫葳莖葉、刺楸樹皮、黃荊葉、崗松、金盞銀盤、囊距翠雀、梓葉、窄葉飄帶草、莎草、狹葉山胡椒和敗醬按比例混合放入容器內,加入5~8倍量的蒸餾水,加熱煮沸2~3小時,提取,過濾,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卻,研磨成細粉,備用;
(2)將中藥廊茵和馬蹬草放入容器內,進行粉碎處理,研磨成細粉,備用;
(3)將上述步驟(1)和(2)所制得的細粉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成0.1~10μ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μ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備用;
(4)將上述步驟(3)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質量3~5倍的醇濃度為60%~70%的乙醇,攪拌溶解獲得乙醇溶液,將乙醇溶液在5℃~10℃的條件下靜置24~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1~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30~50分鐘,獲得0.1~10μ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μ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備用。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的制備方法,將所述西藥混合粉料和中藥混合粉料進行混合,混合后加入相對于混合粉料質量2~3倍的去離子水,攪拌溶解均勻后,加熱濃縮至糊狀,靜置1小時,提取制成片劑,即得所述的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
本發明所用中西藥的藥性如下:
氯苯那敏:常用其馬來酸鹽,為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味苦。在水、乙醇或氯仿中易容,在乙醚中微溶。用于過敏性鼻炎、感冒和鼻竇炎及過敏性皮膚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藥疹或濕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蟲咬所致皮膚瘙癢。
維生素C: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味酸,無臭,易溶于水。用于各種貧血、過敏性皮膚病、口瘡、促進傷口愈合等。
曲吡那敏:其鹽酸鹽為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味苦。極易溶于水,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用于過敏性皮炎、濕疹、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依巴斯汀:用于季節性、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和慢性蕁麻疹、濕疹、皮炎、癢疹、皮膚瘙癢癥等。
線葉薊:味酸,性溫。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癤,癰,神經性皮炎,毒蛇咬傷。
紫葳莖葉:味苦,性平。清熱,涼血,散瘀。主血熱生風,身癢,風疹,手腳酸軟麻木,咽喉腫痛。《分類草藥性》載:“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消腫,散瘀血。”
刺楸樹皮:味辛、苦,性涼。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殺蟲止癢。主風濕痹痛,腰膝痛,癰疽,瘡癬。《陜西中藥志》載:“祛風除濕,消炎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關節炎。”
黃荊葉:味辛、苦,性涼;歸肺、肝、小腸經。解表散熱,化濕和中,殺蟲止癢。主感冒發熱,傷暑葉瀉,痧氣腹痛,腸炎,痢疾,瘧疾,濕疹,癬,疥,蛇蟲咬傷。
崗松:味苦、辛,性涼。化瘀止痛,清熱鋝毒,利尿通淋,殺蟲止癢。主跌打損傷,肚硬化,熱瀉,熱淋,小便不利,陰癢,腳氣,濕疹,皮膚瘙癢,疥癬,水火燙傷,蟲蛇咬傷。《陸川本草》載:“消腫,止痛,去瘀,殺蟲。治跌打昏迷,疥瘡,潰瘍,蛇咬傷。”
金盞銀盤:味甘、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感冒發熱,黃疸,泄瀉,痢疾,血熱吐血,血崩,跌打損傷,癰腫瘡毒,鶴膝風,疥癩。
廊茵:味苦、酸、微辛,性平。清熱解毒,和濕止癢,散瘀消腫。主癰瘡疔癤,毒蛇咬傷,濕疹,黃水瘡,帶狀皰疹,跌打損傷,愉、內痔外痔。
囊距翠雀:味苦,性寒;歸肝經。祛風止癢,涼血解毒。主流行性感冒,皮膚癢疹,蛇咬傷。《西藏常用中草藥》載:“涼血解毒,祛風止癢。治流感,皮膚癢疹,蛇咬傷。”
梓葉:味苦,性寒;歸心、肺經。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主小兒發熱,瘡癤,疥癬。
窄葉飄帶草:味苦、微辛,性平。驅風散熱,解毒。主風熱感冒,百日咳,肝郁脅痛,風疹,瘡毒癤腫。
莎草:味苦、辛,性涼;歸肝、肺經。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胞利痰。主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伴隨腫毒。《履巉巖木草》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
狹葉山胡椒:味辛,性溫,無毒。行氣,祛風,消腫。治腹痛,風濕骨痛,癰腫,疥癬。《湖南藥物志》載:“祛風解毒,利濕消腫,行氣散寒,殺蟲止癢,鎮咳化痰。治魚口便毒,疥瘡癬癩,筋骨疼痛。”
敗醬:味辛、苦,性微寒;歸肋、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主腸癰,肺癰,癰腫,痢疾,產后瘀滯腹痛。《日華子本草》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氣心腹痛,破癥結,產前后諸疾,催生、落胞,血運,排膿、補瘺,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
