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內窺鏡用處置器具。本申請基于2015年9月17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特愿2015-184393號要求優先權,并將其內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將夾具狀的植入件留置于管腔組織等、并吻合管腔組織的方法。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將螺旋彈簧狀的植入件留置于生物體組織的供給器及植入件留置方法。
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組織緊固器具(植入件)例如由高彈性金屬線材構成,該組織緊固器具在自然狀態下具有線圈形狀,并構成為在外力作用下能夠以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彈性變形。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供給器及植入件留置方法中,組織緊固器具以在頂端具有銳利的傾斜端面的筒構件內延伸的狀態插入該筒構件內。接著,將筒構件的傾斜端面自護套推出,在使筒構件貫穿于生物體組織的狀態下,利用通管絲將組織緊固器具的長度方向的一部分自筒構件頂端推出。之后,從組織中拔出筒構件,自筒構件推出組織緊固器具的剩余部分。在組織緊固器具被從筒構件中推出而留置于組織時,該組織緊固器具恢復為成形時的線圈形狀并緊固管腔組織。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801230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像專利文獻1這樣的以往的供給器需要使筒構件進退的機構、使組織緊固器具相對于筒構件進退的機構、使筒構件或護套旋轉的機構等用于利用操作部使各個構件活動的機構。此外,由于需要確保這些機構中的可動范圍,因此供給器必然大型。若供給器大型,則對使用者來說,操作的負擔較大。
此外,在留置像專利文獻1這樣的組織緊固器具的內窺鏡處置器具的情況下,組織緊固器具是較小的植入件,為了將組織緊固器具留置在組織的合適的位置而需要進行精細的操作。但是,在大型裝置中,對操作者造成負擔而難以進行精細的操作。因此,期望一種操作性優異的供給器。
而且,組織緊固器具由于是能夠彈性變形且具有向彎曲形狀恢復的恢復力的線圈,因此在留置于組織時,有可能在其恢復力的作用下對組織施加過多的力而損傷組織。
結合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一邊防止組織的損傷一邊通過簡單的操作將植入件留置于組織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包括:護套,其形成有從頂端向基端延伸的管腔;長軸構件,其貫穿于所述管腔內,該長軸構件能夠自所述護套的所述頂端突出沒入,且具有貫穿路徑;通管絲,其以能夠相對于所述長軸構件相對移動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貫穿路徑;植入件,其在所述貫穿路徑內連接于所述通管絲的頂端,該植入件能夠自所述長軸構件的所述頂端突出沒入;以及操作部,其設于所述護套的所述基端側,所述通管絲的基端側延伸設置于該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部主體,其安裝于內窺鏡;以及滑動部,其以能夠沿軸向進退的方式設于所述操作部主體,所述滑動部將所述長軸構件支承為在軸向上固定,并且對限定所述通管絲的動作的螺旋機構進行支承,所述螺旋機構具有:凸輪管,其繞中心軸線呈螺旋狀形成有引導路徑;以及凸部,其卡合于所述引導路徑并設于所述通管絲,在使所述滑動部相對于所述操作部主體向基端側移動而相對于所述通管絲施加使所述通管絲向所述基端側移動的力大的使所述通管絲朝向頂端方向去的力的情況下,僅所述長軸構件向所述基端側移動。
也可以是,作為本發明的第二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中,在使所述滑動部相對于所述操作部主體呈螺旋狀向基端側移動而相對于所述通管絲施加比使所述通管絲向所述基端側移動的力大的使所述通管絲朝向頂端方向去的力的情況下,僅所述長軸構件向所述基端側移動。
也可以是,作為本發明的第三技術方案,在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中,若在所述滑動部相對于所述操作部主體向基端側移動時,所述通管絲產生利用所述引導路徑的內表面使所述凸部向所述基端側移動的力,并追隨于所述長軸構件向所述基端側移動。
也可以是,作為本發明的第四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中,所述引導路徑的螺旋升角為20度~75度的范圍。
也可以是,作為本發明的第五技術方案,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中,所述引導路徑的螺旋升角為40度以上。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在進行向組織內留置植入件的操作時,能夠防止組織的損傷。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植入件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植入件的使用形態的一例的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整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頂端部分的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立體圖。
圖6a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剖視圖。
圖6b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基端部分的剖視圖。
圖6c是圖6b的a-a線的剖視圖。
圖6d是表示向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護套引導件內插入了針引導件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通管絲和第一凸輪管的剖視圖。
圖8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通管絲的基端部和操作傳遞構件的頂端部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本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凸輪管的第一引導路徑的示意圖。
圖10是表示向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針引導件內插入了通管絲和通管絲基端構件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1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護套滑動件的立體圖。
圖12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局部剖視圖。
圖13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輔助操作部的側視圖。
圖14a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輔助操作部的剖視圖。
圖14b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操作連結部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引導路徑與第二引導路徑之間的關系的圖。
圖16是使用了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處置的流程圖。
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初始狀態的側視圖。
