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玩具飛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室內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
背景技術:
所謂的直升機模型就是一種將真實的直升機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其外觀和內部結構都是和真實的直升機一樣的,像比較而言直升機模型更方便攜帶和展出。現在市場出現有能手動搖控的直升機模型,其外觀也和真實直升機一樣。玩具直升飛機是少年兒童和廣大航模愛好者所喜愛的一種電動玩具,具有通過無線遙控器的控制按鈕來手動控制玩具直升飛機的起降、加減速以及飛行方向等功能。但目前現有的直升飛機模型都是通過雙槳來控制飛機的平衡和升降的,尚未出現一種可以適應于小范圍的室內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難以滿足廣大航模愛好者和軍迷們追求高飛行技術的需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室內可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通過控制舵機的工作,使得各個舵機相互配合,通過聯動機構控制平衡桿與螺旋槳的偏轉方向和偏轉角度,加上尾舵的配合,從而調整飛機模型的飛行姿態。因此,相對于同型號的雙槳直升機來說,本模型對操作者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可以滿足廣大航模愛好者追求更高飛行技術的的需求。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可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包括主機架、動力機構、聯動機構、尾舵機構、底架、機頭、PCB板、鋰電池等;所述動力機構布置在主機架的縱軸上,所述聯動機構布置在主機架的后部,尾舵機構通過尾桿與主機架連為一體;底架布置在主機架的底部,鋰電池放置于與底架的電池箱內;PCB板垂直布置在主機架前端。所述動力機構包括主馬達、馬達齒輪、大齒輪、轉軸、主旋頭、兩個螺旋槳、平衡桿;所述主馬達裝配在主機架上,所述馬達齒輪裝配在主馬達的端軸上,所述大齒輪固裝在轉軸的下端部,所述轉軸通過上下兩個軸承固定在主機架上,所述轉軸在主機架上的軸向間隙由大齒輪與定位件的相對距離來控制;所述主旋頭裝配在轉軸的頂部,并由鉚釘鎖住固定。所述聯動機構包括由舵機、扭力套和擺臂組成的舵機組件、一體式拉桿、定位支架、外支承架、內支承架、傳動桿、連接件;所述舵機固定在主機架的裝配位上,所述扭力套套裝在舵機的輸出軸上,所述擺臂套裝在扭力套上;擺臂通過一體式拉桿帶動外支承架擺動,外支承架通過軸承將動力傳給內支承架,內支承架通過傳動桿帶動搖桿,同時帶動螺旋槳偏轉,搖桿通過連接件帶動平衡桿偏轉。所述拉桿一端的球柱穿插在擺臂的裝配孔中,一端的環形孔與外支承架相應的叉桿球頭活動鉸接;所述外支承架的導向桿與相鄰的叉桿的夾角為90°,兩個叉桿的夾角為90°,導向桿穿插在定位架的導向槽中,導向桿可以沿導向槽滑動或擺動。所述尾舵機構包括尾桿、尾馬達座、尾馬達、尾風葉;所述尾桿將尾馬達座與主機架連為一個整體,所述尾馬達安裝在尾馬達座孔中,所述尾風葉安裝在尾馬達的凸軸上;所述尾馬達座與垂尾翼為一體化設計。所述兩個螺旋槳內端軸與主旋頭上的軸孔相匹配,所述平衡桿用銷軸與主旋頭頂部的軸孔活動鉸接,所述螺旋槳與平衡桿的夾角為45°,所述平衡桿的兩端各加上重塊。所述平衡桿的支架設計為橢圓形;所述螺旋槳與支架為整體式,左右螺旋槳的軸孔與主旋頭的軸過渡配合由兩個壓板的定位鉸接為一個整體。所述扭力套彈性緊套在舵機輸出軸上,擺臂緊套在扭力套上,擺臂軸孔的內端面設計有錐釘;所述擺臂用螺釘鎖緊為一個整體;定位架底部有裝配缺口,該缺口與主機架 的裝配柱定向固定,使得定位架導向槽的朝向與主機架的縱軸夾角為45°。所述外支承架內孔與軸承外圈緊配,軸承內孔與內支承架的外圓緊配,內支承架的內孔與轉軸松配,外支承架與內支承架可以相對轉動。所述尾舵上的尾馬達套與垂尾翼采用一體式設計;所述底架與電池箱采用一體化設計。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的單槳直升機模型有別于同類型的雙槳直升機模型,為了使單槳直升機能夠提供足夠的提升力,在結構上設計得更加緊湊和輕巧;為了使單槳直升機具備雙槳直升機的飛行功能,本實用新型的單槳直升機采用舵機準確控制螺旋槳與平衡桿的偏轉方向和偏轉角度,同時賦予本實用新型側飛的功能。本實用新型的所有機構及部件均以主機架為主體,合理布置在主機架上。從而使得本模型在結構上更加緊湊,性能上具有比較好的穩定性和可操控性,適合室內玩耍和娛樂的需要。