馬蹬草:味淡,性平;歸心經。活血化瘀,止血,解毒。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偏癱,子宮出血,外傷出血,神經性皮炎,下肢潰瘍。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是由中藥和西藥相結合配制而成的,比一般單純用中藥或西藥治療效果更佳,可利用中藥的清熱消炎、除濕止癢、破積散結以及西藥的鎮靜、殺菌、消炎的功效相結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藥和西藥的功效,發揮互補和提升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藥用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
實施例1
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氯苯那敏0.03g,維生素C0.08g,曲吡那敏0.48g,依巴斯汀0.06g,線葉薊22g,紫葳莖葉21g,刺楸樹皮21g,黃荊葉20g,崗松19g,金盞銀盤19g,廊茵18g,囊距翠雀18g,梓葉18g,窄葉飄帶草17g,莎草17g,狹葉山胡椒16g,敗醬15g,馬蹬草15g。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西藥成分的提取工藝步驟:
(1)將西藥氯苯那敏和曲吡那敏放入容器內,加入1~2倍量的乙醇,稀釋,置于微波烘干機內以5~8℃溫度低溫烘干,研磨成細粉,備用;
(2)將西藥維生素C和依巴斯汀按比例混合放入藥罐內,用攪拌機攪拌均勻,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卻,研磨成細粉,備用;
(3)將上述步驟(1)和(2)所制得的細粉放入粉碎機中粉碎成混合粉料,備用。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中藥成分的提取工藝步驟:
(1)將中藥線葉薊、紫葳莖葉、刺楸樹皮、黃荊葉、崗松、金盞銀盤、囊距翠雀、梓葉、窄葉飄帶草、莎草、狹葉山胡椒和敗醬按比例混合放入容器內,加入5~8倍量的蒸餾水,加熱煮沸2~3小時,提取,過濾,得濾液,加熱濃縮至糊狀,放入烘箱70℃烘干后冷卻,研磨成細粉,備用;
(2)將中藥廊茵和馬蹬草放入容器內,進行粉碎處理,研磨成細粉,備用;
(3)將上述步驟(1)和(2)所制得的細粉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成0.1~10μ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μ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備用;
(4)將上述步驟(3)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質量3~5倍的醇濃度為60%~70%的乙醇,攪拌溶解獲得乙醇溶液,將乙醇溶液在5℃~10℃的條件下靜置24~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1~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30~50分鐘,獲得0.1~10μ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μ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備用。
一種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的制備方法,將所述西藥混合粉料和中藥混合粉料進行混合,混合后加入相對于混合粉料質量2~3倍的去離子水,攪拌溶解均勻后,加熱濃縮至糊狀,靜置1小時,提取制成片劑,即得所述的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片(每片0.5g),溫開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2~5個療程即可痊愈,病情嚴重者遵醫囑酌增用量。
實施例2
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氯苯那敏0.02g,維生素C0.07g,曲吡那敏0.37g,依巴斯汀0.05g,線葉薊18g,紫葳莖葉17g,刺楸樹皮17g,黃荊葉16g,崗松15g,金盞銀盤15g,廊茵14g,囊距翠雀14g,梓葉14g,窄葉飄帶草13g,莎草13g,狹葉山胡椒12g,敗醬11g,馬蹬草11g。
本實施例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氯苯那敏0.02g,維生素C0.07g,曲吡那敏0.27g,依巴斯汀0.04g,線葉薊14g,紫葳莖葉13g,刺楸樹皮13g,黃荊葉12g,崗松11g,金盞銀盤11g,廊茵10g,囊距翠雀10g,梓葉10g,窄葉飄帶草9g,莎草9g,狹葉山胡椒8g,敗醬7g,馬蹬草7g。
本實施例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4
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氯苯那敏0.01g,維生素C0.05g,曲吡那敏0.25g,依巴斯汀0.02g,線葉薊10g,紫葳莖葉9g,刺楸樹皮9g,黃荊葉8g,崗松7g,金盞銀盤7g,廊茵6g,囊距翠雀6g,梓葉6g,窄葉飄帶草5g,莎草5g,狹葉山胡椒4g,敗醬3g,馬蹬草3g。
本實施例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毒性試驗:
1、急性毒性試驗:
(1)選取大鼠40只,雌雄各半,體重160~180g,進行急性毒性試驗。大鼠隨機分為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禁食12小時;
(2)將本發明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取1片溶解在50ml水中,備用;
(3)取與步驟(2)等量生理鹽水,備用;
(4)取步驟(2)中的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溶液按灌胃容積為5ml/kg的灌藥量對實驗組的20只大鼠進行灌藥;一天給藥2次,給藥間隔時間6小時,給藥后連續觀察14天,并記錄大鼠的的毒性反應及死亡數;
(5)取步驟(3)中的等量生理鹽水按灌胃容積為5ml/kg的灌藥量對對照組的20只大鼠進行灌藥;一天給藥2次,給藥間隔時間6小時,給藥后連續觀察14天,并記錄大鼠的的毒性反應及死亡數;
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給藥后大鼠未見明顯差異,實驗連續觀察14天,大鼠全身狀況、飲食、飲水、體重增長均正常。
2、長期毒性實驗:
選取大鼠40只,雌雄各半,體重20~35g,進行長期毒性試驗。將本發明的中西藥結合制劑取1片溶解在50ml水中,按灌胃容積為5ml/kg的灌藥量對大鼠進行灌藥,每天2次,連續用藥15周后停藥3周,進行實驗觀察。
