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攜帶式水壺壺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攜帶式水壺的壺蓋,以便使用者吸飲水壺內飲料、并保障衛生安全。
習用的攜帶式水壺,包括一裝飲料的壺體,一水塞與一壺蓋,其中壺蓋除用作保護外,也被當作杯子使用。雖然只要打開水塞,將壺內的飲料倒在壺蓋內即可飲用,但是由于多數使用攜帶式水壺者都是在戶外活動中,例如郊游、上學、運動或在戶外工作時為解渴而攜帶者。因此,有很多時候使用者都是在戶外沒有適當放置水壺的場所飲用水壺中的飲料,使用者在如此情況下,打開壺蓋、水塞后,需要一手拿壺體將飲料倒到另一手拿著的壺蓋內,而水塞則可能放在一旁較干凈的地方或由其中一只拿著壺體或壺蓋的手同時拿著水塞,因此,水塞很容易被污染,而且使用者容易將飲料傾倒。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便于使用者吸飲水壺內飲料的攜帶式水壺的壺蓋,并保障其衛生安全者。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有一壺蓋基座、一活動蓋、壺蓋基座上設有管座,管座下面套接一導水管,管座上面套接有吸管,壺蓋基座上設有氣孔或者氣管,活動蓋螺接或者隅合或者樞接于壺蓋基座上。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是顯著的,由于本實用新型中吸管在不使用時,始終位于由活動蓋和壺蓋基座所構成的腔內,可有效地保護其衛生,另外該吸管是由活動蓋的旋轉或者上下啟閉的方式伸出或者縮入活動蓋內外,因此不僅保障其衛生而且使用方便;在吸管伸出縮入的同時,能有效地啟閉氣孔,即方便使用者能順暢吸吹壺內飲料,又能在不使用狀態下,即使壺體傾倒,壺內液體也不會沿吸管流出。
附圖圖面說明如下
圖1是實施例一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上面透視圖。
圖3是實施例一的另一上面透視圖。
圖4是實施例二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實施例二的上面透視圖。
圖6是實施例二的另一上面透視圖。
圖7是實施例二的縱向剖面圖。
圖8是實施例二的另一縱向剖面圖。
圖9是實施例三的立體分解圖。
圖10是實施例三的縱向剖面圖。
圖11是實施例三的另一縱向剖面圖。
下面結合實施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如
圖1所示,攜帶式水壺的壺蓋1包括有活動蓋10與壺蓋基座20,活動蓋10的表面設有一開口11,活動蓋10內設有一呈扁形的弧面凸塊12與一引導塊13,活動蓋10內面周緣設有螺紋14;壺蓋基座20與活動蓋10的開口11相對應處設有一管座21,管座21上設有一膠管212,膠管212上設一吸管213,壺蓋基座20與活動蓋10的凸塊12相對應處設有一氣孔22,氣孔22附近設一擋塊23,壺蓋基座20側緣設有螺紋24;活動蓋10的螺紋14與壺蓋基座20的螺紋24相互對應,可相互螺合;壺蓋基座20下面周緣設一迫緊墊圈25,壺蓋基座20下緣設有內螺紋26;如
圖1所示,利用壺蓋基座20下緣內螺紋26適可與壺體30上緣的螺紋31相互螺合,只要將活動蓋10螺合于壺蓋基座20上即完成壺蓋1的組合。
