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熨平壓花機,具體涉及一種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熨平壓花機是一種通過加熱的光滑表面或表面帶有花紋的平面對皮革進行熨平或壓花工藝的機器,制革行業中十分常見,其熨平壓花的壓力是由液壓系統來完成的。板式熨平壓花一般都是由上、下兩塊板組成,上板固定于機架上方,下板處于上板下方,置于液壓缸上,液壓缸置于機架上,通過液壓缸的上升、保壓、下降從而實現熨平或壓花的工藝。液壓系統的工作必須由電氣系統的控制來完成。現有的液壓控制系統存在以下缺點(1)容易造成內泄漏;(2)流阻損失較大;(3)回路一旦組成,調整和改變控制困難。
發明內容發明目的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以實現在熨平或壓花的工藝過程中,控制靈活、調整方便和無內泄漏。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上壓板和下壓板,上壓板固定于機架上方, 下壓板置于液壓缸上,液壓缸設在機架上,通過電氣系統控制液壓缸的上升、保壓、下降來實現皮革的熨平或壓花的工藝,在所述的液壓缸內設有大油缸腔和小油缸腔;在小油缸腔上設有第一油路與變量柱塞泵或定量泵相通,在第一油路上設有第一電磁換向閥;在第一電磁換向閥上設有第二油路、第三油路與油箱相通成回路;在大油缸腔上設有第四油路與壓力傳感器相通;所述的第二油路通過第五油路與第四油路相通;在第五油路上設有第二電磁換向閥、第三電磁換向閥和邏輯換向閥,第三電磁閥疊加在邏輯換向閥上,控制邏輯換向的開啟,第二電磁換向閥與邏輯換向閥并聯;所述的第一油路通過第六油路與第五油路相通,在第六油路上設有第四電磁換向閥,所述的第四電磁換向閥與第一節流閥并聯、與串聯的第二節流閥和第五電磁換向閥也并聯。在所述的第一電磁換向閥與定量泵之間的第一油路上設有溢流閥,可以用變量柱塞泵代替定量泵和溢流閥來實現調壓功能。在所述的小油缸腔與第一電磁換向閥之間的第一油路上設有第一單向閥。所述的第五油路通過第二單向閥與油箱相通。有益效果與現有的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主要包括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在熨平或壓花的工藝過程中,僅需操控有限數量的閥門,就可以輕松實現所有循環的控制,控制十分靈活,調整方便,同時整個控制過程也沒有任何內泄漏,具有很好的經濟前景,能夠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的原理圖;圖2是快上升階段的液壓控制系統原理圖;圖3是慢上升階段的液壓控制系統原理圖;圖4是加壓階段的液壓控制系統原理圖;圖5是保壓階段的液壓控制系統原理圖;圖6是慢減壓階段、快減壓階段的液壓控制系統原理圖;圖7是下降階段的液壓控制系統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解釋如圖1所示,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上壓板1和下壓板2,皮革3置于下壓板2上,上壓板1固定于機架上方,下壓板2置于液壓缸4上,液壓缸4設在機架上,通過電氣系統控制液壓缸4的上升、保壓、下降來實現皮革的熨平或壓花的工藝,在液壓缸內設有大油缸腔7和小油缸腔5 ;在小油缸腔5上設有第一油路6與定量泵13相通,在第一油路6上設有第一電磁換向閥11 ;在第一電磁換向閥11上設有第二油路10、第三油路20與油箱9相通成回路;在大油缸腔7上設有第四油路21與壓力傳感器 8相通;所述的第二油路10通過第五油路19與第四油路21相通;在第五油路19上設有第二電磁換向閥對、第三電磁換向閥25和邏輯換向閥沈,第三電磁換向閥25疊加于邏輯換向閥26后再與第二電磁換向閥M并聯,第三電磁換向閥25控制邏輯換向閥沈的開啟,第二電磁換向閥M通過第八油路16與邏輯換向閥沈并聯;第一油路6通過第六油路18與第五油路19相通,在第六油路18上設有第四電磁換向閥22,第四電磁換向閥22與第一節流閥27并聯、與串聯的第二節流閥28和第五電磁換向閥23也并聯,第五電磁換向閥23通過第七油路17與第五油路19相通。在第一電磁換向閥11與定量泵13之間的第一油路6 上設有溢流閥14,可以用變量柱塞泵代替定量泵13和溢流閥14來實現調壓功能。在小油缸腔5與第一電磁換向閥11之間的第一油路6上設有第一單向閥15。第五油路19通過第二單向閥四與油箱9相通。本實用新型的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的1個工作循環過程包括原位置、快上升、慢上升、加壓、保壓、慢減壓、快減壓、下降和回復原位。起始工作時,原位置如圖1所示。當進入快上升階段時,如圖2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開啟,連通第一油路6,使第三油路20與第二油路10連通,電機12驅動定量泵13, 油經第一油路6流入小油缸腔5,驅動液壓缸4快速上升,保證快速上升的同時,剩余的油也經由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和第四油路21注入大油缸腔7,大油缸上升不足的油經過第二油路10、第五油路19、第四油路21吸入。當進入慢上升階段時,如圖3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和第五換向電磁閥23開啟,連通第一油路6,電機12驅動定量泵13,油經第一油路6流入小油缸腔5,驅動液壓缸4慢速上升,保證慢速上升的同時,更多剩余的油也經由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和第四油路21注入大油缸腔7,大油缸上升不足的油經過第二油路10、第五油路19、第四油路21吸入。