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口腔修復裝置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托盤。
背景技術:
口腔醫生為無牙頜患者安裝義齒采用的傳統方式如下:使用印模托盤取樣并翻出石膏模型,用自凝塑料或蠟自制假基托,用蠟片(塊)確認咬合關系。結合以上三者,由使用者進行上頜架、排蠟牙、試頜試牙,二次或多次排蠟牙、試頜試牙。最終確認正中頜關系并交由技師完成義齒制作。
現有的托盤因結構缺陷,有著耗時長、步驟多、浪費人力、浪費資源和試頜試牙不夠準確的缺點,且因反復多人使用,存在因消毒不當導致病菌交叉感染的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托盤,其能夠完成印模取樣、試頜和試牙的工作,節約了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時間,簡化了制作義齒的步驟,提升了試頜試牙準確度,且因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托盤只能一次性使用,降低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概率。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托盤,其具備與人體上頜或下頜相適應的形狀。托盤包括托盤基體、托盤柄和牙體。托盤基體包括托盤基體底部和托盤基體壁面,托盤基體底部為人體的牙槽骨的橫截面形,托盤基體壁面從托盤基體底部的側面且在遠離托盤基體底部的方向上延伸,形成與人體的牙槽骨相適應的形狀。托盤柄與托盤基體底部連接,牙體與托盤基體底部可拆卸連接。當托盤作用于人體上頜時,托盤還包括腭部結構,腭部結構設置在托盤基體底部內側并在托盤基體壁面延伸的方向凹陷。
發明人發現:現有的托盤因結構缺陷,有著耗時長、步驟多、浪費人力、浪費資源和試頜試牙不夠準確的缺點,且因反復多人使用,存在因消毒不當導致病菌交叉感染的隱患。為此,發明人設計了上述的托盤。首先,使用者通過托盤柄來握持有著可拆卸連接的牙體的托盤,把印模材料放置在該托盤中,通過托盤基體壁面來支撐印模材料,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通過托盤基體壁面和腭部結構來支撐印模材料,隨即用托盤取樣、翻石膏模型待短期適當時間,取出石膏模型,把帶有印模材料的托盤放置在濕度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待用。然后,使用者修剪掉托盤柄、托盤基體壁面和腭部結構溢出的印模材料,使得該托盤具有初步義齒的結構。最后,使用者在患者口腔內進行試頜試牙工作。因牙體可拆卸地與托盤基體連接,試頜試牙中使用者可有目的地安置牙體與托盤基體的連接位置。接下來,技師可完成義齒的制作。其能夠完成印模取樣、試頜和試牙的工作,節約了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時間,簡化了制作義齒的步驟,提升了試頜試牙準確度,因利用上述托盤時,要根據特定的患者對其進行修剪,故上述的托盤只能一次性使用,降低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概率。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托盤還包括可修剪部,托盤柄通過可修剪部與托盤基體底部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牙體為排牙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托盤基體壁面開設若干小孔,腭部結構開設若干小孔、托盤柄的表面、所述托盤基體底部光滑。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托盤還包括連接件。托盤基體底部設置有牙體連接凸體,牙體設置有托盤連接凸體,牙體連接凸體與托盤連接凸體通過連接件可拆卸地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連接件為蠟。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連接件包括第一連接件,第一連接件為螺絲,牙體連接凸體開設第一連接孔,托盤連接凸體開設第二連接孔,第二連接孔貫穿托盤連接凸體和牙體;第一連接孔的內表面有與螺絲配合的內螺紋。螺絲貫穿第二連接孔與第一連接孔內表面的內螺紋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連接件包括第二連接件。第二連接件為蠟,蠟連接牙體連接凸體和托盤連接凸體。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托盤由塑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托盤由金屬制成。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托盤,其能夠完成印模取樣、試頜和試牙的工作,節約了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時間,簡化了安裝義齒的步驟,提升了試頜試牙準確度,且因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托盤是只能一次性使用,降低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概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托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適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適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牙體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牙體與托盤基體的連接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托盤使用效果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托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