圖18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夾具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將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安裝于內窺鏡的狀態的圖。
圖20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圖2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圖2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圖24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圖25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圖2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置器具。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示出植入件留置裝置(以下,簡稱做“留置裝置”。)的例子進行說明。
首先,說明向植入件留置裝置1內安裝、并留置于體內的植入件。植入件由一根高彈性金屬線材構成,該植入件被預先施加為彎曲形狀,能夠使用能夠彈性變形且具有向彎曲形狀恢復的恢復力的公知的植入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如圖1所示將一根形狀記憶線卷繞為螺旋狀進行形成、如圖2所示將以使十二指腸的組織d、膽總管的組織cbd這兩個管腔組織緊貼的狀態夾持并吻合的組織緊固器具2作為植入件進行留置的例子(參照圖20~圖26)。
組織緊固器具(處置部)2在基端21具有植入件連結部(連結部)22。如圖1所示,植入件連結部22具有第一卡合部主體23和凹部24。第一卡合部主體23具有將圓柱在中心軸線上切斷為一半而成的半圓柱形狀部。凹部24是從與第一卡合部主體23的長度軸線平行的平面部23a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孔。植入件連結部22構成為能夠與后述的通管絲相卡合。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留置裝置1的整體圖。留置裝置1是用于使用內窺鏡將組織緊固器具2留置在體內的裝置。留置裝置1具有護套3、針管(長軸構件、處置部)4、通管絲(處置部)5、主操作部6、輔助操作部7以及操作傳遞構件(以下,有時簡稱作“傳遞構件”。)8。護套3、針管4、通管絲5以及主操作部6配置在護套3的中心軸線l上。輔助操作部7在護套3的中心軸線l上與主操作部6相連結。在以下的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的說明中,“中心軸線”以包含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配置在護套3的中心軸線l上時的護套3的中心軸線l的延長線上的意思進行使用。
圖4是留置裝置1的頂端部分的剖視圖。護套3是向體內插入的部分。如圖3和圖4所示,護套3在內部形成有從頂端延伸至基端的管腔31。如圖4所示,在護套3的頂端開口部32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缺口33。在護套3內,以進退自如的方式插入有后述的針管4。護套3的基端側連接于主操作部(操作部)6。護套3向內窺鏡插入部101的處置器具通道102內插入(參照圖20)。
如圖4所示,針管4是具有中空的針管貫穿路徑(貫穿路徑)41的縱長構件。針管4以能夠自護套3的頂端突出沒入的方式貫穿于管腔31內。針管4的頂端(穿刺部)42形成得較銳利,并作為穿刺針發揮作用。針管4的基端以能夠相對于后述的針引導件67(參照圖6a)的頂端相對旋轉自如且無法進退的方式安裝于該針引導件67的頂端。作為針管4的材質,例如,能夠采用以鎳鈦合金為代表的超彈性合金、不銹鋼。
通管絲5是縱長的芯材,頂端部位于針管貫穿路徑41內(參照圖4),基端部延伸至設于護套3的基端側的主操作部6。通管絲5是使組織緊固器具2相對于針管貫穿路徑41進退移動的構件。通管絲5構成為能夠自護套3的頂端突出沒入。
圖7是通管絲5和第一凸輪管(凸輪管)61的剖視圖。如圖7所示,在通管絲5的頂端部設有頂端卡合部51。頂端卡合部51具有第二卡合部主體51a和突起部51b。第二卡合部主體51a的基端部呈圓柱形狀、頂端部具有將圓柱在中心軸線l上切斷為一半而成的半圓柱形狀。突起部51b從與中心軸線l平行的第二卡合部主體51a的平面部51c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形成。如圖4所示,頂端卡合部51與植入件連結部22通過在針管4內使各自的平面部23a、51c彼此相抵接并使突起部51b插入凹部24而相卡合,使組織緊固器具2連結于通管絲5。
如圖7所示,在通管絲5的基端部固定有通管絲基端構件54。在通管絲基端構件54的頂端部,三個第一卡合銷(凸輪從動件、第一凸部)55向與中心軸線l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三個第一卡合銷55在周向上等角度地分開且在中心軸線l方向等間隔地分開設置。
圖6a是主操作部6的剖視圖。圖6b是主操作部6的基端部的剖視圖。如圖6a、圖6b以及圖7所示,通管絲基端構件54貫穿于魯爾接頭57的管腔571。圖8是通管絲5的基端部和傳遞構件8的頂端部的立體圖。在通管絲基端構件54上設有基端卡合部56。基端卡合部56是與傳遞構件8的頂端部相卡合的卡合構件。如圖8所示,基端卡合部56具有大致平板形狀,并設置為從通管絲基端構件54的基端沿著中心軸線l延伸。基端卡合部56的基端部56a具有朝向基端側突出的面。在基端卡合部56上形成有通孔56b。基端卡合部56具有在從中心軸線l方向觀察時位于比通管絲5的最大外徑部靠內側的位置那樣的大小。
如圖4所示,通管絲5和針管4以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同軸的方式貫穿于護套3的管腔31。護套3、針管4以及通管絲5是從頂端側向體內插入的構件,由在貫穿于內窺鏡100的處置器具通道102時能夠伴隨著處置器具通道102的彎曲而彈性變形的材料構成。
主操作部6沿著護套3的中心軸線l設于護套3的基端側。圖5是主操作部6的立體圖。圖6c是圖6b的a-a線的剖視圖。在圖3中示出了安裝有后述的夾具9的狀態的主操作部6,但是圖5、圖6a、圖6b以及圖6c表示拔出了夾具9的主操作部6。主操作部6是為了操作護套3、針管4以及通管絲5而設置的。主操作部6包括第一凸輪管61、主操作部主體62、護套滑動件63、針滑動件(滑動部、長軸構件操作部)64、針滑動件止擋件65、第一旋轉旋鈕(長軸構件操作部)66、針引導件67以及安裝部69。
如圖7所示,第一凸輪管61是形成有沿著中心軸線l延伸的第一貫穿路徑611和第一引導路徑(凸輪、引導路徑)612的管。第一引導路徑612與管的內外連通并形成為螺旋狀。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形狀形成為在從基端朝向頂端觀察時、第一卡合銷55從第一引導路徑612的基端朝向頂端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前進。
圖9是表示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形狀的示意圖。如圖9所示,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形狀以恒定的間距形成。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形狀的螺旋間距p形成為與將組織緊固器具2中的留置于手邊側的管腔臟器的部分的線圈的線材的長度除以該部分的線圈的圈數后的長度相等的間距。另外,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形狀設定為組織緊固器具2的留置于手邊側的管腔臟器的部分線圈的圈數以上的圈數。而且,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升角θ設定在20度~75度的范圍內。
