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特別是供頸椎增生病患者使用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醫者認為:頸椎增生是由于頸椎退行性病變導致的,頸椎為維持穩定而出現代償性增生,一般單純性的頸椎增生沒了臨床癥狀,如果增生嚴重會對神經根或者是脊髓造成壓迫,引起手部麻木、走路踩棉花感等癥狀。頸椎增生后更容易出現頸項部軟組織的勞損,導致頸項部軟組織酸脹疼痛感。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上述頸椎增生病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中藥學的不斷發展,在治療頸椎增生病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治療上述頸椎增生病的優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勢,針對現有西醫治療上述頸椎增生病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以解決頸椎增生病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頸椎增生病。
為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砂仁4~10g、獨活5~16g、狗脊8~16g、烏梅4~8g、葛根10~16g、川芎5~12g、秦艽4~16g、制川烏3~6g、麻黃8~12g、靈仙10~16g、蜈蚣2~7g、丹參8~16g、細辛1.5~9g、桔梗5~10g、三七3~10g、川連1.5~3g、桑寄生15~28g、白術8~16g、五加皮6~10g、當歸尾8~16g、香附(炒)8~16g、元胡8~16g、木通5~10g、地龍5~10g、杜仲6~16g、紅花5~12g、海桐皮6~12g、烏梢蛇8~20g、雞血藤15~26g、半夏3~10g、當歸8~16g、冰片0.18~0.33g。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砂仁7~9g、獨活10~14g、狗脊10~14g、烏梅4~7g、葛根11~14g、川芎8~11g、秦艽10~14g、制川烏4~5.5g、麻黃10~11g、靈仙11~14g、蜈蚣3~6g、丹參10~14g、細辛2~8g、桔梗7~9g、三七5~9g、川連1.5~2.5g、桑寄生18~25g、白術10~14g、五加皮7~9g、當歸尾10~14g、香附(炒)10~14g、元胡10~14g、木通7~9g、地龍6~9g、杜仲10~14g、紅花8~11g、海桐皮8~11g、烏梢蛇10~17g、雞血藤18~23g、半夏7~9g、當歸10~14g、冰片0.20~0.30g。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砂仁8g、獨活13g、狗脊13g、烏梅6g、葛根13g、川芎10g、秦艽13g、制川烏5g、麻黃10g、靈仙13g、蜈蚣5g、丹參13g、細辛7g、桔梗8g、三七8g、川連2g、桑寄生23g、白術13g、五加皮8g、當歸尾13g、香附(炒)13g、元胡13g、木通8g、地龍8g、杜仲13g、紅花10g、海桐皮10g、烏梢蛇15g、雞血藤20g、半夏8g、當歸13g、冰片0.25g。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煎藥機內,注入過藥35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40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2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35分鐘,二次混合濃縮成50%的中藥液1200毫升,袋裝密封后,入冰箱保鮮備用。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液分三天服用,早晚各服一次,給藥量200毫升/次,飯前服,同時配合針灸、推拿及牽引治療,經治療60天左右,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
本發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砂仁,性味:辛、溫,具有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之功效,用于治療腹痛痞脹、胃呆食滯、噎膈嘔吐、寒瀉冷痢、妊娠胎動等癥;
獨活,性味:辛、苦、微溫,具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
狗脊,性味:苦、甘、溫,具有除風濕、健腰腳、利關節之功效,用于治療腎虛腰痛脊強、足膝軟弱無力、風濕痹痛、尿頻、遺精、白帶過多等癥;
烏梅,性味:味酸、性平,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之功效,用于治療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等;
葛根,性味: 甘、辛、平,具有解肌退熱、發表透診、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發熱、頭頸強痛、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溫病口渴、消渴病、泄瀉、痢疾、高血壓、冠心病等癥;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月經不調、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風濕痹痛等癥;
秦艽,性味:苦辛、平,具有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痹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等癥;
制川烏,性味:辛、苦、熱,有大毒,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麻黃,性味:辛苦、溫,具有發汗、平喘、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療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等癥;
靈仙,性味:辛咸、溫,有毒,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之功效,用于治療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蜈蚣,性味:味辛、性溫,有毒,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風口、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毒蛇咬傷、瘡瘍、瘰疬等癥;
丹參,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養血安神、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后瘀滯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熱痹腫痛、跌打損傷、熱入營血、煩躁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等癥;