適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適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牙體的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牙體與托盤基體的連接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托盤使用效果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托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適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示意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適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示意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牙體的示意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牙體與托盤基體的連接示意圖;
圖1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托盤使用效果圖。
圖中:
托盤—100、托盤基體—101、
托盤基體底部—110、牙體連接凸體—111、
托盤基體壁面—120、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
托盤柄—130、牙體—140、
托盤連接凸體—141、腭部結構—150、
可修剪部—160、螺絲—170、
托盤—200、蠟—180、
第一連接孔—210、第二連接孔—220、
腭部結構小孔—230、托盤—30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請參考圖1、圖2、圖3和圖4,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托盤100,托盤100具體與人體上頜或者下頜相適應的形狀。托盤100由塑料制成,例如聚乙烯。需要說明的是塑料具有一定的硬度。托盤100亦可由金屬制成。
具體地,參考圖1,圖1提供的是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100,其包括托盤基體101、托盤柄130、牙體140和腭部結構150。圖2提供的是沒有安裝牙體140時,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100,圖3提供的是沒有安裝牙體140時,作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100。
托盤基體101包括托盤基體底部110和托盤基體壁面120,托盤基體底部110為人體的牙槽骨的橫截面形,托盤基體壁面12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側面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托盤基體壁面120形成與人體的牙槽骨相適應的形狀。
參考圖1和圖2,當托盤100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時候,腭部結構150設置在托盤基體底部110內側,并在托盤基體壁面120延伸的方向凹陷。
腭部結構150開設若干腭部結構小孔230。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作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100,沒有腭部結構150,其托盤基體壁面120是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兩側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與人體的下頜相適應。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100也可以取消腭部結構150,托盤基體壁面12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兩側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與人體的上頜相適應。
在托盤基體壁面120的壁面開設若干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
托盤100還包括可修剪部160,托盤柄130通過可修剪部16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發明人設計可修剪部160是為了在使用托盤100時,更好地修剪托盤柄130,使托盤基體底部110更美觀與光滑,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性的設置可修剪部160。托盤柄130表面光滑。
參考圖2、圖3、圖4和圖5,托盤100還包括蠟180,托盤基體底部110設置有牙體連接凸體111,牙體140設置有托盤連接凸體141,利用蠟180的物理特性,使得牙體連接凸體111與托盤連接凸體141可拆卸地連接,從而實現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可拆卸地連接。
牙體140為排牙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牙體140中牙齒數量和頜面紋路可以根據需求選擇。
發明人發現:現有的托盤因結構缺陷,有著耗時長、步驟多、浪費人力、浪費資源和試頜試牙不夠準確的缺點,且因反復多人使用,存在因消毒不當導致病菌交叉感染的隱患。
