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木工機械中的封邊設備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
背景技術:
板式家具生產及木制品廠家對于復合板的側面進行封邊,原來大多采用傳統的手工封邊作業方式,傳統的手工封邊整個工序需要至少兩人拉邊,至少兩人封邊,既花費人力,生產效率又低,并且由于手工作業,產品質量受人員不穩定、操作方法不熟練等人為的因素影響較大,產品質量不穩定而難以得到保證。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自動封邊機,但是這種封邊機只進行單面封邊,且需要工人進行上下料,在人工上料時需要具有資深經驗的工人對上料的板材進行位置調整,才能與封邊機的封邊位置適應,工人上下料容易造成工作的停頓,工作不穩定問題,無法解決人力成本高、產品質量不穩定、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有一種雙端自動封邊機是對板材的左右兩側同時進行封邊,這種封邊機其兩端的封邊很難實現同步,調節困難,難以保證質量穩定。因此,有必要為市場提供一種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以突破現有單面封邊機工作效率低、而雙端自動封邊機同時封邊存在同步運行困難的弊端,以降低生產成本以及質量不穩定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實現自動上下料、單獨左右封邊、自動傳輸及板材的擺正,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一種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包括一第一封邊裝置,該第一封邊裝置包括第一封邊機架、位于第一封機架前端的上料口、于上料口后方的微調機構以及第一封邊機構,其中微調機構具有將板材斜向傳輸貼合于該第一封邊機構的微調輪,該微調輪由外向第一封邊機構的內側傾斜;一第二封邊裝置,該第二封邊裝置包括第二封邊機架、位于第二封邊機架上的第二封邊機構、微調機構以及后端的下料口,其中微調機構具有將板材斜向傳輸貼合于該第二封邊機構的微調輪,該微調輪由外向第二封邊機構的內側傾斜;一自動上料裝置,位于第一封邊裝置的前側,包括上料機架、安裝于上料機架的上料升降臺、上料靠緊輸送機構、以及可被板材觸動而控制上料升降臺和上料靠緊輸送機構自啟動的上料觸動開關,該上料升降臺位于上料口前側,該上料觸動開關位于上料升降臺上方,該上料靠緊輸送機構包括可相對運動以夾緊上料升降臺的板材進行傳輸的第一上料皮帶組和第二上料皮帶組,該第一上料皮帶組和第二上料皮帶組分別位于上料口左右兩側;一自動下料裝置,位于第二封邊裝置的后側,包括下料機架、安裝于下料機架的下料靠緊輸送機構、下料升降臺、對齊定位機構、受傳輸板材觸碰而控制對齊定位機構自啟動的下料觸動開關、以及受傳輸板材遮擋而控制下料升降臺自動下降并驅使下料靠緊輸送機構和對齊定位機構自動復位的光電開關,該下料靠緊輸送機構包括可相對運動以壓在板材表面對其進行傳輸的第一下料皮帶組和第二下料皮帶組,該第一下料皮帶組和第二下料皮帶組分別位于下料口的左右兩側,該下料觸動開關位于下料口位置,該光電開關朝向下料升降臺,該對齊定位機構包括可相對運動以夾住板材的兩側帶動板材向后移動并反向回退的第三下料皮帶組與第四下料皮帶組,該第三下料皮帶組和第四下料皮帶組分別位于下料升降臺左右兩側;—傳送裝置,包括直線傳輸機構和斜向傳輸機構,該直線傳輸機構包括有直線傳輸機架以及安裝于直線傳輸機架上的多個水平滾筒,該直線傳輸機架的頂部具有至少兩條平行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橫梁,各個水平滾筒排布的方向與第一橫梁垂直,且各個水平滾筒由電機驅動帶動板材直線傳輸;該斜向傳輸機構包括斜向傳輸機架以及安裝于斜向傳輸機架上的多個斜向滾筒,該斜向傳輸機架的頂部具有至少兩條平行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橫梁,該第二橫梁連接于前述第一橫梁的后方,各個斜向滾筒排布的方向與第二橫梁成銳角,且各個斜向滾筒由電機驅動而帶動板材斜向傳輸。