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8644209閱讀:429來源:國知局
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交叉韌帶重建手術股骨端固定通常使用界面螺釘,這是一種擠壓固定的方式。但一些弊端一直困擾著臨床醫生,其主要表現為:易導致肌腱移植物的切割;偏心固定,肌腱與骨接觸面積小;金屬材料界面螺釘的體內存留,導致翻修時骨缺損處理困難;可吸收材料界面螺釘降解速度差異大,出現骨溶解和無菌性壞死;其壓配式固定,最常見的失敗模式為界面螺釘的滑脫;出現骨隧道內擠壓部分肌腱斷裂;肌腱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肌腱表面有界面螺釘造成的切割痕跡,編織縫線被切割等。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為一種懸吊裝置,大大減輕甚至避免了界面螺釘固定的弊端。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包括固定板10、縫線20及環形的線圈30 ;所述固定板10上設有縫線孔11及線圈孔12 ;所述縫線20穿過縫線孔11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所述線圈30穿過線圈孔12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該線圈30為環狀結構;該線圈30由單根纖維繞接構成,該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連接成一環狀結構,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反復纏繞并構成所述線圈30。
[0006]一實施例中:所述單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形成所述之環狀結構,纖維首端與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打結以固定該環狀結構之大小;后段纖維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及垂直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均勻反復纏繞在該環狀結構上,且纖維末端與后段纖維打結固定以形成所述線圈30。
[0007]一實施例中:所述單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形成所述之環狀結構,后段纖維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及垂直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均勻反復纏繞在該環狀結構上,且纖維末端與纖維首端打結固定以形成所述線圈30。
[0008]一實施例中:所述縫線孔11為兩個,所述線圈孔12為兩個,縫線孔11與線圈孔12呈一字型布置且縫線孔11位于線圈孔12外側;所述縫線20為兩根,該兩根縫線20分別穿過該兩個縫線孔11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所述線圈30為一個,該線圈30穿過該兩個線圈孔12以固定連接在固定板10上。
[0009]一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10邊角成圓鈍結構。
[0010]一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10為鈦合金制成。
[0011]一實施例中:所述線圈30為高分子聚乙稀制成。
[0012]一實施例中:所述線圈30之橫截面直徑為1.8?2.2mm。
[0013]本技術方案與【背景技術】相比,它具有如下優點:
[0014]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依靠皮質骨的表面支撐,提供了可靠的皮質骨固定,而無需考慮松質骨的質量,適用面更廣。
[0015]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可方便地進行手控翻轉,手術操作大大簡化。
[0016]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采用鈦合金制成的固定板,更為堅強可靠,生物相容性好。
[0017]4.傳統的線圈多由多股細纖維編織成繩后,將繩索兩端相接成環圈,抗拉強度不高,在受到拉力的狀態下,繩索兩端相接處容易斷開;而本實用新型的線圈采用高分子聚乙烯的單根纖維編織而成,為封閉的圓環結構,大大提升了線圈的抗拉強度,而且美觀適用。
[0018]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在手術時,股骨端只需一個小切口,更適合用于內窺鏡手術中,且患者創面小,愈合快,痛苦大大減輕。
【附圖說明】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整體外觀示意圖之一。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整體外觀示意圖之二。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板整體外觀示意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線圈整體外觀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線圈編織方法之一示意圖。
[0025]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線圈編織方法之二示意圖。
[0026]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實際使用示意圖。
[0027]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使用方法示意圖之一。
[0028]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使用方法示意圖之二。
[0029]附圖標記:固定板10,縫線孔11,線圈孔12 ;縫線20 ;線圈30 ;韌帶40。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通過實施例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