為此,發明人設計了托盤100,首先,使用者通過托盤柄130來握持有通過蠟180的物理性質來實現可拆卸連接的牙體140的托盤100,把印模材料放置在托盤100中,通過托盤基體壁面120來支撐印模材料,托盤基體壁面120壁面開設的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和腭部結構150開設若干腭部結構小孔230可以提高印模材料與托盤100間的粘性力,用托盤100取樣翻石膏模型,待適當時間(約15~20分鐘),取出石膏模型,把帶有印模材料的托盤100放置在濕度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待用,盡量保持印模材料的密合性。若使用者在取樣前,將牙體14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上取下,則需要進行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的組裝工作。然后,請參考圖6,使用者可以沿著可修剪部160修剪掉托盤柄130,修剪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和腭部結構小孔230溢出的印模材料,使得托盤100具有初步義齒的結構,符合患者口腔的大小。隨即使用托盤100和蠟片在患者口腔中咬出反應咬合位置的蠟片形態,據此將石膏模型上頜架,判斷是否為正中頜關系,若醫生判斷為正中頜關系,則完成試頜試牙工作,若醫生判斷非正中頜關系,則取下托盤100(上頜或下頜)的牙體140,調整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的位置關系,將牙體140重新用蠟180固定在托盤基體底部110上,隨即快捷地進行二次、多次試頜試牙及上頜架,確認患者多次提供的正中頜關系一致,則可視為試頜試牙工作完成。接下來技師可完成義齒的制作。托盤100能夠完成印模取樣、試頜和試牙的工作,節約了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時間,簡化了制作義齒的步驟,提升了試頜試牙準確度,因利用托盤100時,要根據特定的患者對其進行修剪,故本實施例提供的托盤100只能一次性使用,降低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概率。
實施例2
請參考圖7、圖8、圖9和圖10,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托盤200,托盤200具體與人體上頜或者下頜相適應的形狀。托盤200由塑料制成,例如聚乙烯。需要說明的是塑料具有一定的硬度。托盤200亦可由金屬制成。
具體地,參考圖7,圖7提供的是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200,其包括托盤基體101、托盤柄130、牙體140和腭部結構150。
托盤基體101包括托盤基體底部110和托盤基體壁面120,托盤基體底部110為人體的牙槽骨的橫截面形,托盤基體壁面12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側面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托盤基體壁面120形成與人體的牙槽骨相適應的形狀。
當托盤200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時候,腭部結構150設置在托盤基體底部110內側,并在托盤基體壁面120延伸的方向凹陷。
腭部結構150開設若干腭部結構小孔230。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作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200,沒有腭部結構150,其托盤基體壁面120是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兩側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與人體的下頜相適應。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200也可以取消腭部結構150,托盤基體壁面12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兩側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與人體的上頜相適應。
在托盤基體壁面120的壁面開設若干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
托盤200還包括可修剪部160,托盤柄130通過可修剪部16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發明人設計可修剪部160是為了在使用托盤200時,更好地修剪托盤柄130,使托盤基體底部110更美觀與光滑,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性的設置可修剪部160。托盤柄130表面光滑。
參考圖8、圖9、圖10和圖11,托盤200還包括螺絲170,托盤基體底部110設置有牙體連接凸體111,牙體140設置有托盤連接凸體141,牙體連接凸體111開設第一連接孔210,托盤連接凸體141開設第二連接孔220,第二連接孔220貫穿托盤連接凸體141和牙體140,第一連接孔210的內表面有與螺絲170配合的內螺紋,螺絲170貫穿第二連接孔220與第一連接孔210內表面的內螺紋配合。從而實現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可拆卸地連接。
牙體140為排牙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牙體140中牙齒數量和頜面紋路可以根據需求選擇。
發明人設計了托盤200,首先,使用者通過托盤柄130來握持有通過螺絲170實現可拆卸連接的牙體140的托盤200,把印模材料放置在托盤200中,通過托盤基體壁面120來支撐印模材料,托盤基體壁面120壁面開設的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和腭部結構150開設若干腭部結構小孔230可以提高印模材料與托盤200間的粘性力,用托盤200取樣翻石膏模型,待適當時間(約15~20分鐘),取出石膏模型,把帶有印模材料的托盤200放置在濕度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待用,盡量保持印模材料的密合性。若使用者在取樣前,將牙體14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上取下,則需要進行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的組裝工作,然后,請參考圖12,使用者可以沿著可修剪部160修剪掉托盤柄130,修剪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和腭部結構小孔230溢出的印模材料,使得托盤200具有初步義齒的結構,符合患者口腔的大小。隨后在患者口腔內進行試頜試牙的工作:使用托盤200和蠟片在患者口腔中咬出反應咬合位置的蠟片形態,據此將石膏模型上頜架,若醫生判斷為正中頜關系,則完成試頜試牙工作。接下來技師可完成義齒的制作。托盤200能夠完成印模取樣、試頜和試牙的工作,節約了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時間,簡化了制作義齒的步驟,提升了試頜試牙準確度,因利用托盤200時,要根據特定的患者對其進行修剪,故本實施例提供的托盤200是只能一次性使用,降低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概率。