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其主要是由于生產線包括自動上料裝置、第一封邊裝置、傳送裝置、第二封邊裝置以及自動下料裝置,可以實現板材的自動上料、自動封邊、自動傳輸、自動下料以及下料后的自動擺正一系列動作,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大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以及降低生產成本。其中,第一,本自動上料裝置主要是由上料升降臺、上料觸動開關、上料靠緊輸送機構組合而成,上料升降臺每上升一個板厚的高度,使最頂部的那一片板材觸碰到上料觸動開關時,即可自動啟動上料靠緊輸送機構動作,實現上料的自動化,有效減少工作人員的勞力,使用簡單,操作容易,利于縮短新技術人員的上崗培訓時間;另外,該上料靠緊輸送機構的第一上料皮帶組和第二上料皮帶組是從左右兩側夾住板材的兩側邊,有利于使板材傳送時保持整齊,且能在規定的路徑內輸送至上料口。二、板材是分別用第一封邊裝置和第二封邊裝置分別單獨進行左側和右側的封邊,有利于保證封邊質量,不會出現卡死或封邊過于蓬松的現象,并且第一封邊裝置和第二封邊裝置上均設置有微調機構,能夠使板材由外向內側傳導,從而當板材進入到封邊機構時,其板材的側緣可以緊密貼近封邊機構的靠擋,保證進料位置準確,以確保封邊的嚴密性,提聞廣品品質。三、傳送裝置由直線傳輸機構和斜向傳輸機構組成,由于斜向傳輸機構可以將板材偏向右側輸送,進一步為板材的右側緣與第二封邊裝置的封邊機構貼合提供條件。四、通過增加自動下料裝置,實現了自動下料功能,與采用人工下料相比,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有,通過對齊定位機構可對板材進行非常準確的定位,其定位精度和效率都較人工手動定位大有提高;再者,該對齊定位機構是由板材碰觸觸動開關而啟動,且升降臺是由板材擋住光電開關而啟動,實現自動化控制,其動作連貫,無需人工操作,進一步節省人力成本。[0019]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自動上料裝置的立體放大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自動上料裝置的另一視角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靠緊輸送機構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第二皮帶組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第二皮帶組的滑動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第一封邊裝置的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第一封邊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圖9是圖8的俯視圖;圖10是圖1中自動上料裝置與第一封邊裝置連接處的放大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傳送裝置的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斜向傳輸機構的整體示意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 之實施例中斜向傳輸機構的局部示意圖;圖14是圖13的俯視圖;圖15是圖1中第一封邊裝置與傳送裝置連接處的放大示意圖;圖16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第二封邊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圖17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自動下料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18是本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自動下料裝置的另一視角圖;圖19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靠緊輸送機構和對齊定位機構的立體圖;圖20圖19另一視角圖;圖2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中右邊裝置與自動下料裝置連接處的放大示意圖。