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涉及可飛行的航空模型,特別涉及航空模型的螺旋槳,具體的是一種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可飛行的航空模型裝配有螺旋槳,提供飛行所需的空氣動力。螺旋槳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因為碰撞而損壞。盡管可以采用高強度的材料來制作螺旋槳,但是在碰撞發生時,碰撞的動能將由航空模型的其他部位來吸收,造成航空模型其他部位的損壞,其損失可能超過螺旋槳折斷。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所述的這種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要解決現有技術中航空模型的螺旋槳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因為碰撞而損壞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這種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包括一個槳轂和兩個以上數目的槳葉,所述的槳葉沿圓周向等角度分布在所述的槳轂外圓上,其中,所述的槳轂內設置有彈性卡爪,槳轂的后端設置有一個連接器,所述的連接器為回轉體,連接器與槳轂共軸,連接器的外圓沿軸向呈臺階狀,連接器的前端延伸到槳轂內并通過彈性卡爪與槳轂連接,連接器外圓的后部有一個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相鄰,所述的臺階面與槳轂中心軸線的夾角小于90度,槳轂的后端面與槳轂中心軸線的夾角也小于90度。進一步的,所述的臺階面位于一個平面中,槳轂的后端面也位于一個平面中,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平行或者重合。進一步的,連接器的前端呈球形或者圓錐形,所述的球形或者圓錐形部的最大外徑大于球形或者圓錐形部與連接器后部的連接部的外徑。進一步的,所述的彈性卡爪由兩片以上數目的懸臂構成,所述的懸臂沿圓周向分布,任意一個懸臂的一端均固定連接在槳轂的內圓上,任意一個懸臂的另一端均向槳轂的軸心方向偏置,并且,懸臂的另一端沿圓周向分布。進一步的,所述的連接器的后部外圓周上設置有兩個徑向凸出部,所述的兩個徑向凸出部位于同一條直徑方向上。進一步的,所述的槳葉的數目為四個。進一步的,所述的槳轂呈圓柱形。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連接器的前端插入槳轂后,彈性卡爪產生變形,將連接器與槳轂在軸向上固定,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相鄰并平行,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均為斜面,使連接器與槳轂在圓周方向上固定。連接器與航空模型的動力輸出元件連接,將旋轉運動傳遞到槳轂,從而帶動槳葉旋轉。槳葉在旋轉過程中,在圓周方向上與空氣碰撞,槳葉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通過槳轂傳遞到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槳葉在軸向上所受阻力通過槳轂傳遞到連接器的前端和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槳葉的形狀的決定了槳葉在軸向上所受阻力遠大于槳葉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因此,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之間的軸向力和彈性卡爪對連接器前端膨脹部的軸向力之和遠大于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之間的圓周向力,足以防止連接器與槳轂在圓周方向上的相對轉動,從而保持連接器對槳轂的動力傳遞。在槳葉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時,槳葉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增大,而航空模型的動力輸出元件繼續輸出功率,連接器與槳轂在圓周方向上發生相對轉動,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不再平行,兩個斜面相互推動,連接器和槳轂在軸向上發生相互位移,克服彈性卡爪對連接器前端膨脹部的軸向力之后,連接器和槳轂分離,槳葉失去動力,不再旋轉,從而保護了槳葉。本實用新型和已有技術相比較,其效果是積極和明顯的。本實用新型將航模螺旋槳的槳轂后端面設置為斜面,利用一個連接器與槳轂通過彈性卡爪同軸連接,連接器與槳轂后端面的相鄰面為斜面,在槳葉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時,槳葉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增大,而航空模型的動力輸出元件繼續輸出功率,使連接器與槳轂在圓周方向上發生相對轉動,連接器外圓后部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不再平行,兩個斜面相互推動,連接器和槳轂在軸向上發生相互位移,克服彈性卡爪對連接器前端膨脹部的軸向力之后,連接器和槳轂分離,槳葉失去動力,不再旋轉,從而保護了槳葉。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的槳轂和槳葉的后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的分解結構的俯視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槳轂與連接器處于脫離位置的俯視不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槳轂與連接器處于脫離位置的側向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槳轂與連接器處于對接位置的俯視不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的槳轂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的槳轂和槳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的連接器的俯視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的連接器的側視示意圖。圖11是圖10中A — A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中的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如圖I、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和圖12所示,本實用
