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防止血液回流的埋植式給藥裝置用藥液輸導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植入人體內的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埋植式給藥裝置的藥液輸導管。
埋植式給藥裝置是利用推力將注射器內的藥液經插入血管內的導管直接注入到病灶區,使該區的藥物濃度在一定時期內超過病灶區以外的其他部位的濃度,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又可減輕藥物給全身帶來的毒性副作用和減少藥物用量。將藥液從給藥裝置輸入到病灶區的輸導管是一直位于血管內,而施輸藥液則是間斷的,因而對輸導管的要求是,在治療施輸藥液時,藥液必須能暢通無阻地從給藥裝置經輸導管注入病灶區,這也就要求輸導管在停止施輸藥液時能有效地防止血液在人體血壓的作用下回流到輸導管內,不為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而堵塞。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將會產生嚴重的醫療亭故。對體內病灶直接施藥是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藥液輸導管是實現這種治療方法的關鍵器件之一。現在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埋植式給藥裝置的藥液輸導管是德國貝朗(Braun Melschung)公司產的,它的結構如附圖一所示。這種藥液輸導管在臨床上已投入使用。該輸導管一個顯著不足的地方是結構復雜,由于輸導管本身的尺寸很小,成形加工困難,價格較貴,且在使用中不能完全防止血液回流,有時還會發生局部堵塞,使給藥裝置的施輸藥液的壓力增大。另外,輸導管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從血管切口滑脫的危險。其再一個不足的地方是醫生在實施將輸導管插入血管手術時,不能直觀地了解輸導管插入到血管的深度,輸導管的封閉端是否到達病灶區。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向社會公開一種結構十分簡單,又能完全全防止血液回流的埋植式給藥裝置用藥液輸導管。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輸導管在使用過程中從血管的切口處滑脫。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目的是使手術醫生能直觀方便地知道輸導管插入到血管的深度。
針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是輸導管由富有彈性的醫用材料制成,與給藥裝置連接的一端為通口,插入血管內的一端為圓滑過渡的封閉端,在該端的導管壁面上加工有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切口的形式可以為各種形式,即切口的方向可以沿導管壁周向,也可以與導管軸向平行,還可以與導管軸線成一定角度,或切口為非直線形;切口面可以垂直導管壁面,也可與導管壁面成一定角度;切口可以對稱于導管軸線,也可不對稱于導管軸線;可以是多個切口,也可以是單個切口。比較好的切口形式是切口面垂直于導管壁面,切口方向平行于導管軸線,多個切口且對稱于導管軸線,而最好的切口形式是切口為一個切口,該切口將導管封閉端頂端切開平分且對稱于導管軸線。由于導管是由富有彈性的材料制成,導管在自然狀態下,切口在導管材料的彈性力作用下處于封閉狀態,將導管的內外空間隔離。當導管置于血管內,給藥裝置通過導管向病灶施輸藥液時,藥液的壓力將封閉的切口沖開,藥液進入血管,輸至病灶。當停止施輸藥液時,藥液的壓力消失,切口在自身材料彈性力的作用下和血管內血液的壓力作用又自行封閉,有效防止了血液進入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和輸導管內,避免了由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將輸導管和藥液出口通道堵塞。另外,由于輸導管的封閉頂端為圓滑過渡的彈頭形,十分有利于輸導管插入血管切口并伸至病灶處。
針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是在輸導管的外壁面上設置將輸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的結構,結構的形式可以是凸形圓環,或凹形圓環槽,或是便于捆扎的耳栓等結構形式。通過輸導管的捆扎結構使輸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以防輸導管從血管的切口滑出,造成醫療事故。
針對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是在輸導管壁面上設置標示輸導管插入血管深度的指示標記,這種指示標記最好是以輸導管封閉頂端為始點的導管長度標記。
為了更有利地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最好是使輸導管封閉頂端一段的彈性模量大于導管其他部分的彈性模量。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比較突出的優點1、結構簡單而又能十分有效地防止血液回流到輸導管內引起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堵塞。防止血液回流的結構實際上是控制血液回流的送流閥。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巧妙地利用了輸導管材料本身的彈性,以輸導管封閉頂端上的簡單切口作為防止血液回流的逆流閥,結構十分簡單,制做加工容易,生產費用低,且能根據施輸藥液的要求準確地開啟與關閉,徹底解決了血液回流堵塞輸導管帶來的危險。
2、完全避免了輸導管從血管切口滑出產生的醫療事故。因為人體一直在運動,輸導管外壁面是光滑的,輸導管本身有從血管切口滑出來的趨勢。輸導管一旦從血管切口滑出將會造成嚴重的醫療事故,十分危險。本實用新型在輸導管外壁面設計的用于將輸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的結構,可十分方便地將輸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避免了輸導管從血管切口滑出的可能,又不使輸導管變形,影響輸導管內的藥液流動。世界上現有技術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措施。