附圖標識說明:10、自動上料裝置11、上料機架111、后側板112、左側板I2、上料升降臺I21、滾筒13、上料靠緊輸送機構131、第一上料皮帶組1311、驅動電機132、第二上料皮帶組1321、驅動電機1322、推移電機1323、安裝座1324、滾動輪組1325、固定座14、上料觸動開關15、導向滑軌151、滑槽152、刻度16、電源箱20、第一封邊裝置21、傳輸臺211、齒輪22、微調機構221、安裝架222、驅動電機[0055]223、拉起機構224、微調輪2241、內層微調輪2242、外層微調輪23、第一封邊機架24、上料口。30、傳送裝置31、直線傳輸機構311、直線傳輸機架312、水平滾筒313、第一橫梁314、電機32、斜向傳輸機構321、斜向傳輸機架322、斜向滾筒3221、長滾筒3222、短滾筒323、第二橫梁3231、左橫梁3232、右橫梁324、電機325、第一皮帶326、傳動軸327、第二皮帶40、第二封邊裝置41、微調機構411、微調輪42、下料口43、第二封邊機架`50、自動下料裝置51、下料機架511、底架512、前側板513、右側板52、下料升降臺522、滾筒53、下料靠緊輸送機構531、第一下料皮帶組532、第二下料皮帶組533、驅動電機54、下料觸動開關55、光電開關56、導向組件561、固定座562、導向滑軌563、滑座564、連接桿57、對齊定位機構571、第三皮帶組572、第四壓輪組573、驅動電機574、滾輪58、下料電源箱。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自動上料裝置10、第一封邊裝置20、傳送裝置30、第二封邊裝置40及自動下料裝置50,該第一封邊裝置20前側具有上料口 24,該第二封邊裝置40后側具有下料口 42,該自動上料裝置10位于上料口 24前方,自動下料裝置50位于下料口 42后方,傳送裝置30位于第一封邊裝置20和第二封邊裝置40之間,形成一條自動化對板材進行封邊加工的流水線。首先,文中所提到的前、后、左、右方向以圖1所指的方向為準。其中,如圖2所示,該自動上料裝置10包括上料機架11、上料升降臺12、上料靠緊輸送機構13、上料觸動開關14和導向滑軌15。如圖3所示,該上料機架11的外側安裝有上料電源箱16,由上料電源箱16為上料升降臺12及上料靠緊輸送機構13的各個電機提供電力。所述上料升降臺12安裝在上料機架11上,該上料升降臺12由液壓驅動進行上升或下降動作,其中,該上料升降臺12頂部由多個滾筒121鋪成臺面,可以減少與板材輸送過程的摩擦力,利于上料。該導向滑軌15安裝在上料機架11之后側板111對應上料口 24的位置,如圖4所示,導向滑軌15上表面具有凹形的滑槽151,且滑槽151的側旁從左到右設有刻度152,可以輕松地測出板材的板寬,同時也可以測出下述第二上料皮帶組132滑動的距離。如圖2所示,該上料觸動開關14位于上料升降臺12的上方,其受上料升降臺12最頂部的板材觸碰后可以自動啟動上料靠緊輸送機構13,以將板材夾緊后送至上料口 24。該上料靠緊輸送機構13位于上料升降臺12對應上料口 24的位置,其包括第一上料皮帶組131和第二上料皮帶組132,該第一上料皮帶組131和第二上料皮帶組132分別側立式安裝,其中如圖4所示,第一皮帶組131固定于上料機架11的左側板112上對應上料口 24的左側,且該第一上料皮帶組131的驅動電機1311也固定安裝于上料機架11,由驅動電機1311帶動第一上料皮帶組131轉動,而第二上料皮帶組132可相對第一上料皮帶組131沿導向滑軌15移動,其對應位于上料口 24的右側。本實施例中,該第二上料皮帶組132配有驅動電機1321和推移電機1322,該驅動電機1321用于驅動第二上料皮帶組132自轉,該推移電機1322用于驅動第二上料皮帶組132連同第二上料皮帶組132的安裝座1323整體沿導向滑軌15移動。并且如圖5和圖6所示,針對這種移動方式,于第二上料皮帶組132的安裝座1323底部設有滾動輪組1324,能減小移動時的阻力,確保能夠迅速反應以移動所需的距離;另外,見圖2或圖10,針對該推移電機1322,于上料機架11的后側板111還設有一固定座1325,前述導向滑軌15穿過該固定座1325,推移電機1322鎖定在固定座1325上,由推移電機1322的驅動軸轉動而帶動第二上料皮帶組132及其安裝座1323整體沿導向滑軌15移動。如圖7所示,所述第一封邊裝置20用于對板材的左側單獨封邊,從而不同于傳統雙側同時封邊的加工方式,單側封邊更能保證產品封邊的嚴密性。