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一種面膜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發熱面膜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通過敷面膜可以達到美白保濕、改善色素沉淀、清潔毛孔、調節油脂平衡等各種美顏美容效果。自發熱面膜可以讓面部皮膚猶如蓋上一層暖被子,使毛孔可以慢慢擴張,促進汗腺的分泌并加速皮膚深層的血液循環,增加表皮各層皮膚細胞的活力,同時有利于面部皮膚對面膜精華液中營養成分的充分吸收。目前市場在售的熱能面膜通常是利用厚厚的一層成分和作用不同的敷料敷在面部,阻隔肌膚與空氣的接觸。當這一層敷料緊緊地貼在肌膚上時,可封閉皮膚表層,防止皮膚熱量的散失,利用物理方法收集人體的熱量來發熱,在較短時間內給肌膚加熱,促使皮下微循環加速,有效軟化角質,提高面膜功效,同時增加膚感舒適度,但是由于初始溫度低、升溫慢的缺點,上述面膜并不能避免在使用初期會給使用者帶來冰涼的不適感。再者,自發熱面膜的市場需求量極大。許多愛美人士在敷面膜之前常常會把整包未開封的面膜先放在溫水中泡一下,讓面膜稍有溫度后再取出使用。但是,在使用前必須先準備溫水,不但浪費時間,且在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會逐漸變冷,不能穩定持續放熱15~20min。有鑒于此,如何能研發出一種可隨身攜帶,方便快速升溫的自發熱面膜,乃是當前急需突破及研發的技術與課題。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改進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利一種發熱面膜,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面膜的制備方法;本產品在面膜中置入加熱層,并用簡便的撕拉式方式隔離,邊緣采用熱壓封合;并且可顯著增強在環境溫度較低情況下面膜的舒適度。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自發熱面膜,在對應人體面部區域的部位具有三層結構。具有多層結構設計,其中包含面膜紙、酸凝膠放熱層和堿凝膠放熱層,在面膜紙與酸凝膠放熱層之間使用疏水處理的油紙或無紡布,酸凝膠放熱層和堿凝膠放熱層之間用油紙或者塑料薄膜隔離。該油紙(塑料薄膜)在面膜下部增加撕拉帶,在使用時用撕拉帶拉開油紙,兩層貼合即可放熱。堿凝膠放熱層外側用內附塑料薄膜的無紡布密封,與空氣隔絕。與一般現有市售面膜相比,本產品新增了發熱層,在撕拉式隔離層被撕去后,酸放熱層與堿放熱層接觸放熱,熱量隨著中和反應的進行被均勻地傳至皮膚。由于放熱層具有一定厚度,使得面膜具有一定的保溫性,傳遞到皮膚的熱量不會很快地散失掉。由于中和反應產熱相對穩定,故不會因驟熱而燙傷皮膚。此外,本產品可有效避免因面膜成分直接接觸空氣而使空氣中的細菌等有害物質接觸到面膜所帶來的一系列感染問題。作為本產品的技術實現要素:之一,本產品采用撕拉式隔離層。撕拉式隔離層為一整片撕拉材料,既可以在面膜使用前避免發熱酸層原料與發熱堿層原料接觸而失效,又有牽引帶,便于隨拉隨用,隨混隨熱,使用方便,操作簡單。本產品在發熱層與面膜成分層之間采用了簡單易行的疏水處理以及密封處理。本產品采用含硅的疏水涂層,在面膜成分層與發熱層之間的隔離層,隔離層靠近酸放熱層一側運用超疏水涂層處理,即噴涂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確保酸不會與面膜紙接觸,損害皮膚。本產品的密封處理采用的是普遍應用在日化產品包裝、食品藥品包裝等領域的熱壓封合。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為:一種發熱面膜,其特征在于依次由面膜紙1(無紡布精華層)、酸放熱層2和堿放熱層3組成;其中面膜紙1和酸放熱層2中間設由第一隔離層5,酸放熱層2和堿放熱層3之間設有帶撕拉結6的第二隔離層7,堿放熱層3的另一面設有內附塑料薄膜的無紡布4。