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訓練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水下康復訓練的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
背景技術:
步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功能活動之一。據統計,患有致殘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如腦卒中、脊髓損傷、外傷、格林-巴利等病后3年能恢復獨立行走50m的患者僅3%-10%。對許多因各種原因導致暫時不能行走的患者來說,恢復步行是他們的第一愿望,也是康復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減重步行訓練是針對下肢功能障礙,改善步行能力的一種新的康復治療技術。在國外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近十幾年來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也是近年來康復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市場上現有的減重裝置比較簡單,大多數都由單一的減重架與固定的懸掛裝置組成或通過手動及電機動力控制,根據患者病情需要減輕患者訓練中下肢或腰部總的承重量。減重支持系統組成:該系統由兩部分組成,即活動平板和部分減重裝置。活動平板:在減重支持系統中應用的活動平板具有如下特點運行速度和傾斜度在一定范圍內均可調節速度和傾斜度加在一起有多種組合,模擬在不同路面上行走設定了安全鎖,可隨時即停。部分減重裝置:本裝置由三部分構成,即固定框架、電動升降桿、吊兜部件。吊兜部件類似降落傘吊兜,上端通過固定帶固定在頭上方橫桿上,吊兜在骨盆、下腹部和腰部與身體接觸,其作用是提供支持和保護,允許軀干上部分及四肢活動。通過電力驅動,升降桿可上下滑動,借助吊兜將患者懸吊起來,身體被懸吊的重量可從升降桿上的液晶顯示板上讀出。固定框架主要提供支撐和穩定。
上述技術方式的主要缺陷與不足在于:在減重訓練中人體減重是通過吊兜部件上部的平行兩點借助升降桿可上下滑動,借助吊兜將患者懸吊起來,其缺點一是吊點重心在最上端,對于下肢功能障礙的患者需要控制軀干和腿部運動難度比較大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因為減重的目的是做行走訓練;其二,減重訓練中不能調整姿態和矯正不良的體位;其三,設備組成通常必須配備專用慢速跑臺占地面積大,較為笨重,成本高;其四,功能單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康復效果好、功能多、占地面積小的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包括水療池,水療池包括水療室和過渡室,水療室與過渡室之間設置有第二推拉門,水療室內底面上設置有氣泡板,氣泡板上開設有多個氣泡噴嘴,水療室側面置有沖擊噴頭和大阻力噴頭,水療池內壁四周設置有多個掛點,水療池還連接有循環泵組,循環泵組包括大阻力泵、過渡水泵、左沖擊泵、右沖擊泵、循環加熱泵和氣泡泵,大阻力泵通過管路連接大阻力噴頭和水療室底面、側面上設置的出水口,過渡水泵通過管路連接過渡室底面上設置的出水口和水療室底面上設置的出水口,左沖擊泵和右沖擊泵分別通過管路連接沖擊噴頭,循環加熱泵與水療室底面上設置的出水口相連通;氣泡泵通過管路與氣泡噴嘴相連通。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沖擊噴頭和大阻力噴頭安裝在側面板上,側面板安裝在水療室側壁上。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側面板為鋼化玻璃、有機玻璃或不銹鋼板。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水療室側壁上設置有夾板,夾板用于固定側面板,側面板通過螺絲安裝在夾板上,所述夾板外側涂有密封膠。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掛點為單獨掛鉤式結構固定在側壁上,或者呈網狀結構鋪設在內壁上。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大阻力噴頭設置在第二推拉門相對的一側,沖擊噴頭設置在水療室相對的兩個側壁上。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水療室內安裝有若干個高度可調的平衡桿。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平衡桿的材質為不銹鋼或ABS工程塑料。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循環加熱泵的管路上連接有加熱器和消毒過濾器。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其中所述過渡室上設置有第一推拉門。