3、可直觀地觀察輸導管插入血管的深度,便于醫生實施手術時操作。由于在輸導管的外壁面上設計有輸導管長度的標記,醫生在實施插管手術時,醫生可很方便直觀地了解到輸導管插入到血管的深度,是否到達病灶區,這既便于醫生手術,又可提高施藥醫療效果。
4、輸導管插入血管的一端,其端部為圓滑過渡的封閉端,形狀象彈頭,且這一部分的導管的材質硬度大于其他部分材質的硬度,這些技術措施使得輸導管十分容易地插入血管,為醫生實施手術進一步提高了方便。而已有技術的導管,醫生實施手術將其插入血管時則比較困難。
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優點。本實用新型完成之后,在國內多家醫院多種病例中進行了上千例的長時間的臨床運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醫療效果,受到醫生和病員的歡迎與好評。本技術的問世將通過埋植式給藥裝置向病灶直接施藥的這種先進的醫療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附圖1是現有技術輸導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種結構示意圖。
下面結合著
給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如附圖2所示。可防止血液回流的供埋植式給藥裝置用的藥液輸導管由富有彈性的醫用材料制成,且x射線不能穿透,其與給藥裝置連接的一端為通口,插入血管內的一端為圓滑過渡的封閉端1,在該端的封閉頂端的導管壁上加工有一條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2,切口將封閉頂端平分且對稱于導管軸線。導管外壁面上設置有將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的凸形圓環4,以防輸導管從血管切口滑脫出來,造成醫療事故。凸形圓環4從輸導管的封閉頂端開始,每膈50mm設置一個,圓環的凸高為0.5mm。在輸導管的壁面上設置有標示輸導管插入血管內深度的指示標記3,該指示標記為從輸導管封閉頂端為始點的、每隔10mm繪有一條彩色圓環的輸導管長度標記。輸導管的材質硬度是不均勻的,輸導管封閉頂端一段的硬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硬度,更易于輸導管從血管切口插入到血管內。
實施例2如附圖3所示。作為輸導管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5位于靠近封閉頂端的管壁上,切口有兩個,對稱且平行于輸導管軸線。將輸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的結構是輸導管壁上的凹形槽6。其他的技術措施均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如附圖4所示。作為輸導管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7位于靠近封閉頂端的管壁上,切口有兩個,對稱于輸導管軸線,切口的方向與輸導管軸線方向有一個交角。將輸導管與血管扎結在起的結構是設置在輸導管外壁面上耳栓8。輸導管長度標記的始點是離輸導管封閉頂端50mm處。其他的技術措施均與實施例1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描述的幾種形式,根據其發明思想還可設計成別的形式。
權利要求1.一種可防止血液回流的供埋植式給藥裝置用的藥液輸導管,由富有彈性的醫用材料制成,與給藥裝置連接的一端為通口,其特征是插入血管內的一端為圓滑過渡的封閉端(1),在該端的導管壁上加工有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2、5、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2、5)之方向與導管軸線方向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為一條將封閉頂端平分且對稱于導管軸線的切口(2)。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導管外壁面上設置有防止導管從血管切口滑出,便于扎結的結構(4、6、8)。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所說的扎結結構為導管外壁面上的凸形圓環(4)。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輸導管壁面上設置有標示輸導管插入血管深度的指示標記(3)。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導管壁面上設置有標示輸導管插入血管深度的指示標記(3)。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所說的輸導管插入血管深度的指示標記為以輸導管封閉頂端為始點的導管長度標記。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藥液輸導管,其特征是輸導管封閉頂端一段的彈性模量大于導管其他部分的彈性模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防止血液回流的供埋植式給藥裝置用的藥液輸導管,置于病員的血管內直接向病灶施輸藥液。它由富有彈性的醫用材料制成,與給藥裝置連接的一端為通口,另一端為圓滑過渡的封閉端且加工有作為藥液出口通道的切口,管壁上設置有將導管與血管扎結在一起的結構和標示導管插入血管深度的標記。其主要特點是結構特別簡單,又能完全防止血液回流到導管內,方便醫生實施手術及避免導管從血管切口滑脫。
文檔編號A61M25/00GK2232287SQ9524171
公開日1996年8月7日 申請日期1995年6月9日 優先權日1995年6月9日
發明者樂以倫, 楊爾成, 吳大可, 俞祖英, 黃小華, 王在國, 孫樹東, 萬昌秀 申請人:四川康科生物材料制品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