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特別是供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患者使用的中藥組合物的領域。
背景技術:
急性(腭)扁桃體炎是腭扁桃體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炎癥,常伴有輕重程度不等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環的急性炎癥。多見于10~30歲之間的青少年,且往往是在慢性扁桃體炎基礎上反復急性發作。50歲以上,3~4歲以下的患者較少見。春秋兩季氣溫變化時最多見。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扁桃體炎有時為某些疾病尤其是某些傳染病的前驅癥狀,如白喉、麻疹及猩紅熱等,應注意及早發現。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中藥學的不斷發展,在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治療上述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優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勢,針對現有西醫治療上述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以解決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
為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板藍根25~45g、金銀花15~25g、瓜蔞子9~15g、連翹15~25g、薄荷4~10g、牛蒡子(炒) 7.5~15g、山楂(焦) 10~20g、桔梗5~12g、大青葉15~25g、石斛6~15g、僵蠶5~9g、玄參15~25g、黃芩5~15g、地黃10~30g、天花粉15~20g、大黃5~20g、浙貝母7.5~15g、麥冬10~20g、山慈菇3~6g。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板藍根28~40g、金銀花16~22g、瓜蔞子10~13g、連翹16~22g、薄荷5~9g、牛蒡子(炒) 8~13g、山楂(焦) 11~17g、桔梗6~11g、大青葉16~22g、石斛7~13g、僵蠶6~8g、玄參16~22g、黃芩6~13g、地黃11~26g、天花粉15~17g、大黃6~17g、浙貝母8~13g、麥冬11~17g、山慈菇4~5.5g。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板藍根35g、金銀花20g、瓜蔞子11g、連翹20g、薄荷8g、牛蒡子(炒) 11g、山楂(焦) 15g、桔梗10g、大青葉20g、石斛11g、僵蠶7g、玄參20g、黃芩11g、地黃23g、天花粉15g、大黃15g、浙貝母11g、麥冬15g、山慈菇5g。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煎藥機內,注入過藥35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45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2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35分鐘,二次混合濃縮成50%的中藥液1080毫升,袋裝密封后,入冰箱保鮮備用。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中藥液分二天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180毫升/次,飯前服。服藥5~10天,諸癥皆除,病告痊愈。
本發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板藍根,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療溫毒發斑、高熱頭痛、大頭瘟疫、爛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瘡腫、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舌絳紫暗、癰腫等癥;
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
瓜蔞子,性味:甘、寒,具有潤肺化痰、滑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燥咳痰黏、腸燥便秘;
連翹,性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風熱感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溫病、熱淋尿閉、癰疽、腫毒、瘰疬、癭瘤、喉痹等癥;
薄荷,性味:味辛、性涼,具有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表證、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癢、肝郁脅痛等癥;
牛蒡子(炒),性味:味辛、苦、性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等癥;
山楂(焦),性味:酸甘、微溫、無毒,具有消食積、化滯瘀之功效,用于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泄瀉痢疾、血瘀痛經、閉經、產后腹痛、惡露不盡等癥;
桔梗,性味:味苦、辛、性平,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等癥;
大青葉,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高熱煩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黃疸、瀉痢、丹毒、喉痹、口瘡、痄腮等癥;
石斛,性味:微寒、甘,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之功效,用于治療陰傷津虧、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病后虛熱、目暗不明;
僵蠶,性味: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療驚癇抽搐、中風口?眼斜、偏正頭痛、咽喉腫痛、痄腮、瘡毒、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疬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等癥;
玄參,性味:味甘、苦、咸、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疬痰核、癰疽瘡毒等癥;
黃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等癥;
地黃,性味:甘、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等癥;
天花粉,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消腫排濃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口渴、消渴多飲、肺熱燥咳、瘡瘍腫毒等癥;
大黃,性味:苦、寒,具有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之功效,用于治療實熱便秘、食積停滯、腹痛、急性闌尾炎、急性傳染性肝炎、血瘀經閉、牙痛、衄血、急性結膜炎、外用治燒燙傷、化膿性皮膚病、癰腫瘡瘍等癥;
浙貝母,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化痰、降氣止咳、散結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或痰熱咳嗽、肺癰吐膿、瘰疬癭瘤、瘡癰腫毒等癥;
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等癥;
山慈菇,性味:味甘、微辛、性寒,小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癰疽惡瘡、瘰疬結核、咽痛喉痹,蛇、蟲咬傷等病癥。
本發明藥物是基于中醫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本發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板藍根35g、金銀花20g、瓜蔞子11g、連翹20g、薄荷8g、牛蒡子(炒) 11g、山楂(焦) 15g、桔梗10g、大青葉20g、石斛11g、僵蠶7g、玄參20g、黃芩11g、地黃23g、天花粉15g、大黃15g、浙貝母11g、麥冬15g、山慈菇5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板藍根40g、金銀花22g、瓜蔞子13g、連翹22g、薄荷9g、牛蒡子(炒) 13g、山楂(焦) 17g、桔梗11g、大青葉22g、石斛13g、僵蠶8g、玄參22g、黃芩13g、地黃26g、天花粉17g、大黃17g、浙貝母13g、麥冬17g、山慈菇5.5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板藍根45g、金銀花25g、瓜蔞子15g、連翹25g、薄荷10g、牛蒡子(炒) 15g、山楂(焦) 20g、桔梗12g、大青葉25g、石斛15g、僵蠶9g、玄參25g、黃芩15g、地黃30g、天花粉20g、大黃20g、浙貝母15g、麥冬20g、山慈菇6g。
典型病例:
經臨床診斷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急性扁桃體炎患者共120例,年齡為10歲以上的67例,只有53例為10歲以下。120例患者中痊愈的117例,顯效的3例,總有效率達100%。經治療后,病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