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對大鼠的毛發、行為、大小便、體重、臟器重量、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均無明顯影響,臟器肉眼沒有發現異樣變化,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大鼠各臟器也均無明顯改變;說明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對大鼠長期用藥后毒性小,停藥后也沒有異樣反應,應用安全。
臨床資料:
一、病例選擇:
作為治療慢性單純性苔蘚的中西藥結合制劑,選擇確診的慢性單純性苔蘚患者540例臨床觀察,病人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A和對照組B三組,治療組180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91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40.5歲,平均病程3年;對照組A18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88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9歲,平均病程3年;對照組B180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90例,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38.5歲,平均病程3年。
治療組、對照組A和對照組B三組病例的病程、癥狀輕重程度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二、藥物選擇:
治療組使用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口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片(每片0.5g),溫開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2~5個療程即可痊愈,病情嚴重者遵醫囑酌增用量。
對照組A服用濕毒清膠囊,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對照組B使用布特氟芬那酸丁酯軟膏,外用,成人每次適量涂于患處,每日2次。
三、療效判斷:
治愈:皮膚瘙癢及皮損癥狀全部消失,皮膚恢復如常。
顯效:上述癥狀明顯改善,皮膚明顯好轉。
有效:上述癥狀有所改善,皮膚有所好轉。
無效:通過治療后上述癥狀無減輕或加重。
四、治療結果:
以上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
五、典型病例:
1、姜某,女,23歲。患者患慢性單純性苔蘚1年余,用過多種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不佳,經人介紹來我院治療,醫生給予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治療,服用1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改善,繼續服用4個療程后,諸癥消失,皮膚恢復如常,痊愈。
2、范某,男,35歲。患者全身瘙癢半年余,面頰部和手腕外側呈對稱性皮膚千燥脫屑,去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單純性苔蘚,醫生建議服用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治療,服用1個療程后,皮損脫屑有所減少,瘙癢癥狀有所緩解,服用2個療程后,皮損脫屑明顯減少,瘙癢癥狀明顯緩解,繼續服用2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痊愈,1年后隨訪無復發。
3、譚某,女,41歲。患者頸部皮膚皮損灰白,肥厚粗糙似牛皮,經常失眠,去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單純性苔蘚,經服用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治療,服用1個療程后,皮損面積有所減少,失眠癥狀有所好轉,服用2個療程后,皮損面積明顯減少,失眠癥狀消失,繼續服用1個療程后,皮損面積全部消失,皮膚恢復正常,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
4、石某,男,29歲。患者患慢性單純性苔蘚,使用過西藥治療,治療效果不理想,且造成藥物副作用的不良反應,有陣發性劇癢,經常搔抓,丘疹逐漸增多,經朋友介紹來我院治療,醫生給予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治療,服用1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3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5、姚某,女,56歲。患者皮膚瘙癢難忍,夜晚尤甚,嚴重影響睡眠,去醫院就診,診斷為慢性單純性苔蘚,使用過多種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不佳,后來我院治療,經服用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治療,服用1個療程后,瘙癢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后,瘙癢癥狀全部消失,痊愈,皮膚恢復成正常膚色,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6、方某,男,47歲。患者頸部皮膚皮損呈淡褐色片狀,粗糙肥厚,劇癢,夜間尤甚,去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單純性苔蘚,醫生給予本發明中西藥結合制劑治療,服用1個療程后,癥狀有所改善,服用2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改善,繼續服用3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皮膚恢復正常,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發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申請范圍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