圖2和圖3示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由圖2可以看出,此時活動蓋10的開口11恰好位于壺蓋基座20的擋塊23的上緣呈閉合狀態,而吸管213受膠管212的彈力作用在壺蓋1內呈上揚狀并受引導塊13側壓而位于活動蓋10的開口11回轉行程中,而活動蓋10的凸塊12恰好位于壺蓋基座20的氣孔22上封閉住氣孔22,使壺體30內的飲料不會從氣孔22流出,而達到衛生安全封閉吸管213的功效;使用者欲使用壺體30內的飲料時,如圖3所示,只要旋轉活動蓋10,設于壺蓋基座20的管座上的吸管213由于活動蓋10的旋轉,而使活動蓋10的開口11觸及吸管213,借膠管212的彈張力,使吸管213伸出活動蓋10的開口11外,以供使用者吸飲壺體30內的飲料,此時活動蓋10內的凸塊12已隨活動蓋10的旋轉而位移脫離壺蓋基座20的氣孔22,使壺體30內呈未封閉狀,使用者可利用伸出活動蓋10之開口11外的吸管213,輕易吸飲壺體30內的飲料;當使用者不飲用壺體30內的飲料時,應以反方向旋緊活動蓋10,如圖2所示,吸管213即隨活動蓋10的旋轉并受導引塊13的側壓而縮入活動蓋10的開口11內,活動蓋10內緣凸塊12亦隨活動蓋10的旋轉位移至壺蓋基座20的氣孔22上緣,并封閉住氣孔22,使壺體30與活動蓋10間僅留有吸管213的通道,壺體30內呈封閉狀,當壺體30傾倒,壺休30內的飲料注入吸管213時,因壺體30內呈封閉狀態的低壓作用,而不慮繼續向外流出,可使活動蓋10內緣保持干凈衛生;此時,活動蓋10的開口11亦位移于壺蓋基座20的擋塊23上緣,隔絕活動蓋10內外,避免異物進入活動蓋10內污染吸管213,更進一步保障其衛生安全。
實施例二如圖4~8所示,攜帶式水壺的壺蓋4,包括有活動蓋40與壺蓋基座50,活動蓋40的表面設有開口41,開口41的內緣左右側分別設一撥扳42、43,活動蓋下緣內側設有多個凸緣44;壺蓋基座50底緣內側設有與壺體60外緣螺紋61對應的內螺紋501,壺蓋基座50外緣設有一環槽502,環槽502周緣設有多數切緣5021。壺蓋基座50下面設有一迫緊墊圈503,壺蓋基座50上設一管座51與一擋板52,管座51下面設一導水管511,管座51上伸出一通道512,通管一側邊設有一氣孔513,管座51上面外緣設有螺紋514,螺紋514下緣設有一墊圈515,管座51上螺設一懸臂式吸管53,懸臂式吸管53,包括一帽蓋531與一吸管532,帽蓋531內設一軟質環墊5311,環墊5311中央設一圓形透孔5312,該圓形透孔5312之內徑約等于管座51的通管512的外徑,并便于相互緊密套合。如圖7、8所示,帽蓋531一側設有一通孔5313,帽蓋531連設一向外延伸的吸管532,帽蓋531內緣設有內螺紋5314,帽蓋531的內螺紋5314可以與管座51的外螺紋514相互螺合,并利用帽蓋531內的環墊5311啟閉管座51上的氣孔513,當螺設于管座51上的懸臂式吸管53的吸管532,轉至擋板52側邊時,帽蓋531內的環墊5311可封閉管座51上的氣孔513,懸臂式吸管53旋轉而使吸管532偏離擋板52時,帽蓋531內的環墊5311則自管座51上氣孔513向上位移,使氣孔513開啟可以通入空氣。
利用活動蓋40下緣內側所設的多數凸緣44對應壺蓋基座50外緣的環槽502周緣所設的多數切緣5021,輕壓并略微旋轉活動蓋40,可以使活動蓋40的多數凸緣44輕易扣入壺蓋基座50的環槽502內,形成活動蓋隅合于壺蓋基座50,使二者可以相對自由旋轉;活動蓋40的開口41內緣二側撥片42、43則隨活動蓋40對壺蓋基座50旋轉而迫使設于管座51上的懸臂式吸管53隨之左右旋轉,使吸管532隨活動蓋40的轉動伸出或者縮入活動蓋40的開口41;如圖6、圖8所示,當懸臂式吸管53的吸管532,伸出活動蓋40的開口41時,帽蓋531內之環墊5311自管座51上氣孔513向上位移,使氣孔513開啟可以通入空氣,此時空氣至帽蓋531側壁透孔5312進入環墊5311下面的環狀腔體并由氣孔513進入壺內60內液體上表面,使用者則可由吸管532,輕松吸飲壺體60內的飲料;如圖5、7所示,當懸臂式吸管53的吸管532隨活動蓋40旋轉而至活動蓋40的開口41外縮入活動蓋40內,活動蓋40繼續旋轉至開口41位于壺蓋基座50的擋板52外緣時,懸臂式吸管53受活動蓋40的撥片43壓迫亦相對管座51向下旋轉,使帽蓋531內的環墊5311緊封閉住管座51上氣孔513,所以即使壺體60傾倒時,其內容的飲料不慮循懸臂式吸管531流出。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均是利用活動蓋對壺蓋基座的旋轉而使設于壺蓋基座上的吸管得以自活動蓋的開口伸出或者縮入,并隨之啟閉設于壺蓋基座上的氣孔,以便利于使用者吸飲壺體內飲料,并保障活動蓋內吸管衛生安全,兩實施例僅結構略有不同,但原理完全相同。
