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玩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從第一形式車輛向與第一形式不同的第二形式車輛進行變化的 車輛玩具。
背景技術:
作為現有的車輛玩具,已知如下的車輛玩具,即,包括在表面和里面施有不同外觀 的多個部件,操作者轉動各個部件使各個部件的表面和里面反轉,從而變化成不同外觀的 車輛玩具。
例如,在日本專利文獻1所披露的車輛玩具中,車身側壁、車身前面和車身后面可 上下轉動地安裝在支持框架上。而且,操作者能夠通過向上方轉動車身側壁、車身前面和車 身后面,從而使車輛玩具的外觀變化。此外,在日本專利文獻2所披露的車輛玩具中,在車 輛玩具的主體的前后施有不同車種的設計。而且,在主體的中央,表面和里面為不同設計的 多個部件可轉動地安裝在框架上,并且形成為在以該多個部件覆蓋車輛前部的方式配置 框架的情況下和以覆蓋車輛后部的方式配置框架的情況下,車輛玩具的外觀不同。
日本專利文獻1 特昭58-36580號公報
日本專利文獻2 登記實用新型3047055號公報
接著,針對現存的問題點進行說明。在日本專利文獻1所披露的車輛玩具中,在使 車輛的外觀變化時,通過僅僅上下轉動車身側壁、車身前面和車身后面來使外觀變化。因 此,通過轉動而使外觀變化的部分僅限于車輛玩具的一部分,存在變化容易預測的問題點。 此外,在日本專利文獻2所披露的車輛玩具中,由于通過以與車輛玩具的前部分或后部分 重疊的方式配置多個部件來使車輛的種類變化,所以在車輛玩具的前部分和后部分之間出 現與覆蓋主體的部件的厚度相應的高度差,存在有損外觀的問題點。發明內容
因此,鑒于上述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很難預測車輛玩具變化前后 的外觀的車輛玩具。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是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進 行變化的車輛玩具,包括基礎部件,表面構成所述第一形式的一部分,里面構成所述第二 形式的一部分;以及轉動部件,所述轉動部件至少兩個以上,分別可轉動地結合在上述基礎 部件上,并且在上述表面和上述里面上施有不同的外觀,以使得表面呈現上述第一形式、里 面呈現上述第二形式,在上述兩個以上的轉動部件之中的至少兩個轉動部件的各個端部包 括連接部,用于通過相互連接而將上述車輛玩具保持為上述第一形式或上述第二形式,在 上述車輛玩具為上述第一形式時,上述基礎部件的上述里面由上述兩個以上的轉動部件覆 蓋從而處于不可見狀態。
另外,本發明所稱的“不可見狀態”是從外部完全看不出的狀態,當然也包括不可 預測第二形式程度的看不出的狀態。
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連接部采用磁鐵使上述轉動部件彼 此連接。
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包括操作部,被設置在上述轉動部件上,操作者向上 述轉動部件的轉動方向操縱使所述轉動部件轉動;以及卡合部,被設置在與設置有上述操 作部的轉動部件不同的其他的上述轉動部件上,用于卡合所述操作部。
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礎部件上設置有車輛玩具的車 輪。
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車輪的圓周面從上述基礎部件的表 面及里面突出。
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基礎部件是構成上述車輛玩具的前 端部的部件。
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兩個以上的轉動部件中的至少一 個上設置有車輛玩具的車輪。此外,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車輪從所 設置的轉動部件的表面及里面突出。
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可以提供一種很難預測能夠從第一形式的外觀變 化而來的第二形式的外觀的車輛玩具。
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的立體圖2是表示從作為圖1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向作為第二形式 的巡邏車變化的初期階段的狀態的立體圖3是表示從作為圖1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向作為第二形式 的巡邏車變化的中期狀態的立體圖4是表示作為圖1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二形式的巡邏車的完成狀態的立體 圖5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變形例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的 立體圖6是表示從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 式的普通電車變化的初期階段的狀態的立體圖7是表示從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 式的普通電車變化的中期狀態的立體圖8是表示從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 式的普通電車變化的末期狀態的立體圖;以及
