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混紡紗線,尤其是涉及一種混紡斷彩紗線。
技術背景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穿著的舒適美觀性要求越來越嚴格,需求變換越來越快,求新求異、健康環保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具有風格變化多樣、立體感強、色彩豐富的紡織產品得到開發,并得到了廣大人們的青睞。但是目前的用于生產紡織產品的紗線大都是單紗單色,單紗的粗細單一,這樣利用上述紗線就很難生產出風格多樣、立體感強、色彩豐富的紡織產品,也很難滿足人們對紡織產品的需求。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在一種紗線上可以具用不同的色彩,并且同一紗線的粗細可變的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
混紡斷彩紗是一種在基紗上斷斷續續包覆一些粗細不同,長短不一的彩紗的一種新型紗線,因是新興紗線,工藝同普通紗完全不同,因此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所述混紡斷彩紗線是由彩色纖維和本色纖維混紡而成,包括步驟
1)將彩色纖維經抓棉混合、開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條和并條,再經粗紗工序得彩色粗紗;
2)將本色纖維經抓棉混合、開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條和并條,再經粗紗工序得基紗;
3)將基紗從細紗機的中羅拉后連續喂入,彩色粗紗由后羅拉后喂入再經后牽伸區喂入中羅拉,而后羅拉由伺服電機單獨傳動下間歇轉動,喂入的彩色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這樣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在前牽伸區被中羅拉和前羅拉牽伸后經前羅拉輸出,經加捻形成彩色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
因目前的服裝面料所用原紗大多數是滌粘和滌棉品種,因此混紡斷彩紗可采用滌棉混紡而成。即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彩色纖維為黑滌綸纖維,所述本色纖維為棉纖維。當然彩色纖維可以是不同纖維或相同的纖維,同樣本色纖維也可以是不同纖維或相同的纖維。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混紡斷彩紗線中棉纖維和黑滌綸纖維的重量配比為棉纖維85%,黑滌綸纖維15%。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彩色粗紗被間歇拉斷的長度100-1300mm,間距 100-1200mm。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彩色粗紗被間歇拉斷的平均長度800mm,平均間距 700mmo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在后牽伸區設有一雙口喇叭頭,基紗經一喇叭口導引連續喂入中羅拉,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經另一喇叭口導引斷斷續續喂入中羅拉。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雙口喇叭頭的兩喇叭口與中羅拉喂入處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以防止出粗節。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后羅拉后設有用于導引彩色粗紗喂入后羅拉的后喇叭頭,后喇叭頭的喇叭口與雙口喇叭頭中導引彩色粗紗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止出粗節。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后羅拉的最高轉速低于中羅拉的轉速,這樣,以防止出粗節。
在實際生產中,為了保證成紗質量,工藝相比同規格的棉滌混紡紗可以采用小定量,輕牽伸的工藝原則,且彩紗粗紗捻系數要比正常生產同種紗偏大掌握如偏大5%,以防止在混紡斷彩紗線的生產中間歇扭斷,使半制品結構緊湊但不蓬松,加強纖維梳理,增加成紗截面纖維根數的辦法,在開清棉工序上更換了梳針式打手,在精梳工序上增加梳理鉗次, 以解決成紗強力低的問題。在加捻形成混紡斷彩紗線時,成紗捻系數要比紡制同規格的棉滌混紡紗偏大掌握如偏大10 %,增大羅拉隔距的辦法,提高成紗條干水平,加強基紗彩色粗紗間的包合力。
生產混紡斷彩紗線的設備可以采用當前的紡紗設備即可,只需在細紗機后牽伸區設有一雙口喇叭頭,雙口喇叭頭位于中羅拉后,后羅拉后設有后喇叭頭,后喇叭頭的喇叭口與雙口喇叭頭導弓I彩色粗紗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線上,雙口喇叭頭的兩喇叭口與中羅拉喂入處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后羅拉由伺服電機單獨傳動下間歇轉動,基紗經雙口喇叭頭一喇叭口導引連續喂入中羅拉,彩色粗紗經后喇叭頭喇叭口喂入后羅拉,彩色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經雙口喇叭頭另一喇叭口導引斷斷續續喂入中羅拉,之后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在前牽伸區被中羅拉和前羅拉牽伸后經前羅拉輸出,經加捻形成彩色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的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混紡斷彩紗線是由彩色纖維和本色纖維混紡而成,由彩色粗紗和基紗分別由中羅拉后和后羅拉后喂入,且彩色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這樣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在經前羅拉輸出后,加捻形成彩色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上述生產混紡斷彩紗線方法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便于實行,且采用上述方法生產的紗具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紗線的粗細可變,紗織成的織物可呈現一種豐滿活潑、色彩的風格、織物布面立體感強、風格特別、個性化強、外表光潔、平滑、毛羽少能滿足各類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發明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認識到,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 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混紡斷彩紗線是由彩色纖維和本色纖維混紡而成, 彩色纖維為黑滌綸纖維,本色纖維為棉纖維,混紡斷彩紗線中棉纖維和黑滌綸纖維的重量配比為棉纖維85%,黑滌綸纖維15%,包括步驟
