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凍瘡常見于冬季,由于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復紅斑、腫脹性損害,嚴重者可 出現水皰、潰瘍,病程緩慢,氣候轉暖后自愈,易復發。寒冷是凍瘡發病的主要原因。其發病 原因是凍瘡患者的皮膚在遇到寒冷(0~l〇°C)、潮濕或冷暖急變時,局部小動脈發生收縮, 久之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此外,患者自身的皮膚濕 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內分泌障礙等因素也可能參與發病。 缺乏運動、手足多汗潮濕、鞋襪過緊及長期戶外低溫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使凍瘡的發生。
[0003] 凍瘡好發于初冬、早春季節,以兒童、婦女和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多見,這些患者 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發涼、肢端發紺、多汗等表現。皮損好發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 趾、足緣、足跟等處,常兩側分布。常見損害為局限性淤血性暗紫紅色隆起的水腫性紅斑,境 界不清,邊緣呈鮮紅色,表面緊張有光澤,質柔軟。局部按壓可褪色,去壓后紅色逐漸恢復。 嚴重者可發生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或潰瘍,愈后存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癢感明顯,遇 熱后加劇,潰爛后疼痛。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凍瘡多見于女性的股部。臨床上有特征性呈藍紅 色浸潤性的斑,對稱分布在過度肥胖的股外側面,偶可有繼發性潰瘍和常合并毛囊性角栓。 這些損害完全與冷暴露有關,且在溫暖環境中消退。
[0004] 目前現有的治療凍瘡的藥物治療效果一般,容易復發。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療效快,不會造成不適,能夠有 效防止復發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0006]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巴豆30-35份、 側柏葉15-18份、大麥苗20-22份、大透骨消12-14份、地骷髏6-10份、丁茄14-16份、地星 20-22份、豆包菌6-9份、鵝掌上黃皮4-8份、橄欖核20-25份、狗骨5-8份、黑面葉10-14 份、茄根6-9份、酒糟30-50份、獾油8-10份和胡桃油20-25份。
[0007] 進一步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巴豆35份、側柏葉15份、大麥苗20份、 大透骨消12份、地骷髏6份、丁茄14份、地星20份、豆包菌6份、鵝掌上黃皮4份、橄欖核 20份、狗骨5份、黑面葉10份、茄根6份、酒糟30份、獾油8份和胡桃油20份。
[0008] 進一步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巴豆30份、側柏葉18份、大麥苗22份、 大透骨消14份、地骷髏10份、丁茄16份、地星22份、豆包菌9份、鵝掌上黃皮8份、橄欖核 25份、狗骨8份、黑面葉14份、茄根9份、酒糟50份、獾油10份和胡桃油25份。
[0009] 進一步的,包括以下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巴豆32. 5份、側柏葉16. 5份、大麥苗 21份、大透骨消13份、地骷髏8份、丁茄15份、地星21份、豆包菌7. 5份、鵝掌上黃皮6份、 橄欖核22. 5份、狗骨6. 5份、黑面葉12份、茄根7. 5份、酒糟40份、獾油9份和胡桃油22. 5 份。