圖9是表示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的完成狀態的立體 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從作為圖1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向作為第二形式的巡邏車變 化的初期階段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1及圖2所示,車輛玩具1包括底盤2、車輪3、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 室7、側壁8、側壁9、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及后側車室12。在這里,設置有車輪3的底盤 2構成本發明所稱的基礎部件。此外,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室7、側壁8、側壁9、車身 后面10、后貨箱11及后側車室12構成本發明所稱的轉動部件。這些由通用樹脂制成。而 且,底盤2的表面構成作為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的底面,里面構成作為第二形式的巡邏車 的底面。在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室7、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后側車室12、側壁8 及側壁9的表面上施有作為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的外觀,在里面上施有作為第二形式的巡 邏車的外觀。
在作為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的時候,底盤2的里面由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 室7、側壁8、側壁9、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及后側車室12覆蓋,處于不可預測第二形式程 度的從外部看不出的狀態(本發明稱為“不可見狀態”)。此外,在作為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 的時候,由于從外觀看不出呈現作為第二形式的巡邏車形式的底盤2、車身前面5、引擎罩 6、前側車室7、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后側車室12、側壁8及側壁9的里面,所以無論在里 面施加什么樣的外觀,對呈現第一形式的表面的影響都很小,此外,從作為第一形式的普通 轎車的外觀很難預測作為第二形式的巡邏車的外觀。而且,因為將構成車輛玩具的車身的 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室7、側壁8、側壁9、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后側車室12 (本 發明稱為轉動部件)匯集在設置有車輪3的底盤2 (本發明稱為基礎部件)上,由此使占車 輛玩具的大部分的車身的外觀變化,所以操作者很難預測變化。
底盤2的四邊通過鉸鏈部40 43可轉動地結合有車身前面5、車身后面10、側壁 8及側壁9。而且,車身前面5、引擎罩6及前側車室7通過鉸鏈部44、45可轉動地結合。此 外,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及后側車室12通過鉸鏈部46、47可轉動地結合。
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室7、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后側車室12、側壁8及 側壁9各自相接觸的端部形成為山狀。例如,如圖2所示,在側壁9和后側車室12接觸之 處,側壁9的端部9e和后側車室12的左側端部12g形成為山狀,以使側壁9的端部9e的 內側斜面和后側車室12的左側端部12g的下側斜面接觸。
在前側車室7的端部7f處以從端部7f的表面凹下約Imm的方式設置有磁鐵20A。 在后側車室12的端部12f處,在與磁鐵20A對應的位置上以從后側車室12的端部12f的 表面突出約Imm的方式設置有金屬部件20B。而且,由磁鐵20A和金屬部件20B構成本發明 所稱的連接部。通過該結構,能夠簡單地進行連接或解除連接而不損壞外觀,此外,能夠可 靠地保持車輛玩具的形式。
