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生產間隔針織物的圓形針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圓形針織機。
背景技術:
這種圓形針織機(例如DE4128372A1)通過針筒與針盤的相對位置確定三個尺寸,它們在下面稱為“軸向脫圈距離(axialer Kammabstand)”、“徑向脫圈距離(radialerKammabstand)”和“線圈距離(Maschenabstand)”。軸向脫圈距離由針筒上端面或脫圈邊緣與設計在針盤內安裝羅紋織針的槽底部之間的距離決定,而徑向脫圈距離由針盤外端面或脫圈邊緣與設計在針筒內安裝針筒針的槽底部之間的距離決定。這兩個如此定義的脫圈距離最后確定稱為線圈距離的尺寸,它基本上通過兩條圓線得出,其中之一通過針盤在其槽底部高度內的外圓周線給定,以及另一個通過針筒在其槽底部高度內的外圓周線給定。在利用不僅針筒而且針盤生產針織品時,往往希望對于上述距離,尤其線圈距離,選擇不同于一般值的特別大的值。這適用于例如在使用前言所述類型的圓形針織機生產所謂間隔針織物的情況下。針織物指的是,它們基本上由兩個僅用針筒針或僅用針盤針制成的環形織物組成,它們通過薄的中間層互相連接(例如DE7425934U1、DE2850823A1 )。中間層這樣構成,即,在規定制造兩個環形織物的工藝步驟之間,不僅在針筒針內而且在針盤針內插入一根通常較細的單絲接結線并將它們加工成集圈的方式。此接結線處于兩個環形織物之間這一段的長度繼而還有此間隔針織物的總厚度,在這里主要取決于線圈距離的尺寸,而且上面提及的兩條決定線圈距離的圓線彼此的間距越遠,所述長度和厚度便越大。在使用一般的也適用于其他目的、具有針筒和針盤的圓形針織機時線圈距離比較小,因為例如軸向脫圈距離最大約5. 6mm以及徑向脫圈距離最大約1mm。即使在軸向脫圈距離可通過針盤相對于針筒軸向移動而改變的圓形針織機中(這也符合上述已知的圓形針織機的情況),能制成的最大軸向脫圈距離至少小于6mm,而徑向脫圈距離通過針筒和針盤的外徑固定地規定一個約Imm的值。最大軸向脫圈距離的這種小的尺寸,主要是由于一般采用的舌針和舌針小的舌長或針舌動程造成的。也就是說,因為接結線在織入集圈位置時,一方面必須基本上同時既能插入針筒針內也能插入針盤針內,另一方面針筒針和針盤針在接受紗線時允許最大挺出如此之遠,以致使處于其針鉤內(“老”)的線圈仍留在打開的針舌上,以及不從針舌滑出到針桿上,所以,軸向脫圈距離基本上受所采用的織針舌長的限制。在徑向脫圈距離方面和在生產其他作為間隔針織物的織物時造成相應的限制。與生產間隔針織物有關,已知(US2002/0152776A1)為了增大線圈距離,這兩個脫圈距離選擇如在標準樣機中那樣的至少兩倍那么大,以及優選地三倍至四倍這么大。考慮到上述說明,顯然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針筒針和/或針盤針能挺出比較遠,以及為此采用比較長的針舌,它們盡管增大了挺出量仍能將針織用針安置在成圈位置內。原則上,可以在顧及這些要求的情況下設計圓形針織機的結構,但帶來的缺點是,成圈系統寬度較大和/或最大轉速較低。也就是說,取決于轉速(針筒和針盤以此轉速相對于固定的針筒三角鍵和針盤三角旋轉,或反之),針筒三角鍵和針盤三角的挺出和排出三角不允許超出預選的最大斜度,以避免斷針。這必然導致各成圈系統某個最小寬度,以及使得圓形針織機在直徑30英寸的針筒圓周上可有最大約48個成圈系統(每英寸約1. 6個成圈系統)。若對于間隔針織物的一個完全的線圈橫列,如常見的情況那樣,需要六個彼此并列的成圈系統,那么針筒每轉一圈可形成約8個完全的線圈橫列或針織品分段。
發明內容
由此出發,本發明的技術目的是設計前言所述類型的圓形針織機,它盡管有比較大的最大線圈距離,仍能以較小的成圈系統寬度和/或較大的轉速工作。根據本發明,提出一種圓形針織機,包括一個形式上為具有用于第一織針的槽的針筒的第一針床、一個用于控制第一織針的第一三角、一個形式上為具有用于第二織針的槽的針盤的第二針床和一個用于控制第二織針的第二三角,其中,兩個針床確定了一個垂直的和一個水平的脫圈距離以及一個線圈距離,這兩個針床設計用于構成一個至少6mm的線圈距離,其特征為至少一個針床的織針設計為有彎鉤的復合針,并且兩個三角設計為,使得不僅第一織針而且第二織針可被置于一個集圈位置,在此集圈位置,它們的彎鉤安排在總是另一織針的上方或前方,并且為兩個針床配設多個成圈系統,相比每英寸針筒直徑1.6個系統,這些成圈系統的寬度較小,其中所述脫圈距離為14mm或更大。本發明以此思想為出發點,即,在使用復合針時它們的織針并因而其彎鉤在類似的轉速下必然能通過較陡的三角部分挺出比在舌針的情況下可能的更高,以及彎鉤的開和閉可借助滑桿部分控制成使老的線圈在需要時在針的部分高的挺出量的情況下構成集圈組織,也就是說不會從針鉤滑出。試驗證實,這一假設是正確的,以及采用復合針可以順利地實現14mm或更大的脫圈距離。除了已知的復合針的優點(例如DE3821213C2)外,本發明的突出優點是導致一種高生產率的織機,它在針筒直徑為30英寸時配備72或更多個成圈系統并能以在迄今已知的織機中常用的轉速運行。由此獲得的生產率提高50%。
