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木工機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往復鋸工作臺寬度為800mm左右,中間臺面懸空尺寸較大,在加工裝配時鋸口部位易產生變形,影響板料加工精度,同時也加大了兩直線導軌橫向間距,使臺車滾輪間距加大,臺車整體體積、重量增大,浪費了材料,增加了機床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工作臺體積小、重量輕、節省材料、節約成本、提高鋸切質量的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設有鋸工作臺,鋸工作臺下方設有臺車,臺車兩側分別設有導軌安裝座,其特征在于鋸工作臺下底面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框架,支撐框架下端與導軌安裝座固定連接,使兩直線導軌的水平跨距大幅減小,減小了工作臺及臺車橫向框架尺寸,改善了工作臺及臺車的整體剛度和強度,鋸口兩側的鋸工作臺下底面設有托板,托板經支板與支撐框架固定連接,以防止鋸口處機床工作過程中臺面的變形,并且鋸切時不會產生振動、爬行,從而保證了板料的鋸割精度,達到運行平穩的作用。本發明由于采用上述結構,大幅降低了鋸口處因強度減弱造成臺面加工及機床工作過程中臺面的變形,影響板材鋸切精度。具有結構合理、工作臺體積小、重量輕、節省材料、節約成本、提高鋸切質量等優點。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附圖標記鋸工作臺1、支撐框架2、直線導軌3、導軌安裝座4、橫梁壓板5、板料6、 臺車7、托板8、支板9。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如附圖所示,一種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設有鋸工作臺1,鋸工作臺1下方設有臺車7,臺車7兩側分別設有導軌安裝座4,其特征在于鋸工作臺1下底面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框架2下端與固定連接,使兩的水平跨距大幅減小,減小了臺車7橫向框架尺寸,改善了臺車7的整體剛度和強度,鋸口兩側的鋸工作臺1下底面設有托板8,托板8經支板9與支撐框架2固定連接,以防止鋸口處機床工作過程中臺面的變形,并且鋸切時不會產生振動、爬行,從而保證了板料6的鋸割精度,達到運行平穩的作用。該結構鋸工作臺1采用方管2、鋼板1焊接,整體時效處理后加工制成。工作臺采用短跨距設計,臺面采用22*560*5100mm鋼板,下面支撐框架2采用100*200*5090mm矩形
方管四周焊接,方管下面焊接有安裝導軌3的導軌安裝座4,鋸工作臺1面焊接前,先將鋸口下料割開,然后與支撐框架2、導軌安裝座4焊合后進行時效處理,處理后進行臺面、鋸口、 導軌安裝位置加工,鋸口位置距離工作臺一邊300多毫米,距離另一邊200多毫米,臺面下部空間采用懸空布置,以便臺車7通行。鋸料時板料6放置在鋸工作臺1臺面上,上垂直壓緊,臺面短跨距設計大幅降低了鋸口處因強度減弱造成臺面加工及機床工作過程中臺面的變形,從而保證了板料的鋸割精度。兩直線導軌3的水平跨距也被大幅減小,這樣就改善了臺車7的結構,減小了臺車7橫向框架尺寸,從而增加了臺車7的整體剛度和強度,使其運行更加平穩,鋸切時不會產生振動、爬行,同時,也保證了鋸切質量。
本發明由于采用上述結構,大幅降低了鋸口處因強度減弱造成臺面加工及機床工作過程中臺面的變形,又降低了機床加工、裝配的難度,具有結構合理、工作臺體積小、重量輕、節省材料、節約成本、提高鋸切質量等優點。
權利要求
1. 一種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設有鋸工作臺,鋸工作臺下方設有臺車,臺車兩側分別設有導軌安裝座,其特征在于鋸工作臺下底面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框架,支撐框架下端與導軌安裝座固定連接,鋸口兩側的鋸工作臺下底面設有托板,托板經支板與支撐框架固定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木工機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短跨距往復鋸工作臺結構,設有鋸工作臺,鋸工作臺下方設有臺車,臺車兩側分別設有導軌安裝座,其特征在于鋸工作臺下底面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框架,支撐框架下端與導軌安裝座固定連接,使兩直線導軌的水平跨距大幅減小,減小了工作臺及臺車橫向框架尺寸,改善了工作臺及臺車的整體剛度、強度及加工精度,鋸口兩側的鋸工作臺下底面設有托板,托板經支板與支撐框架固定連接,本發明由于采用上述結構,大幅降低了鋸口處因強度減弱造成臺面加工及機床工作過程中臺面的變形,從而影響板材的鋸切精度。其具有結構合理、工作臺體積小、重量輕、節省材料、節約成本、提高鋸切質量等優點。
文檔編號B27B11/00GK102554970SQ20121000449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9日
發明者張淑濤, 江萬里 申請人:山東工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