如圖6a和圖7所示,在第一凸輪管61內插入有通管絲5的基端部和通管絲基端構件54。通管絲基端構件54的三個第一卡合銷55和第一凸輪管61構成第一螺旋機構80。通管絲基端構件54的三個第一卡合銷55以從第一貫穿路徑611朝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貫穿于第一引導路徑612內。利用三個第一卡合銷55與第一引導路徑612之間的卡合,通管絲5和通管絲基端構件54被支承于第一凸輪管61,而且構成為一邊相對于第一凸輪管61旋轉一邊進退。這樣,螺旋機構限定通管絲5的動作。
第一凸輪管61的基端部與魯爾接頭57的頂端部相固定。魯爾接頭57與通管絲5構成為能夠相對旋轉。通管絲5和通管絲基端構件54能夠一邊相對于第一凸輪管61和魯爾接頭57旋轉一邊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
圖10是表示在針引導件67內插入有第一凸輪管61、通管絲5以及通管絲基端部的狀態的側視圖。圖6d是表示在護套引導件623內插入有針引導件67的狀態的立體圖。如圖10所示,針引導件67具有大致圓筒形狀,如圖6a所示,該針引導件67具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針引導件貫穿路徑671。如圖6d和圖10所示,在針引導件67的側壁部672沿著中心軸線l方向形成有與針引導件67的外部和針引導件貫穿路徑671內連通的引導狹縫673。引導狹縫673在針引導件67的周向上等間隔地形成在三個位置。
如圖6a所示,針引導件貫穿路徑671在中心軸線l方向的一部分的區域形成有針引導件貫穿路徑671的開口直徑較小的小徑部671a。小徑部671a的開口直徑設定得稍微大于第一凸輪管61的外徑。
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固定于針滑動件64的基端。針引導件67在基端部被針滑動件64與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夾持,并支承為僅能夠相對于針滑動件64旋轉。
在針引導件貫穿路徑671內,以能夠相對于針引導件67進退的方式插入有通管絲5、通管絲基端構件54、第一凸輪管61以及魯爾接頭57。通過將第一凸輪管61貫穿于針引導件67的小徑部671a,從而第一凸輪管61在針引導件貫穿路徑671內被支承為能夠在中心軸線l上相對進退及旋轉。
如圖10所示,在各個引導狹縫673內各卡合有通管絲基端構件54的三個第一卡合銷55中的一個第一卡合銷55。第一卡合銷55能夠在引導狹縫673內滑動。即,第一卡合銷55能夠在第一引導路徑612內和引導狹縫673內滑動。
第一凸輪管61被支承為僅能夠相對于針滑動件64進退。通管絲基端構件54的第一卡合銷55同時卡合于第一引導路徑612和引導狹縫673。換言之,具有第一凸輪管61和第一卡合銷55的第一螺旋機構80支承于針滑動件64,并與引導狹縫673相卡合。構成為若通管絲5和通管絲基端構件54繞中心軸線l旋轉,則通管絲5和通管絲基端構件54相對于針滑動件64一邊旋轉一邊進退,針引導件67僅旋轉。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有時將通管絲5一邊旋轉一邊前進的動作稱作“螺旋動作”。
如圖5所示,主操作部主體62具有大致圓筒形狀,形成有如圖6a所示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二貫穿路徑621。在第二貫穿路徑621內,在頂端側貫穿有護套引導件623。護套引導件623在靠近第二貫穿路徑621的頂端的位置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操作部主體62。護套固定部625固定于護套引導件623的頂端部,且固定有護套3的基端。
如圖6d所示,護套引導件623是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形狀的構件,如圖6a所示,在該護套引導件623的內部形成有第三貫穿路徑623a。在第三貫穿路徑623a內,以能夠進退的方式貫穿有針引導件67和貫穿于第一凸輪管61內的通管絲5。在護套引導件623上,在周向上隔開等間隔的三個位置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一狹縫623b。第一狹縫623b與形成于針引導件67的引導狹縫673的周圍的徑向外側的肋673a(參照圖10)相卡合。因而,若針引導件67以中心軸線l為中心旋轉,則護套引導件623隨之旋轉,但是即使針引導件67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護套引導件623也不追隨。根據以上,第一螺旋機構80利用凸輪與凸輪從動件之間的卡合而使護套3繞中心軸線l旋轉。
在主操作部主體62上外置有環形狀的針滑動件止擋件65。針滑動件止擋件65具有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的內徑。在針滑動件止擋件65上形成有螺紋孔651。在螺紋孔651內螺紋接合有針止擋螺釘652。若針止擋螺釘652向螺紋孔651內插入并擰入,則針止擋螺釘652的頂端按壓主操作部主體62的外周面,針滑動件止擋件65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的位置被固定。
護套滑動件63設于主操作部主體62的頂端側。如圖5和圖11所示,護套滑動件63是圓筒形狀的構件,形成有從基端開口631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四貫穿路徑632。從基端開口631插入主操作部主體62的頂端部。主操作部主體62以能夠進退的方式設置在第四貫穿路徑632內。
在護套滑動件63的頂端固定有安裝部69。安裝部69通過螺紋嵌合于內窺鏡100的處置器具通道102的管頭103而固定于內窺鏡100的操作部104(參照圖19。)。利用安裝部69,主操作部6固定于內窺鏡100。在安裝部69上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頂端貫穿路徑691。在頂端貫穿路徑691內以能夠進退的方式貫穿有護套3。通過使主操作部主體62相對于護套滑動件63沿直線方向進退移動,從而能夠使護套3進退。
在護套滑動件63上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二狹縫633。在第二狹縫633內,從外周側插入有固定旋鈕634。固定旋鈕634的螺紋部634a貫穿第二狹縫633并向護套滑動件63的第四貫穿路徑632側突出。固定旋鈕634的螺紋部634a的頂端向形成于主操作部主體62的頂端部的外周的螺紋孔623d內插入。螺紋部634a的長度設定為一邊保持頂端側的一部分與主操作部主體62的螺紋孔相螺紋接合的狀態、一邊能夠使固定旋鈕634的螺釘頭634b稍微離開第二狹縫633的長度。
若螺紋部634a向主操作部主體62側擰入,則利用螺釘頭634b和主操作部主體62夾持第二狹縫633周邊的護套滑動件63。其結果,護套滑動件63與主操作部主體62之間的在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位置關系被固定。若螺紋部634a的螺紋接合松弛,則主操作部主體62成為能夠相對于護套滑動件63沿直線方向進退移動的狀態。即,利用第二狹縫633和固定旋鈕634,能夠將主操作部主體62相對于護套滑動件63的相對位置切換為固定狀態或能夠相對移動的狀態。
利用固定旋鈕634相對于第二狹縫633的位置,確定護套3自主操作部6突出的突出量(自安裝部69突出的突出量)。第二狹縫633的中心軸線l方向的長度與護套3的進退移動長度相對應。若固定旋鈕634配置在抵接于第二狹縫633的頂端的位置,則護套3自主操作部6的頂端突出的突出量(自安裝部69突出的突出量)最大。另一方面,若固定旋鈕634配置在抵接于第二狹縫633的基端的位置,則護套3配置在后退至極限的位置,護套3自主操作部6的頂端突出的突出量最小。
如圖5和圖11所示,在護套滑動件63的第二狹縫633的一部分設有由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懸臂梁形成的樹脂彈簧635。如圖11所示,在樹脂彈簧635上設有斜面635a和卡定面635b。若使固定旋鈕634向中心軸線l方向的頂端側前進,則螺紋部634a與斜面635a相接觸并一邊逐漸按壓樹脂彈簧635一邊前進而抵接于第二狹縫633的頂端633a。螺紋部634a在抵接于第二狹縫633的頂端633a的階段自斜面635a離開,樹脂彈簧635回到原來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即使作用有使固定旋鈕634向中心軸線l方向的基端側返回的力,也由于螺紋部634a抵靠于卡定面635b,因此不返回。根據以上,即使不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擰入螺紋部634a,也能夠在將護套3自主操作部6突出的突出量設為最大的狀態下固定護套滑動件63。
