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藥物組合物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凍傷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凍瘡是冬季最常見疾病之一。冬令之時寒冷侵襲氣血運行不暢,筋脈阻隔,氣血凝滯肌膚而致凍瘡。凍瘡指寒冷所致比較嚴重局限性皮膚炎癥損害。凍瘡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發病時,手足等末端患處灼癢、熱持。根據凍傷程度可分為3度,I度(紅斑性凍瘡);II度(水皰性凍瘡);III度(壞死性凍瘡)。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凍瘡效果較好。中醫認為凍瘡患者體質多陽虛,故氣血運行不暢,凝滯脈絡,久之肌膚失養,陰毒久伏于脈絡,是導致凍瘡反復發作的機理。凍瘡是由于寒冷潮濕引起的局部小動脈痙攣性收縮所致,從病因學角度來看,凍瘡形成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指機體自身的功能狀態,外因主要指環境溫度、濕度、防護措施等。自主神經紊亂,肢端血循環不良、手足多汗、營養不良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有三億多人在冬天受到凍瘡的困惑,一般在氣溫5℃以下發生,至春季氣候轉暖后自愈,但入冬后又易再發。許多人一旦患凍瘡后,每年冬季復發。凍瘡以幼兒、小學生最多見。手足、耳廓部位最易發生。鑒于上述綜述,研制一種治療凍瘡效果較好的中西醫結合藥物具有重要價值。技術實現要素:基于上述需求,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西藥結合的外用貼。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制備所述外用貼的方法。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出所述外用貼的應用。實現本發明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凍瘡的外用貼,所述外用貼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組成:樟腦15-25份、冰片15-25份,桂枝20-30份,分析純氧化鋅0.1-0.5份,地塞米松0.001-0.005份。優選地,所述外用貼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組成:樟腦20份、冰片20份,桂枝20-30份,分析純氧化鋅0.200份,地塞米松0.0015份。其中,所述氧化鋅優選為分析純氧化鋅。進一步地,所述外用貼還含有甘油0.05-0.2重量份。更優選地,一副外用貼的有效成分的質量為60-80g。本發明所述的治療凍瘡的外用貼的制備方法,是將樟腦、冰片,桂枝,分析純氧化鋅,地塞米松混合加入到超微粒粉碎機,研磨1000-3000r.pm,再加入甘油,繼續研磨成為膏狀。進一步地,所述的制備方法,采用以下方法制備:1)原材料預處理:原料中的樟腦、冰片,桂枝用少量水沖洗,干燥后與氧化鋅,地塞米松混合,粉碎成超微顆粒;2)充分混合:將預處理后的藥物,加入甘油,在常溫下充分混合。其中,步驟1)中利用超微粒粉碎機,所述超微粒粉碎機的轉速在1000-3000r.pm范圍內。本發明所述的外用貼在制備治療凍瘡的藥物中的應用。本發明提出的凍瘡外用貼,其使用時間是冬至至次年清明,每年可連續使用直至根治。該凍瘡外用貼的使用方法:I度(紅斑性凍瘡):皮膚淺表凍瘡。局部皮膚發白,繼而紅腫,可有局部發癢、刺痛、感覺異常等,利用外用凍瘡貼涂在凍瘡局部,局部捂熱,一日2-3次。II度(水皰性凍瘡):皮膚全層凍瘡。損傷達皮膚深層,局部紅腫明顯,可出現水皰,內有血清樣或血性液體,疼痛劇烈,數日內水皰干枯,2-3周內形成黑色干痂,脫落后創面愈合。利用酒精消毒傷口,將外用凍瘡貼均勻涂抹在傷口局部,局部捂熱,一日3-4次。III度(壞死性凍瘡):皮膚和皮下組織凍瘡。