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動力機構應用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聯動機構應用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尾舵機構應用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底架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平衡桿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螺旋槳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舵機組件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體式拉桿結構示意圖;圖11 (a)、(b)和(C)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定位架結構示意圖;圖12(a)、(b)為本實用新型的外支承架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體式尾馬達座結構示意圖;[0031]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體式底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包括主機架I、動力機構、聯動機構、尾舵機構、底架70、機頭80、PCB板40、鋰電池50等。該動力機構布置在主機架I的縱軸上,所述聯動機構布置在主機架I的后部,尾舵機構通過尾桿與主機架I連為一體;底架70布置在主機架I的底部,鋰電池50放置于與底架I設計為一體的電池箱內;PCB板40垂直布置在主機架I的前端。該動力機構的動力傳遞是由主馬達3通過馬達齒輪4將動力傳給大齒輪5,大齒輪5帶動轉軸7 —起旋轉,轉軸7帶動主旋頭9旋轉,主旋頭9帶動螺旋槳10和平衡桿12旋轉,從而使螺旋槳10產生升力。作為更新設計,該平衡桿12中間位置的支架121設計為橢圓形(如圖7所示)。該螺旋槳10與其端部支架101為整體式,左右螺旋槳的軸孔與主 旋頭9的軸過渡配合由兩個壓板11定位鉸接為一個整體(如圖8所示)。所述主馬達3裝配在主機架I上,所述馬達齒輪4裝配在主馬達3的端軸上,所述大齒輪5固裝在轉軸7的下端部,所述轉軸7通過上下兩個軸承6固定在主機架I上,所述轉軸7在主機架I上的軸向間隙由大齒輪5與定位件8的相對距離來控制;所述主旋頭9裝配在轉軸7的頂部,并由鉚釘鎖住固定。本實用新型以轉軸為基礎的動力機構通過軸承6的外圈固定在主機架I上,高精度的軸承6保證轉軸7的合理徑向間隙,合理的軸向間隙由大齒輪5和定位件8來保證,為本實用新型提供動力的主馬達布置在主機架的前部。所述兩個螺旋槳10內端軸與主旋頭9上的軸孔相匹配,并由兩個壓板11將左右兩個螺旋槳10鉸接成一個整體,可以在主旋頭9的垂直方向上下擺動,所述平衡桿12用銷軸與主旋頭9頂部的軸孔活動鉸接,使平衡桿可以繞銷軸上下擺動,所述螺旋槳10與平衡桿12的夾角為45°,為了增加平衡桿的平衡慣性,在平衡桿12的兩端各加上重塊13。如圖I、圖2、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聯動機構是安裝在主機架I上的兩上舵機14分別通過扭力套15帶動擺臂16擺動,擺臂16再通過一體式拉桿17帶動外支承架19擺動,外支承架19通過軸承20將動力傳給內支承架21,內支承架21通過傳動桿22帶動搖桿23,同時帶動螺旋槳10偏轉,搖桿23通過連接件24帶動平衡桿12偏轉。作為更新設計,舵機動力通過扭力套15實行柔性輸出,確保擺臂16不會因每個舵機輸出軸相對于中位的不同而影響整機的平衡度(如圖9所示)。上述拉桿17設計為一體式,如圖10所示。在主機架后部的兩側各安置的一個舵機,舵機14通過拉桿17、傳動桿22、連接件來控制螺旋槳10和平衡桿12的的偏轉方向和角度。由此高速旋轉的螺旋槳10就會給直升機提供一定的外力,外力的大小與螺旋槳的偏轉角度和速度成正比關系,直升機就是在此外力的作用下通過與尾舵的配合調整飛行狀態。所述舵機14固定在主機架I的裝配位上,所述扭力套15套裝在舵機14的輸出軸上,所述擺臂16套裝在扭力套15上,通過扭力套15,擺臂16在舵機15的輸出軸上的裝配角度可以實現無級調整,同時擺臂16內端面有防滑釘,可以防止擺臂16與舵機14的輸出軸發生相對轉動。所述拉桿17 —端的球柱穿插在擺臂16的裝配孔中,一端的環形孔與外支承架19相應的叉桿球頭活動鉸接,所述外支承架19的導向桿與相鄰的叉桿的夾角為90°,兩個叉桿的夾角為90°,導向桿穿插在定位架18的導向槽中,導向桿可以沿導向槽滑動或擺動;所述定位架18的定位缺口與主機架I上定位柱相匹配,確保定位架18的導向槽181的朝向與主機架I的縱軸的夾角為45。,如圖11 (a)、11 (b)所示。所述內支承架21通過軸承20與外支承架19裝配為一個整體,內支承架21與外支承架19除了可以相對旋轉外,其它動作只能以一個整體一起動作,所述內支承架21的內孔與轉軸7為松配,所述內支承架21上有對稱分布的四個球柱,其中兩個對稱的球柱通過傳動桿22與搖桿23 —端的球頭活動鉸接,所述傳動桿22中間的導向槽與主旋頭9上的導向 柱浮動配合,在導向柱的限制下,所述傳動桿22只能上下運動,所述搖桿23另一端的球頭通過連接件24與平衡桿12上對應的球頭活動鉸接,所述搖桿23與壓板11活動鉸接。作為更新設計,外支承架19的導向桿191與相鄰球叉(叉干)192的夾角為90°,兩個球叉的夾角也為90°,如圖12(a)、12(b)所示。如圖I、圖2、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尾舵機構包括尾桿31、一體式尾馬達座32、尾馬達33、尾風葉34,所述尾桿31將一體式尾馬達座32與主機架I連為一個整體,所述尾馬達33安裝在尾馬達座孔中,所述尾風葉34安裝在尾馬達32的凸軸上。