在前側車室7后部的左右側面上設置有卡合片7a、7b,并在卡合片7a、7b后側的面 上,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溝部7d、7e。此外,在后側車室12前部的左右側面上以與卡合片 7a、7b對應的方式設置有卡合片12a、12b,并在卡合片lh、12b前側的面上,在上下方向上 形成有溝部12d、12e。在這里,以卡合片7a和卡合片12a、卡合片7b和卡合片12b構成卡合部。
在側壁9的上端部設置有操作部9a,操作部9a由支持部9c和設置在支持部9c的 端部的捏手9b構成。同樣,在側壁8的上端部也設置有由支持部8c和捏手8b構成的操作部8a。操作者能夠通過該操作部8a、9a容易地進行側壁8、側壁9、即轉動部件的轉動。此 外,由于操作部8a、9a被卡合在作為其他轉動部件的前側車室7、后側車室12的各自的卡合 片7a、7b、12a、12b上,所以能夠穩定地固定設置有操作部8a、9a的轉動部件(側壁8、側壁 9)。
圖3是表示從作為圖1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向作為第二形式 的巡邏車變化的中期狀態的立體圖。
在底盤2的里面2A及表面2B上以同樣的方式豎立設置有對車身前面5定位的突 出部31、突出部32、肋33、肋34。
突出部31設置成當向D方向轉動車身前面5時(也就是說,向靠近底盤2的表面 2B的方向轉動時),使得車身前面5的表面接觸到突出部31的前側面。此外,豎立設置在 底盤2的中央附近的肋33設置成當向D方向轉動前側車室時,肋33的頂端部接觸到前側 車室7。而且,在肋33的頂端部以與前側車室7的曲部7g對應的方式形成有梯層33a。
與突出部31同樣地,突出部32設置成當向E方向轉動車身后面10時(也就是說, 當向靠近底盤2的表面2B的方向轉動時),車身后面10的表面接觸到突出部32的后面。 此外,與肋33同樣地,肋34設置成當向E方向轉動后側車室12時,肋34的頂端部抵接到 后側車室12的頂棚部12h。而且,在肋34的頂端部形成有傾斜面34a,以使能夠用更合適 的角度定位后側車室12。
圖4是表示作為圖1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二形式的巡邏車的完成狀態的立體 圖。即使變化成巡邏車的形式時,也只是車輛玩具1的左右反轉而基本構成不變,并在可轉 動地結合在底盤2的前端部加的車身前面5上還可轉動地結合有引擎罩6和前側車室7。 此外,在可轉動地結合在底盤2的后端部2c的車身后面10上還可轉動地結合有引擎罩11 和后側車室12。而且,前側車室7和后側車室12通過磁鐵20A和金屬部件20B吸附在一 起。
而且,在底盤2的側端部上可轉動地結合有側壁8和側壁9,操作部8a被卡合片 7b和卡合片12b夾持,同樣地,操作部9a被卡合片7a和卡合片1 夾持。
在從普通轎車向巡邏車變更車輛玩具1的形式時,從圖1的狀態先捏住操作部8a 和操作部9a使側壁8和側壁9向外側轉動。而且,把持前側車室7和后側車室12,以抗拒 磁鐵20A和金屬部件20B的吸附力的方式向A方向(背離底盤2的里面2A的方向)轉動 車身前面5、引擎罩6及前側車室7,向B方向(背離底盤2的里面2A的方向)轉動車身后 面10、后貨箱11及后側車室12,如圖2所示進行分離。
接著,轉動側壁8、側壁9、車身前面5、引擎罩6、前側車室7、車身后面10、后貨箱 11及后側車室12,如圖3所示進行展開。
接著,以翻里作面的方式向C方向旋轉車輛玩具1。而且,向D方向轉動車身前面 5、引擎罩6和前側車室7,向E方向轉動車身后面10、后貨箱11和后側車室12,從而使磁 鐵20A和金屬部件20B相吸附。在這里,由于金屬部件20B的頂端嵌入磁鐵20A所形成的 凹部,所以能夠抑制前側車室7和后側車室12在寬度方向上和在上下方向上發生偏離。
在此之后,向靠近底盤2的表面2B的方向轉動側壁8、側壁9,使設置在側壁8的 上端部的操作部8a被卡合片7b和卡合片12b夾持從而固定側壁8,并使設置在側壁9的上 端部的操作部9a也被卡合片7a和卡合片1 夾持從而固定側壁9。通過這樣,完成從普通轎車向圖4所示的巡邏車的變化。
在從巡邏車的狀態向普通轎車的狀態進行變化時,也只要進行與上述的步驟相同 的操作即可,操作者能夠容易地改變外觀。
另外,車輪3以其圓周面從底盤2的里面2A及表面2B突出的方式被設置在底盤 2上。通過這樣,不論在作為第一形式的普通轎車的時候,還是在作為第二形式的巡邏車的 時候,都能共用車輪3,兼顧了車輛玩具的結構的簡化和形式的變化。
圖5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變形例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的 立體圖。在基于圖1至圖4的例子中,對以底盤2為中心使前側車室7、側壁8、側壁9等轉 動180度從而使外觀變化的例子進行了說明。在變形例中,對以構成車輛玩具的前端部的 車身前面陽為中心使底盤52、側壁58、側壁59轉動180度從而使外觀變化的例子進行說 明。