當進入加壓階段時,如圖4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 和第四換向電磁閥22開啟,連通第一油路6,電機12驅動定量泵13,油經第一油路6流入小油缸腔5進行加壓,同時,油也經由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和第四油路21注入大油缸腔7進行加壓。當進入保壓階段時,如圖5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關閉,僅第四換向電磁閥22油路開啟,油經第一油路6、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和第四油路21在大油缸腔7與小油缸腔5之間進行連通,保證大小油缸腔壓力相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壓對皮革進行熨平或壓花后,就進入慢減壓和快減壓階段。當進入慢減壓階段時,如圖6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關閉,第四換向電磁閥22和第二電磁換向閥M油路開啟,大油缸腔7與小油缸腔 5的油經第一油路6、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油路16和第四油路21進入第二油路10匯總后緩慢流入油箱9,完成慢減壓階段后,進入快減壓過程。當進入快減壓階段時,如圖6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關閉,第四換向電磁閥22和第二電磁換向閥M開啟,第三電磁換向閥25和邏輯換向閥沈開啟,大油缸腔7與小油缸腔5的油經第一油路6、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油路16和第四油路21進入第二油路10匯總后較快流入油箱9,完成快減壓階段后進入下降階段。當進入下降階段時,如圖7所示,第一電磁換向閥11開啟連通第一油路6和第三油路20打開第二單向閥四,第四換向電磁閥22和第二單向閥四開啟,大油缸腔7與小油缸腔5的油經第一油路6、第六油路18、第五油路19和第四油路21匯總后經第二單向閥四油路10快速流入油箱9,油缸快速下降到起始位置,完成一個階段的循環。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的思路及實施方法,具體應用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上壓板(1)和下壓板 (2),上壓板(1)固定于機架上方,下壓板(2)置于液壓缸(4)上,液壓缸(4)設在機架上,通過電氣系統控制液壓缸(4)的上升、保壓、下降來實現皮革的熨平或壓花的工藝,在所述的液壓缸(4)內設有大油缸腔(7)和小油缸腔(5);其特征在于在小油缸腔(5)上設有第一油路(6)與變量柱塞泵或定量泵(13)相通,在第一油路(6)上設有第一電磁換向閥(11); 在第一電磁換向閥(11)上設有第二油路(10)、第三油路(20)與油箱(9)相通成回路;在大油缸腔(7)上設有第四油路(21)與壓力傳感器(8)相通;所述的第二油路(10)通過第五油路(19)與第四油路(21)相通;在第五油路(19 )上設有第二電磁換向閥(24)、第三電磁換向閥(25)和邏輯換向閥(26),第三電磁閥(25)疊加在邏輯換向閥上,控制邏輯換向閥(26) 的開啟,第二電磁換向閥(24)與邏輯換向閥(26)并聯;所述的第一油路(6)通過第六油路 (18)與第五油路(19)相通,在第六油路(18)上設有第四電磁換向閥(22),所述的第四電磁換向閥(22)與第一節流閥(27)并聯、與串聯的第二節流閥(28)和第五電磁換向閥(23)也并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電磁換向閥(11)與定量泵(13)之間的第一油路(6)上設有溢流閥(14)。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小油缸腔(5)與第一電磁換向閥(11)之間的第一油路(6)上設有第一單向閥(1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油路(19)通過第二單向閥(29)與油箱(9)相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板式熨平壓花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在液壓缸內設有大油缸腔和小油缸腔;在小油缸腔上設有第一油路與變量柱塞泵或定量泵相通,在第一油路上設有第一電磁換向閥;在第一電磁換向閥上設有第二油路、第三油路與油箱相通成回路;在大油缸腔上設有第四油路與壓力傳感器相通;第二油路通過第五油路與第四油路相通;第一油路通過第六油路與第五油路相通,在第六油路上設有第四電磁換向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在熨平或壓花的工藝過程中,僅需操控有限數量的閥門,就可以輕松實現所有循環的控制,控制十分靈活,調整方便,同時整個控制過程也沒有任何內泄漏,具有很好的經濟前景,能夠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
文檔編號C14B17/00GK201999949SQ201120093419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日
發明者吳維聯, 徐欣五, 王學智, 王群, 管金龍 申請人:揚州揚寶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