如圖5和圖6a所示,針滑動件64具有大致圓筒形狀,并沿著中心軸線l設于主操作部6的中心軸線l方向的中間部。在形成于針滑動件64的第五貫穿路徑641內,從中心軸線l側朝向徑向外側依次同軸地配置有通管絲5、第一凸輪管61、針引導件67以及主操作部主體62。在針滑動件64的基端部配置有后述的第一旋轉旋鈕66。
如圖12所示,在針滑動件64上,以在徑向上相對的方式形成有一對側孔642。如圖5和圖12所示,在一對側孔642內分別設有滑動按鈕單元68。滑動按鈕單元68是為了切換針滑動件64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的狀態和針滑動件64能夠一邊以中心軸線l為中心旋轉一邊進退的狀態而設置的。將針滑動件64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的狀態的滑動按鈕單元68表示在圖12的上側,將針滑動件64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一邊以中心軸線l為中心旋轉一邊進退的狀態的滑動按鈕單元68表示在圖12的下側。一對滑動按鈕單元68實際上切換為圖12的上側所示的狀態或下側所示的狀態中的任一種狀態。
滑動按鈕單元68的基體681向側孔642嵌入,并固定于針滑動件64,在基體681的徑向外側安裝有按鈕主體682。在按鈕主體682與基體681之間設有彈簧構件683作為施力構件。按鈕主體682被彈簧構件683向相對于基體681向徑向外側離開的方向施力。
滑動按鈕單元68還在按鈕主體682與基體681之間具有板684。板684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配置,該板684的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大致中間部固定于基體681。在基體681上形成有沿著中心軸線l形成的孔681b。板684的頂端部卡合于按鈕主體682的狹縫682a,基端部配置在基體681的孔681b內。板684的第一面684a與按鈕主體682相對,第二面684b設置為位于孔681b內并與主操作部主體62相對。在板684的基端部上,從第二面684b向板684的厚度方向突出設有卡定銷684c。在主操作部主體62的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中間區域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622,如圖12所示,卡定銷684c切換為嵌合于螺旋槽622的狀態和未嵌合于螺旋槽622的狀態。
手術操作者向徑向內側按壓按鈕主體682,在壓入按鈕主體682直至與基體681相抵接時,板684的頂端部被向主操作部主體62側按壓。與此相伴,板684的基端部向自主操作部主體62離開的方向,卡定銷684c自螺旋槽622脫離。在該狀態下,針滑動件64與主操作部主體62之間的連接關系被解除,因此針滑動件64構成為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
在按鈕主體682被彈簧構件683向徑向外側施力而按鈕主體682離開基體681的狀態下,板684的頂端部被按鈕主體682向徑向外側牽引,板684的基端部被向主操作部主體62側施力。此時,卡定銷684c嵌合于形成在主操作部主體62的外周面上的螺旋槽622。在該狀態下,針滑動件64構成為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一邊旋轉一邊進退。
第一旋轉旋鈕66是在從針管4的頂端送出組織緊固器具2時由手術操作者旋轉操作的構件。如圖5、圖6a、圖6b以及圖6c所示,第一旋轉旋鈕66是圓筒形狀的構件,并以覆蓋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的側面和基端側的方式進行安裝。第一旋轉旋鈕66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于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在第一旋轉旋鈕66的中心形成有內螺紋661,并與在魯爾接頭57的外周切割形成的外螺紋572相螺紋接合。在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的大致中心的通孔643a內形成有向徑向突出的卡合凸部643b。在魯爾接頭57的外周上形成有沿著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直線槽573。卡合凸部643b與直線槽573相卡合。根據該結構,通過使第一旋轉旋鈕66旋轉,從而魯爾接頭57和固定于魯爾接頭57的第一凸輪管61相對于第一旋轉旋鈕66進退。同時,卡合于第一凸輪管61的通管絲5相對于第一旋轉旋鈕66進退。
圖13是從與中心軸線l正交的方向觀察輔助操作部7得到的側視圖。輔助操作部7與主操作部6分開配置并借助傳遞構件8與主操作部6相連接。主操作部6與輔助操作部7構成為借助傳遞構件8以能夠分開的方式相連接。輔助操作部7使傳遞構件8進退,并對通管絲5在主操作部6內的移動進行操作。輔助操作部7從頂端側依次包括操作連結部71、輔助操作部主體72、第二凸輪管73以及旋轉手柄74,傳遞構件8貫穿于中心軸線l方向的全長。
圖14a是在穿過中心軸線l的面上的輔助操作部7的剖視圖。圖14b是操作連結部71的剖視圖。操作連結部71是與主操作部6的基端部相連接、并連結通管絲5的基端部與傳遞構件8的頂端部的構件。在操作連結部71上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六貫穿路徑711。在第六貫穿路徑711的頂端部的內周面上,繞中心軸線l形成有能夠與魯爾接頭57的凸緣574(參照圖5)相螺紋接合的螺紋槽712。
傳遞構件8是縱長且具有撓性的芯材(軟性構件)。傳遞構件8的比中心軸線l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靠頂端側的部位插入于具有撓性的線纜管81。傳遞構件8是將輔助操作部7的旋轉手柄74上的操作輸入向主操作部6傳遞的傳遞構件。
如圖8所示,在傳遞構件8的頂端設有通管絲卡合部82。通管絲卡合部82具有從具有大致圓柱狀的外形的基部82a與中心軸線l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兩個腕部82b。兩個腕部82b具有隔著中心軸線l相對的平面部82c、82d,平面部82c、82d的徑向(與中心軸線l正交的方向)的分開距離設定得稍微大于主操作部6的基端卡合部56的板厚。
傳遞構件8以能夠相對于操作連結部71進退及轉動的方式插入于第六貫穿路徑711。在輔助操作部7未連結于主操作部6的狀態下,在第六貫穿路徑711的中心軸線l方向的大致中間部配置有傳遞構件8的頂端。
通管絲卡合部82構成為若在中心軸線l上且在兩個腕部82b之間插入有基端卡合部56,則通管絲5與傳遞構件8相卡合。若通管絲5與傳遞構件8相卡合,則平面部82c、82d與基端卡合部56相抵接,傳遞構件8的旋轉動作能夠向通管絲5傳遞。另外,若傳遞構件8前進,則通管絲5能夠前進。
輔助操作部主體72具有筒形狀,并配置于輔助操作部7的頂端側。如圖14a所示,在輔助操作部主體72上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七貫穿路徑721。第七貫穿路徑721包括基端側的第一區域721a和位于比第一區域721a靠頂端側的位置、且具有比第一區域721a的開口直徑小的開口直徑的第二區域721b。在輔助操作部主體72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外置有第一環構件723并利用螺釘724固定。
在輔助操作部主體72的頂端部固定有連接器725。具體地說,連接器725以堵塞第七貫穿路徑721的第二區域721b的頂端開口的方式進行插入并固定于輔助操作部主體72。在連接器725上,沿著中心軸線l形成有第八貫穿路徑726,在第八貫穿路徑726的基端側固定有后述的引導管75的頂端部。在第八貫穿路徑726的頂端側固定有線纜管81。傳遞構件8向固定于第八貫穿路徑726內的引導管75和線纜管81內貫穿,并延伸至操作連結部71。