[0031]請查閱圖1至圖4,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包括固定板10、縫線20及環形的線圈30 ;所述固定板10上設有縫線孔11及線圈孔12 ;所述縫線20穿過縫線孔11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所述線圈30穿過線圈孔12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該線圈30為環狀結構;該線圈30由單根纖維繞接構成,該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連接成一環狀結構,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反復纏繞并構成所述線圈30。
[0032]本實施例之中,線圈的具體結構例如為:請查閱圖5,所述單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形成所述之環狀結構,纖維首端與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打結以固定該環狀結構之大小;后段纖維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及垂直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均勻反復纏繞在該環狀結構上,纏繞至所述線圈30之橫截面直徑為2mm后,纖維末端與后段纖維打結固定以形成所述線圈30。
[0033]請查閱圖6,為線圈的另一種結構:所述單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形成所述之環狀結構后,后段纖維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及垂直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均勻反復纏繞在該環狀結構上,纏繞至所述線圈30之橫截面直徑為2mm后,纖維末端與纖維首端打結固定以形成所述線圈30。
[0034]所述線圈30可以通過手工編織,也可以通過紡織機制成。
[0035]本實施例之中,所述縫線孔11為兩個,所述線圈孔12為兩個,縫線孔11與線圈孔12呈一字型布置且縫線孔11位于線圈孔12外側;所述縫線20為兩根,該兩根縫線20分別穿過該兩個縫線孔11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所述線圈30為一個,該線圈30穿過該兩個線圈孔12以固定連接在固定板10上。
[0036]本實施例之中,所述固定板10邊角成圓鈍結構。
[0037]本實施例之中,所述固定板10為鈦合金制成。
[0038]本實施例之中,所述線圈30為高分子聚乙烯制成。
[0039]本實用新型現場使用方式如下:
[0040]韌帶重建手術時,在股骨端開一小切口,建立骨隧道;將脛骨處韌帶40穿過線圈30并固定(如圖7所示);如圖8所示,拉動縫線20以帶動固定板10穿出骨隧道至股骨端切口處后,將固定板10翻轉后用縫線20固定在股骨表面(如圖9所示),即可實現韌帶在股骨端的固定。
[004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0)、縫線(20)及環形的線圈(30);所述固定板(10)上設有縫線孔(11)及線圈孔(12);所述縫線(20)穿過縫線孔(11)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所述線圈(30)穿過線圈孔(12)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該線圈(30)由單根纖維繞接構成,該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連接成一環狀結構,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反復纏繞并構成所述線圈(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形成所述之環狀結構,纖維首端與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打結以固定該環狀結構之大小;后段纖維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及垂直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均勻反復纏繞在該環狀結構上,且纖維末端與后段纖維打結固定以形成所述線圈(3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30)之直徑大小形成所述之環狀結構,后段纖維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及垂直環狀結構所在平面方向均勻反復纏繞在該環狀結構上,且纖維末端與纖維首端打結固定以形成所述線圈(3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縫線孔(11)為兩個,所述線圈孔(12)為兩個,縫線孔(11)與線圈孔(12)呈一字型布置且縫線孔(11)位于線圈孔(12)外側;所述縫線(20)為兩根,該兩根縫線(20)分別穿過該兩個縫線孔(11)以連接在固定板(10)上;所述線圈(30)為一個,該線圈(30)穿過該兩個線圈孔(12)以固定連接在固定板(10)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邊角成圓鈍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為鈦合金制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30)為高分子聚乙稀制成。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30)之橫截面直徑為1.8?2.2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包括固定板、縫線及環形的線圈;所述固定板上設有縫線孔及線圈孔;所述縫線穿過縫線孔以連接在固定板上;所述線圈穿過線圈孔以連接在固定板上;該線圈由單根纖維繞接構成;該根纖維之前段按線圈之直徑大小連接成一環狀結構,該根纖維的其它部分以該環狀結構為基準沿環狀結構反復纏繞并構成所述線圈。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韌帶重建的裝置,為一種懸吊裝置,大大減輕了現有技術中界面螺釘固定的弊端。
【IPC分類】A61B17-00
【公開號】CN204351875
【申請號】CN201420799840
【發明人】張喜貴
【申請人】廈門大博穎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6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