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融合器,尤其是一種側路腰椎間融合器,用于腰椎外科手術。
背景技術:
腰椎椎間融合術通常用于治療腰椎退變和不穩等病癥,可以恢復椎間高度、擴大椎間孔、支撐前柱以及增加融合節段穩定性。該技術在腰椎側方切開微小手術切口,借助專用手術器械,完成椎間融合器的植入和固定。
許多種不同形狀的腰椎融合器在臨床中被使用,理想的腰椎融合器的形狀設計既要與椎體終板的圓弧形凹陷相匹配,又要增大植骨量及植骨與椎體終板的接觸面積,以利用融合,又要植入方便且植入后融合器不易退出,又要能夠準確判斷融合器植入人體的位置,還要求植入時穩定可靠。因此手術時需選擇恰當合適的椎間融合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植入方便準確、加快術后融合、不易滑出、穩定性高的側路腰椎間融合器。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融合器包括主體結構呈六面體形的融合器本體,融合器本體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植骨孔由融合器本體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包圍而成,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設有防滑齒,其結構特點是所述融合器本體的前端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漸收縮,后端設置有輔助定位孔,在左端和右端設有與植骨孔相連通的通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的左端和右端的外側面呈外凸弧面,前端和后端的端面呈平面,輔助定位孔的開口向左端方向延伸。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的左端的外側面呈外凸弧面,右端的外側面呈內凹弧面,前端和后端的端部呈圓弧面,輔助定位孔位于靠近左端一側。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的前端的高度大于后端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在前端和右端連接處設置有第一顯影針,在后端和左端連接處設置有第二顯影針,第一顯影針和第二顯影針互相平行。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在前端和左端連接處設置有第一顯影針,在后端和左端連接處設置有第二顯影針,第一顯影針和第二顯影針互相平行。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設有倒齒狀的防滑齒,防滑齒可以增加側路腰椎間融合器與腰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側路腰椎間融合器與腰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側路腰椎間融合器固定穩定,防止側路腰椎間融合器從腰椎椎體滑出,增加植入后的穩定性,達到融合的目的; 2、融合器本體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自髂前上嵴切取松質骨,將自體骨碎塊塞入融合器內腔處并嵌緊,植骨孔可填入植骨,植骨面積大,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3、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為弧面時,融合器本體的上表面與腰椎的上椎體的下端面吻合,融合器本體的下表面與腰椎的下椎體的上端面吻合,有效防止腰椎融合器穿透或塌陷入下椎體中;4、融合器本體前端的高度大于后端的高度,與腰椎的生理前凸相符,有利于恢復腰椎生理曲線,減少鄰近節段椎間盤退變的發生率;5、融合器本體的左端的外側面呈外凸弧面,右端的外側面呈內凹弧面時,左端外側面為與相鄰椎體前緣相似的解剖形設計,有利于術后融合;6、輔助定位孔的開口向融合器本體左端方向延伸時,融合器可單側或雙側植入融合,確切有效,保留小關節活動度,防止鄰近椎間退變加速,輔助定位孔位于靠近融合器本體左端一側時,植骨面積大,融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后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右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仰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立體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圖。
圖9為圖8的A處放大圖。
圖10為圖8的側視圖。
圖11為圖10的B處放大圖。
圖12為圖8的截面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主視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后視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左視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右視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俯視圖。
圖1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仰視圖。
圖1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使用狀態圖。
圖20為圖16的側視圖。
圖21為圖20的C處放大圖。
圖22為圖20的側面圖
圖23為圖22的D處放大圖。
圖24為圖20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見圖1—圖7,本實施例包括主體結構呈六面體形的融合器本體1,融合器本體1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圍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
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設有防滑齒3,防滑齒3可以增加側路腰椎融合器與腰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側路腰椎融合器與腰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側路腰椎融合器固定穩定,防止側路腰椎融合器從腰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漸收縮,融合器本體1的左端13和右端14的外側面呈外凸弧面,前端11和后端12的端面呈平面,此形狀有利于手術時側路腰椎融合器的植入。
融合器本體1的后端2設置有輔助定位孔6,輔助定位孔6的開口向左端13方向延伸,可單側或雙側植入融合,確切有效,保留小關節活動度,防止鄰近椎間退變加速。在左端13和右端14設有與植骨孔2相連通的通孔5。輔助定位孔6用于安裝器械夾持和植入融合器本體1,操作時將安裝器械伸入輔助定位孔6內然后通過安裝器械將融合器本體1置于兩腰椎之間,然后通過通孔5植入松質骨骨屑,最后去掉安裝器械。
融合器本體1在前端11和右端14連接處設置有第一顯影針41,在后端12和左端13連接處設置有第二顯影針42,第一顯影針41和第二顯影針42互相平行。各顯影針可在X光下顯影,便于手術中確定側路腰椎融合器的位置。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的高度大于后端12的高度,與腰椎的生理前凸相符。
參見圖8—圖12,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體撐開,然后將填充好骨質的側路腰椎間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即可。
實施例2:
參見圖13—圖18,本實施例包括主體結構呈六面體形的融合器本體1,融合器本體1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圍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
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設有防滑齒3,防滑齒3可以增加側路腰椎融合器與腰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側路腰椎融合器與腰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側路腰椎融合器固定穩定,防止側路腰椎融合器從腰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漸收縮,融合器本體1的左端13的外側面呈外凸弧面,右端14的外側面呈內凹弧面,前端11和后端12的端部呈圓弧面,此形狀有利于手術時側路腰椎融合器的植入。
融合器本體1的后端2設置有輔助定位孔6,輔助定位孔6位于靠近左端13一側,植骨面積大,融合率高。在左端13和右端14設有與植骨孔2相連通的通孔5。輔助定位孔6用于安裝器械夾持和植入融合器本體1,操作時將安裝器械伸入輔助定位孔6內然后通過安裝器械將融合器本體1置于兩腰椎之間,然后通過通孔5植入松質骨骨屑,最后去掉安裝器械。
融合器本體1在前端11和右端14連接處設置有第一顯影針41,在后端12和右端14連接處設置有第二顯影針42,第一顯影針41和第二顯影針42互相平行。各顯影針可在X光下顯影,便于手術中確定側路腰椎融合器的位置。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的高度大于后端12的高度,與腰椎的生理前凸相符。
參見圖19—圖24,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體撐開,然后將填充好骨質的側路腰椎間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即可,植入角度為0°、4°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