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管道塑料閥。
背景技術:
病人在輸液、供氧時要調節流量,這就需要用到節流閥。但是由于現有的醫用節流閥結構設計不合理,在調節閥門的時候要雙手操作,由于在調節閥門的時候,護士手上往往一只手持有棉簽、棉花、藥、針筒等醫療物品或藥品,這時就需要另外一個護士進行輔助調節流量,或者該護士將手上的東西放下,但這又會有污染醫療物品、藥品的可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進行單手操作的醫用管道塑料閥。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醫用管道塑料閥,包括閥上體和閥下體,所述閥上體由塑料制成,閥下體設有容納腔,容納腔內設有下進液口和下出液口,閥上體上設有伸入部,伸入部上設有相互連通的上進液口和上出液口,閥上體上設有伸入部,伸入部設在容納腔內,上進液口與下進液口位置對應的同時上出液口與下出液口也位置對應,使得伸入部可在容納腔內轉動,從而調節上進液口與下進液口的連通面積和/或調節上出液口與下出液口的連通面積,使得通流面積隨伸入部轉動而變化,閥上體上設有橫向伸出的水平操作片,水平操作片的末端設有向下延伸的垂直操作部。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水平操作片的厚度不大于4mm。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垂直操作部為片狀構件,其厚度不大于4mm。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垂直操作部距離伸入部的最大距離不小于8mm。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伸入部上設有連通管,連通管設有所述的上進液口和上出液口。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設有兩個定位面;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其中之一設在閥上體上,而另外之一設在閥下體上;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置相適配,從而限制伸入部可在容納腔內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二定位部分別與兩個定位面抵接時分別實現通流面積最大和通流面積為零。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伸入部具有環狀的伸出壁,第一定位部為設在伸出壁上的缺口,第二定位部為設在所述容納腔底部的凸起。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容納腔的腔壁上設有下防脫部,伸入端的外壁上設有上防脫部, 上防脫部和下防脫部相互扣接。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上防脫部為環形的凹槽/環形的凸筋,對應地下防脫部為環形的凸筋/環形的凹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種醫用管道塑料閥,包括閥上體和閥下體,所述閥上體由塑料制成,閥下體設有容納腔,容納腔內設有下進液口和下出液口,閥上體上設有伸入部,伸入部上設有相互連通的上進液口和上出液口,閥上體上設有伸入部,伸入部設在容納腔內,上進液口與下進液口位置對應的同時上出液口與下出液口也位置對應,使得伸入部可在容納腔內轉動,從而調節上進液口與下進液口的連通面積和/或調節上出液口與下出液口的連通面積,使得通流面積隨伸入部轉動而變化,閥上體上設有橫向伸出的水平操作片,水平操作片的末端設有向下延伸的垂直操作部。隨著通流面積的變化可控制流量,由于有水平操作片的設置,便于用手指關節或手指的第二、第三指節控制伸入部的旋轉角度,這樣就可以實現單手地進行調節流量的操作。而垂直操作部的設置,便于用第一指節或另外一只手進行流量的調節操作。本實用新型用于醫療管道閥門。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裝配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閥上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閥上體的另一個視向的立體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閥下體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本實用新型創造中的各個技術特征,在不互相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組合。
參照圖1至圖4,這是本實用新型負壓瓶的實施例a1,具體地:
一種醫用管道塑料閥,包括閥上體1和閥下體2,所述閥上體1由塑料制成,閥下體2設有容納腔,容納腔內設有下進液口21和下出液口22,閥上體1上設有伸入部,伸入部上設有相互連通的上進液口11和上出液口12,閥上體1上設有伸入部,伸入部設在容納腔內,上進液口11與下進液口21位置對應的同時上出液口12與下出液口22也位置對應,使得伸入部可在容納腔內轉動,從而調節上進液口11與下進液口21的連通面積和/或調節上出液口12與下出液口22的連通面積,使得通流面積隨伸入部轉動而變化,閥上體1上設有橫向伸出的水平操作片3,水平操作片3的末端設有向下延伸的垂直操作部4。隨著通流面積的變化可控制流量,由于有水平操作片的設置,便于用手指關節或手指的第二、第三指節控制伸入部的旋轉角度,這樣就可以實現單手地進行調節流量的操作。而垂直操作部的設置,便于用第一指節或另外一只手進行流量的調節操作。
為了便于用手指關節扣住水平操作片3,水平操作片3的厚度不大于4mm。
為了便于雙手操作和第一指節進行流量調節的操作,垂直操作部4為片狀構件,本實施例的垂直操作部4厚度不大于4mm,使得垂直操作部4具有一定的彈性,容易進行通流量的微調。
女護士的手指的寬度一般在8mm以上,故本實施例垂直操作部4距離伸入部的最大距離為10mm,便于手指的伸入。
為了加強伸入部的強度,也為了讓流量得到很好的控制,減少藥物在容納腔中的殘留量,伸入部上設有連通管15,連通管15設有所述的上進液口11和上出液口12,這樣就藥物就不會充滿整個容納腔。
為了便于定位以及讓護士知道在什么位置是流量最大,在什么位置是流量為零,本實施例還包括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23,第一定位部13設有兩個定位面;第一定位部13設在閥上體1上,而第二定位部23設在閥下體2上;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23位置相適配,從而限制伸入部可在容納腔內的轉動角度,使得第二定位部23分別與兩個定位面抵接時分別實現通流面積最大和通流面積為零。
本實施例的伸入部具有環狀的伸出壁,第一定位部13為設在伸出壁上的缺口,第二定位部23為設在所述容納腔底部的凸起。這樣的設計便于注塑成型。避免塑料模具的滑塊的設計,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和產品的生產成本。
本實施例的容納腔的腔壁上設有下防脫部24,伸入端的外壁上設有上防脫部14, 上防脫部14和下防脫部24相互扣接。上防脫部14為環形的凹槽,對應地下防脫部24為環形的凸筋。這樣的設置有利于密封。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