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29216閱讀:419來源:國知局
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普通人群中房顫發病率為0.5%~1.3%。房顫最主要的危害是促進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后導致腦卒中、外周血管栓塞等并發癥,顯著增加致殘率和致死率。腦卒中為房顫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并發癥,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1500萬人罹患腦卒中,其中20%~25%歸因于房顫。研究顯示,60%的風濕性心臟病房顫患者心源性血栓來自左心耳,非瓣膜病房顫患者中90%以上血栓形成于左心耳。因此,干預左心耳預防房顫患者血栓栓塞,尤其是卒中,具有重要的理論依據和臨床意義。

抗凝治療目前是預防房顫卒中并發癥的標準方法,但是抗凝治療存在一定局限。因此采用更加有效安全的措施預防房顫卒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多采用內科介入治療閉塞左心耳的方法。

目前,左心耳封堵裝置種類繁多。一般要實現的功能主要有:(1)由于左心耳口部形狀很不規則,要求左心耳封堵裝置能完全封堵左心耳口部,消除由于房顫而造成左心耳口部形成血栓;(2)左心耳的結構形狀各異,深度各異,也有多腔的,左心耳封堵裝置要適應左心耳的解剖結構;(3)具備一定的可調節能力,能重復定位,釋放和回收;(4)防止移位,錨定穩固等。

現有的左心耳封堵裝置中最具代表的是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一般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包括第一轂、第二轂以及連接第一轂和第二轂的籠狀結構,所述籠狀結構上具有錨定結構。但是所述第一轂和第二轂為兩段柱桿,將所述第一轂和第二轂拉直后入鞘時,將導致所述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在鞘管內長度過長。具體如圖1所示,將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11放入鞘管10后,所述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11將被拉長,從而導致其在鞘管內長度過長。釋放時,第二轂優先釋放,接著釋放籠狀結構及其上的錨定結構,然后再釋放第一轂。由于第二轂優先釋放,從而導致籠狀結構及其上的錨定結構很難調整以實現重復定位,即由此導致很難實現重復定位;而且在重復定位中,容易損傷肌肉纖維組織。同時,也不具備根據不同左心耳形狀可適度調節的性能。

因此,如何更好的實現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成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以更好的實現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用于釋放一左心耳封堵裝置,所述輸送系統包括第一輸送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內的第二輸送部;

所述第一輸送部用于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一轂分開或連接;

所述第二輸送部用于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二轂分開或連接。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未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時,所述第一轂與所述第二轂相接合。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還包括一鞘管,所述第一輸送部位于所述鞘管內部。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還包括一限位裝置,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輸送部及第二輸送部。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限位裝置包括一夾持部以及一施力部,所述夾持部部分或全部通過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上的卡槽,夾持所述第二輸送部。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還包括一手柄,所述手柄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和/或所述第二輸送部的近端,所述手柄上具有一可視化標志。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包括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轂,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二部分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轂。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未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時,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內。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或所述第二部分設置若干錨定結構。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第一轂的遠端包括一臺階,當所述第一轂與所述第二轂相接合時,所述第二轂的近端位于所述臺階上。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第一轂的近端包括一凹槽,所述第一輸送部的遠端位于所述凹槽內。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第一輸送部的遠端呈喇叭狀。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當所述第一轂與所述第二轂相接合時,所述第一轂與第二轂通過外花鍵內花鍵結構連接或者卡扣結構連接。

可選的,在所述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第一輸送部與所述第一轂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外花鍵內花鍵結構連接或者卡扣結構連接和/或所述第二輸送部與所述第二轂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外花鍵內花鍵結構連接或者卡扣結構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包括第一輸送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內的第二輸送部,在入鞘前,第一輸送部與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一轂連接;第二輸送部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二轂連接,由此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收攏,然后再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入鞘,便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在釋放時,左心耳封堵裝置中設置有錨定結構的第二部分先釋放,此時可以重復定位直至達到合適的固定位置,然后再釋放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二轂及第一轂。可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能夠更好的實現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在鞘管中的狀態示意圖;

圖2是一種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另一種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在輸送系統中的狀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部分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部分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錨定在左心耳上的狀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限位裝置固定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部分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部分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部分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一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另一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另一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

圖1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外花鍵結構;

圖2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內花鍵結構;

圖2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外花鍵結構與內花鍵結構連接下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采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特別的,由于各附圖所要突出的內容不同,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比例。

