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瘧疾是瘧原蟲寄生于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傳播,少數病例可因輸入帶瘧原蟲的血液或經母嬰傳播后發病。其臨床特點為間歇性發作的寒戰、高熱,繼以大汗而緩解。目前,臨床上治療瘧疾通常以氯喹與伯氨喹聯合治療為主。雖見效快,但停藥后易復發。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采用抗菌素藥物治療瘧疾存在藥物依賴性強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伍科學、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檳榔10-20份,厚樸10-20份,草果仁5-15份,知母5-15份,白芍10-20份,柴胡10-20份,黃芩10-20份,醉魚草10-20份,黃柏10-20份,蒼術10-30份,青皮10-20份,地骨皮10-20份,玄參20-40份,竹茹10-30份,麥冬20-40份,花粉10-20份,半夏10-20份,生姜3-9份,大棗5-15份,甘草5-15份。
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檳榔15份,厚樸15份,草果仁10份,知母10份,白芍15份,柴胡15份,黃芩15份,醉魚草15份,黃柏15份,蒼術20份,青皮15份,地骨皮15份,玄參30份,竹茹20份,麥冬30份,花粉15份,半夏15份,生姜6份,大棗10份,甘草10份。
瘧疾主要是感受“瘧邪”,其發病與正虛抗邪能力下降有關,誘發因素則與外感風寒、暑濕、飲食勞倦有關。感邪之后,邪伏半表半里,出入營衛之間,邪正交爭,則瘧病發作;瘧邪伏藏,則發作休止。發作時,邪入與營陰相爭,衛陽一時不能外達,則毛孔收縮。邪出與衛陽相搏,熱盛于肌表,轉為高熱。迨正勝邪卻,則瘧邪伏藏,不與營衛相搏,汗出熱退,癥狀解除。治則祛邪截瘧,和解表里,清熱解表,和解祛邪,溫陽達邪。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中,檳榔辛散濕邪,化痰破結,使邪速潰,為君藥。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共為臣藥。以上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凡溫熱疫毒之邪,最易化火傷陰,故用白芍、知母、黃柏、蒼術、地骨皮五味藥清熱滋陰,并可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柴胡二藥苦寒,清熱燥濕,和解少陽;醉魚草、半夏、竹茹、青皮四藥相使祛痰截瘧,散寒燥濕。玄參、麥冬、花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兼顧胃氣。最后用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縱觀全方,諸藥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清熱解毒之功,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津得復,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
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配伍科學,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93%,治愈率達8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檳榔15g,厚樸15g,草果仁10g,知母10g,白芍15g,柴胡15g,黃芩15g,醉魚草15g,黃柏15g,蒼術20g,青皮15g,地骨皮15g,玄參30g,竹茹20g,麥冬30g,花粉15g,半夏15g,生姜6g,大棗10g,甘草10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檳榔10g,厚樸20g,草果仁5g,知母15g,白芍10g,柴胡20g,黃芩10g,醉魚草20g,黃柏10g,蒼術30g,青皮10g,地骨皮20g,玄參20g,竹茹30g,麥冬20g,花粉20g,半夏10g,生姜9g,大棗5g,甘草15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檳榔20g,厚樸10g,草果仁15g,知母5g,白芍20g,柴胡10g,黃芩20g,醉魚草10g,黃柏20g,蒼術10g,青皮20g,地骨皮10g,玄參40g,竹茹10g,麥冬40g,花粉10g,半夏20g,生姜3g,大棗15g,甘草5g。
實施例4
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檳榔12g,厚樸18g,草果仁8g,知母13g,白芍12g,柴胡18g,黃芩12g,醉魚草18g,黃柏12g,蒼術25g,青皮12g,地骨皮18g,玄參25g,竹茹25g,麥冬25g,花粉18g,半夏12g,生姜8g,大棗8g,甘草13g。
實施例5
一種治療瘧疾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檳榔18g,厚樸12g,草果仁13g,知母8g,白芍18g,柴胡12g,黃芩18g,醉魚草12g,黃柏18g,蒼術15g,青皮18g,地骨皮12g,玄參35g,竹茹15g,麥冬35g,花粉12g,半夏18g,生姜4g,大棗13g,甘草8g。
下面結合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進行臨床療效實驗如下:
1、臨床病例選擇:挑選30例瘧疾患者,年齡5-60歲。
2、診斷標準:
a)發作時寒戰,高熱,汗出熱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伴有頭痛身楚,惡心嘔葉,發作后口唇出現瘡疹等癥,或者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寒熱不清;
b)疫瘧重癥可出現持續高熱,頸項強直,抽搐,昏迷等癥,相當于惡性瘧;
c)多發于夏秋季節和流行地區,或有輸血史。反復發作后可出現貧血和脾臟腫大;
d)寒戰時,未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瘧原蟲。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病久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降低。
3、實驗方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及對照治療組兩組,每組15人,其中,中藥治療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將本發明提供的中藥原料按照傳統水煎法煎煮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溫熱服用,一天一劑,七天一療程。對照治療組采用口服氯喹與伯氨喹聯合治療。
4、療效標準:
a)、治愈:癥狀消失,血涂片未見瘧原蟲;
b)、有效:癥狀控制或減輕,血涂片可見或未見瘧原蟲;
c)、無效:癥狀無改善或惡化。
5、實驗結果:
中藥治療組:治療2-9個療程,治愈10例,有效4例,無效1例。經不良反應(ADR)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對照治療組:治療一周至三周后,治愈13例,停藥后有6例復發。
通過上述統計比較可以看出,中藥治療組治療瘧疾療效理想,作用可靠,不復發。對照治療組治愈速度雖快,但易復發。
6、典型病例:
病例一:白某,女,47歲。患者自述近幾日每日發作一次,先是10分鐘左右因寒冷而抽搐,后出現高熱40℃,汗出燒退后自覺分外虛弱,嗜睡,伴全身關節酸軟。診斷為:瘧疾。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后,服藥第一天發作,但癥狀明顯減輕,后繼續服用期間未發作;繼續服用2個療程,并未發作,治愈。
病例二:廖某,男,31歲。患者自述自南非出差回來后一個多月,突然出現持續高熱,嚴重時有頸項強直,抽搐,昏迷等癥。服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個療程后,燒退,患者自覺身體略有恢復;續服3個療程后,未再發作,治愈。
中藥原料用量十分重要,其關乎藥效的發揮及主治。本發明用于臨床實驗的各中藥原料用量是本發明的最佳用量,其適用范圍廣。其中,醉魚草15g,半夏15g,竹茹20g,青皮15g,用量大,四藥相使祛痰截瘧,散寒燥濕,方中主要應用其四藥祛痰截瘧之功效,因此用量大。生姜6g,大棗10g,量小,調和營衛,兼顧胃氣,其主要作用是引藥歸經,少量應用即可。檳榔15g,厚樸15g,草果仁10g,用量大,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為主要抗瘧之要藥,因此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