新型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包括一個槳轂I和兩個以上數目的槳葉2,所述的槳葉2沿圓周向等角度分布在所述的槳轂I外圓上,其中,所述的槳轂I內設置有彈性卡爪11,槳轂I的后端設置有一個連接器3,所述的連接器3為回轉體,連接器3與槳轂I共軸,連接器3的外圓沿軸向呈臺階狀,連接器3的前端31延伸到槳轂I內并通過彈性卡爪11與槳轂I連接,連接器3外圓的后部有一個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相鄰,所述的臺階面32與槳轂I中心軸線的夾角小于90度,槳轂I的后端面12與槳轂I中心軸線的夾角也小于90度。進一步的,所述的臺階面32位于一個平面中,槳轂I的后端面12也位于一個平面中,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平行或者重合。進一步的,連接器3的前端31呈球形或者圓錐形,所述的球形或者圓錐形部的最大外徑大于球形或者圓錐形部與連接器3后部的連接部的外徑。進一步的,所述的彈性卡爪11由兩片以上數目的懸臂構成,所述的懸臂沿圓周向分布,任意一個懸臂的一端均固定連接在槳轂I的內圓上,任意一個懸臂的另一端均向槳轂I的軸心方向偏置,并且,懸臂的另一端沿圓周向分布。進一步的,所述的連接器3的后部外圓周上設置有兩個徑向凸出部33,所述的兩個徑向凸出部33位于同一條直徑方向上。進一步的,所述的槳葉2的數目為四個。進一步的,所述的槳轂I呈圓柱形。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連接器3的前端31插入槳轂I后,彈性卡爪11產生變形,將連接器3與槳轂I在軸向上固定,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相鄰并平行,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均為斜面,使連接器3與槳轂I在圓周方向上固定。連接器3與航空模型的動力輸出元件連接,將旋轉運動傳遞到槳轂1,從而帶動槳葉2旋轉。槳葉2在旋轉過程中,在圓周方向上與空氣碰撞,槳葉2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通過槳轂I傳遞到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槳葉2在軸向上所受阻力通過槳轂I傳遞到連接器3的前端31和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槳葉2的形狀的決定了槳葉2在軸向上所受阻力遠大于槳葉2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因此,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之間的軸向力和彈性卡爪11對連接器3前端31膨脹部的軸向力之和遠大于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之間的圓周向力,足以防止連接器3與槳轂I在圓周方向上的相對轉動,從而保持連接器3對槳轂I的動力傳遞。在槳葉2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時,槳葉2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增大,而航空模型的動力輸出元件繼續輸出功率,連接器3與槳轂I在圓周方向上發生相對轉動,連接器3外圓后部臺階面32與槳轂I的后端面12不再平行,兩個斜面相互推動,連接器3和槳轂I在軸向上發生相互位移,克服彈性卡爪11對連接器3前端31膨脹部的軸向力之后,連接器3和槳轂I分離,槳葉2失去動力,不再旋轉,從而保護了槳葉2。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包括一個槳轂和兩個以上數目的槳葉,所述的槳葉沿圓周向等角度分布在所述的槳轂外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槳轂內設置有彈性卡爪,槳轂的后端設置有一個連接器,所述的連接器為回轉體,連接器與槳轂共軸,連接器的外圓沿軸向呈臺階狀,連接器的前端延伸到槳轂內并通過彈性卡爪與槳轂連接,連接器外圓的后部有一個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相鄰,所述的臺階面與槳轂中心軸線的夾角小于90度,槳轂的后端面與槳轂中心軸線的夾角也小于90度。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臺階面位于一個平面中,槳轂的后端面也位于一個平面中,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平行或者重合。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其特征在于連接器的前端呈球形或者圓錐形,所述的球形或者圓錐形部的最大外徑大于球形或者圓錐形部與連接器后部的連接部的外徑。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卡爪由兩片以上數目的懸臂構成,所述的懸臂沿圓周向分布,任意一個懸臂的一端均固定連接在槳轂的內圓上,任意一個懸臂的另一端均向槳轂的軸心方向偏置,并且,懸臂的另一端沿圓周向分布。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器的后部外圓周上設置有兩個徑向凸出部,所述的兩個徑向凸出部位于同一條直徑方向上。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槳葉的數目為四個。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槳轂呈圓柱形。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保護結構的航模螺旋槳,包括槳轂和槳葉,槳轂后端設置有一個連接器,連接器與槳轂共軸,連接器的外圓沿軸向呈臺階狀,連接器的前端延伸到槳轂內并通過彈性卡爪與槳轂連接,連接器外圓的后部有一個臺階面與槳轂的后端面相鄰,臺階面與槳轂中心軸線的夾角小于90度,槳轂的后端面與槳轂中心軸線的夾角也小于90度。在槳葉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時,槳葉在圓周方向上所受阻力增大,使連接器與槳轂在圓周方向上發生相對轉動,兩個斜面相互推動,連接器和槳轂在軸向上發生相互位移,克服彈性卡爪對連接器前端膨脹部的軸向力之后,連接器和槳轂分離,槳葉失去動力,不再旋轉,從而保護了槳葉。
文檔編號A63H27/18GK202590382SQ201220174350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3日
發明者鄧利丹 申請人:上海美利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