車輛玩具50包括車身前面55、設置有車輪53的底盤52、側壁58、側壁59、保持部 62、保持部63、左側頂棚部60及右側頂棚部61。在這里,車身前面55構成本發明所稱的基 礎部件。此外,設置有車輪53的底盤52、側壁58、側壁59、保持部62、保持部63、左側頂棚 部60及右側頂棚部61構成本發明所稱的轉動部件。而且,側壁58、側壁59、保持部62、保 持部63、左側頂棚部60及右側頂棚部61在表面上施有超特快電車的外觀,在里面上施有普 通電車的外觀。而且,在車身前面55的表面5 上形成有作為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的前 端的形狀。此外,在車身前面55的里面雖然施有作為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的前面的外觀, 但是在作為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的時候,被側壁58、側壁59、保持部62、保持部63、左側 頂棚部60及右側頂棚部61覆蓋,從而處于不可預測第二形式程度的從外部看不出的狀態 (本發明所稱的“不可見狀態”)。此外,在作為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的時候,由于從外觀看 不出呈現作為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形式的車身前面55、設置有車輪53的底盤52、側壁58、 側壁59、保持部62、保持部63、左側頂棚部60、右側頂棚部61的里面,所以無論在里面施 有什么樣的外觀,對呈現第一形式的表面的影響都很小,此外,從作為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 車的外觀很難預測作為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的外觀。而且,由于能夠只將車身前面55 (本 發明所稱的基礎部件)的表面和里面中的一個呈現在外部,將另一個隱藏在車輛玩具的內 側,所以能夠將各自的外觀設定為完全不同的形式,操作者很難預測變化前后的外觀。
在車身前面55的底面后側通過鉸鏈部74可轉動地結合有底盤52。此外,在車身 前面55的左側面后側通過鉸鏈部73A可轉動地結合有側壁58的前端部。而且,在車身前 面陽的右側面后側通過鉸鏈部73B(參照圖6)可轉動地結合有側壁59的前端部。關于鉸 鏈部的構造,以鉸鏈部73A為例進行說明,將設置在車身前面55的左側面后側的軸承5 插入到設置在側壁58的前端部的軸承58a之間,并以貫穿軸承5 和軸承58a的方式將軸 81插入。
在側壁58的后端部通過鉸鏈部72A可轉動地結合有保持部62。而且,在側壁58 的上端部通過鉸鏈部70A和70B可轉動地結合有左側頂棚部60。此外,如后述的圖6所示, 側壁59也與側壁58同樣地通過鉸鏈部72B可轉動地結合有保持部63,并在側壁59的上端 部通過鉸鏈部7IA和7IB可轉動地結合有右側頂棚部61。
圖6是表示從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 式的普通電車變化的初期階段的狀態的立體圖。在保持部62的內側面62b上設置有磁鐵65A,并設置成磁鐵65A的表面比內側面62b凹下約1mm。此外,在保持部63的內側面6 上以與磁鐵65A對應的方式設置有金屬部件65B,并設置成金屬部件65B的頂端表面比內側 面6 突出約1mm。另外,金屬部件65B由鐵或不銹鋼等制成,以使與磁鐵吸附。通過該結 構,能夠簡單地連接或解除連接而不損壞外觀,此外,能夠可靠地保持車輛玩具的形式。
在保持部62的下側設置有卡合片62a,在保持部63的下側設置有卡合片63a。卡 合片6 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形成有溝部62e。此外,卡合片63a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形成有溝 部63e。而且,在與卡合片6 和卡合片63a對應的位置上,且在底盤52的后端以向底盤 52的后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有固定部52a。
圖7是表示從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 式的普通電車變化的中期狀態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從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一 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變化的末期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7和圖8所示,在左側頂棚部60的與右側頂棚部61抵接的面上設置有兩個 凹部60b。而且,在右側頂棚部61的與左側頂棚部60抵接的面上,在與凹部60b對應的位 置上設置有兩個凸部61b。
