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超細聚酯纖維的機織或針織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一般涉及聚酯超細纖維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并具體涉及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亮度好(lightness)且有體積感、懸垂性和柔軟度好,并且手感柔軟而且外觀接近天然機織或針織織物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可用其做外衣,例如夾克衫、禮服、工作服、大衣,以及微細仿麂皮、桃皮織物、起絨織物、絨頭織物、內衣、防風服裝、玩具和清潔布。
背景技術:
由聚酯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呈現優異的物理性能及尺寸穩定性。
在合成纖維中,目前聚酯纖維應用最廣,因為通過各種紗線加工(yarnprocessing)及后加工工序,能夠將它們制造成各色產品。然而,聚酯纖維機織或針織織物的質地和手感通常不如天然纖維機織或針織織物的質地和手感好,難以使它們具有高品質特性和天然外觀。
超細纖維,其單絲細度為0.5旦尼爾或更細,能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制造。
一種是直接紡絲法(direct spinning method),其中,在紡絲步驟中將紗線拉細;另一種是復合紡絲法(complex spinning method),其中,將包含兩種或更多種組分的聚合物同時紡絲制成共軛纖維,接著在后處理中,將一部分組分分開或洗脫。
由分纖或溶解型共軛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存在如下一些缺陷物理性能例如懸垂性、柔軟度和耐磨強度差,生產成本高,而且因需要復雜分纖(divisional)或溶液加工過程導致色牢度差。
至于直接紡絲法,其難于完全降低單絲細度,也就是說,單絲細度不能減少到低于0.1旦尼爾。然而,直接紡絲法的優點是,無需額外的減量(weight reducing)加工,生產成本低,而且直接紡絲法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具有與復合紡絲法分纖或溶解型共軛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接近的柔軟質地。
杜邦公司的韓國專利第181183號公開了一種通過直接紡絲法制造聚酯超細纖維的方法,其中,將噴絲頭組件中冷卻段的長度及停留時間控制在20-120毫米和4分鐘或更短的范圍內,并使用單絲細度為1.0旦尼爾或更細的聚酯超細纖維。但是,上述方法的缺點在于,當單絲細度為0.5旦尼爾或更細時,由于纖維快速驟冷且不均勻冷卻,使得紡絲效率低,纖維的物理性能不均一,整齊度比(uniformity ratio)、烏斯特值(uster value)差。
已經做出多種嘗試來用直接紡絲法制造單絲細度為0.5旦尼爾或更細的聚酯超細纖維以便開發高附加值產品。例如,本申請人遞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01-0038074號公開了一種用新的直接紡絲法制造單絲細度為0.5旦尼爾或更細的聚酯超細纖維的方法。
包含以上聚酯超細纖維的機織或針織織物的優點在于,與常規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相比,該機織或針織織物亮度好并有體積感,并且還具有與尼龍/聚酯共軛纖維或聚酯/共聚酯共軛纖維接近的柔軟質地及良好外觀。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避免上述缺點,并提供根據改良的直接紡絲法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其包含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的聚酯超細纖維。用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和要求額外分纖或溶液加工的常規共軛纖維制造的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相比,其無需額外分纖或溶液加工,具有與天然機織或針織織物一樣優良的柔軟質地和外觀,相當于按復合紡絲法的分纖或溶液型共軛纖維制造的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本發明的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還具有優異的色牢度、耐磨性、亮度和體積感、良好的懸垂性,以及出色的柔軟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使用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絲的聚酯超細纖維。更具體地,本發明的聚酯機織物特征在于,將上述聚酯超細纖維用作經紗,將該聚酯纖維或天然纖維紗,例如棉用作緯紗。
用下述的直接紡絲法,制造根據本發明的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的聚酯超細纖維。
當熔紡并拉伸長絲時,熱區,其為從噴絲板到長絲冷卻點的距離,以及冷卻吹風側(a cooling air blowing side)與長絲間的距離分別控制在20毫米或更短的范圍及2-30毫米的范圍。例如當熱區大于20毫米時,紗線的紡絲效率和整齊度比、烏斯特值降低。
另外,當冷卻吹風側與長絲間的距離大于30毫米時,紗線的物理性能不均勻并且紡絲效率下降。另一方面,當該距離小于2毫米時,由于長絲之間碰撞造成渦流,因而不可能制造該紗線。
因此,包含本發明聚酯超細纖維的機織或針織織物與由常規分條(sectional)和溶解型共軛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在物理性能例如柔軟質地和柔軟度方面具有等同的質量,而卻不需要額外的分纖或溶液加工,并且防止了由共軛纖維制備的機織或針織織物的一些問題,即懸垂性、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低。
根據本發明,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可代替聚酯超細纖維用作經紗,其通過將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0-10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15-3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doubling)而制造,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20-150個(units)/米。
