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包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裹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從高空拋落后能保證裝載于該包裹裝置內的物品不易受損的包裹裝置。
背景技術:
包裹是一種用于裝設一定數量或一定體積物品的容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包裹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應用的領域也各不相同,其中一種具體應用為背包,其背包有民用的普通背包,也有用于高空投擲的特殊背包。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包裹裝置主要是應用于空投物資、抗震救災或其它需要高空拋投場合的軍事領域,現有技術中用于高空拋落的包裹主要利用降落傘減速來保護內部的物品不受損,這種方法拋落物資受環境影響較大,飄忽不定,落點不準確,不易小型化和輕量化且成本很高。而對于裝載的電子產品及儀器設備,一旦摔損則代表報廢無法使用,造成財產損失或貽誤戰機等嚴重后果;目前在裝載比較昂貴的電子產品及儀器設備在高空拋落時,現有的包裹裝置在保護內部物品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急迫需要提出一種新的包裹結構來裝載物品以解決高空拋落時內載物品易損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減震緩沖效果優異、在高空墜落時能有效防止內部的物品受損的包裹裝置。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包裹裝置包括袋體,在該袋體的開口處設置有封口裝置,所述包裹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袋體內部的緩沖內膽,該緩沖內膽的內部具有至少一個容納裝載物品的空腔,放置在該空腔內的裝載物品被所述緩沖內膽完全包裹住。具體來說,所述緩沖內膽是可由至少兩部分的柔性可壓縮材料組合以形成內部的空腔,該空腔與裝載物品的形狀相適配。具體來說,所述封口裝置是采用拉鏈或者采用繩帶來封合袋口。進一步,所述袋體的袋壁包括外側的面料層和內側的防破損增強層。更進一步,所述袋體的袋壁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防破損增強層內側的減震緩沖層。又或者是,所述袋體包括外側的面料層和內側的減震緩沖層。進一步,在所述袋體的頂部設置有小型降落傘,起到牽引穩定作用,保證空中拋落時包裹裝置能穩定姿態,落點準確。進一步,在所述袋體的底部設有一可與袋體撕開或拆卸的緩沖底座,提供附加的減震緩沖能力,在背負時或者需要減輕重量時也可將緩沖底座取下。更進一步,所述緩沖底座向該袋體的側部延伸以形成位于所述袋體外圍的圍裙緩沖部,提供附加的減震緩沖能力,在著陸時對包裹裝置的側部進行全方位的保護。進一步,在所述袋體的側部縫制有若干用于插入減震緩沖材料的口袋,在有需要時可在其內插裝泡沫板等緩沖材料。進一步,和普通背包一樣,本包裹裝置在袋體上具有一朝向使用者背部的背負部,在該袋體的背負部上設置有用于背負的背帶以及腰部組件等。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包裹裝置包括外部的袋體和一設置于袋體內部的緩沖內膽,該緩沖內膽的內部具有至少一個容納裝載物品的空腔,放置在該空腔內的裝載物品被所述緩沖內膽完全包裹住,裝載于空腔內的物品隨著包裹裝置在高空墜落著陸時,緩沖內膽的四周壁均能起到緩沖減震的作用,以保證內部的物品得到全方位的保護。此外所述袋體的袋壁包括至少兩層結構的面料層和內側的防破損增強層,可以防止外界物體刺穿袋體;又或者在面料層或防破損增強層的內側還設置有一層減震緩沖層,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包裹裝置整體的緩沖強度。在所述袋體的頂部設置有小型降落傘,并且在所述袋體的底部設有一可與袋體撕開或拆卸的緩沖底座,小型降落傘可以保證包裹裝置在空中的姿態,使包裹裝置的底部朝下著陸,這樣有利于緩沖底座發揮應有的作用。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剖面圖;圖2是包裹裝置頂部增加有小型降落傘的示意圖;圖3是包裹裝置底部設置有緩沖底座的不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的袋體部分設為雙層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的袋體部分設為三層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的袋體上縫制有多個口袋的外觀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包裹裝置具有特殊功用,可用于抗震救災空投物資或用于軍事領域空投電子設備儀器等多個場合。本實用新型的包裹裝置與普通包裹相比具有明顯區別,它具有牢固、減震效果優異以及高抗沖擊性、抗穿刺等特點,可對所裝載的易損物品給予可靠保護,即使從相當高的高度直接拋落,也不會使包裹裝置本身以及內載的物品受損。下面就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如圖I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包裹裝置包括袋體1,該袋體I具有一朝向使用者背部的背負部10,在所述袋體I的開口處設置有封口裝置4,該封口裝置4是采用拉鏈或者采用繩帶來封合袋口,當然并不限于此,其它包裹裝置所具有的封合方式均能應用于本實用新型。參見圖7,該包裹裝置如同現有包裹裝置一樣可以在所述袋體I的背負部10上設置有用于背負的背帶7以及腰部組件等,也可以是其本身并不具有背負系統,需借助外物來背負。