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木芯密度復合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由木芯板、密度板合成的用于裝飾裝璜的復合板。
背景技術:
由于木材的短缺,實木價格比較昂貴,木材的替代品越來越多地充盈著市場,細木工板、密度板、實木貼面、三聚氰胺板等,每種板都存在著自身的優缺點,單獨使用某一種板很難達到裝飾裝璜的要求,在裝修過程中進行現場粘貼復合,其質量也很難保證。于是有人開始研究利用工廠化生產復合板,以其達到取代實木的目的。專利號為ZL02211555.2、名稱為“木芯三聚氰胺裝飾板”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復合板材,這種復合板材在某一裝修領域是可行的、無可挑剔的,但從整個裝飾裝璜的角度去審視,它存在以下缺點該細木工板的材料采用標準的松木板塊拼成,材料雖好,但成本較高;多加了兩層涂膠板,增加了復合板的厚度和重量,也提高了板材的價格,增加了裝修費用裝飾板的兩側表面都膠接了三聚氰胺板,降低了復合板的檔次,使其裝飾裝璜的范圍縮小,減小了市場份額。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木芯密度復合板,它具有板材平整度好,再加工性能優良,裝飾裝璜適應范圍廣,成本低,裝飾效果好的特點。本實用新型包含木芯層1、上層密度板2、下層密度板3、實木覆面層4,上層密度板2與下層密度板3之間粘固有木芯層1,實木覆面層4粘固于上層密度板2的上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木芯層1是楊、椴木無縫隙拼接板層;所述的上層密度板2和下層密度板3是中密度板層。本實用新型的復合板板材表面裝飾效果好,且硬度遠高于一般木質貼面裝飾板,該復合板含水率低,平整度好,形態穩定,受環境條件的影響程度低,復合板的平均密度與闊葉硬木十分接近,復合板再加工性能優良,既能適應現代化的家具制作,又能方便地采用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其榫接及握釘等性能等同于實木,復合板的綜合效果完全可與集成板材、拼接板材媲美,成本只有集成板材或拼接板材的60%,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性,該復合板的膠合強度≥0.8MPa,符合國家二類板技術標準,甲醛釋放量≤1.5mg/L,達到國家有關環保標準的E1級水平,可以用于居室的裝飾裝璜。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具體實施方式
二、三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見圖1)本實施方式由楊、椴木無縫隙拼接板木芯層1、上層中密度板2、下層中密度板3、實木覆面層4組成,楊、椴木無縫隙拼接板木芯層1的兩面粘固有上層中密度板2與下層中密度板3,上層中密度板2的上面粘固有實木覆面層4。
具體實施方式
二(見圖2)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不同點在于,在下層中密度板3的下面又粘固有一層裝飾面層5,所述的裝飾面層5是天然木皮覆面、木紋浸漆紙覆面、三聚氰胺膜或三氧化二鋁膜面層。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增加的裝飾面層進一步提高了復合板的裝飾性和實用性,使復合板兼有阻燃和防潮的功能,同時提高了復合板的強度。
具體實施方式
三(見圖2)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不同點在于,楊、椴木無縫隙拼接板木芯層1的接縫是指接形6。其它組成和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接縫采用指接形能進一步提高拼接板之間的接合強度,減少形變。
權利要求1.木芯密度復合板,它包含木芯層(1)、上層密度板(2)、下層密度板(3)、實木覆面層(4),其特征在于上層密度板(2)與下層密度板(3)之間粘固有木芯層(1),實木覆面層(4)粘固于上層密度板(2)的上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芯密度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芯層(1)是楊、椴木無縫隙拼接板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芯密度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層密度板(2)和下層密度板(3)是中密度板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芯密度復合板,其特征在于在下層中密度板(3)的下面又粘固有一層裝飾面層(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木芯密度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裝飾面層(5)是天然木皮覆面、木紋浸漆紙覆面、三聚氰胺膜或三氧化二鋁膜面層。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木芯密度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楊、椴木無縫隙拼接板木芯層(1)的接縫是指接形(6)。
專利摘要木芯密度復合板,它涉及一種由木芯板、密度板合成的用于裝飾裝璜的復合板。本實用新型包含木芯層(1)、上層密度板(2)、下層密度板(3)、實木覆面層(4),上層密度板(2)與下層密度板(3)之間粘固有木芯層(1),實木覆面層(4)粘固于上層密度板(2)的上面。本實用新型的復合板板材表面裝飾效果好,且硬度遠高于一般木質貼面裝飾板,該復合板含水率低,平整度好,形態穩定,受環境條件的影響程度低,復合板的平均密度與闊葉硬木十分接近,復合板再加工性能優良,既能適應現代化的家具制作,又能方便地采用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其榫接及握釘等性能等同于實木。
文檔編號B27D1/04GK2659652SQ20032011174
公開日2004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9日
發明者吳健 申請人: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