圖9是表示作為圖5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的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的完成狀態的立體 圖。如圖9所示,在側壁58的上部形成有錐形面58b。此外,在左側頂棚部60的側面部60c 上也形成有錐形面60c。
在從作為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向作為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變更車輛玩具50的 形式時,從圖5的狀態中先把持保持部62和保持部63,以抗拒磁鐵65A和金屬部件65B的 吸附力的方式將鉸鏈部73A作為轉動軸使保持部62和側壁58向H方向(靠近車身前面55 的左側面^d的方向)轉動,并且將鉸鏈部7 作為轉動軸使保持部63和側壁59向I方 向(靠近車身前面陽的表面^b的方向)轉動。
在這里,在超特快電車的狀態或普通電車的狀態的時候,卡合片6 和卡合片63a 卡住固定部52a。因此,當使保持部62和保持部63背離時,固定部5 從卡合片6 和卡 合片63a之間脫落,從而底盤52能夠將鉸鏈部74作為旋轉軸而向J方向(靠近車身前面 55的表面55b的方向)轉動。
接著,如圖6和圖7所示,將鉸鏈部72A作為轉動軸使保持部62向K方向(靠近 側壁58的表面58b的方向)轉動,直到保持部62與側壁58接觸。同樣,將鉸鏈部72B作 為轉動軸使保持部63向L方向(靠近側壁59的表面的方向)轉動,直到保持部63與側壁 59接觸。此外,將鉸鏈部70A、70B作為轉動軸使左側頂棚部60向M方向(靠近側壁58的 表面58b的方向)轉動,將鉸鏈部71A、71B作為轉動軸使右側頂棚部61向N方向(靠近側 壁59的表面的方向)轉動。
而且,如圖8所示,使側壁58向H方向轉動,直到側壁58的表面58b與車身前面 55的左側面55d接觸。通過像這樣地使保持部62、左側頂棚部60及側壁58轉動,并配置 成保持部62、左側頂棚部60、側壁58及車身前面55相互接觸,從而操作者能夠邊簡單地定 位邊使車輛的外觀變化。接著,使側壁59向I方向轉動,使磁鐵65A和金屬部件65B相吸 附。
在這里,當使左側頂棚部60和右側頂棚部61抵接時,凸部61b嵌入到凹部60b中。 通過這樣,由于既能夠限制左側頂棚部60向與M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動,又能夠限制右側頂棚部61向與N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動,所以即使操作者使用車輛玩具50來玩,也能防止 容易在車輛上方打開左側頂棚部60和右側頂棚部61。
接著,使底盤52向J方向轉動,直到與車身前面55的下側前端部55c接觸。接下 來,將固定部5 夾在卡合片6 和卡合片63a之間。在這里,由于保持部62和保持部63 用磁鐵65A和金屬部件65B吸附結合,所以當操作者施加某一程度的力使底盤52向J方向 轉動時,則卡合片6 和卡合片63a抗拒磁鐵65A的吸附力在左右方向上有一些分離,從而 能夠將固定部5 容易地夾入到卡合片6 和卡合片63a之間。
通過這樣,向圖9所示的普通電車的變化完成。車身前面55的表面5 被側壁 58、側壁59、保持部62、保持部63、左側頂棚部60、右側頂棚部61及底盤52包覆在內側,并 以從外側看不出的方式收藏在車輛的內側。這樣,只要是能夠收藏在車輛的內側的長度、大 小,就可以自由地設定車身前面陽的形狀,而不限制進行變化的車輛的長度和形狀。
此外,由于底盤52、側壁58、側壁59、保持部62、保持部63、左側頂棚部60及右側 頂棚部61以車身前面55為中心轉動180度,施有超特快電車的外觀的表面全部收納在車 輛內側,所以從普通電車的狀態很難預測可變化成超特快電車的狀態。
另外,車輪53以其圓周面從底盤52的表面及里面突出的方式設置在底盤52上。 通過這樣,不論在作為第一形式的超特快電車的時候,還是在作為第二形式的普通電車的 時候,都能共用車輪53,可以兼顧車輛玩具的結構的簡化和形式的變化。
由于形成有錐形面58b和錐形面60c,所以在車輛玩具50呈現超特快電車的形式 時,側壁58的上部和左側頂棚部60的側面部互不干擾。因此,能夠將鉸鏈部70A、70B作為 轉動軸使左側頂棚部60轉動從而容易地呈現表面和里面。此外,在這里,即使作為普通電 車的設計也形成有錐形面58b和錐形面60c。
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并不 限定于上述的實施例,在權利要求書記載的本發明的宗旨范圍內可以有各種變形、變化。在 本實施例中,雖然采用了使用磁鐵和以鐵或不銹鋼制成的金屬部件的結構,但本發明并不 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兩塊磁鐵使磁鐵彼此吸附。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雖然在底盤2的一個表面上將突出部31、突出部32、肋33及 肋34各設置兩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將突出部31、突出部32、肋33、肋34各 設置一個,又可以各設置三個以上。此外,定位也可以只設置在必要的位置。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雖然采用了在變化較大的車種間變更前側車室7和車身前 面陽的形狀的結構,但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在變更了車輛的種類的情況下可以將外觀 收藏在車輛內部的范圍內,可以自由地設計側壁的形狀、保持部的形狀等。