該第一封邊裝置20包括第一封邊機架23以及安裝于該第一封邊機架23上的微調機構22、第一封邊機構(圖未不)、傳輸臺21。其第一封邊機構可以是現有的或未知的各種方式,在此不細述。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封邊裝置20的頭端和末端均設有傳輸臺21,該傳輸臺21表面設有多個齒輪211,用于將上料口 24的板材進行直線輸送。尤其重要的是,微調機構22位于該傳輸臺21的上方,結合圖8和圖9來看,該微調機構22整體由外側向封邊機構的內側傾斜,用于將板材的左側邊緣緊貼靠擋地導向第一封邊機構,利于封邊的順利進行。具體而言,該微調機構22包括安裝架221、驅動電機222、拉起機構223和多個微調輪224,各個微調輪224分內外兩層設于安裝架221上,本實施例中,微調輪224的數量有五個,其中內層微調輪2241分布有三個,外層微調輪2242分布有兩個,各外層微調輪2242貼于內層微調輪2241表面,且各個微調輪224傾斜設置,從而這五個微調輪224在不斷的轉動中使板材的左側邊緣不斷向內側偏移,以實現微調效果。所述拉起機構223連接于第一封邊機架23與微調機構22的安裝架221之間,非使用狀態時,可以通過該拉起機構223將微調機構22整體向上收起一段距離,或者在使用狀態時可以對微調機構22與傳輸臺21的距離進行調節,以適配不同板厚的板材。結合圖1至圖10所示,本生產線的上料原理如下:在非動作狀態下,上料升降臺12頂部的滾筒式臺面位于上料口 24水平面的下方,通過人工或機械手在滾筒式臺面上堆疊板材,一般可以堆疊十幾片至幾十片板材。然后啟動上料升降臺12,該上料升降臺12慢慢上升,使最頂部的那一片板材底部與上料口 24的水平面齊平,并且最頂部的板材頂面碰到上料觸動開關14,使第一上料皮帶組131和第二上料皮帶組132的驅動電機1311、1321自動啟動,同時該推移電機1322將第二上料皮帶組132推向上料口 24的內側,使第二上料皮帶組132可以與第一上料皮帶組131配合夾緊最頂部板材的兩側面,并帶動板材進入到封邊裝置20中。板材進入傳輸臺21后,由傳輸臺21的各個齒輪211繼續對板材進行輸送,在此過程中,板材的左側沿貼在微調機構22的微調輪224上,由于各個微調輪224內外向內傾斜,因此在轉動的過程時使板材不斷地靠近內側傳輸,從而板材的左側緣可以緊靠封靠擋,封邊時不會出現蓬松現象。如圖11所示,所述傳送裝置30包括直線傳送機構31和斜向傳送機構32,該直線傳送機構31連接第一封邊裝置20末端(見圖15),該斜向傳送機構32連接前述第二封邊裝置40的前端。其中該直線傳輸機構31包括有直線傳輸機架311以及安裝于直線傳輸機架311上的多個水平滾筒312,該直線傳輸機架311的頂部具有至少兩條平行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橫梁313,各個水平滾筒312排布的方向與第一橫梁313垂直,且各個水平滾筒312由電機314驅動帶動板材直線傳輸。如圖12所所述斜向傳輸機構32包括斜向傳輸機架321以及安裝于斜向傳輸機架321上的多個斜向滾筒322,該斜向傳輸機架321的頂部具有至少兩條平行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橫梁323,該第二橫梁323連接于前述第一橫梁313的后方,各個斜向滾筒322排布的方向與第二橫梁313成銳角,且各個斜向滾筒323由電機324驅動而帶動板材斜向傳輸。結合圖12至圖14來看,本實施例中,所述斜向傳輸機構32的第二橫梁323包括左橫梁3231和右橫梁3232,所述斜向滾筒322包括一組長滾筒3221和兩組短滾筒3222,該長滾筒3221的兩端搭接在左橫梁3231和右橫梁3232的中部位置,其中一組短滾筒3222位于長滾筒3221的前側角落并有一端部搭接于左橫梁3231,另一組短滾筒3222位于長滾筒3221的后側角落并有一端部搭接于右橫梁3232,所有搭接于左橫梁3231的長滾筒3221和短滾筒3222通過第一皮帶325連接一傳動軸326,并且傳動軸325由電機324驅動,而搭接于右橫梁3232的短滾筒3222之間相互通過第二皮帶327連接,并與側旁的長滾筒3221連接,該長滾筒3222帶動角落的各短滾筒3221同步轉動,因此板材在傳輸過程中會不斷的向右側偏移,以落到第二封邊裝置40上。如圖16所示,所述第二封邊裝置40的結構與前述第一封邊裝置20基本相同,其包括第二封邊機架43、位于第二封邊機架43上的第二封邊機構(未示圖)、微調機構41以及后端的下料口 42,其中微調機構41具有將板材斜向傳輸貼合于該第二封邊機構的微調輪411,該微調輪411由外向第二封邊機構的內側傾斜,保證板材的右側可以緊貼在第二封邊靠擋上。