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雙向過濾注射針頭。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臨床使用的針劑多封裝在玻璃瓶中,用注射器的針頭扎橡膠塞或用砂輪割破玻璃瓶抽取藥液時,瓶塞料屑或玻璃粉末會進入注射液中。傳統的注射器不具有過濾功能,抽取液體藥物時會將這些雜質抽到注射器內并直接注射給患者,從而誘發靜脈炎癥等疾病。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CN102600535A,公開了一種帶精密過濾器的注射針,包括針管和具有內通孔的針座,所述針座內通孔包括孔徑較小的上部、孔徑較大的下部和具有逐漸向上收束縮小孔徑結構的中間部,所述針管一端置于所述內通孔的上部,所述針座的內通孔內設有一過濾器。由于該注射針進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是同一個通道,在過濾后需要再次更換注射針頭,但過濾針頭和注射針頭更換過程中存在被細菌或病毒的污染的風險,同時臨床操作也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雙向過濾注射針頭,注射時不需要更換針頭,避免了細菌和病毒污染的可能。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雙向過濾注射針頭,包括鋼針、上針座、下針座、單向閥、密封墊和過濾膜,鋼針安裝在上針座的前端,下針座的后端連接到注射器的錐頭上,所述上針座后端設有下針座腔和單向閥腔,單向閥腔包括圓臺形內側壁和圓柱形內側壁,圓臺形內側壁的小端端面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的中心與鋼針安裝孔相聯通,圓臺形內側壁的大端與圓柱形內側壁相連接,圓臺形內側壁上設有凹槽,凹槽的一端與環形凹槽相連,環形凹槽底部垂直設有等腰三角形的三角板,三角板底邊的兩端分別與環形凹槽底部相連接,所述下針座的后端設有錐頭腔,下針座的前端設有圓筒形的連接部,連接部的中心設有圓筒形的閥芯,閥芯的后端與錐頭腔的前端相連,所述單向閥包括單向閥筒體和單向閥錐臺,單向閥錐臺的小端與單向閥筒體的前端相連接,所述過濾膜包括環形過濾膜和圓形過濾膜,環形過濾膜的內圓直徑等于閥芯的外徑,環形過濾膜的外圓直徑等于連接部的內徑,環形過濾膜套設在閥芯的后端,所述圓形過濾膜設置于閥芯的后端端部,單向閥筒體套設在閥芯上,單向閥錐臺的側表面與單向閥腔圓臺形內側壁相配合,所述密封墊設置在閥芯的端部單向閥筒體的前端,所述三角板的頂角與密封墊前表面相接觸,密封墊后表面與單向閥筒體的前端端面相接觸,所述連接部插入下針座腔內部且與下針座腔之間過盈配合。
所述過濾膜的直徑等于閥芯的外徑。
所述過濾膜粘貼在閥芯的后端端部。
圓臺形內側壁上圓周均布設有多個凹槽。
圓臺形內側壁上圓周均布設有4個凹槽,所述三角板與相對的兩個凹槽相平行,所述三角板的底邊邊長等于環形凹槽的外徑。
所述凹槽的寬度大于三角板的厚度。
所述圓柱形內側壁的內徑小于下針座腔的內徑。
所述閥芯的后端設有圓筒形的閥芯座,閥芯座的外徑大于閥芯的外徑,閥芯座的內徑等于閥芯的內徑,閥芯座的后端與錐頭腔的前端相連,所述圓形過濾膜設置在閥芯座的后端端部。
所述閥芯座的后端圓周均布設有多個連接拐角,連接拐角的一個直角邊的端部與閥芯座后端相連接,連接拐角的另一個直角邊的端部與錐頭腔前端內側壁相連接。
所述圓形過濾膜超聲焊接在閥芯座的后端端部,圓形過濾膜的邊緣與連接拐角的一個直角邊內側相接觸。
所述下針座腔的內側壁上設有多個環狀凸起。
所述單向閥還包括單向閥環形面,單向閥環形面的內圓與單向閥筒體側壁垂直相連,單向閥環形面的外圓與單向閥錐臺下端相連。
所述單向閥錐臺后端設有與圓柱形內側壁相配合的圓柱形側壁。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雙向過濾注射針頭的過濾和注射過程自動進行,在抽藥和注射時雙向過濾藥液,注射器不需要更換針頭,避免了細菌和病毒污染的可能性。本實用新型雙向過濾注射針頭具有整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發生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雙向過濾注射針頭的爆炸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上針座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針座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針座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下針座側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下針座俯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單向閥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進液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出液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中:
1、鋼針 2、上針座 3、密封墊 4、單向閥 5、圓形過濾膜
6、下針座 7、環形過濾膜 21、三角板 22、凹槽 23、鋼針安裝孔
24、單向閥腔 25、下針座腔 41、單向閥筒體 42、單向閥錐臺 43、單向閥環形面
61、連接部 62、閥芯 63、閥芯座 64、連接拐角 65、錐頭腔
66、出液孔 241、圓臺形內側壁 242、圓柱形內側壁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8、圖9所示,雙向過濾注射針頭,包括鋼針1、上針座2、下針座6、單向閥4、密封墊3和過濾膜5,鋼針1安裝在上針座2的前端,下針座6的后端連接到注射器的錐頭上。如圖2、圖3、圖4所示,在上針座2后端設有下針座腔25和單向閥腔24,單向閥腔24包括圓臺形內側壁241和圓柱形內側壁242,圓臺形內側壁241的小端端面設有環形凹槽,環形凹槽的中心與鋼針安裝孔23相聯通,圓臺形內側壁241的大端與圓柱形內側壁242相連接,圓臺形內側壁242上設有凹槽22,凹槽22的一端與環形凹槽相連,環形凹槽底部垂直設有等腰三角形的三角板21,三角板21底邊的兩端分別與環形凹槽底部相連接,如圖5、圖6所示,下針座6的后端設有錐頭腔65,下針座6的前端設有圓筒形的連接部61,連接部61的中心設有圓筒形的閥芯62,閥芯62的中心為出液孔66,閥芯62的后端與錐頭腔65的前端相連,如圖7所示,單向閥4包括單向閥筒體41和單向閥錐臺42,單向閥錐臺42的小端與單向閥筒體41的前端相連接。過濾膜包括環形過濾膜7和圓形過濾膜5,環形過濾膜7的內圓直徑等于閥芯的外徑,環形過濾膜7的外圓直徑等于連接部的內徑,環形過濾膜7套設在閥芯62的后端,圓形過濾膜5設置在閥芯62的后端端部,也就是圓形過濾膜5的直徑大于閥芯62的內徑,圓形過濾膜5粘貼在閥芯62的后端端壁上,優選的圓形過濾膜5的直徑等于閥芯62的外徑,這樣閥芯后端62與圓形過濾膜5的連接面積最大,連接牢固。單向閥筒體41套設在閥芯62上,單向閥錐臺42的側表面與單向閥腔24圓臺形內側壁241相配合,密封墊3設置在閥芯62的端部單向閥筒體41的前端,三角板21的頂角與密封墊3前表面相接觸,密封墊3后表面與單向閥筒體41的前端端面相接觸,三角板21將密封墊3固定在單向閥筒體41的前端,連接部61插入下針座腔25內部且與下針座腔25之間過盈配合。
如圖3、圖4所示,圓臺形內側壁241上可圓周均布設有多個凹槽22。優選的,在圓臺形內側壁241上圓周均布設有4個凹槽22,三角板21與相對的兩個凹槽22相平行,三角板21的底邊邊長等于環形凹槽的外徑。也就是三角板21設置在兩個相對的凹槽22的中間,凹槽22對稱的設置在三角板21的兩側,這樣三角板21與環形凹槽底部之間的連接牢固,三角板21不易傾斜,且藥液流出時壓力和流速比較穩定。優選的,凹槽22的寬度大于三角板21的厚度。這樣藥液可以通過三角板21兩側的凹槽22流入到鋼針安裝孔23中。圓柱形內側壁242的內徑小于下針座腔25的內徑。
如圖5、圖6所示,閥芯62的后端設有圓筒形的閥芯座63,閥芯座63的后端與錐頭腔65的前端相連。閥芯座63的外徑大于閥芯62的外徑,閥芯座63的內徑等于閥芯62的內徑,與之相配合的圓形過濾膜5設置在閥芯座63的后端端部。閥芯座62的后端圓周均布設有多個連接拐角64,連接拐角64的一個直角邊的端部與閥芯座62后端相連接,連接拐角64的另一個直角邊的端部與錐頭腔65前端內側壁相連接。藥液可以通過連接拐角64之間的間隙流過。圓形過濾膜5可以通過超聲焊接的方式固定粘貼在閥芯座63的后端端部,圓形過濾膜5的邊緣與連接拐角64的一個直角邊內側相接觸。
在下針座腔25的內側壁上設有多個環狀凸起。環形凸起能夠提高下針座腔25內側壁與連接部61外側壁之間連接的連接強度和密封效果。
如圖7所示,單向閥4還可以包括單向閥環形面43,單向閥環形面43的內圓與單向閥筒體41側壁垂直相連,單向閥環形面43的外圓與單向閥錐臺42下端相連。這樣能夠提高單向閥錐臺42側壁與圓臺形內側壁241之間的密封效果。進一步的,單向閥錐臺42后端可設有與圓柱形內側壁241相配合的圓柱形側壁。
本實例的工作過程:
在吸入藥液時,如圖8所示,藥液通過鋼針1進入到上針座2前端的鋼針安裝孔23中,通過圓臺形內側壁241上的凹槽22進入到單向閥腔24,在吸力的作用下,單向閥錐臺42產生形變,單向閥錐臺42與圓臺形內側壁241之間的間隙打開,藥液經過圓柱形內側壁242與單向閥錐臺42大端之間的間隙進入到單向閥腔24的后端,然后在吸力的作用下通過環形過濾膜7然后從連接拐角64之間的間隙進入到下針座6錐頭腔65中。
在注射藥液時,如圖9所示,在推力的作用下,單向閥錐臺42產生形變,單向閥錐臺42側表面與圓臺形內側壁241之間的間隙密封,經過連接拐角64之間的間隙返回到連接部61與閥芯62之間的藥液不能經過單向閥錐臺42側表面與圓臺形內側壁241之間的進液通道流出,而是通過閥芯62后端端部的圓形過濾膜5,從閥芯62中心的出液孔66流出,經過密封墊3,在壓力的作用下密封墊3與閥芯62前端之間的間隙打開,藥液進入到單向閥腔24中,然后經過單向閥腔24進入到鋼針1中。藥液在吸入注射器的時候經過環形過濾膜7過濾,在注射的時候經過圓形過濾膜7過濾,雙向過濾,過濾效果好,進一步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