實施例三如圖9~11所示,攜帶式水壺壺蓋7包括有活動蓋70和壺蓋基座80,表面呈圓弧狀的活動蓋70系對應表面呈半圓型的壺蓋基座80而設計,活動蓋70的下面中央偏后段兩側如圖9所示,設有二片向下延伸呈倒三角狀的延伸部71、72,二延伸部71、72,分別設一對應孔711、721,兩延伸部外側分別設有兩向下延伸而形成凸耳73、74,二凸耳73、74外側分別向外伸出一凸軸731、741,活動蓋70的前緣略呈弧型,并形成一唇部75,在唇部75內緣兩側分別形成一鉤部751、752。
表面呈半圓型的壺蓋基座80下面內緣設有多數螺紋與壺體90上的螺紋91相對應,壺蓋基座80下面設一迫緊圈92、壺蓋基座80上部設有一凹部81,凹部81與活動蓋70對應可容納活動蓋70,凹部81二側內緣分別設一對應弧型架811、812,活動蓋70可扣合于其上面,二弧型架811、812內緣的間距約等于或略大于活動蓋70兩延伸部71、72外緣的間距,便于活動蓋70的兩延伸部71、72于壺蓋基座80的凹部81的兩弧型架811、812內緣上下自由活動;二弧型架811、812的前緣分別形成一凸扣811a、812a,二凸扣811a、812a與活動蓋70唇部75內緣的兩鉤部751、752相對應,可以相互扣合;二弧型架811、812后部接近凹部81后緣的兩側面分別設一對應孔813、814,在凹部81兩對應孔813和814之間設有一管座815,管座815下端設一導水管815a、管座815上端設一撓性吸管815b,吸管815b前端連設一凸型吸嘴816,吸嘴816兩側向后分別形成一對應延伸部8161、8162,二延伸部8161和8162外側分別凸設一凸軸8161a、8162a。凹部81的前緣817略呈平直狀。
如圖9、10所示,當活動蓋70閉合于壺蓋基座80之凹部81內緣時,其呈弧型之唇部75略突出于凹部81呈平直狀的前緣817,便于使用者將活動蓋70掀起,管座815前側設有一貫穿凹部81底面的氣管818;將分別設于活動蓋70之兩凸耳73、74外側的凸軸731、741扣入壺蓋基座80凹部81上的兩對應孔813、814將兩者樞接,使活動蓋70得以借兩凸軸731、741閉合于壺蓋基座80之凹部81內緣,亦可以如
圖11所示自凹部81呈掀背掀起。
將連設于壺蓋基座80的人815上端吸管815b前端吸嘴816的兩延伸部8161、8162上的凸軸8161a和8162a分別隅合于活動蓋70的延伸部71、72上所設兩對應孔711、721,如
圖11所示,活動蓋70自凹部81掀起,隅合于活動蓋70的吸嘴816即隨活動蓋70的兩延伸部71、72上移,并受吸管815b的彈張力的作用而自壺蓋基座80的前緣817伸出,吸管815b自氣管818上緣向上位移,而使氣管818呈開發狀,使用者可以利用吸嘴816輕易吸飲壺體90內的飲料。
如
圖10所示,活動蓋70閉合于壺蓋基座80的凹部81的內緣,吸管815b下緣復緊密封住氣管818,使傾倒的壺體90內的飲料不能自吸管815b流出,此實施例是以掀起活動蓋70引導吸嘴816至活動蓋70與壺蓋基座80的凹部81間形成的缺口伸出,以供使用者吸飲90內的飲料;并利用下壓活動蓋70使其閉合于壺蓋基座80的凹部81內緣,并迫使吸嘴816自活動蓋70與壺蓋基座80的凹部81間的缺口外縮入活動蓋70下面的壺蓋基座80內,并因此迫使吸管815b彎曲,而緊緊壓住氣管818使呈閉合狀,即保障吸嘴816衛生安全,在活動蓋70閉合于壺蓋基座80之凹部81內緣時,又不慮壺體90內的飲料經吸管815b及吸嘴816流出。