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燙便攜杯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燙便攜杯組件,包括中空的第一杯體、第二杯體和濾蓋,第一杯體的內側設置有擋板,擋板上設置有濾蓋,濾蓋和第一杯體之間設置有開口,第一杯體的側壁的外側設置有手柄,第一杯體的底部的外側套有中空的第二杯體,第二杯體的側壁上設置有防燙墊。本裝置采用的易加工的鋁合金、鈦等金屬材料,在重量上可以控制到隨身便攜的程度。主體壺身可以用于手柄,增強了喝茶的操作性,而杯身上防燙設計的橡膠墊更加實用,本實用新型占地空間小、重量輕、易加工,完全可以做到隨身便攜。
【專利說明】防燙便攜杯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飲茶器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燙便攜杯組件。
【背景技術】
[0002]泡茶作為一種百姓生活基本方式,在我國尤其南方有著廣泛的基礎,目前的泡茶方式尤其是功夫茶的茶具較多,一套傳統的基本茶具數量和重量上都有不利于隨身攜帶的缺點,采用金屬材質的便攜泡茶杯也會有燙手等的實際使用缺點,而很多喜愛飲用功夫茶的人士經常會有出差和旅游的情況,無法做到將泡茶的茶具隨身攜帶。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燙便攜杯組件,用結實輕便的金屬材料替代現有傳統沉重的陶瓷材料,用防燙的手段解決了現有茶杯燙手的技術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燙便攜杯組件,包括中空的第一杯體、第二杯體和濾蓋,第一杯體的內側設置有擋板,擋板上設置有濾蓋,濾蓋和第一杯體之間設置有開口,第一杯體的側壁的外側設置有手柄,第一杯體的底部的外側套有中空的第二杯體,第二杯體的側壁上設置有防燙墊。
[0005]本實用新型的特點還在于,
[0006]手柄至少設置有2個。
[0007]濾蓋上設置有孔。
[0008]第一杯體和第二杯體采用鋁合金、鈦材料。
[0009]防燙墊采用橡膠制成。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由于采用的易加工的鋁合金、鈦等金屬材料,在重量上可以控制到隨身便攜的程度。主體壺身可以用于手柄,增強了喝茶的操作性,而杯身上防燙設計的橡膠墊更加實用,本實用新型占地空間小、重量輕、易加工,完全可以做到隨身便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防燙便攜杯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防燙便攜杯組件的第一杯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防燙便攜杯組件的濾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4是本實用新型防燙便攜杯組件的第二杯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濾蓋,2.第一杯體,3.手柄,4.第二杯體,5.防燙墊,6.擋板,7.孔,8.開□。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0018]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防燙便攜杯組件,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中空的第一杯體2、第二杯體4和濾蓋I,第一杯體2的內側設置有擋板6,擋板6上設置有濾蓋I,濾蓋I和第一杯體4之間設置有開口 8,方便放入茶葉和取出泡茶后的茶葉,第一杯體4的側壁的外側設置有手柄3,以防止燙傷,第一杯體4的底部的外側套有中空的第二杯體2,第二杯體2的側壁上設置有防燙墊5,其中,手柄3至少設置有2個。
[0019]如圖3所示,濾蓋I上設置有孔7。
[0020]如圖4所示,防燙墊5采用橡膠制成。
[0021]第一杯體2和第二杯體4采用鋁合金、鈦材料。
[0022]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為:使用時將第一杯體2從第二杯體4中取下,將茶葉通過濾蓋I的開合或者從開口 8倒入第二杯體4,然后通過加開水于第一杯體2內,然后將泡好的茶水通過慮茶蓋I的慮縫,倒入第二杯體4中,即可完整的使用;在飲用狀態的時候第一杯體2充滿了滾燙的茶水,倒入第二杯體4中,人們可以通過手捏住防燙墊5,即可飲用,避免燙手;在收納狀態的時候,第二杯體4套在第一杯體2里外面,節省空間,體現便攜的特點。
【權利要求】
1.一種防燙便攜杯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第一杯體(2)、第二杯體(4)和濾蓋(1),第一杯體(2)的內側設置有擋板(6 ),擋板(6 )上設置有濾蓋(I),濾蓋(I)和第一杯體(2)之間設置有開口(8),第一杯體(2)的側壁的外側設置有手柄(3),第一杯體(2)的底部的外側套有中空的第二杯體(4),第二杯體(4)的側壁上設置有防燙墊(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燙便攜杯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3)至少設置有2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燙便攜杯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濾蓋(I)上設置有孔(7)。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燙便攜杯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杯體(2)和第二杯體(4)采用鋁合金、鈦材料。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燙便攜杯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燙墊(5)采用橡膠制成。
【文檔編號】A45F3/18GK203676744SQ201320882859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7日
【發明者】白曉波, 欽松, 王毅 申請人: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