其中,如圖17所示,該自動下料裝置50包括下料機架51、下料升降臺52、下料靠緊輸送機構53、下料觸動開關54、光電開關55、導向組件56和對齊定位機構57。如圖18所示,該下料機架51包括底架511、前側板512和右側板513,于右側板513外側安裝有下料電源箱58 (見圖17),由下料電源箱58為下料升降臺52、對齊定位機構57及下料靠緊輸送機構53的各個電機提供電力。所述下料升降臺52安裝在下料機架51之右側板513內側,該下料升降臺52的上升或下降動作由液壓驅動。另外,該下料升降臺52的頂部由多個滾筒522鋪成臺面,可以減少與板材輸送過程的摩擦力,利于下料。該下料靠緊輸送機構53位于下料升降臺52對應下料口 42的位置,如圖19和圖20所示,其包括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和第二下料皮帶組532,該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和第二下料皮帶組532分別對應位于下料口 42的左右兩側。其中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固定于下料機架51的右側板513上,且該第一下料皮帶組531的驅動電機533也固定安裝于下料機架51,由驅動電機533帶動第一下料皮帶組531轉動,而第二下料皮帶組532可相對第一下料皮帶組531沿導向組件56移動。本實施例中,該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和第二下料皮帶組532的皮帶面為朝下設置,這樣可以壓住板材的上表面,并靠摩擦力帶動板材移動,而不是夾住板材的側邊緣。該導向組件56對應位于下料口 42位置,其包括固定座561、導向滑軌562、滑座563和兩連接桿564。該導向滑軌562固定于前側板512的左方,其上表面具有凸形的滑軌,滑軌上安裝前述滑座563,滑座563沿滑軌滑動。前述第二下料皮帶組532固定于該滑座563上,從而滑座563在滑軌上滑動時帶動第二下料皮帶組532整體移動。所述固定座561位于導向滑軌562的端部,該兩連接桿564連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另一端穿過第二下料皮帶組532后連接于固定座561上,這些連接桿564可以確保第二下料皮帶組532移動時保持穩定。如圖21所示,該下料觸動開關54位于下料口 42位置,完成封邊后的板材從下料口 42送出,板材的前端緣會觸碰該下料觸動開關54,在開始觸碰時該下料觸動開關54保持不動作,待整片板材的尾端與下料觸動開關54脫離時,會自動啟動對齊定位機構57,以將板材對齊擺放。所述對齊定位機構57包括第三皮帶組571和第四壓輪組572,該第三皮帶組571和第四壓輪組572分別安裝于前述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和第二下料皮帶組532的后側、并位于下料升降臺52的左右兩側。其中,該第三皮帶組571安裝于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后側的右側板513上,該第三皮帶組571側向設置,其皮帶面朝向下料升降臺52,該第三皮帶組571由驅動電機573帶動而轉動。該第四壓輪組572安裝于第二下料皮帶組532的滑座563上,其是由上下兩排多個滾輪574構成,在前述滑座563滑動時,該第四壓輪組572與第二下料皮帶組532同步移動。在非使用狀態時,該第三皮帶組571收納于右側板513內,當對齊定位機構57受下料觸動開關54動作而啟動時,該第三皮帶組571從右側板513伸出,與第四壓輪組572配合夾緊板材的兩側緣,其傳送動作是先將板材向后輸送,當板材完全脫離下料口 42并置于下料升降臺52的臺面時,板材的邊緣能貼緊前側板512內壁并擋住下述光電開關55,從而自動啟動下料升降臺52下降。如圖21所示,所述光電開關55安裝于下料機架51之前側板512朝向下料升降臺52的一側,當下料升降臺52下降時,最頂部的那一片板材遮住光電開關55,使下料升降臺52下降單片板材的高度,此時光電開關55無遮擋時,下料升降臺52停止,直至有新一的片板材再次遮住光電開關55,下料升降臺52再下降一個板厚的高度,如此重復動作。結合圖17至圖21來看,下料的原理如下:在非動作狀態下,各個機構的電機停止不動作,該第一下料皮帶組531與第二下料皮帶組532之間的距離、第三皮帶組571與第四壓輪組572之間的距離大于木板的寬度,該第三皮帶組571收納于右側板內。