其損傷達皮膚深層、皮下組織或肌肉骨骼,多在傷后3~7天出現水皰,損傷部位呈紫黑色,周圍組織水腫,疼痛明顯,肢體活動受限,約7天后出現干性壞疽,感覺和功能完全喪失,創面愈合慢;2-3周后,凍傷壞死組織與正常組織分離,常留下瘢痕與功能障礙。利用酒精消毒傷口,將外用凍瘡貼均勻涂抹在傷口局部,局部捂熱,一日5-6次。凍瘡消腫止癢后,繼續使用凍瘡外用貼,直至局部皮膚結構功能完全恢復。藥理分析:凍瘡是由氣血運行不暢,凝滯脈絡,久之肌膚失養,陰毒久伏于脈絡所致,故:用消腫止痛的樟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的冰片,溫通經脈的桂枝,收斂保護干燥的分析純氧化鋅,抗菌消炎的地塞米松。諸藥合用,達到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溫通筋脈,收斂保護干燥,抗菌消炎的作用。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提出的凍瘡外用貼能發揮消腫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溫通經脈,收斂保護干燥,抗菌消炎等作用,從中醫辨證的角度充分結合人工研發藥物,最大限度的發揮治療凍瘡的效用,并且制備成本低廉,設備簡單。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源于我國中醫藥理論和現代藥理的研究成果,對經典藥方進行總結和推陳出新,得到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該組合物經過藥效學研究、臨床實踐治療應用,表明是一種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的治療高血壓的中藥組合物。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優選實施方式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范圍的限制。實施例1凍瘡古稱為“涿”,首見于《五十二病方》,當時已有外洗,外敷,按摩等多種外治方法。隋《諸病源候論》始稱其為“凍瘡”,并闡明其病因病機:“嚴冬之月,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傷于肌膚,氣血壅澀,因即涿凍,赤疼痛,便成凍瘡”。本實施例中,自制中西醫結合組方由樟腦,冰片,桂枝,分析純氧化鋅,地塞米松、甘油組成,組方中各藥劑量為:樟腦20g、冰片20g,桂枝25±2g,分析純氧化鋅200mg,地塞米松1.5mg,甘油100mg研粉末使用。諸藥合用,達到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溫通筋脈,收斂保護干燥,抗菌消炎的作用。本實驗探討自制中西醫結合組方防治凍瘡的治療作用。1.材料本實施例的中西醫結合組方由樟腦,冰片,桂枝,分析純氧化鋅,地塞米松、甘油組成,藥材購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組方中各藥劑量樟腦20g、冰片20g,桂枝25±2g,分析純氧化鋅200mg,地塞米松1.5mg,甘油100mg。硫化鈉,10%水合氯醛,乙醇為分析純,均由湖南中醫藥大學實驗室提供。SD大鼠30只(體重160-200g,雌雄兼用)購于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大鼠血栓戊烷B2(TXB2)、大鼠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ELISA試劑盒,所有受試動物飼養于湖南中醫藥大學SPF級動物房中,飼養環境溫度23-25℃,相對濕度40%-70%,晝夜明暗交替(12h/12h),自由攝食飲水。2.藥物制備利用藥磨子將樟腦20g、冰片20g,桂枝25±2g稍用水沖洗,與分析純氧化鋅200mg,地塞米松1.5mg用超微粒粉碎機(配備變頻器,轉速在1000-3000r.pm范圍內可調)混合研磨為超微粒細末,加入甘油100mg,繼續研磨充分成膏狀,將藥膏涂抹在透風的紗布上,冷藏備用。3.藥效實驗動物分組:將30只SD大鼠隨機分成三組,空白組10只、模型組10只、藥物組10只。