在本文中,不論是否明確指出,所有數值都被假定為可用術語“大約”進行修飾。在使用數值的上下文中,術語“大約”通常是指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認為等同于所引用的值(即,具有相同功能或結果)的一個值的范圍。在許多情況下,術語“大約”可包括被四舍五入至最近的有效數字的數值。除非另有規定外,其他對術語“大約”的使用(即在除了使用數值以外的上下文中)可被假定為具有其普通和習慣定義,如可根據本說明書的上下文所理解的且與其保持一致。

在本文中,“近端”和“遠端”是從使用該醫療器械的醫生角度來看相對于彼此的元件或動作的相對方位、相對位置、方向,盡管“近端”和“遠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該醫療設備在正常操作過程中靠近醫生的一端,而“遠端”通常是指首先進入患者體內的一端。

如在本說明書和所附權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一”、“一個”以及“該”包括復數對象,除非內容另外明確指出外。如在本說明書和所附權利要求中所使用的,術語“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義而進行使用的,除非內容另外明確指出外。

現有的左心耳封堵裝置中最具代表的是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因此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均以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為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道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以實施例中的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為限定。

請參考圖2和圖3,圖2和圖3分別示出了兩種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包括:第一轂20、第二轂21以及連接第一轂20和第二轂21的籠狀結構22,所述籠狀結構22上具有錨定結構23。優選的,所述籠狀結構22上具有多排錨定結構23,從而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能夠更易于固定到左心耳上,并且能夠更加穩定、可靠地固定到左心耳上。在此,兩種左心耳封堵裝置2均為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

需知的,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還可以有其他結構形式,本申請對此均適用;此外,左心耳封堵裝置中除了最典型的籠狀閉塞型左心耳封堵器之外,還有其他結構形式,本申請對此同樣適用。

【實施例一】

請參考圖4,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所述輸送系統3包括:第一輸送部3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30內的第二輸送部31。其中,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分開或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21分開或連接。通過所述輸送系統3,具體的,在入鞘前,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21連接,由此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收攏,然后再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入鞘,便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2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

具體的,請參考圖5,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左心耳封堵裝置在輸送系統中的狀態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輸送系統3還包括一鞘管32,所述第一輸送部30位于所述鞘管32內部。此時,所述輸送系統3未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所述第一轂20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相接合,從而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聚攏在一起,相對于圖1所示的情況,大大減小了左心耳封堵裝置2在鞘管中的長度,由此也可便于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釋放。

請繼續參考圖5,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也即所述籠狀結構22)包括一第一部分220和一第二部分221;所述第一部分220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轂20,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部分221的一端,所述第二部分221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轂21。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部分220和第二部分221上均可以設置有若干錨定結構23。所述輸送系統3未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時,所述第二部分221位于所述第一部分220內。即所述第一部分220與所述第二部分221在豎直方向上重疊了,由此也就大大減小了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在鞘管中的長度。由于該左心耳封堵裝置2位于該輸送系統3內部時呈折疊狀態,位于第二部分221上的錨定結構23位于內部空間中,在進入鞘管32以及在鞘管32中移動時,不會接觸鞘管32,也不會存在劃傷鞘管32的情況。

接著請參考圖6至圖8,其示出了對于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釋放過程。

首先,如圖6所示,隨著第一輸送部30和第二輸送部31自鞘管32中推出,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可相應參考圖2或圖3)也慢慢自鞘管32中出來。在此,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首先自鞘管32中出來部分為第一部分220及其上的錨定結構23。此時,輸送系統3仍舊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連接,即所述輸送系統3依然能夠控制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醫生可以調節錨定結構23對于左心耳的固定,從而實現重復定位。

接著,如圖7所示,第二輸送部31繼續自鞘管32中推出(此時第一輸送部30可停止自鞘管32中推出或者相對緩慢自鞘管32中推出)。此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中的其他部分也自鞘管32中出來。由于此時第一轂20及第二轂21仍舊與第一輸送部30及第二輸送部連接著,即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狀態仍舊是(由醫生)可控的,因此此時醫生仍舊可以調節錨定結構23對于左心耳的固定,實現重復定位。

接著如圖8所示,當醫生已將左心耳封堵裝置2固定于左心耳的合適位置上時,其便可以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具體包括:使得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分開,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所述第一轂20分開。此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也便不可再被重復定位了。