板材下料的過程中,傳輸臺和微調機構41和下料靠緊輸送機構53的各個電機啟動,所述傳輸臺對板材進行直線傳輸,配合微調機構41的斜向傳輸,使板材的傳輸軌跡傾斜偏向所設定的下料口42位置。當板材送至下料口 42時,板材進入第一下料皮帶組531和第二下料皮帶組532下方,二者配合從上方壓在板材表面,靠摩擦力帶動板材向后方輸送。板材在下料口 42位置的傳輸過程中,會碰觸到下料觸動開關54,開始下料觸動開關54不動作,當板材整體離開下料口 42且板材的末端與下料觸動開關54脫離時,對齊定位機構57自動啟動,該第三皮帶組571伸出右側板513,并且與之相對的第四壓輪組572向內靠攏,二者配合夾住板材的兩側緣,在驅動電機573正轉作用下,帶動板材向后移動,此時板材的前側緣擋住光電開關55,由光電開關55動作使下料升降臺52下降一片板厚的高度,同時第三皮帶組571與第四壓輪組572后退到原位。在下料升降臺52下降后,光電開關55處于無遮擋狀態,此時所有的機構恢復到原始狀態,待下一片板材進行下料,如此反復動作。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于:在該生產線上可以實現板材的自動上料、自動封邊、自動傳輸、自動下料以及下料后的自動擺正一系列動作,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大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以及降低生產成本。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封邊裝置,該第一封邊裝置包括第一封邊機架、位于第一封機架前端的上料口、于上料口后方的微調機構以及第一封邊機構,其中微調機構具有將板材斜向傳輸貼合于該第一封邊機構的微調輪,該微調輪由外向第一封邊機構的內側傾斜; 一第二封邊裝置,該第二封邊裝置包括第二封邊機架、位于第二封邊機架上的第二封邊機構、微調機構以及后端的下料口,其中微調機構具有將板材斜向傳輸貼合于該第二封邊機構的微調輪,該微調輪由外向第二封邊機構的內側傾斜; 一自動上料裝置,位于第一封邊裝置的前側,包括上料機架、安裝于上料機架的上料升降臺、上料靠緊輸送機構、以及可被板材觸動而控制上料升降臺和上料靠緊輸送機構自啟動的上料觸動開關,該上料升降臺位于上料口前側,該上料觸動開關位于上料升降臺上方,該上料靠緊輸送機構包括可相對運動以夾緊上料升降臺的板材進行傳輸的第一上料皮帶組和第二上料皮帶組,該第一上料皮帶組和第二上料皮帶組分別位于上料口左右兩側; 一自動下料裝置,位于第二封邊裝置的后側,包括下料機架、安裝于下料機架的下料靠緊輸送機構、下料升降臺、對齊定位機構、受傳輸板材觸碰而控制對齊定位機構自啟動的下料觸動開關、以及受傳輸板材遮擋而控制下料升降臺自動下降并驅使下料靠緊輸送機構和對齊定位機構自動復位的光電開關,該下料靠緊輸送機構包括可相對運動以壓在板材表面對其進行傳輸的第一下料皮帶組和第二下料皮帶組,該第一下料皮帶組和第二下料皮帶組分別位于下料口的左右兩側,該下料觸動開關位于下料口位置,該光電開關朝向下料升降臺,該對齊定位機構包括可相對運動以夾住板材的兩側帶動板材向后移動并反向回退的第三下料皮帶組與第四下料皮帶組,該第三下料皮帶組和第四下料皮帶組分別位于下料升降臺左右兩側; 一傳送裝置,包括直線傳輸機構和斜向傳輸機構,該直線傳輸機構包括有直線傳輸機架以及安裝于直線傳輸機架上的多個水平滾筒,該直線傳輸機架的頂部具有至少兩條平行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橫梁,各個水平滾筒排布的方向與第一橫梁垂直,且各個水平滾筒由電機驅動帶動板材直 線傳輸;該斜向傳輸機構包括斜向傳輸機架以及安裝于斜向傳輸機架上的多個斜向滾筒,該斜向傳輸機架的頂部具有至少兩條平行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橫梁,該第二橫梁連接于前述第一橫梁的后方,各個斜向滾筒排布的方向與第二橫梁成銳角,且各個斜向滾筒由電機驅動而帶動板材斜向傳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料皮帶組固定于上料機架并對應位于上料口的左側,該第二上料皮帶組可相對活動地安裝于上料機架并對應位于上料口的右側,且該第一上料皮帶組和第二上料皮帶組的皮帶面均相向設置以夾緊待加工板材的左右兩側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