1)將黑滌綸纖維經抓棉混合、開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條和并條,再經粗紗工序得黑滌綸粗紗;
2)將棉纖維經抓棉混合、開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條和并條,再經粗紗工序得基紗;
3)將基紗從細紗機的中羅拉后連續喂入,黑滌綸粗紗由后羅拉后喂入再經后牽伸區喂入中羅拉,而后羅拉由伺服電機單獨傳動下間歇轉動,喂入的黑滌綸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這樣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黑滌綸粗紗在前牽伸區被中羅拉和前羅拉牽伸后經前羅拉輸出,黑滌綸粗紗被間歇拉斷的長度800mm,間距700mm, 經加捻形成黑滌綸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其中,
生產混紡斷彩紗線的設備可以采用當前的紡紗設備即可,只需在細紗機后牽伸區設有一雙口喇叭頭,雙口喇叭頭位于中羅拉后,后羅拉后設有后喇叭頭,后喇叭頭的喇叭口與雙口喇叭頭導弓I黑滌綸粗紗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線上,雙口喇叭頭的兩喇叭口與中羅拉喂入處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后羅拉由伺服電機單獨傳動下間歇轉動,基紗經雙口喇叭頭一喇叭口導引連續喂入中羅拉,黑滌綸粗紗經后喇叭頭喇叭口喂入后羅拉,黑滌綸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經雙口喇叭頭另一喇叭口導引斷斷續續喂入中羅拉,之后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黑滌綸粗紗在前牽伸區被中羅拉和前羅拉牽伸后經前羅拉輸出,經加捻形成黑滌綸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紡斷彩紗線是由彩色纖維和本色纖維混紡而成,包括步驟1)將彩色纖維經抓棉混合、開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條和并條,再經粗紗工序得彩色粗紗;2)將本色纖維經抓棉混合、開棉清花、打卷、梳棉、成條和并條,再經粗紗工序得基紗;3)將基紗從細紗機的中羅拉后連續喂入,彩色粗紗由后羅拉后喂入再經后牽伸區喂入中羅拉,而后羅拉由伺服電機單獨傳動下間歇轉動,喂入的彩色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這樣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在前牽伸區被中羅拉和前羅拉牽伸后經前羅拉輸出,經加捻形成彩色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纖維為黑滌綸纖維,所述本色纖維為棉纖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紡斷彩紗線中棉纖維和黑滌綸纖維的重量配比為棉纖維85%,黑滌綸纖維15%。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彩色粗紗被間歇拉斷的長度 100-1300mm,間距 100_1200mm。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彩色粗紗被間歇拉斷的平均長度800mm,平均間距700m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后牽伸區設有一雙口喇叭頭,基紗經一喇叭口導引連續喂入中羅拉,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經另一喇叭口導引斷斷續續喂入中羅拉。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雙口喇叭頭的兩喇叭口與中羅拉喂入處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后羅拉后設有用于導引彩色粗紗喂入后羅拉的后喇叭頭,后喇叭頭的喇叭口與雙口喇叭頭中導引彩色粗紗的喇叭口在同一直線上。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后羅拉的最高轉速低于中羅拉的轉速。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紡斷彩紗線制造方法,是由彩色纖維和本色纖維混紡而成,包括將彩色纖維制成彩色粗紗、將本色纖維制成基紗、將基紗從細紗機的中羅拉后連續喂入,彩色粗紗由后羅拉后喂入再經后牽伸區喂入中羅拉,而后羅拉由伺服電機單獨傳動下間歇轉動,喂入的彩色粗紗在中羅拉和間歇轉動的后羅拉牽伸下被間歇拉斷,基紗和被間歇拉斷的彩色粗紗在前牽伸區被牽伸后輸出,經加捻形成彩色粗紗間歇包覆在基紗上的混紡斷彩紗線。上述方法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便于實行,且生產的紗具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紗線的粗細可變,紗織成的織物呈現一種豐滿活潑、色彩的風格、織物布面立體感強、風格特別、個性化強能滿足各類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文檔編號D02G3/04GK102505236SQ201110321489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1日
發明者丁宏利, 厲慧芝, 李竹明, 耿杉 申請人:丁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