第二凸輪管73是縱長的筒構件,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包括繞中心軸線l呈螺旋狀形成的槽的第二引導路徑731。如圖15所示,第二凸輪管73的第二引導路徑731與第一凸輪管61的第一引導路徑612以相同的螺旋間距p1、p2和旋轉方向進行形成。第二凸輪管73的頂端側貫穿于輔助操作部主體72的第七貫穿路徑721的第一區域721a,頂端部固定于第二區域721b。
如圖14a所示,在第一區域721a的內周面與第二凸輪管73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s。第二凸輪管73具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凸輪貫穿路徑732。在凸輪貫穿路徑732中,在中心軸線l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開口直徑縮徑的縮徑部732a。
在凸輪貫穿路徑732內插入有與第二凸輪管73大致相等長度的引導管75。引導管75的頂端部如上所述固定于連接器725的第八貫穿路徑726。由于引導管75的基端側貫穿于凸輪貫穿路徑732的縮徑部732a,因此引導管75配置為中心與中心軸線l一致。在引導管75內,以能夠進退的方式貫穿有傳遞構件8。根據該結構,傳遞構件8在輔助操作部7內以能夠進退的方式支承在中心軸線l上。
如圖13和圖14a所示,旋轉手柄74是筒狀構件,并配置于輔助操作部7的基端部。旋轉手柄74形成有沿中心軸線l方向延伸的第九貫穿路徑741。第九貫穿路徑741的頂端側區域的開口直徑設定得稍微大于第二凸輪管73的外徑。在旋轉手柄74的頂端部的三個部位形成有從外周面與第九貫穿路徑741內連通的螺紋孔742(在圖14a中,兩個部位的螺紋孔742未圖示。)。各個螺紋孔742在周向上每隔1/3周(角度120度)等間隔地進行設置,在長度方向上每隔上述螺旋間距的1/3的長度等間隔地進行設置。
在第九貫穿路徑741內插入有第二凸輪管73。在第二凸輪管73插入到旋轉手柄74的第九貫穿路徑741內的狀態下,第二卡合銷743螺紋接合于各個螺紋孔742并固定。各個螺紋孔742向第九貫穿路徑741內突出,頂端部卡合于第二引導路徑731內。第二卡合銷743的頂端部的外徑小于第二引導路徑731的開口寬度。因此,根據旋轉手柄74的旋轉,第二卡合銷743的頂端部構成為能夠在第二引導路徑731內相對移動。第二凸輪管73與第二卡合銷743構成第二螺旋機構90。
在旋轉手柄74的基端部固定有覆蓋第九貫穿路徑741的基端開口的固定構件744。傳遞構件8的基端部與旋轉手柄74的基端部被固定構件744固定。因而,傳遞構件8的基端部追隨于旋轉手柄74的操作。即,第二螺旋機構90使傳遞構件8相對于輔助操作部主體72一邊旋轉一邊前進。
在旋轉手柄74的中心軸線l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外周面上外置有第二環構件745并利用螺釘746固定。比第二環構件745靠頂端側的旋轉手柄74的外徑設定得稍微小于第七貫穿路徑721的第一區域721a的開口直徑。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留置裝置1中,主操作部6能夠進行護套3的進退及旋轉、針管4的進退、通管絲5的進退及旋轉的各個操作。輔助操作部7構成為能夠進行傳遞構件8的進退及旋轉操作、但無法進行針對針管4的操作。
接著,關于留置裝置1的動作,以將在超聲波內窺鏡(以下,記作“內窺鏡”。)中安裝留置裝置1、使組織緊固器具2貫穿十二指腸的組織d和膽總管的組織cbd并留置的處置為例來進行說明。圖1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處置的流程圖。
在留置裝置1中,構成為能夠利用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兩者來操作使通管絲5相對于針管4從基端側向頂端側移動的動作(第一動作)。另一方面,在留置裝置1中,構成為僅利用操作部6來進行針管4的操作(第二動作)。以下,具體進行說明。
圖17是表示主操作部6的初始狀態的側視圖。組織緊固器具2如圖17所示,在插入于護套3內的針管4的頂端部的針管貫穿路徑41內,通管絲5的頂端部與組織緊固器具2的基端部相卡合。組織緊固器具2設置為能夠自針管4的頂端突出沒入。如圖17所示,組織緊固器具2的比與通管絲5相連接的連接部分靠頂端側的部分自針管4的頂端突出,并以恢復為線圈形狀的狀態進行配置。
主操作部6以從基端側插入有夾具9的狀態梱包為產品。
假設將把組織緊固器具2全長裝填到針管4內的狀態設為梱包狀態,則組織緊固器具2在針管4內延伸的狀態長時間持續。其結果,存在向預先施加于組織緊固器具2的螺旋狀的彎曲形狀恢復的恢復力變弱的可能性。另外,在將組織緊固器具2與主操作部6分開并分別梱包的情況下,使用者需要進行連結組織緊固器具2的基端部與通管絲5的頂端部的操作,但是由于組織緊固器具2是非常小的構件,因此連結操作需要技術與時間。
考慮到這種組織緊固器具2的形狀恢復力的降低及裝填操作的難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僅與通管絲5相卡合的組織緊固器具2的基端區域向針管4內插入、頂端區域自針管4暴露的狀態進行梱包。在本說明書中,將該狀態稱作初始狀態。以下說明用于設為初始狀態的順序的一例。
若使通管絲5向最頂端側移動,則頂端卡合部51自針管貫穿路徑41暴露。在該狀態下,使突起部51b與組織緊固器具2的凹部24相卡合,使通管絲5向基端側移動并將頂端卡合部51收納于針管4,從而成為初始狀態(梱包狀態)。在初始狀態下,維持著組織緊固器具2與通管絲5之間的連接狀態。
此時,進行使用夾具9拉動通管絲5的動作。
夾具9以初始狀態(梱包狀態)安裝于主操作部6。圖18是表示夾具9的立體圖。如圖18所示,夾具9包括夾具手柄91、棒狀的插入軸(軸)92、夾具側連結部93以及軸頭95。插入軸92固定于軸頭95的頂端側。在夾具手柄91上,在中央開設有比插入軸92的直徑稍微大、且比軸頭95小的孔,并貫穿有插入軸92。夾具側連結部93具有從插入軸92的頂端彎曲并向基端側延伸的鉤形狀。夾具手柄91設置為能夠相對于插入軸92相對旋轉。在插入軸92的基端部的外周外置有管形狀的夾具止擋件94。
在初始狀態下,在第一凸輪管61內,夾具側連結部93卡定于基端卡合部56的通孔。即,組織緊固器具2與夾具9借助通管絲5相連接。
基端卡合部56配置于第一凸輪管61的頂端側。插入軸92穿過第一凸輪管61內向基端側延伸,夾具手柄91暴露于主操作部6的基端側。另外,此時,夾具止擋件94未外置于插入軸92。插入軸92具有從通管絲5相對于針管4位于最頂端側時的基端卡合部56到魯爾接頭57的基端的長度以上的長度。此時,由于如上所述通管絲5的頂端暴露于針管4外,因此與組織緊固器具2相卡合。通過稍微向基端側拉動夾具9,從而組織緊固器具2的基端區域被拉入針管4內,并成為初始狀態。但是,在該狀態下,由于存在夾具9向頂端側移動而導致組織緊固器具2脫落的隱患,因此為了防止隱患而安裝夾具止擋件94從而防止夾具9向頂端側移動。夾具止擋件94由于在中心軸線l方向上切有切口941,因此能夠自橫向外置于插入軸92。以上,完成初始狀態(梱包狀態)。在制造者進行了滅菌處理之后,將其出廠。
使用者最先進行將組織緊固器具2拉入并全部收納于針管4內的準備工序(步驟s1)。在此,使用者是指手術操作者及對手術操作者的處置進行輔助的輔助操作者。準備工序既可以由手術操作者來進行,也可以由輔助操作者來進行。在以下說明中,使用者旋轉操作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的各個部分時的旋轉方向用在中心軸線l方向上從基端向頂端觀察時的旋轉方向來表示。
最先,使用者使主操作部6的第一旋轉旋鈕66向右方旋轉。若第一旋轉旋鈕66向右方旋轉,則魯爾接頭57和固定于魯爾接頭57的第一凸輪管61向基端側移動。由于通管絲5的第一卡合銷55卡合于第一引導路徑612和針引導件67的引導狹縫673兩者上,因此若第一凸輪管61向基端側移動,則通管絲5也向基端側移動。其結果,組織緊固器具2在針管4內被向基端側拉入。若使用者繼續使第一旋轉旋鈕66向右旋轉,則內螺紋661行進到與內螺紋661相螺紋接合的魯爾接頭57的外螺紋572的頂端側末端,無法繼續使第一旋轉旋鈕66旋轉,魯爾接頭57也無法向基端側移動。由此,會使使用者察覺到直至組織緊固器具2的長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間部分被拉入針管4內。