[0010]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包括 以下步驟: 1) 將巴豆30-35份、側柏葉15-18份、大麥苗20-22份和大透骨消12-14份放入水中浸 泡15-30分鐘,備用; 2) 將地骷髏6-10份、丁茄14-16份、地星20-22份、豆包菌6-9份和鵝掌上黃皮4-8份 投入到烤箱中,保持40-60°C烤制1. 5-2小時,將烘烤完成的原料使用研磨機研磨成40-60 目粉末,備用; 3) 將橄欖核20-25份、狗骨5-8份、黑面葉10-14份和茄根6-9份投入到砂鍋中,與同 等質量的清水混合,大火同煮25-30分鐘,再小火煎煮40-50分鐘,備用; 4) 將步驟1)所得原料投入到步驟3)的藥液中同煮15-20分鐘,過濾,得到混合藥液, 備用; 5) 將酒糟30-50份與步驟2)所得藥粉和步驟4)混合藥液攪拌均勻,在28-30°C環境 中發酵5-6天,使用紗布過濾殘渣得到發酵液,將發酵液投入罐中繼續保持25-28Γ繼續發 酵35-天,備用; 6) 將步驟5)所得的發酵液放入蒸發皿中,保持75-80°C蒸發得到藥粉,備用; 7) 將獾油8-10份和胡桃油20-25份與步驟6)所得的藥粉一同熬制30-35分鐘,同時 保持攪拌均勻,得到中藥膏; 8) 將步驟7)所得的中藥膏裝入塑料瓶中密封保存,即可。
[0011]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巴豆、側柏葉、大麥苗、大透骨消和地骷髏對于治療凍瘡效 果顯著,黑面葉和茄根具有止癢止痛的效果,能夠保持在涂抹藥膏時不會產生不適,獾油和 胡桃油能夠保持藥效快速到達皮膚內,保持治療效果快,同時在皮膚表面形成油膜,具有預 防凍瘡的效果,保持藥效持久,采用的制備方法能夠保持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0012] 以下是治療凍瘡的中藥膏的中藥原料的藥效: 巴豆:外用治凍瘡,并可殺孑孓、蠅蛆; 側柏葉: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 大麥苗:主黃疸,小便不利,皮膚皸裂,凍瘡; 大透骨消:治風濕癱瘓,凍瘡; 地骷髏:宣肺化痰,消食,利水; 丁茄:跌打損傷,風濕腰腿痛,癰瘡腫毒,凍瘡; 地星:用于支氣管炎,肺炎,咽痛音啞,鼻衄;外用治外傷出血; 豆包菌:主胃及食管出血,外傷出血,凍瘡流水,流膿; 鵝掌上黃皮:主治黃水瘡、凍瘡; 橄欖核:治胃痛,疝氣,腸風下血; 狗骨:祛風濕,強筋骨。用于風濕關節痛,腰腿酸軟; 黑面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癢; 茄根:治久痢便血,腳氣,齒痛,凍瘡; 酒糟:治傷折瘀滯疼痛,凍瘡,風寒濕痹; 獾油:生肌止痛; 胡桃油:治絳蟲,疥癬,凍瘡。
【具體實施方式】
[0013] 實施例1 : 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巴豆35份、側 柏葉15份、大麥苗20份、大透骨消12份、地骷髏6份、丁茄14份、地星20份、豆包菌6份、 鵝掌上黃皮4份、橄欖核20份、狗骨5份、黑面葉10份、茄根6份、酒糟30份、獾油8份和 胡桃油20份。
[0014] -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 將巴豆35份、側柏葉15份、大麥苗20份和大透骨消12份放入水中浸泡15-30分 鐘,備用; 2) 將地骷髏6份、丁茄14份、地星20份、豆包菌6份和鵝掌上黃皮4份投入到烤箱中, 保持40-60°C烤制1.5-2小時,將烘烤完成的原料使用研磨機研磨成40-60目粉末,備用; 3) 將橄欖核20份、狗骨5份、黑面葉10份和茄根6份投入到砂鍋中,與同等質量的清 水混合,大火同煮25-30分鐘,再小火煎煮40-50分鐘,備用; 4) 將步驟1)所得原料投入到步驟3)的藥液中同煮15-20分鐘,過濾,得到混合藥液, 備用; 5) 將酒糟30份與步驟2)所得藥粉和步驟4)混合藥液攪拌均勻,在28-30°C環境中 發酵5-6天,使用紗布過濾殘渣得到發酵液,將發酵液投入罐中繼續保持25-28Γ繼續發酵 35-天,備用; 6) 將步驟5)所得的發酵液放入蒸發皿中,保持75-80°C蒸發得到藥粉,備用; 7) 將獾油8份和胡桃油20份與步驟6)所得的藥粉一同熬制30-35分鐘,同時保持攪 拌均勾,得到中藥膏; 8) 將步驟7)所得的中藥膏裝入塑料瓶中密封保存,即可。
[0015] 實施例2 : 一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巴豆30份、側 柏葉18份、大麥苗22份、大透骨消14份、地骷髏10份、丁茄16份、地星22份、豆包菌9份、 鵝掌上黃皮8份、橄欖核25份、狗骨8份、黑面葉14份、茄根9份、酒糟50份、獾油10份和 胡桃油25份。
[0016] -種治療凍瘡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 將巴豆30份、側柏葉18份、大麥苗22份和大透骨消14份放入水中浸泡15-30分 鐘,備用; 2) 將地骷髏10份、丁茄16份、地星22份、豆包菌9份和鵝掌上黃皮8份投入到烤箱 中,保持40-60°C烤制1. 5-2小時,將烘烤完成的原料使用研磨機研磨成40-60目粉末,備 用; 3) 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