請繼續參考圖8,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通過擰緊與旋松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便可實現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的連接與分開。在本申請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也可通過其他連接方式連接,例如,外花鍵內花鍵結構連接或者卡扣結構連接。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具體通過如下方式相接合:所述第一轂20的遠端包括一臺階200,當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相接合時,所述第二轂21的近端位于所述臺階200上。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所述第一轂20通過如下方式連接:所述第一轂20的近端包括一凹槽201,所述第一輸送部30的遠端位于所述凹槽201內。由此,簡便的便實現了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所述第一轂20連接;同時,釋放時,所述第一輸送部30與所述第一轂20也可很方便的分開。

通過上述過程后,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便可固定在左心耳4上(可相應參考圖9及圖2、圖3),從而實現對于所述左心耳4的封堵。

接著,請參考圖10和圖11,其中,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限位裝置固定第一輸送部和第二輸送部的結構示意圖。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輸送系統3還包括一限位裝置33,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輸送部30及第二輸送部31。進一步的,所述限位裝置33包括一夾持部330以及一施力部331,所述夾持部330包括一凸起塊,所述凸起塊通過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30上的卡槽34,夾持所述第二輸送部31。通過所述限位裝置33可以很方便的控制所述第一輸送部30及第二輸送部31,以對所述第一輸送部30及第二輸送部31進行整體推送等操作。所述施力部331上還連接一彈簧332,用于固定夾持部330。

接著,請繼續參考圖4,優選的,所述輸送系統3還包括一手柄35,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手柄35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30的近端。通過夾緊所述手柄35并進行推送,也可以便于所述第一輸送部3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31在所述鞘管32內的推進,并最終實現對于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釋放。優選的,所述手柄35上具有一可視化標志,所述可視化標志可以為螺紋螺母結構的旋轉識別標志,在此即為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的旋轉識別標志,從而可以方便的識別螺紋的左右旋向,便于實現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所述第二轂21之間的連接與分開。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可通過如下過程實現對于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釋放:

由手柄35或者限位裝置33將所述第一輸送部3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31在所述鞘管32內進行推進;接著,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部分(通過所述第一輸送部3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31遠端推送出鞘管32可實現),此時可以進行多次重復定位和調節;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定位完成后,接著松開限位裝置33,旋松第二輸送部31與第二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使得所述第二輸送部31與第二轂21分開,此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便可扣在左心耳4上;接著回拉第一輸送部30,即可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

綜上可見,在本實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同時,在釋放時能夠實現重復定位,可見更好的實現了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

【實施例二】

請參考圖12至圖14,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及其對左心耳封堵裝置是釋放。如圖所示,所述輸送系統5包括:第一輸送部5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50內的第二輸送部51。其中,所述第一輸送部50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分開或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51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21分開或連接。通過所述輸送系統5,具體的,在入鞘前,所述第一輸送部50與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51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21連接,由此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收攏,然后再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入鞘,便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2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二中,所述第二輸送部51與所述第二轂21的連接方式與實施例一相同,同樣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

在本實施例二中,所述第一輸送部50與所述第一轂21的連接方式與實施例一不同,在此,所述第一輸送部50與所述第一轂21也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

進一步的,在本實施例二中,所述第一輸送部50及第二輸送部51的近端均設置有手柄53,其中,所述第二輸送部51近端的手柄53可以單獨實現對于所述第二輸送部51的推送。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輸送部50及第二輸送部51的手柄53上均設置有可視化標志。在本實施例二中,所述第一輸送部50近端的手柄53上示出了第一輸送部50與第一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的旋轉識別標志;所述第二輸送部51近端的手柄53上示出了第二輸送部51與第二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的旋轉識別標志,由此可以很方便的實現所述第一輸送部50與所述第一轂21的連接與分開,所述第二輸送部51與所述第二轂21的連接與分開。

進一步的,所述輸送系統5也可包括鞘管、限位裝置等,此部分結構(包括本實施例二未描述的其他結構)可相應參考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二對此不再贅述。

請繼續參考圖12至圖14,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可通過如下過程實現對于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釋放:

由手柄53或者限位裝置(圖中未示出)將所述第一輸送部5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51在所述鞘管52內進行推進;接著,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部分(通過所述第一輸送部5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51遠端推送出鞘管52可實現),此時可以進行多次重復定位和調節;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定位完成后,接著松開限位裝置,旋松第二輸送部51與第二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使得所述第二輸送部51與第二轂21分開,此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便可扣在左心耳上;接著旋松第一輸送部50與第一轂20的螺紋螺母結構,即可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