接著,使用夾具9將組織緊固器具2拉入針管4內。若使用者將夾具9的夾具手柄91沿中心軸線l方向向手邊側牽引,則在通管絲5上作用有向基端方向牽引的力。此時,由于第一卡合銷55沿著第一引導路徑612滑動,因此通管絲5一邊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且組織緊固器具2被進一步向針管4內拉入。夾具手柄91設置為能夠相對于插入軸92相對旋轉。因此,使用者進行沿中心軸線l方向牽引夾具手柄91的操作時,插入軸92追隨于通管絲5的旋轉而相對于夾具手柄91相對旋轉。此時,由于第一卡合銷55也與針引導件67的引導狹縫673相卡合,因此同時使針引導件67旋轉。組織緊固器具2被向針管4中拉入導致因欲恢復原來的線圈形狀而產生較強的力,因此針管4從組織緊固器具2受到較強的力。因而,為了將組織緊固器具2不勉強地拉入針管4內,針管4的旋轉方向的移動追隨于組織緊固器具2的移動較好。因此,針管4安裝為相對于針引導件67相對旋轉自如且無法進退。通過沿著中心軸線l沿直線方向向基端側牽引夾具手柄91的動作,從而能夠一邊使組織緊固器具2旋轉一邊向針管4內裝填。
若使用者進一步向手邊側持續拉動夾具9,則組織緊固器具2逐漸地收納于針管4內,在直到頂端收納于針管4內之后,第一卡合銷55中的配置于最基端側的一個第一卡合銷55抵靠于魯爾接頭57的頂端側的端面。因此,通管絲5無法繼續向基端側移動,無法繼續向手邊側拉動夾具9。由此,會使使用者察覺到組織緊固器具2的裝填結束。與此同時,由于基端卡合部56暴露于外部,因此手術操作者解除夾具9與基端卡合部56之間的卡合,卸下夾具9。以上,準備工序完成。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留置裝置1中,由于使用夾具9裝填組織緊固器具2,因此不必在主操作部6上設置將組織緊固器具2向針管4內拉入的機構,能夠謀求主操作部的小型化。
接著,主操作部6安裝并固定于內窺鏡100(步驟s2)。主操作部6向內窺鏡插入部101的處置器具通道102內插入護套3和針管4,如圖19所示,通過將設于主操作部6的護套滑動件63的頂端的安裝部69螺紋嵌合于內窺鏡100的處置器具通道102的管頭103而固定于內窺鏡100的操作部104。步驟s2是手術操作者與輔助操作者協作進行操作。
手術操作者進行步驟s3~步驟s9的操作。圖20~圖26是表示使用留置裝置1時的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側的形態的圖。如圖20所示,手術操作者將內窺鏡插入部101插入至體內的處置對象部位(步驟s3)。將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插入至作為對象組織的十二指腸的組織d附近。也可以以相反的順序進行步驟s2與步驟s3。
接著,調整護套3的頂端相對于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的位置(步驟s4)。手術操作者使固定旋鈕634松弛,使主操作部主體62相對于護套滑動件63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將護套3的頂端的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位置調整為相對于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位于預定的位置。在圖20中,示出使護套3的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頂端位置與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一致的狀態。如果護套3的頂端位置被確定,那么手術操作者擰緊固定旋鈕634,將護套3的位置固定。
如圖21所示,手術操作者使內窺鏡插入部101和護套3的頂端開口部32抵接于十二指腸的組織d。在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具有超聲波振子101a。因此,在以后的處置中,維持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抵接于十二指腸的組織d的狀態,手術操作者一邊對超聲波圖像進行確認一邊進行處置。
接下來,設定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針管4自護套3的頂端開口部32突出的突出量(步驟s5)。若手術操作者使針止擋螺釘652松弛,則針滑動件止擋件65能夠滑動。根據想要使針管4的穿刺部42向組織穿刺的長度(針管4自護套3突出的突出量),手術操作者在使針滑動件止擋件65滑動到頂端側之后,擰緊針止擋螺釘652,將針滑動件止擋件65固定。通過該操作,設定針管4的穿刺部42的穿刺長度。此時,針滑動件64被滑動按鈕單元68限制了移動而無法直線移動。
接著,如圖22所示,將針管4的穿刺部42向對象組織穿刺(步驟s6)。若手術操作者將滑動按鈕單元68的按鈕主體682向中心軸線l側壓入,則解除針滑動件64的進退移動的限制,針滑動件64成為能夠相對于主操作部主體62沿中心軸線l方向進退的狀態。之后,手術操作者使針滑動件64沿直線方向前進直至抵接于針滑動件止擋件65。由于針滑動件64與針管4借助針引導件67以不改變中心軸線l方向上的相對位置的方式相連接,因此針管4伴隨著針滑動件64的前進而前進。由此,針管4的穿刺部42自護套3的頂端突出,并向作為對象組織的十二指腸的組織d和膽總管的組織cbd穿刺。另外,若手術操作者將手指離開滑動按鈕單元68,則滑動按鈕單元68在彈簧構件68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按鈕主體682向針滑動件64的徑向外側離開的方向移動,卡定銷684c按壓于主操作部主體62的外表面。
接著,在膽總管側留置組織緊固器具2(步驟s7)。如圖23所示,使組織緊固器具2自針管4突出。手術操作者使第一旋轉旋鈕66向左旋轉。
在開始第一旋轉旋鈕66的左旋轉操作的階段,針滑動件64也與第一旋轉旋鈕66一起向左旋轉直至板684的卡定銷684c卡合于主操作部主體62的螺旋槽622。若卡定銷684c馬上就要卡合于螺旋槽622,則針滑動件64一邊按照螺旋槽622進行旋轉一邊欲向頂端側前進,但是由于針滑動件64抵接于針滑動件止擋件65,因此旋轉也無法進行。因此,在卡定銷684c卡合于螺旋槽622之后,僅第一旋轉旋鈕66旋轉。若第一旋轉旋鈕66相對于針滑動件64旋轉,則魯爾接頭57和第一凸輪管61被向頂端側直線送出。此時,由于魯爾接頭57的頂端側的端面與第一卡合銷55中的最基端側的1個第一卡合銷55相抵接,因此通管絲5被向頂端側直線送出。根據以上,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圈的頂端側區域被從針管4的頂端向膽總管內直線送出。
若最終魯爾接頭57的直線槽573的基端側端面抵靠于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的卡合凸部643b的基端側端面,則魯爾接頭57無法繼續向頂端側移動,第一旋轉旋鈕66不再旋轉。魯爾接頭57的直線槽573的基端側端面與針滑動件末端構件643的卡合凸部643b的基端側端面之間的中心軸線l方向的長度與組織緊固器具2在膽總管側被送出的預定長度相對應地進行設定。因此,通過使第一旋轉旋鈕66不再旋轉,從而手術操作者能夠察覺到在膽總管側留置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圈的預定長度的工序完成。
接著,如圖24所示,將針管4從膽總管的組織cbd和十二指腸的組織d中拔出(步驟s8)。在拔出針管4時,若針管4的頂端自膽總管的組織cbd脫落,則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圈部2a傾倒且線圈的周向緊貼膽總管的組織cbd。此時,由于有時線圈部2a向與預定的線圈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傾倒,因此必須進行將線圈部2a的方向矯正為預定的方向的操作。
手術操作者使針滑動件64向右旋轉。由于板684的卡定銷684c卡合于主操作部主體62的螺旋槽622,因此若使針滑動件64向右旋轉,則針滑動件64一邊沿著螺旋槽622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魯爾接頭57和第一凸輪管61也與針滑動件64成為一體并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由于第一凸輪管61的第一引導路徑612形成為右螺紋方向,因此通過使第一凸輪管61向右旋轉,從而第一引導路徑612的內表面對通管絲5的第一卡合銷55施加朝向基端側方向的矢量力。