細辛,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行水、開竅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等癥;
桔梗,性味:苦辛、平,具有開宣肺氣、祛痰排膿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等癥;
三七,性味:甘、微苦、溫,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等癥;
川連,性味:苦、寒,具有瀉火、燥濕、解毒、殺蟲之功效,用于治療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腳氣、風寒濕痹、胎漏血崩、產后乳汁不下等癥;
白術,性味:苦甘、溫,具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等癥;
五加皮,性味:味辛、苦、微甘、性溫,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活血脈之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小數點兒行遲、體虛贏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氣、陰下濕癢等癥;
當歸尾,性味:味甘、辛、微苦,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等癥;
香附(炒),性味:辛微苦甘、平,具有理氣解郁、止痛調經之功效,用于治療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脹痛、痰飲痞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元胡,性味:辛苦、溫,具有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之功效,用于心腹腰膝諸痛、月經不調、癥瘕、崩中、產后血暈、惡露不盡、跌打損傷;
木通,性味:苦、涼,具有瀉火行水、通利血脈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赤澀、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婦女經閉、乳汁不通等癥;
地龍,性味:味咸、性寒,具有清勢止痙、平肝熄風、通經活絡、平喘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發熱狂燥、驚癇抽搐、肝陽頭痛、中風偏癱、風濕痹痛、肺熱喘咳、小便不通等癥;
杜仲,性味:甘、微辛、性溫,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腰脊酸疼、陽痿、尿頻、小便余瀝、風濕痹痛、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
紅花,性味: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能經、祛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腹痛、胞痹心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關節疼痛、中風偏竣、斑疹等癥;
海桐皮,性味:苦、辛、平,具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殺蟲止癢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肢節拘攣、跌打損傷、疥癬、濕疹;
烏梢蛇,性味:甘咸、平,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效,用于治療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節結核、風疹疥癬、麻風、破傷風、小兒麻痹癥;
雞血藤,性味:味苦、微甘、性溫,具有活血舒筋、養血調經之功效,用于治療手足麻木、肢體癱瘓、風濕痹痛、婦女有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癥;
半夏,性味:味辛、性溫,有毒,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等癥;
當歸,性味:性溫、味甘辛, 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或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
冰片,性味:辛、苦、涼,具有開竅醒神、散熱止痛、明目去翳之功效,用于治療中風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目赤翳膜、喉痹、口瘡、癰腫、痔瘡、蟯蟲病等。
本發明藥物是基于中醫治療頸椎增生病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頸椎增生病,本發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頸椎增生病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砂仁8g、獨活13g、狗脊13g、烏梅6g、葛根13g、川芎10g、秦艽13g、制川烏5g、麻黃10g、靈仙13g、蜈蚣5g、丹參13g、細辛7g、桔梗8g、三七8g、川連2g、桑寄生23g、白術13g、五加皮8g、當歸尾13g、香附(炒)13g、元胡13g、木通8g、地龍8g、杜仲13g、紅花10g、海桐皮10g、烏梢蛇15g、雞血藤20g、半夏8g、當歸13g、冰片0.25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砂仁9g、獨活14g、狗脊14g、烏梅7g、葛根14g、川芎11g、秦艽14g、制川烏5.5g、麻黃11g、靈仙14g、蜈蚣6g、丹參14g、細辛8g、桔梗9g、三七9g、川連2.5g、桑寄生25g、白術14g、五加皮9g、當歸尾14g、香附(炒)14g、元胡14g、木通9g、地龍9g、杜仲14g、紅花11g、海桐皮11g、烏梢蛇17g、雞血藤23g、半夏9g、當歸14g、冰片0.30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頸椎增生病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砂仁10g、獨活16g、狗脊16g、烏梅8g、葛根16g、川芎12g、秦艽16g、制川烏6g、麻黃12g、靈仙16g、蜈蚣7g、丹參16g、細辛9g、桔梗10g、三七10g、川連3g、桑寄生28g、白術16g、五加皮10g、當歸尾16g、香附(炒)16g、元胡16g、木通10g、地龍10g、杜仲16g、紅花12g、海桐皮12g、烏梢蛇20g、雞血藤26g、半夏10g、當歸16g、冰片0.33g。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頸椎增生病患者共195例,年齡為48歲以上的135例,只有60例為48歲以下。195例患者中痊愈的175例,顯效的20例,總有效率達100%。經治療后,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