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一、二是以旋轉其活動蓋以吸導吸管自活動蓋的開口伸出或者縮入,而實施例三是以向上掀起活動蓋或向下壓活動蓋以引導連設于吸管的吸嘴自活動蓋與壺蓋基座的凹部間的缺口伸出或者縮入,此實施例中吸嘴屬于吸管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工作原理均為移動活動蓋以啟閉水壺的氣孔或者氣管,并引導吸管伸出或者縮又活動蓋內外,即方便使用者吸飲壺內飲料,并便于壺蓋的閉合,以達到使用方便、衛生、安全的目的。
以上所舉者為本實用新型部分具體實施例,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
權利要求1.一種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壺蓋基座、一活動蓋、壺蓋基座上設有管座,管座下面套接一導水管,管座上面套接有吸管,壺蓋基座上設有氣孔或者氣管,活動蓋螺接或者隅合或者樞接于壺蓋基座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蓋表面可設有與壺蓋基座上管座相對應的開口,其內部設有一呈扁形的弧面凸塊與一引導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壺蓋基座上管座與吸管之間可設有一段膠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蓋內緣帶有螺紋,壺蓋基座側緣設有可與之螺合的外螺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蓋上可設有一開口,該開口的內緣左右側分別設有一撥板,其下緣內側設有多個凸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壺蓋基座外緣設有一環槽,活動蓋隅合于該環槽之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座外緣設有螺紋,其上螺設有一由帽蓋和與之垂直聯通的吸管所構成的懸臂式吸管,其帽蓋內設有一環墊,氣孔設于管座一側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動蓋可呈圓弧狀,其后端樞接于表面呈半球狀的壺蓋基座的凹部,其中央偏后端兩側設有兩片延伸部,該延伸部上設有凸耳。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座上可設有一撓性吸管,該吸管前端設有一凸型吸嘴,該吸嘴樞接于活動蓋上兩片延伸部的凸耳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座上可設有氣管。
專利摘要一種攜帶式水壺壺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壺蓋基座、一活動蓋、壺蓋基座上設有管座,管座下面套接一導水管,管座上面套接有吸管,壺蓋基座上設有氣孔或者氣管,活動蓋螺接或者套接或者樞接于壺蓋基座上。本實用新型是以旋轉或者上下啟閉活動蓋的方式引導吸管伸出或者縮入活動蓋內外,并啟閉氣孔或者氣管,以便使用者吸飲水壺內飲料,并保障衛生安全。
文檔編號A45F3/00GK2136610SQ9223423
公開日1993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1992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1992年10月10日
發明者吳靜秋 申請人:吳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