所述包裹裝置的主要特點在于它還包括一設置于袋體I內部的緩沖內膽2,該緩沖內膽2的內部具有至少一個容納裝載物品的空腔3,放置在該空腔3內的裝載物品被所述緩沖內膽2完全包裹住,所述緩沖內膽2可以是與外部的袋體I相互分離的,它是由至少兩部分的柔性可壓縮材料組合以形成內部的空腔3,該空腔3與裝載物品的形狀相適配,該柔性可壓縮材料可以是泡沫塑料、氣泡膜塑料、蜂窩材料或其它高分子發泡材料等,凡是有一定的強度并且具有良好的緩沖壓縮性能的材料均能應用于此,還可以組合充氣囊來進一步提升對內載物品的減震緩沖作用。如圖I中,在裝載物品時可先將下部分的泡沫塑料放入袋體I中,同時泡沫塑料可與袋體I之間設置連接結構,再將物品放置在下部分的泡沫塑料的部分空腔內,然后將上部分的泡沫塑料吻合放入袋體I中使物品被泡沫塑料完全包裹,最后封合袋口。如圖2中,緩沖內膽2還可由多層柔性可壓縮材料來組成,多層之間疊加可相互間隔形成多個空腔3,用以裝載更多體積較小的易損物品。如圖2所示的之一較佳實施例,在該包裹裝置的頂部連接有小型降落傘5(可直接連接在袋體頂部),主要起到牽引穩定作用,保證空中拋落時包裹裝置能穩定姿態,使其底部位于下方,落點準確。此外由于傘的作用能增加空氣阻力,可適當降低包裹裝置的下落速度,但主要作用并不在于此,本實用新型不采用較大型降落傘的原因是難以投放和不便于操控,且成本很高,因此加裝小型降落傘5的主要原因還是穩定包裹裝置在空中的下落姿態;相應的,緩沖內膽2位于底部位置的材料厚度較大,便于直接著陸時抵抗沖擊。如圖3所示的又一較佳實施例,在所述袋體I的底部設有一可與袋體撕開或拆卸的緩沖底座6,該緩沖底座6可以是泡沫塑料、氣泡膜塑料、蜂窩材料或其它高分子發泡材料等,為包裹裝置底部提供附加的減震緩沖力,該緩沖底座6還可向該袋體I的側部延伸以形成位于所述袋體I外圍的圍裙緩沖部(圖中未示出),增加包裹裝置側部的減震緩沖力。在著地后或者在需要減輕重量或減小體積的情況下,也可以方便的將該緩沖底座6取下。如圖4和圖5所示的又一較佳實施例,所述袋體I的袋壁包括至少兩層結構,即外側的面料層101和內側的防破損增強層102 (或者是外側的面料層101和內側的減震緩沖層103,圖中未直接示出),該面料層101可以采用現有普通背包的材料,如棉、麻布,合成纖維布,皮革,合成革等,該防破損增強層102具有足夠的強度,可防止外界尖刺物刺破袋體1,一般采用具有一定韌性的高分子材料,例如芳綸、尼龍、聚乙烯、聚丙烯、工程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包裹裝置的緩沖性能,袋體I的袋壁還可包括位于防破損增強層102內側的第三層結構,即減震緩沖層103 ;該減震緩沖層103可以使用和內部的緩沖內膽2同樣的材料,如泡沫塑料、氣泡膜塑料、蜂窩材料或其它高分子發泡材料等。參見圖6,在所述袋體I的側部除開背負部10以外的其它位置還可以縫制有若干用于插入減震緩沖材料的口袋8,例如在口袋8內插裝有彈性泡沫板9等,這樣可對內部的裝載物品提供更多一層的保護。
權利要求1.一種包裹裝置,包括袋體,在該袋體的開口處設置有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袋體內部的緩沖內膽,該緩沖內膽的內部具有至少一個容納裝載物品的空腔,放置在該空腔內的裝載物品被所述緩沖內膽完全包裹住。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內膽是由至少兩部分的柔性可壓縮材料組合以形成內部的空腔,該空腔與裝載物品的形狀相適配。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袋壁包括外側的面料層和內側的防破損增強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的袋壁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防破損增強層內側的減震緩沖層。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包括外側的面料層和內側的減震緩沖層。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袋體的頂部設置有小型降落傘。
7.根據權利要求I至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袋體的底部設有一可與袋體撕開或拆卸的緩沖底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底座向該袋體的側部延伸以形成位于所述袋體外圍的圍裙緩沖部。
9.根據權利要求I至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袋體的側部縫制有若干用于插入減震緩沖材料的口袋。
10.根據權利要求I至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包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體具有一朝向使用者背部的背負部,在該袋體的背負部上設置有用于背負的背帶以及腰部組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裝載高空投放物品的包裹裝置,該包裹裝置包括袋體且在所述袋體的開口處設置有封口裝置,所述包裹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袋體內部的緩沖內膽,該緩沖內膽的內部具有至少一個容納裝載物品的空腔,放置在該空腔內的裝載物品被所述緩沖內膽完全包裹住。該緩沖內膽由柔性可壓縮材料制成,當裝載于空腔內的物品隨著包裹裝置在高空墜落著陸時,緩沖內膽的四周壁均能起到緩沖減震的作用,以保證內部的物品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在該袋體還可具有一朝向使用者背部的背負部,背負部上設置有用于背負的背帶以及腰部組件。
文檔編號A45F3/04GK202588712SQ20122020163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8日
發明者宋學剛, 宋薇 申請人:宋學剛, 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