綜上可見,在本實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同時,在釋放時能夠實現重復定位,可見更好的實現了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

【實施例三】

請參考圖15,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部分釋放狀態示意圖。如圖15所示,在本實施例三中,所述輸送系統6包括:第一輸送部6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60內的第二輸送部61。其中,所述第一輸送部60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分開或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61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61分開或連接。通過所述輸送系統6,具體的,在入鞘前,所述第一輸送部60與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61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61連接,由此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收攏,然后再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入鞘,便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2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三中,所述第一輸送部60的遠端呈喇叭狀。在此,所述第二輸送部61與所述第二轂21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所述第一輸送部60與所述第一轂20之間的連接通過所述第一輸送部60頂住所述第一轂20實現。由于所述第一輸送部60的遠端呈喇叭狀,在所述第二輸送部61與所述第二轂21通過螺紋螺母結構連接之后,所述第一輸送部60便可頂住所述第一轂20,從而便可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收攏。

同樣的,所述輸送系統6也可包括鞘管、限位裝置、手柄等,此部分結構(包括本實施例三未描述的其他結構)可相應參考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三對此不再贅述。

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可通過如下過程釋放:

將所述第一輸送部6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61在所述鞘管62內進行推進;接著,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部分(通過所述第一輸送部60和所述第二輸送部61遠端推送出鞘管62可實現),此時可以進行多次重復定位和調節;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定位完成后,旋松第二輸送部61與第二轂21的螺紋螺母結構,使得所述第二輸送部61與第二轂21分開,此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便可扣在左心耳上;接著回拉第一輸送部60,即可釋放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

綜上可見,在本實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同時,在釋放時能夠實現重復定位,可見更好的實現了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

【實施例四】

在本實施例四中,所述輸送系統包括:第一輸送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內的第二輸送部。其中,所述第一輸送部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分開或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21分開或連接。通過所述輸送系統,具體的,在入鞘前,所述第一輸送部與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一轂20連接;所述第二輸送部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的第二轂21連接,由此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收攏,然后再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2入鞘,便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2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

本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一、實施例二或者實施例三的主要差別在于,所述第一轂可與所述第二轂連接。

具體可參考圖16和圖17,其中,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一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另一全部釋放狀態示意圖。如圖16和圖17所示,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在全部釋放后,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可部分或者全部連接。通過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部分或者全部連接以及連接的位置,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更好的適應不同的左心耳。具體的,當所述第二轂21與所述第一轂20的上部連接(如圖16所示)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能更好的適應形狀較小的左心耳;當所述第二轂21與所述第一轂20的下部連接(如圖17所示)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能更好的適應形狀較大的左心耳;此外,當所述第二轂21與所述第一轂20分開(如圖18所示)時,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能更好的適應形狀更大的左心耳。

其中,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可通過卡扣結構連接或者外花鍵內花鍵結構連接等。例如,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通過卡扣結構連接(可相應參考圖16至圖18),其中,所述第一轂20設置內卡扣結構,所述第二轂21設置外卡扣結構;又如,所述第一轂20與所述第二轂21通過外花鍵內花鍵結構連接(其中,外花鍵內花鍵結構及兩者連接下的狀態可相應參考圖19至圖21),其中,所述第一轂20設置內花鍵結構,所述第二轂21設置外花鍵結構。

進一步的,此時,所述第一轂20可通過外螺紋螺母結構與所述第一輸送部連接,所述第二轂21可通過內螺紋螺母與所述第二輸送部連接。

綜上可見,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中,所述輸送系統包括第一輸送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內的第二輸送部,在入鞘前,第一輸送部與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一轂連接;第二輸送部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二轂連接,由此可以使得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收攏,然后再將所述左心耳封堵裝置入鞘,便可以避免左心耳封堵裝置在鞘管內長度過長的問題。在釋放時,左心耳封堵裝置中設置有錨定結構的第二部分先釋放,此時可以重復定位直至達到合適的固定位置,然后再釋放左心耳封堵裝置的第二轂及第一轂。可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裝置的輸送系統能夠更好的實現左心耳封堵裝置的入鞘或者釋放。

上述描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范圍的任何限定,本實用新型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上述揭示內容做的任何變更、修飾,均屬于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