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包括水療池,水療池包括水療室和過渡室。本實用新型通過循環泵組和水療室內部的出水口、噴頭的設計,可以對水流方向、速度及控制水位、水溫,完成在水下原地行走訓練。水流方向的可以選擇性對患側肢體重點強化訓練,水流速度控制行走步幅及行走頻率,水位控制可以利用水的阻力或者浮力可以對患者進行選擇性訓練,水溫控制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緊張、痙攣,康復效果好,能夠實現的訓練功能也多。此外,本實用新型在水療室內壁上安裝的掛點可以配合懸吊系統,將彈力繩與患者身體連接,從而實現了懸吊和水療的復合訓練方式,可以完成對肢體牽拉、矯正異常姿勢,強化肌肉力量訓練、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及跪位、跪立位、站立平衡、減重行走等功能訓練。本實用新型采用了第二推拉門的無障礙設計,方便患者進出,且占地面積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中底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中水療室側壁的局部結構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包括水療池1,水療池1包括水療室4和過渡室6。水療室4與過渡室6之間設置有第二推拉門5,過渡室6上設置有第一推拉門5`。水療室4內底面上設置有氣泡板8,氣泡板8上開設有多個氣泡噴嘴7。水療室4側面置有沖擊噴頭11和分層排列的大阻力噴頭9,大阻力噴頭9選用萬向噴頭,可以隨意調整噴頭的朝向,適應不用方向受力的需求。沖擊噴頭11和大阻力噴頭9安裝在側面板3上,側面板3安裝在水療室4側壁上。側面板3可以選為有機玻璃、鋼化玻璃或不銹鋼板。如圖3所示,水療室4側壁上設置有夾板23,夾板23用于固定側面板3,側面板3通過螺絲24安裝在夾板23上。夾板23外側涂有密封膠22。水療室4內壁四周設置有多個掛點,用于固定彈力繩,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掛點既可以為單獨掛鉤式結構固定在側壁上,也可以呈網狀結構鋪設在內壁上。
如圖2所示,水療池1還連接有循環泵組,循環泵組包括大阻力泵14、過渡水泵15、左沖擊泵17、右沖擊泵16、循環加熱泵20和氣泡泵21。大阻力泵14通過管路連接大阻力噴頭9和水療室4底面、側面上設置的出水口10,大阻力噴頭9設置在第二推拉門5相對的一側,大阻力泵14用于提供患者運動時的阻力,使水在水療室4內實現可調水流強度、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可調水位的逆流形態,這樣就可以讓使用者在無跑步機的情況下完成原地行走的訓練;過渡水泵15通過管路連接過渡室6底面上設置的出水口10`和水療室4底面上設置的出水口10,過渡水泵15用于實現水在過渡室6和水療室4之間的轉移;左沖擊泵17和右沖擊泵16分別通過管路連接沖擊噴頭11,沖擊噴頭11設置在水療室4相對的兩個側壁上,左沖擊泵17和右沖擊泵16可以完成可調強度、水流沖擊的渦流浴;循環加熱泵20與加熱器18和消毒過濾器19連接,實現水溫的調節和水質的凈化,循環加熱泵20還與水療室4底面上設置的出水口10相連通;氣泡泵21通過管路與氣泡噴嘴7相連通,用于向水療室4內充入氣泡,完成強度可調的氣泡浴。
水療室4內還安裝有高度可調的平衡桿2,既可以作為扶手也可以作為保持動作方向的調節桿,平衡桿2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多組,既可以水面安裝也可以水下安裝,材質為不銹鋼或ABS工程塑料均可。
本實用新型無障礙逆流步行訓練系統采用無障礙設計,可以根據客戶要求設計產品,占用地面面積小使用效率高。本實用新型在池壁周邊上設有多個掛點,使用不同磅數的長度彈力繩,將手腕、腳踝、胸部、腰部固定帶上的掛環連接完成對肢體牽拉、矯正異常姿勢,強化肌肉力量訓練、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及跪位、跪立位、站立平衡、減重行走等功能訓練。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水流方向、速度及控制水位、水溫調節,完成在水下原地行走訓練。水流方向的可以選擇性對患側肢體重點強化訓練,水流速度控制行走步幅及行走頻率,水位控制可以利用水的阻力或者浮力可以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障礙部位選擇性訓練、水溫控制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緊張、痙攣。本實用新型設計是將原有的多種形態水療方法的集合重組(氣泡浴,渦流浴,步行浴,蝶形浴等)與陸地蜘蛛網訓練、懸吊訓練等方法有機結合創造為新的水療康復新概念,即利用了水療的物理特性又極大的豐富了水療康復訓練手段,即使是重癥癱瘓的患者也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加上矯正姿態的裝具進行水療訓練。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