模型建立[1]將大鼠固定于固定架上,用10%水合氯醛(0.3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3-5min后用脫毛膏脫去大鼠背部兩側試驗部位背毛,大小直徑4cm左右的圓形區域。用8%硫化鈉溶液快速涮洗試驗部位,2-3min后被毛溶解成糊狀,用濕紗布擦洗干凈,脫毛后立即用溫水徹底洗凈,使試驗部位皮膚裸露,備用。將準備好的1元錢硬幣全部浸入液氮罐中15min,使其充分冷卻至-196℃,將備好皮的大鼠房屋液氮罐旁邊以減少實驗誤差,然后取出1元硬幣。立即將其緊貼大鼠背部一側試驗部位,造成皮膚局部凍傷。硬幣直徑25mm、厚2mm,致傷范圍以此大小作為1個瘡面,致傷時間8s。藥效評價方法選擇:復溫第二天藥物組給與自制藥物涂擦,連續5d。第7天采用凍瘡治療前后皮膚外觀比較、抗炎-腫脹度檢查法、微循環血液流變性影響等方法綜合評價自制組方的防治凍瘡的效果。凍瘡治療前后皮膚外觀描述:通過皮損處紅斑大小、腫脹程度、水皰及糜爛等外觀改變,評價凍瘡康復情況。凍瘡分度[2]I度(紅斑性凍瘡):皮膚淺表凍瘡。局部皮膚發白,繼而紅腫,可有局部發癢、刺痛、感覺異常等。II度(水皰性凍瘡):皮膚全層凍瘡。損傷達皮膚深層,局部紅腫明顯,可出現水皰,內有血清樣或血性液體,疼痛劇烈,數日內水皰干枯,2-3周內形成黑色干痂,脫落后創面愈合。III度(壞死性凍瘡):皮膚和皮下組織凍瘡。其損傷達皮膚深層、皮下組織或肌肉骨骼,多在傷后3~7天出現水皰,損傷部位呈紫黑色,周圍組織水腫,疼痛明顯,肢體活動受限,約7天后出現干性壞疽,感覺和功能完全喪失,創面愈合慢;2-3周后,凍傷壞死組織與正常組織分離,常留下瘢痕與功能障礙。參考文獻[3],擬訂紅斑、腫脹、水皰及糜爛滲出液的記分方法。紅斑,無紅斑記0分,紅斑直徑小于1cm記1分,1-2cm記2分,大于2記3分;腫脹,無腫脹記0分,輕微腫脹記1分,腫脹、有繃緊感記2分,腫脹明顯且局部發亮記3分;水皰及糜爛,出現水皰記3分,出現糜爛記4分,滲出液較少記5分,滲出液較多、可流出記6分。抗炎-腫脹度(稱重法)[4]大鼠處死后,剝下大塊脫毛皮膚,除去皮下脂肪,攤至硬質木板上,在非凍傷處與凍傷腫脹處分別取下直徑7mm的圓形皮膚,立即稱重。以兩圓形皮膚質量之差作為腫脹值,計算腫脹抑制率。腫脹抑制率(%)=(模型組平均腫脹度-給藥組平均腫脹度)/模型組平均腫脹度×100%。血漿TXB2和6-k-PGF1α含量的檢測:利用ELISA試劑盒說明書操作。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數據以X±s表示,數據符合正態性分布、方差齊性,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的兩兩比較采用LSD法。校驗水準α=0.05。5.結果皮膚外觀描述結果見表1。模型組及給藥組造模后,均為II度凍瘡。治療后模型組均結痂;藥物組均結痂、長毛,腫脹消退,紅斑明顯縮小。結果表明,大鼠凍傷后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且藥物組均有利于凍傷的恢復。抗炎-腫脹度試驗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藥物組可明顯降低大鼠凍傷后皮膚的腫脹度。表1:藥物組對凍瘡大鼠的影響(X±s)注:與本組試驗之前比較,▲P<0.01;△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藥物組TXB2、6-k-PGF1α的影響結果見表2。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中TBX2顯著升高(P<0.05),6-k-PGF1α顯著降低(P<0.05);與模型組相比,TBX2顯著降低(P<0.05),6-k-PGF1α顯著升高(P<0.05)。表2:藥物組對凍瘡模型大鼠TXB2、6-k-PGF1α的影響組別劑量/g·kg-1TXB2/pg·ml-16-k-PGF1α/pg·ml-1正常組----189.83±24.735.24±1.12模型組----258.10±31.07△2.62±0.39△藥物組10232.54±37.61△2.92±0.35△6.