此時,由于第一卡合銷55的最基端側的一個第一卡合銷55抵靠于魯爾接頭57的頂端側的端面,因此通管絲5基本上與針滑動件64成為一體并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此時,針引導件67也與針滑動件64成為一體并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由于針管4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針引導件67,因此針管4也與針滑動件64一體地向基端側移動,但是針管4的旋轉方向的移動與針滑動件64無關。在實際的手法中,由于內窺鏡插入部101成為復雜彎曲的形狀,因此向處置器具通道102插入的針管4也彎曲為復雜的形狀。針管4的材質如上所述為金屬管,在彎曲為復雜的形狀的狀態下使針管4旋轉的操作需要非常強的力,因此較困難。因此,設為即使針滑動件64一邊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針管4也不旋轉而僅追隨朝向基端側的移動的結構。
如圖6a所示,護套3借助護套固定部625固定于護套引導件623。護套引導件623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操作部主體62。如圖6d所示,護套引導件623的第一狹縫623b以僅追隨旋轉方向的方式與形成于針引導件67的引導狹縫673的周圍的徑向外側的肋673a相嵌合。根據這種結構,若使針滑動件64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則護套3僅追隨旋轉。
通過上述動作,在拉回針管4的過程中,護套3和通管絲5進行旋轉。當針管4的穿刺部42收納于護套3的管腔31內時,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進入護套3的缺口部33。若在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卡定于缺口部33的狀態下使護套3向預定的方向旋轉,則留置于膽總管側的線圈部2a旋轉,線圈部2a的方向被矯正為期望的狀態。
如上所述,在步驟s8中,通管絲5一邊旋轉一邊向基端側移動,同時,針管4不旋轉地向基端側移動。通過該操作,連接有通管絲5的通管絲基端構件54自第一凸輪管61受到朝向基端側方向的矢量,因此通管絲5與針管4一起被向基端側拉回。此時,在護套3的頂端開口部32抵接于對象組織的狀態下,留置于膽總管側的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圈部2a作為錨固件發揮作用,組織緊固器具2同時受到被向頂端方向拉伸的力。若通管絲5被向基端側牽引的力較大,則組織緊固器具2與護套3夾持對象組織的力變強而有可能以過剩的負荷壓迫組織。
在本實施方式的留置裝置1中,為了防止對對象組織施加過剩的負荷,若組織緊固器具2與護套3夾持對象組織的力變強,則通管絲5與針滑動件64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向基端方向移動的動作之間的同步被解除,使組織緊固器具2與護套3夾持對象組織的力緩和。如上所述,第一引導路徑612對通管絲5的第一卡合銷55施加朝向基端側方向的矢量力。但是,若從組織緊固器具2朝向頂端方向的力比該矢量力強,則通管絲5與針滑動件64之間的同步被解除,僅針管4向基端側移動,第一卡合銷55沿著第一引導路徑612向頂端方向移動。此時,由于通管絲5相對于針滑動件64相對地向頂端側移動,因此能夠使負荷變弱。其結果,如果從組織緊固器具2朝向頂端方向的力低于朝向上述基端方向的矢量力,則通管絲5再次成為追隨針滑動件64的移動的狀態。由此,能夠防止處置對象部位的組織的損傷。該自動調整負荷的動作能夠通過適當地設定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升角來實現。具體地說,能夠通過將螺旋升角設定為20度~75度的范圍來實現。
在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升角小于20度的情況下,由于施加于第一卡合銷55的朝向基端側方向的矢量力變強,因此在從組織緊固器具2朝向頂端方向的力變得非常強時力初次平衡,因此存在夾著的組織產生損傷的可能性。在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升角大于75度的情況下,由于施加于第一卡合銷55的朝向基端側方向的矢量力變弱,因此在從組織緊固器具2朝向頂端方向的力非常弱的狀態下力平衡,因此存在無法將通管絲5充分地牽引到基端側的可能性。另外,更優選的是,螺旋升角設為40度以上的范圍。這是因為,螺旋升角越大,越能夠使第一凸輪管61細徑。通過使第一凸輪管61細徑化,從而能夠使主操作部6細徑化、輕量化。
在步驟s8中,若卡定銷684c移動至螺旋槽622的基端,則針滑動件64不再旋轉,因此手術操作者能夠察覺到針管4被從組織中拔出。
接著,如圖25所示使護套3、針管4以及通管絲5前進預定的長度(步驟s9)。手術操作者在護套3的頂端部抵接于十二指腸的組織d的狀態下使固定旋鈕634松弛,使固定旋鈕634前進直至抵接于第二狹縫633的頂端。由此,主操作部主體62抵接于護套滑動件63的頂端。通過該操作,護套3向安裝部69的頂端側移動。
由于安裝部69固定于內窺鏡100,因此護套3被自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推出,內窺鏡插入部101相對后退且頂端離開十二指腸的組織d。在以后的處置中,利用設于內窺鏡插入部101的頂端的未圖示的光學攝像裝置對手術視場進行攝像。手術操作者一邊對內窺鏡圖像進行確認一邊進行處置。
在步驟s9中,在主操作部主體62上產生向基端側后退的方向的力。但是,由于利用護套滑動件63的樹脂彈簧635按壓固定旋鈕634的螺紋部634a,因此能夠防止主操作部主體62的后退。
若固定旋鈕634抵接于第二狹縫633的頂端,則主操作部主體62無法繼續前進,因此手術操作者能夠察覺到主操作部主體62被壓入至預定位置。另外,即使不擰緊固定旋鈕634,在樹脂彈簧635的作用下,主操作部主體62也不會無端地向基端側移動,因此主操作部主體62的位置不會自預定位置偏移。
接下來的步驟s10由輔助操作者與手術操作者協作實施。步驟s11以后的操作由輔助操作者操作輔助操作部7來進行。即,送出十二指腸側的組織緊固器具2的線圈的操作利用輔助操作部7來進行。
將輔助操作部7連接于主操作部6(步驟s10)。輔助操作者握持輔助操作部7,向操作連結部71的第六貫穿路徑711的頂端開口內插入主操作部6的魯爾接頭57的基端。若手術操作者或輔助操作者使操作連結部71旋轉,則第六貫穿路徑711的螺紋槽712與形成于魯爾接頭57的基端部的凸緣574相螺紋接合,主操作部6與輔助操作部7相連接。若使旋轉手柄74向右旋轉,則隨著形成于第二凸輪管73的第二引導路徑731,旋轉手柄74一邊旋轉一邊前進。由于在旋轉手柄74上借助固定構件744固定有傳遞構件8,因此傳遞構件8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前進。傳遞構件8的通管絲卡合部82由于一邊旋轉一邊前進,因此馬上就要抵接于通管絲5的基端卡合部56。如圖8所示,基端部56a朝向基端側在中心軸線l上具有凸形狀。因此,在傳遞構件8的通管絲卡合部82與通管絲5的基端卡合部56的基端相抵接的狀態下,傳遞構件8一邊旋轉一邊前進,從而最終主操作部6的基端卡合部56嵌入通管絲卡合部82的兩個腕部82b之間并卡合。以后,傳遞構件8的旋轉及前進驅動能夠向通管絲5傳遞。
另外,如圖19所示,由于主操作部6與輔助操作部7利用由線纜管81和傳遞構件8構成的具有撓性的部分相連結,因此能夠使主操作部6與輔助操作部7之間的位置關系保持自由度。由此,輔助操作者不會妨礙手術操作者,而且還能夠站在易于操作輔助操作部7的位置進行操作。另外,假設即使輔助操作者向中心軸線l的頂端方向強烈地按壓輔助操作部7,由于在主操作部6與輔助操作部7之間存在具有撓性的部分,因此主操作部6也不會被強烈地按壓。因而,能夠防止例如由于輔助操作者的不經意的動作而使針管4違背手術操作者的意圖向頂端側壓入這樣的事故。
接著,在比十二指腸的組織d靠手邊側的位置留置組織緊固器具2(步驟s11)。若輔助操作者使旋轉手柄74向右旋轉,則傳遞構件8一邊向右旋轉一邊前進。