優選酸放熱層是由酸摻雜在酸性凝膠支撐材料上均勻涂膜形成;其中酸與酸凝膠材料的質量比為1.5~2:1。優選所述的酸性凝膠材料為質量濃度為5%-7%的羥甲基纖維素水溶液;所述的酸為檸檬酸、甲酸、乙酸或碳酸。優選所述的堿放熱層(3)采用堿和堿性凝膠材料混合凝膠制成材料;其中堿和堿性凝膠材料的質量比為0.75~1.25:1。優選所述的堿性凝膠材料為質量濃度為8~9%聚乙烯醇;所述的堿為氫氧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或氫氧化鈣。優選第一隔離層5為疏水處理的油紙或無紡布;所述的疏水處理為第一隔離層5靠近酸放熱層一側運用超疏水涂層處理,即噴涂辛基三乙氧基硅烷,確保酸不會與面膜紙接觸,損害皮膚;第二隔離層7為油紙或塑料薄膜。優選所述面膜紙(1)厚度為0.05~0.15mm;酸放熱層(2)厚度為1~2mm;堿放熱層(3)厚度為0.5~1.5mm。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發熱面膜的制備方法,其具體步驟如下:a、先將酸凝膠材料與酸混合攪拌均勻倒入模具中成型制得酸放熱層2;將堿膠凝材料溶液倒入模具中,將堿均勻撒在上層即制得堿放熱層3;b、在面膜紙1上層添加一層形狀一致的隔離層5,然后將酸放熱層2置于第一隔離層5上,在眼部、鼻子、口和邊緣留出的空白區域不添加酸放熱層2,再在酸放熱層2上放置一層設有帶撕拉結6的第二隔離層7,然后將堿放熱層2置于第二隔離層7上,最外層用無紡布4貼合,最后在邊緣和眼部、鼻子、口開口處用熱壓貼合,制得自發熱面膜。一般撕拉結6為在下巴位置多加一段3-5cm長度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且比面膜紙在邊緣處小2-3mm。優選熱壓貼合的溫度為60~70℃,熱壓時間為4-8秒。上述的面膜的所述發熱層發熱溫度達到35~42℃,發熱時間持續10-20分鐘。上述發熱酸層的介質為cmc(羧甲基纖維素鈉)。羧甲基纖維素鈉是一種纖維素衍生物,也是最主要的離子型纖維素膠,因具有獨特的增稠、懸浮、黏合、持水等特性而被廣泛應用。cmc溶液的黏度歲濃度的增加而升高,當濃度增加到一定值時,分子鏈相互貫穿纏結,開始形成凝膠,次濃度與分子量有關。本產品的實驗表明,在質量濃度為5%-7%時,此時形成的cmc凝膠黏度適中,不具有流動性,能夠形成穩定且粘稠的膜,宜作為載體進行成膜。上述發熱堿層的介質為pva(聚乙烯醇)。聚乙烯醇是一種表面活性劑,耐酸堿、耐腐蝕,且具有較好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自然生物降解,黏度大。pva顆粒在90℃溫度下加熱20-30分鐘逐漸溶解。當pva質量濃度為8-9%時,形成的溶液黏性很大,具有流動性,將其涂膜之后,在室溫下,流動性降低。且pva薄膜遇堿之后發生反應,形成白色不透明薄膜,此時的薄膜為固態,可折疊、按壓,且不會破裂,性能較好,堿層的凝膠層材料選擇pva。有益效果:本發明對比傳統面膜,利用面膜酸堿層貼合發熱可提高舒適度,安全又方便,解決了傳統面膜受季節限制的問題。通過調節發熱反應物的用量,使面膜發熱的最高溫度穩定在38℃左右,發熱持續時間為15-20min。不僅改善了消費者在冬季敷面膜時的體感,同時有利于毛孔打開,吸收精華,達到更好的護膚效果。且對于面膜的功能具有普適性,使用安全、方便、衛生,原料易得,成本低。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自發熱面膜的結構剖視圖;其中1:面膜紙,2:酸放熱層,3:堿放熱層,4:內附塑料薄膜的無紡布,5:采用疏水處理的隔離層,6:撕拉結,7:隔離層。圖2為酸堿放熱量考察圖;其中-■-代表的是在環境溫度(無臉部作為恒溫熱源)情況下的面膜溫度變化曲線,-●-代表的是添加恒溫熱源模擬面膜在臉部的真實使用情況下的面膜溫度變化曲線,此時的環境溫度為14-15℃,與冬季室溫相差不多,添加的恒溫熱源溫度為34-35℃。