此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玩具無需以與本實施例相同的步驟使車輛的種類變 化,可以轉動轉動部件來任意地變化車輛的種類。
此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車輛玩具雖然采用了磁鐵和金屬部件作為連接部的結 構,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轉動部件彼此卡合或用Velcro (維可牢尼龍搭扣)等 連接。
此外,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玩具雖然采用了由樹脂制成的結構,但是本發明并不 限定于此,也可以由金屬或木材等制成。
符號說明
1車輛玩具
5車身前面
7前側車室
9 側壁
11后貨箱
31,32 突出部
40 47鉸鏈部2底盤 6引擎罩 8側壁 10車身后面 12后側車室 33,34 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玩具,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進行變化,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礎部件,表面構成所述第一形式的一部分,里面構成所述第二形式的一部分;以及 至少兩個以上的轉動部件,分別可轉動地結合在所述基礎部件上,在所述轉動部件的 表面和里面上施有不同的外觀,使得所述轉動部件的表面呈現所述第一形式,所述轉動部 件的里面呈現所述第二形式,在兩個以上的所述轉動部件之中的至少兩個轉動部件的各個端部包括連接部,所述連 接部相互連接,將所述車輛玩具保持為所述第一形式或所述第二形式,當所述車輛玩具為 所述第一形式時,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里面由大于等于兩個的所述轉動部件覆蓋從而處于 不可見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采用磁鐵使所述轉動部件彼此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設置在所述轉動部件上,用于操作者向所述轉動部件的轉動方 向操縱而使所述轉動部件轉動;以及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被設置在與設置有所述操作部的轉動部件不同的其他的所述轉動 部件上,用于卡住所述操作部。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礎部件上設置有車輛玩具的車輪。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輪的圓周面從所述基礎部件的表面及里面突出。
6.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礎部件是構成車輛玩具的前端部的部件。
7.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 在兩個以上的所述轉動部件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有車輛玩具的車輪。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玩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輪從設置有所述車輪的轉動部件的表面及里面突出。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從第一形式的外觀很難預測可變化的第二形式的外觀的車輛玩具。該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進行變化的車輛玩具,包括基礎部件,表面構成第一形式的一部分,里面構成第二形式的一部分;以及轉動部件,所述轉動部件至少兩個以上,分別可轉動地結合在所述基礎部件上,并且在表面和里面上施有不同的外觀,以使得表面呈現第一形式、里面呈現第二形式,在兩個以上的轉動部件之中的至少兩個轉動部件的各個端部包括連接部,用于通過相互連接而將車輛玩具保持為第一形式或第二形式,在車輛玩具為第一形式時,基礎部件的里面由兩個以上的轉動部件覆蓋從而處于不可見狀態。
文檔編號A63H17/26GK102029073SQ20101013501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4日
發明者古沢北斗, 宮沢勝之, 松野勝太郎 申請人:株式會社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