討論現代醫學對寒冷引起凍瘡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可能與皮膚血管對寒冷過敏有關,也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遺傳因素有關[5].。中醫認為:凍瘡乃皮膚肌肉外受寒邪,經絡阻塞,氣血壅澀而成,輕者其傷淺,僅皮膚絡脈氣血凝滯,患部失去溫煦,濡養而受損。重者,傷其深,肌肉,脈絡氣血凝澀不通,患處不得濡養,或暴凍著熱,發生潰爛,甚至可損傷其筋骨;平素氣血衰弱或疲勞過度,暴熱著凍,暴凍著熱也會使本病生成。機體凍傷后血液循環障礙是造成局部組織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實驗結果表明:受凍后,機體血液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均增加,紅細胞變形指數和紅細胞硬度增加,使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體內血凝性質增強,抗凝物質活性及含量減少,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且不同程度凍傷伴隨不同程度的凝血系統變化,隨著凍傷時間的延長,凍傷大鼠全血黏度及血漿黏度會逐漸呈惡化趨勢"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局部肢體微循環障礙,促使凍瘡形成,并造成組織損傷、變性、壞死[6]。因此,在凍后如能及時阻斷血液高黏滯狀態的惡性循環,使微循環血液流變性恢復正常是治療凍瘡的關鍵所在。本試驗結果顯示,自制組方有利于凍傷的恢復,且具有較好的抗炎消腫鎮痛效用。自制組方能使升高的TXB2水平顯著降低,升高PGF1α水平,其治療凍瘡的機制可能與調節凍瘡大鼠TXB2-PGF1α的失衡狀態,改善微循環血液流變性,阻斷或糾正血液高黏滯狀態的惡性循環、減少血栓的生成等有關。參考文獻[1]王鵬,李劍.不同程度大鼠凍傷模型的構建[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v.14;No.46046:8608-8611.[2]曹琬蘇,唐彬洋,陳明惠,劉毅.蔥白辣椒酒對凍瘡的治療效果[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9,v.24;No.v.2404:364-366.[3]歐長懷.癢痛靈凍瘡藥膏的研制及其臨床應用[J].醫學綜述,2010,v.1605:794-795.[4]馬平勃,朱全紅.凍瘡凝膠治療局部凍傷的藥理作用研究[J].醫藥導報,2005,12:1098-1100.[5]徐曉光,顧軍.凍瘡的病因與防治[J].人民軍醫,2006,12:700-702[6]顏培華,李風芝,田嘉榮,吳懷春.低氧條件下重度凍傷家兔血凝系統某些因素的改變及其治療的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1,04:94.試驗例1楊某某,男,8歲,學生,2015年12月4日初診。患者雙手局部皮膚發白,繼而紅腫,可有局部發癢、刺痛、感覺異常,面部,耳廓均由發癢。患者母親自訴兒子手,耳,面部冬天患凍瘡已經2年,很難受,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學習,次年清明節過后基本痊愈。皮膚會留下黑斑,不易褪去。查體未發現潰爛,未發現膿腫。使用本發明的凍瘡外用貼后,一日兩次,兩周后復診,見皮膚紅腫消失,發癢、刺痛基本消失,局部仍有發黑。繼續涂抹2月初,局部皮膚與正常皮膚相比,基本無差別。試驗例2李某某,女,70歲,農務人員,2016年1月8日初診。患者雙手皮膚和皮下組織生凍瘡。損傷部位呈紫黑色,周圍組織水腫,疼痛明顯,肢體活動受限,感覺和功能不完全喪失,創面愈合慢。自訴從45歲冬天開始,手,耳廓,面部因寒冷凍瘡發作,至今已經近25年了,幾乎每年冬天都發作,多方求醫后,傷勢未見好轉。使用本發明的凍瘡外用貼后,一日四次,一月后復診,見雙手損傷部位潰爛基本愈合,局部腫脹消失,皮膚顏色也逐漸變得紅潤。繼續涂抹患處,次年天氣轉暖復診,未見異常。疼痛、腫脹消失,皮膚基本恢復正常。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