實施例3
請參考圖13、圖14、圖15和圖16,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托盤300,托盤300具體與人體上頜或者下頜相適應的形狀。托盤300由塑料制成,例如聚乙烯。需要說明的是塑料具有一定的硬度。托盤300亦可由金屬制成。
具體地,參考圖13,圖13提供的是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300,其包括托盤基體101、托盤柄130、牙體140和腭部結構150。
托盤基體101包括托盤基體底部110和托盤基體壁面120,托盤基體底部110為人體的牙槽骨的橫截面形,托盤基體壁面12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側面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托盤基體壁面120形成與人體的牙槽骨相適應的形狀。
當托盤300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時候,腭部結構150設置在托盤基體底部110內側,并在托盤基體壁面120延伸的方向凹陷。
腭部結構150開設若干腭部結構小孔230。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作用于人體下頜的托盤300,沒有腭部結構150,其托盤基體壁面120是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兩側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與人體的下頜相適應。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作用于人體上頜的托盤300也可以取消腭部結構150,托盤基體壁面12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的兩側且遠離托盤基體底部110方向上延伸,與人體的上頜相適應。
在托盤基體壁面120的壁面開設若干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
托盤300還包括可修剪部160,托盤柄130通過可修剪部16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發明人設計可修剪部160是為了在使用托盤300時,更好地修剪托盤柄130,使托盤基體底部110更美觀與光滑,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性的設置可修剪部160。托盤柄130表面光滑。
參考圖14、圖15、圖16和圖17,托盤300還包括螺絲170和蠟180,托盤基體底部110設置有牙體連接凸體111,牙體140設置有托盤連接凸體141,牙體連接凸體111開設第一連接孔210,托盤連接凸體141開設第二連接孔220,第二連接孔220貫穿托盤連接凸體141和牙體140,第一連接孔210的內表面有與螺絲170配合的內螺紋,螺絲170貫穿第二連接孔220與第一連接孔210內表面的內螺紋配合,蠟180設置在托盤連接凸體141和牙體連接凸體111周面。從而實現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可拆卸地連接。
牙體140為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牙體140中牙齒數量和頜面紋路可以根據需求選擇。
發明人設計了托盤300,首先,使用者通過托盤柄130來握持有通過螺絲170連接的牙體140的托盤300,把印模材料放置在托盤300中,通過托盤基體壁面120來支撐印模材料,托盤基體壁面120壁面開設的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和腭部結構150開設若干腭部結構小孔230可以提高印模材料與托盤300間的粘性力,用托盤300取樣翻石膏模型,待適當時間(約15~20分鐘),取出石膏模型,把帶有印模材料的托盤300放置在濕度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待用,盡量保持印模材料的密合性。若使用者在取樣前,將牙體140從托盤基體底部110上取下,則需要進行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的組裝工作,然后,請參考圖18,使用者可以沿著可修剪部160修剪掉托盤柄130,修剪托盤基體壁面小孔121和腭部結構小孔230溢出的印模材料,使得托盤300具有初步義齒的結構,符合患者口腔的大小。隨后在患者口腔內進行試頜試牙的工作:使用托盤300和蠟片在患者口腔中咬出反應咬合位置的蠟片形態,將石膏模型上頜架,判斷正中頜關系,若醫生判斷為正中頜關系,則完成試頜試牙工作;若醫生判斷非正中頜關系,則取出螺絲170,取下托盤300(上頜或下頜)的牙體140,調整牙體140與托盤基體底部110的位置關系,將牙體140重新用蠟180固定在托盤基體底部110上,隨即快捷地進行二次、多次試頜試牙及上頜架,確認患者多次提供的正中頜關系一致,則可視為試頜試牙工作完成。接下來技師可完成義齒的制作。托盤300能夠完成印模取樣、試頜和試牙的工作,節約了醫療人員與患者的時間,簡化了制作義齒的步驟,提升了試頜試牙準確度,因利用托盤300時,要根據特定的患者對其進行修剪,故本實施例提供的托盤300是只能一次性使用,降低患者之間交叉感染概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