另外,可將聚酯超細纖維或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用作緯紗,而且還可將人造絲紗、或天然纖維紗例如棉紗和苧麻紗用作緯紗。
通過采用聚酯超細纖維或含該聚酯超細纖維的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本發明的機織織物顯示微細仿麂皮效果。
通過主觀測試對該機織織物的評估顯示,本發明的機織織物在例如柔軟觸感和柔軟度等物理性能方面,和含常規分纖和溶解型共軛纖維的機織織物具有等同的質量,而且本發明的機織織物的懸垂性優于常規分纖和溶解法制造的機織織物的懸垂性。水洗色牢度方面,采用分纖和溶解型復合纖維的機織織物為2級或更低,但本發明的機織織物為3級或4級,這是更優良的等級。
同時,本發明提供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針織織物,其是通過將按改良的直接紡絲法獲得的聚酯超細纖維用于經編或緯編針織機中而制造。
本發明的針織織物亮度和體積感以及質量優異,原因是該聚酯超細纖維物理性能優良并且整齊度比、烏斯特值非常出色。另外,該針織織物與由共軛纖維制造的針織織物具有等同的柔軟度。
本發明的上述針織織物包含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該交纏紗是通過將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0-10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15-3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20-150個/米。
例如,當聚酯高縮率紗的單絲細度小于2.0旦尼爾時,難于制造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另一方面,當單絲細度大于10.0旦尼爾時,重量會增加。
另外,當沸水縮率小于15%時,由于縮率非常低,柔軟觸感不良。另一方面,當沸水縮率大于35%時,將難于制造聚酯高縮率紗。
實施例及對比例通過以下實施例可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提出這些實施例用于舉例說明,決非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1在溫度為295℃、紡絲速度為2800米/分鐘、冷卻空氣溫度為20℃、熱區長度為15毫米以及冷卻吹風側與長絲間距離為20毫米的紡絲條件下,將特性粘度為0.63的聚酯經噴絲板熔融紡絲,該噴絲板由192孔組成,每孔直徑為0.18毫米且長度為0.54毫米。以1.521的拉伸比拉伸所得的未拉伸紗,以便制造單絲細度為0.2旦尼爾的聚酯超細纖維。用所得的0.2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的聚酯超細纖維作為經紗和緯紗。在把這些經紗和緯紗織造之后,將得到的機織織物進行后加工,例如精練(scouring)、預定型、染色和熱定型。
用主觀測試評估所得的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機織織物的柔軟觸感、柔軟度和懸垂性。采用KSK0430方法測試水洗色牢度。結果列于表1中。
實施例2重復實施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使用單絲細度為1旦尼爾的聚酯纖維作為織物的緯紗。結果如表1所述。
實施例3重復實施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織物的緯紗是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其是通過將單絲細度為0.2旦尼爾的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5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2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50個/米。結果如表1中所述。
實施例4重復實施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用天然纖維,30支的棉作為織物的緯紗。結果如表1所述。
實施例5重復實施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織物的經紗是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其是通過將單絲細度為0.2旦尼爾的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5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2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50個/米,并用單絲細度為1旦尼爾的聚酯纖維作為緯紗。結果如表1所述。
對比例1在經紗,即分纖型共軛纖維(尼龍/聚酯分纖型)和緯紗,即單絲細度為1旦尼爾的聚酯纖維織造以后,對獲得的機織織物進行后處理,例如精練、預定型、減量、染色和熱定型,其中由共軛纖維制造的機織織物被處理。用主觀測試和KSK0430方法評價獲得的聚酯機織織物。結果列于表1。
對比例2重復對比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織物的經紗是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其是通過將分纖型共軛纖維與單絲細度2.5旦尼爾且沸水縮率2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50個/米。結果如表1所述。
對比例3重復對比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用溶解型共軛纖維作為織物的經紗。結果如表1所述。
對比例4重復對比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用海-島型(sea-island type)溶解共軛纖維作為織物的經紗。結果如表1所述。
對比例5
重復實施例1的過程,不同的是,分別用單絲細度為0.7旦尼爾和單絲細度為1旦尼爾的聚酯纖維作為經紗和緯紗。結果如表1所述。
實施例6將作為表面結構紗的實施例1中的聚酯超細纖維,與作為背面結構紗的100旦尼爾/48根長絲的普通聚酯纖維一起編織,制成24隔距(gauge)互鎖經編結構的原坯針織織物。然后,將該坯布精練并在170℃下預定型30秒。此后,用液體染色機將獲得的坯布染色,隨后在170℃下熱定型30秒,制造針織織物。用KSK 0430方法和主觀測試評價所得針織織物的色牢度、柔軟觸感、亮度、柔軟度和懸垂性。結果如表1所述。