具體地說,如圖14a所示,若旋轉操作旋轉手柄74,則第二卡合銷743沿著第二引導路徑731內移動,旋轉手柄74相對于第二凸輪管73向頂端側相對移動而靠近輔助操作部主體72。而且,若旋轉操作旋轉手柄74,則旋轉手柄74的頂端部分進入第七貫穿路徑721的第一區域721a內的、第二凸輪管73與輔助操作部主體72之間的間隙s內。
若如上所述旋轉操作旋轉手柄74,則傳遞構件8一邊相對于輔助操作部7旋轉一邊前進,并構成為自操作連結部71突出。其結果,傳遞構件8的螺旋方向的移動(螺旋輸入)向通管絲5傳遞。
第一凸輪管61的第一引導路徑612的螺旋間距p1與第二凸輪管73的第二引導路徑731螺旋間距p2相等。另外,第一引導路徑612與第二引導路徑731的旋轉方向也同樣為右方向。留置裝置1單獨設置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輔助操作部7中的操作經由傳遞構件8向主操作部6傳遞。另外,考慮到不同的人操作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時的操作性,傳遞構件8具有撓性,有時長度變長。在該情況下,在驅動力的傳遞路徑上,受到傳遞構件8的彎曲、長度的影響,旋轉手柄74的動作與通管絲卡合部82的動作產生偏移,存在未向通管絲5傳遞準確的動作的可能性。
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留置裝置1中,由于第一引導路徑612與第二引導路徑731以相等的螺旋間距且相同的旋轉方向進行形成,因此能夠利用第一引導路徑612將從傳遞構件8傳遞來的旋轉動作調整為與旋轉手柄74的動作相同的旋轉移動量。因此,通過輔助操作部7的旋轉操作產生的螺旋方向的輸入作為螺旋動作準確地從通管絲5輸出。
根據以上,若旋轉操作旋轉手柄74,則如上所述通管絲5的第一卡合銷55使針引導件67旋轉,針引導件67使護套引導件623旋轉,因此護套3與通管絲5的旋轉同步旋轉。在步驟s11中,如圖26所示,由于組織緊固器具2進入護套3的缺口部33,因此組織緊固器具2利用護套3和通管絲5一邊旋轉一邊從針管4送出。另外,此時,針管4如上所述不旋轉。若通管絲5的第一卡合銷55中的最頂端側的一個第一卡合銷55抵靠于第一凸輪管61的第一引導路徑612的頂端,則通管絲5的前進完成。此時,通管絲5的頂端暴露于針管4外。
由此,組織緊固器具2的植入件連結部22與通管絲5的頂端卡合部51之間的卡合被解除(步驟s12),組織緊固器具2的留置完成。這樣,構成為在留置裝置1中,在利用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兩者進行通過使通管絲5相對于針管4前進而從針管4的頂端放出組織緊固器具2的動作(第一動作)時,通管絲5的頂端自針管4的頂端暴露。
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針管4自組織中拔出、并且收納于護套3內之后,構成為利用輔助操作部7來進行十二指腸側的線圈留置。即,能夠在主操作部6和輔助操作部7中分開進行為了將組織緊固器具2留置于處置對象組織而進行的多個操作,因此主操作部6與以往的植入件留置裝置相比能夠謀求小型化。因而,能夠提高手術操作者的操作性。
而且,與針管4的進退相關的操作僅通過主操作部6來進行,而且,輔助操作部7的操作在針管4的穿刺部42收納于護套3內的狀態下進行。因此,僅手術操作者能夠控制針管4的動作,不會因輔助操作者的操作使穿刺部42劃傷組織。因而,能夠進行安全性較高的處置。
根據本實施方式,在主操作部中具有第一螺旋機構,在輔助操作部中具有第二螺旋機構。因此,將向輔助操作部輸入的操作在第二螺旋機構中設為預定的螺旋方向的動作,并能夠向操作傳遞構件輸出。此外,從操作傳遞構件向主操作部輸入的動作經由第一螺旋機構而被暫時調整,并作為預定的螺旋方向的動作從通管絲輸出。因此,即使由主操作部與輔助操作部之間的驅動傳遞路徑較長引起的向輔助操作部輸入的輸入動作與從輔助操作部輸出的輸出動作產生誤差,也能夠利用第一螺旋機構再度進行調整。因而,輸入到輔助操作部的螺旋動作經由主操作部高精度地向組織緊固器具傳遞。
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將第一引導路徑的螺旋升角設定為20度~75度的范圍,因此若組織緊固器具與護套夾持對象組織的力變強,則針管的后退與通管絲的后退之間的同步被解除。因而,在拔出針管時,能夠防止對對象組織施加過剩的負荷。進一步優選的是,將螺旋升角設為40度以上的范圍。由此,能夠使第一凸輪管細徑,因此能夠使主操作部細徑化、輕量化。
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將使組織緊固器具自針管的頂端突出并梱包的狀態設為了初始狀態,因此不用維持組織緊固器具在針管內被長時間拉伸的狀態,能夠將組織緊固器具的緊固力保持為適當的狀態。
而且,梱包狀態下的組織緊固器具能夠使用夾具容易地進行裝填。在本實施方式的留置裝置中,由于使用夾具裝填組織緊固器具,因此不必在主操作部上設置將組織緊固器具向針管內拉入的機構,能夠謀求主操作部的小型化。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內窺鏡用處置器具例示了植入件留置裝置1,但是內窺鏡用處置器具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能夠在抽吸活檢針等、主操作部與輔助操作部相連結的狀態下利用來自輔助操作部的操作輸入來執行處置器具中的特定的動作的結構即可。在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為抽吸活檢針的情況下,可列舉活檢針僅由主操作部操作、通管絲由主操作部和輔助操作部操作的例子。
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主操作部6與輔助操作部7能夠分離的結構,但是例如,也可以通過將通管絲5與傳遞構件8構成為一體等而將主操作部與輔助操作部構成為無法分離。
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頂端卡合部51設置突起部51b、在植入件連結部22設置凹部24、并通過使突起部51b與凹部24相卡合來連接通管絲5與組織緊固器具2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在頂端卡合部設置凹部、在植入件卡合部設置突起部的結構。
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通管絲基端構件54上設置三個第一卡合銷55的例子,但是第一卡合銷的數量并不限定于三個,只要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卡合銷即可。
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引導路徑612是連通第一凸輪管61內外的孔、第二引導路徑731是形成于第二凸輪管73的外周面的有底的槽的例子,但是例如,第二引導路徑也可以是孔。
以上,參照附圖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具體結構并不限于該實施方式,也包括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的設計變更等。
另外,上述各個實施方式及各個變形例所公開的構成要素能夠適當地組合進行構成。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內窺鏡用處置器具,能夠一邊防止組織的損傷一邊通過簡單的操作將植入件留置于組織。
附圖標記說明
1植入件留置裝置(內窺鏡用處置器具);2組織緊固器具(植入件、處置部);3護套;4針管(長軸構件、處置部);5通管絲(處置部);6主操作部(操作部);7輔助操作部;8操作傳遞構件;9夾具;22植入件連結部(連結部);31管腔;41針管貫穿路徑(貫穿路徑);42頂端(穿刺部);55第一卡合銷(凸輪從動件、第一凸部、凸部);61第一凸輪管(凸輪管);62主操作部主體(操作部主體);64針滑動件(滑動部、長軸構件操作部);66第一旋轉旋鈕(長軸構件操作部);73第二凸輪管;80第一螺旋機構(螺旋機構);90第二螺旋機構;91夾具手柄(手柄);92插入軸(軸);93夾具側連結部;612第一引導路徑(凸輪、引導路徑);731第二引導路徑;743卡合螺釘(第二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