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但是以下描述僅用于對本發明進行解釋性說明,并不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進行任何的限制,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實施例1:本產品采用三層結構,如圖1所示,由內到外依次是面膜紙(含面膜成分)、酸凝膠發熱層與堿凝膠發熱層。大小以及外觀與市售面膜并無二致。由內而外介紹,圖中1為面膜紙,可以為市售的任一種無紡布型的面膜。2為酸放熱層,3為堿放熱層。第一隔離層5為設置在面膜紙1與酸放熱層2之間的隔離層,隔離層靠近酸放熱層一側運用超疏水涂層處理,確保酸不會與面膜紙接觸,損害皮膚。第二隔離層7為設置在酸放熱層2和堿放熱層3之間的隔離層,6為撕拉結,其中6與第二隔離層7為同一種材料。酸凝膠放熱層與堿凝膠放熱層混合方式為由牽引條撕拉酸放熱層與堿放熱層之間的隔離層,使放熱層混合產熱,操作簡單方便。由于中和反應產熱量大且與凝膠摻雜,厚度為1-2mm,放出熱量經過放熱層和面膜紙到達面部時溫度適中。堿放熱層為面膜最外層,在堿放熱層不與酸接觸的一側用含有塑料薄膜的無紡布密封,不與人體接觸且整體外觀與普通面膜一致。面膜邊緣采用熱壓技術,使三層成為整體。第一隔離層疏水處理:本產品采用含硅的疏水涂層,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在面膜紙和酸放熱層之間的隔離層與酸接觸一側噴涂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密封處理:采用普遍應用在日化產品包裝、食品藥品包裝等領域的熱壓封合。使用時,只需要輕拉牽引條啟動發熱層反應即可。牽引條隨著拉動使撕拉式的隔離層脫落,發熱酸層介質與發熱堿層介質接觸,從而使介質中的酸與堿進行中和反應而產熱。實施例2:根據嘗試,將cmc與水按照1:19的質量比例混合加熱制成穩定的酸凝膠材料。酸放熱層由2gcmc凝膠3.78g草酸制成,膜面積為60.82cm2。pva顆粒在90℃溫度下加熱20分鐘逐漸溶解。當pva質量濃度為8%時,形成的溶液黏性很大,具有流動性,將其涂膜之后,在室溫下,流動性降低。堿層支撐層由2gpva溶液和2.4g氫氧化鈉構成,放熱曲線如下圖2。此時面膜紙厚度為0.15mm。酸放熱層的厚度為1.4mm,堿放熱層的厚度為1.2mm。面膜與酸凝膠放熱層的隔層為無紡布,酸凝膠放熱層與堿凝膠放熱層之間采用塑料隔膜加撕拉結分隔,而堿性凝膠層外側也用無紡布密封。在將面膜紙、酸堿凝膠放熱層和隔離層分別整理好,將邊緣和開孔處在70℃下熱壓4秒,此時整體面膜形成。考慮到皮膚為恒溫熱源,我們將面膜放置在35℃恒溫熱源上,測得放熱曲線,面膜的溫度下降趨勢減緩,使用效果提高。-■-為無恒溫熱源放熱曲線。最高放熱溫度為40℃,15分鐘后下降到30℃左右,下降趨勢較大。-●-為有35℃恒溫熱源的放熱曲線。最高溫度為42℃。溫度下降趨勢減緩。15分鐘后溫度為35℃左右。實施例3:該實施例與實施例2相比主要的面膜形式不做改變,考慮到不同酸和堿的放熱效果不同,調節酸性凝膠支撐層為7%的cmc凝膠,此時凝膠的流動性差,對應的酸選擇為檸檬酸,面膜的面積為60.82cm2。檸檬酸加入凝膠層攪拌會吸熱,同時降低凝膠的粘稠度。此時成膜良好。酸放熱層由4gcmc凝膠8.0g檸檬酸制成,堿改為氫氧化鈣,堿放熱層由2gpva和2g氫氧化鈣制成。此時面膜紙厚度為0.1mm。酸放熱層的厚度為2mm,堿放熱層的厚度為1mm。面膜與酸凝膠放熱層的隔層為油紙,酸凝膠放熱層與堿凝膠放熱層之間采用油紙隔膜加撕拉結分隔,而堿性凝膠層外側也用油紙密封。在將面膜紙、酸堿凝膠放熱層和隔離層分別整理好,將邊緣和開孔處在60℃下熱壓8秒,環境溫度依舊為15℃,無恒溫熱源模擬皮膚。此時,酸的層厚增加,堿的層厚下降,整體面膜厚度略有上升。在該實施例中,放熱數據如下:時間(mim)0123571015溫度(℃)26.540.537.835.634.233.531.829.5改變酸層凝膠材料和酸種類時,放熱效果依舊良好,具體材料可根據市場價格選擇,從而使利益最大化。同時,酸堿支撐層采用同樣的凝膠可以減少制備流程。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