作為更新設計,尾舵機構30的尾馬達座32與垂尾翼為一體化設計(如圖13所示)。如圖I、圖2、圖6所示,為了追求結構上的緊湊,本實用新型的底架60同樣采用一體式設計將電池箱和底架60設計為一個整體(如圖14所示),使得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更加緊湊。本實用新型的單槳直升機模型是由鋰電池50為整機提供足夠的動力,通過動力傳動機構使整機獲得源源不斷的提升力,通過聯動機構使飛機獲得前進、后退和側飛的能力,通過尾舵機構使飛機獲得左右轉向的能力。電池箱與底架60的一體化設計,使得整機結構更緊湊,使電池的安裝與更換變得更加輕松和容易。輕巧的機身再配上精巧的PCB板40和精美的機頭70,就成為一款觀賞性高、娛樂性強,對操作要求比較高的單槳直升機模型。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可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機架、動力機構、聯動機構、尾舵機構、底架、機頭、PCB板、鋰電池;所述動力機構布置在主機架的縱軸上,所述聯動機構布置在主機架的后部,尾舵機構通過尾桿與主機架連為一體;底架布置在主機架的底部,鋰電池放置于與底架的電池箱內;PCB板垂直布置在主機架前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構包括主馬達、馬達齒輪、大齒輪、轉軸、主旋頭、兩個螺旋槳、平衡桿;所述主馬達裝配在主機架上,所述馬達齒輪裝配在主馬達的端軸上,所述大齒輪固裝在轉軸的下端部,所述轉軸通過上下兩個軸承固定在主機架上,所述轉軸在主機架上的軸向間隙由大齒輪與定位件的相對距離來控制;所述主旋頭裝配在轉軸的頂部,并由鉚釘鎖住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聯動機構包括由舵機、扭力套和擺臂組成的舵機組件、一體式拉桿、定位支架、外支承架、內支承架、傳動桿、連接件;所述舵機固定在主機架的裝配位上,所述扭力套套裝在舵機的輸出軸上,所述擺臂套裝在扭力套上;擺臂通過一體式拉桿帶動外支承架擺動,外支承架通過軸承將動力傳給內支承架,內支承架通過傳動桿帶動搖桿,同時帶動螺旋槳偏轉,搖桿通過連接件帶動平衡桿偏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桿一端的球柱穿插在擺臂的裝配孔中,一端的環形孔與外支承架相應的叉桿球頭活動鉸接;所述外支承架的導向桿與相鄰的叉桿的夾角為90°,兩個叉桿的夾角為90°,導向桿穿插在定位架的導向槽中,導向桿可以沿導向槽滑動或擺動。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尾舵機構包括尾桿、尾馬達座、尾馬達、尾風葉;所述尾桿將尾馬達座與主機架連為一個整體,所述尾馬達安裝在尾馬達座孔中,所述尾風葉安裝在尾馬達的凸軸上;所述尾馬達座與垂尾翼為一體化設計。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螺旋槳內端軸與主旋頭上的軸孔相匹配,所述平衡桿用銷軸與主旋頭頂部的軸孔活動鉸接,所述螺旋槳與平衡桿的夾角為45°,所述平衡桿的兩端各加上重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桿的支架設計為橢圓形;所述螺旋槳與支架為整體式,左右螺旋槳的軸孔與主旋頭的軸過渡配合由兩個壓板的定位鉸接為一個整體。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套彈性緊套在舵機輸出軸上,擺臂緊套在扭力套上,擺臂軸孔的內端面設計有錐釘;所述擺臂用螺釘鎖緊為一個整體;定位架底部有裝配缺口,該缺口與主機架的裝配柱定向固定,使得定位架導向槽的朝向與主機架的縱軸夾角為45°。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承架內孔與軸承外圈緊配,軸承內孔與內支承架的外圓緊配,內支承架的內孔與轉軸松配,外支承架與內支承架可以相對轉動。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尾舵上的尾馬達套與垂尾翼采用一體式設計;所述底架與電池箱采用一體化設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遙控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包括主機架、動力機構、聯動機構、尾舵機構、底架、機頭、PCB板、鋰電池;所述動力機構布置在主機架的縱軸上,所述聯動機構布置在主機架的后部,尾舵機構通過尾桿與主機架連為一體;底架布置在主機架的底部,鋰電池放置于與底架的電池箱內;PCB板垂直布置在主機架前端。本實用的單槳直升機模型結構上更加緊湊,性能上具有比較好的穩定性和可操控性,適合室內玩耍和娛樂的需要。
文檔編號A63H29/22GK202569558SQ20122014376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5日
發明者邱良生 申請人:驊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