機架對應上料口的位置橫向設有一導向滑軌,所述導向滑軌表面從左到右設有用于測量第二上料皮帶組移動位移的刻度,并且所述導向滑軌設有滑槽,所述第二上料皮帶組配有驅動第二上料皮帶組自轉的驅動電機、以及驅動第二上料皮帶組整體沿導向滑軌移動的推移電機,針對該推移電機,于上料機架的后側板還設有一固定座,前述導向滑軌穿過該固定座,推移電機固裝于固定座上,于第二上料皮帶組底部設有滾動輪組,該滾動輪組由推移電機驅動貼于滑槽運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料皮帶組固定于下料機架并對應位于下料口的右側,該第二下料皮帶組可相對活動地安裝于下料機架并對應位于下料口的左側,且該第一下料皮帶組和第二下料皮帶組的皮帶面均朝下設置以壓住已完成封邊板材的表面進行傳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機架對應前述下料口橫向設有一導向組件,該導向組件包括固定座、導向滑軌、滑座和兩連接桿,該導向滑軌的上表面凸起有滑軌,滑座安裝于滑軌上,并且前述第二下料皮帶組固定于該滑座上,所述固定座位于導向滑軌的端部,該兩連接桿連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下料皮帶組,另一端穿過第二下料皮帶組后連接于固定座上,所述滑座沿滑軌滑動以帶動第二下料皮帶組整體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皮帶組和第四壓輪組分別位于前述第一下料皮帶組和第二下料皮帶組的后側,該第四壓輪組與第二下料皮帶組一起安裝于前述滑座上并由電機驅動而轉動,該第三下料皮帶組常態收納于機架的右側板內,當觸動開關動作時,該第三下料皮帶組向外伸出,同時左側第四壓輪組向內靠攏,二者配合夾住板材兩側。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調機構的各個微調輪均組裝在一安裝座上,該安裝座通過一可帶動微調輪向上收起的拉起機構連接于第一封邊機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調輪分為內外兩層,其中內層微調輪的數量多于外層微調輪,且各外層微調輪貼于內層微調輪表面。
9.根據權利要求1、7或8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調機構下方的機架上還安裝有傳輸臺,該傳輸臺表面設有多個用于對板材進行直線輸送的齒輪,其與微調機構的多個斜向設置的微調輪配合將板材進行不斷偏移傳送。`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傳輸機構的第二橫梁包括左橫梁和右橫梁,所述斜向滾筒包括一組長滾筒和兩組短滾筒,該長滾筒的兩端搭接在左橫梁和右橫梁的中部位置,其中一組短滾筒位于長滾筒的前側角落并有一端部搭接于左橫梁,另一組短滾筒位于長滾筒的后側角落并有一端部搭接于右橫梁,所有搭接于左橫梁的長滾筒和短滾筒通過第一皮帶連接一傳動軸,并且傳動軸由電機驅動,而搭接于右橫梁的短滾筒之間相互通過第二皮帶連接,并與側旁的長滾筒連接,該長滾筒帶動角落的各短滾筒同步轉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雙面自動封邊裝置生產線,包括有自動上料裝置、第一封邊裝置、傳送裝置、第二封邊裝置及自動下料裝置,該第一封邊裝置前側具有上料口,該第二封邊裝置后側具有下料口,該自動上料裝置位于上料口前方,自動下料裝置位于下料口后方,傳送裝置位于第一封邊裝置和第二封邊裝置之間,形成一條自動化對板材進行封邊的流水線,本實用新型可以實現板材的自動上料、自動封邊、自動傳輸、自動下料以及下料后的自動擺正一系列動作,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大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以及降低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B27N7/00GK202922714SQ20122059257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2日
發明者周述君, 歐陽紫云 申請人:東莞市南興家具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