實施例7通過將實施例1的單絲細度為0.2旦尼爾的聚酯超細纖維與30旦尼爾/12根長絲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制造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50個/米。然后,用所述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制造圓形針織物。
用主觀測試和KSK0430方法評價該圓形針織物。結果如表1所述。
對比例6重復實施例7的過程,不同的是,用單絲細度為0.7旦尼爾的聚酯纖維作為表面結構紗。
對比例7重復實施例7的過程,不同的是,分別用聚酯/共聚酯溶解型共軛纖維和50旦尼爾/24根長絲的聚酯纖維作為表面結構紗和背面結構紗。
對比例8重復實施例7的過程,不同的是,分別用尼龍/聚酯分纖型共軛纖維和50旦尼爾/24根長絲的聚酯纖維作為表面結構紗和背面結構紗。
對比例9重復實施例7的過程,不同的是,使用單絲細度為1.5旦尼爾的聚酯纖維和30旦尼爾/12根長絲的高縮率紗。對得到的圓形針織物進行減量加工。
對比例10重復實施例7的過程,不同的是,使用尼龍/聚酯分纖型共軛纖維和30旦尼爾/12根長絲的高縮率紗。對得到的圓形針織物進行減量加工。
表1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表2
*水洗色牢度用KSK0430方法評估*柔軟觸感、亮度、柔軟度和懸垂性用主觀測試進行評估◎很好,○好,△中等,×差如上文所述,本發明提供了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和需要額外分纖和溶液加工的常規共軛纖維所制的機織或針織織物相比,其表現出微細仿麂皮效果,而無需額外的分纖和溶液加工。
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具有優異的色牢度、懸垂性和柔軟度,并且還具有達到天然機織或針織織物水平的柔軟觸感和外觀。
本發明的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能用于外衣,例如夾克衫、禮服、工作服和大衣,以及微細仿麂皮、桃皮織物、起絨織物、絨頭織物、內衣、防風服裝、玩具和清潔布。
還應當理解,前述內容僅與本發明的范圍相關,本發明的范圍通過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確定,而不是它們之前的說明書。因此,落入權利要求范圍內的所有改變,或這些范圍的等價變換應當包含在這些權利要求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超細聚酯纖維機織織物,其由作為經紗的超細聚酯纖維和作為緯紗的聚酯纖維或天然纖維組成,所述超細聚酯纖維具有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并且是通過在20毫米或更短熱區且冷卻吹風側與長絲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30毫米范圍條件下熔融紡絲和拉伸而制造。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超細聚酯纖維機織織物,其中,將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作為經紗,該交纏紗通過將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0-10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15-3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的,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20-150個/米。
3.根據權利要求1的超細聚酯纖維機織織物,其中,用作緯紗的聚酯纖維是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的聚酯超細纖維。
4.根據權利要求1的超細聚酯纖維機織織物,其中,將具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作為緯紗,該交纏紗是通過將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0-10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15-3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的,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20-150個/米。
5.根據權利要求1的超細聚酯纖維機織織物,其中,該緯紗是人造絲紗或天然纖維紗例如棉紗。
6.一種超細聚酯纖維針織織物,其中,在經編或緯編中使用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的聚酯超細纖維,其是通過在20毫米或更短的熱區且冷卻吹風側與長絲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30毫米的范圍條件下熔融紡絲和拉伸而制造。
7.根據權利要求6的超細聚酯纖維針織織物,其中在經編或緯編中使用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該交纏紗是通過將聚酯超細纖維與單絲細度為2.0-10.0旦尼爾且沸水縮率為15-35%的聚酯高縮率紗并絲和交纏而制造,使得有兩種不同縮率紗的交纏紗的交纏數為20-150個/米。
全文摘要
公開了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其包含0.1-0.5旦尼爾/70或更多根長絲的聚酯超細纖維,其是根據改良的直接紡絲法,通過在20毫米或更短熱區同時冷卻吹風側與長絲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30毫米范圍條件下熔融紡絲和拉伸而制造。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聚酯機織或針織織物不要求額外的分纖和洗脫加工,亮度好并有體積感,并且柔軟觸感和外觀達到天然機織或針織織物的水平。另外,在色牢度方面,由聚酯超細纖維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優于由常規共軛紗制造的機織或針織織物。
文檔編號D01F6/62GK1412367SQ01143929
公開日2003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01年10月18日
發明者孫亮國, 金范錫, 金應秀 申請人:株式會社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