下面結合實施例的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其中圖1通過按本發明的具有一個針筒和一個針盤的圓形針織機的示意縱剖面;圖2采用按圖1的圓形針織機生產間隔針織物的示意圖;圖3圖1所示按本發明的圓形針織機一個三角的展示示意圖;以及圖4至11沿圖3中線IV-1V至X1-XI通過按圖1的圓形針織機示意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按圖1,僅示意表示的圓形針織機包含形式上為環形針筒I的第一針床,它設有未詳細表示的平行于軸線的槽,形式上為針筒針2的第一織針沿垂直方向可移動地裝在槽內。圍繞針筒I形式上為針筒三角3的第一三角具有未表示出的三角部分,它與同樣沒有表示的針筒針2的針踵配合工作,以便給予針筒針所需的挺針和壓針運動。在針筒I上方設形式上的針盤4的第二針床,它設有未詳細表不的沿徑向和垂直于針筒I的槽延伸的槽,形式上的針盤針5的第二織針可沿徑向移動地裝在這些槽內。在針盤4的上方設形式上的針盤三角6的第二個三角,它具有未表示出的三角部分,它與同樣未表示的針盤針5的針踵配合工作,以便給予針盤針所需的挺針和壓針運動。此外,顯然沿針筒I圓周和針盤4表面設多個成圈系統,它們分別具有對針筒針和/或針盤針2、5進行挺針或壓針所需的三角部分。這種類型的圓形針織機中,針對本發明的目的,相應于針筒I上端面或脫圈邊緣與針盤4安裝針盤針5的槽的底部之間的距離的尺寸1,稱為垂直脫圈距離,在針盤4外端面或脫圈邊緣與針筒I安裝針筒針2的槽的底部之間的尺寸X,則稱為水平脫圈距離。此外這樣一個尺寸稱為線圈距離它基本上由兩條圓線7和8之間的距離給定,其中之一通過針盤4在其槽底所在高度的外圓周線給定,以及另一條通過針筒I在其槽底所在高度的外圓周線給定。這種圓形針織機及其功能,專業人員例如由文獻DE4128372A1是眾所周知的,為了避免重復可以通過參考用作此處公開的內容。若要按圖1的圓形針織機生產一種間隔針織物,則例如可按圖2進行,其中,針筒針和針盤針2、5用線條示意地表示,以及用針筒針和針盤針2、5構成的線圈用圓9和10示意表示。在第一個工藝步驟或系統SI中,例如第一根線單獨由針盤針5接受并加工成線圈9,由此形成一個在針盤4上構成的針盤管狀織物23 (也可見圖4)。在第二個工藝步驟或系統S2中,例如第二根線僅僅由針筒針2接受并加工成線圈10,由此形成一個在針筒I上構成的針筒管狀織物26 (也可見圖5)。最后,在第三個工藝步驟或成圈系統S3中將一根接結線11既插入選出的針筒針也插入選出的針盤針2、5內,并由它們加工成集圈組織,如圖2中用一條連續線表示的那樣。在這里規定,接結線11只插入每第二根分別用一個長的線段表示的針筒針和針盤針2、5,而用短的線段表示的針筒針和針盤針2、5則不接受接結線11。在這里,長的和短的線條意味著所屬的織針具有離針頭距離較大或較小的針踵并以此選出與之相配的三角部分。在下面兩個工藝步驟或成圈系統S4和S5中進行類似于成圈系統SI和S2的成圈過程。反之,在第六個工藝步驟或成圈系統S6內,如在成圈系統S3中那樣,然而又與之不同地,現在接結線12只由用短線條表示的針筒針或針盤針2、5接受并加工成集圈組織。因此,對于一個完整的循環或間隔針織物的分段,需要六個彼此相繼的成圈系統SI至S6。當然也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針織物品種,如專業人員已知的那些。為了說明其他詳情可參閱文件DE7425934U1、DE2850823A1和US2002/0152776A1,在這里通過參考它們作為此處公開的內容。此外,可以理解,加工好的間隔針織物由兩個彼此獨立制造的層或面組成,它們通過借助接結線11、12構成的一個第三中間層結合在一起。如圖1所示,線圈距離s決定接結線11、12從針筒針2到針盤針5 (或反之)延伸段的長度,繼而也決定中間層的厚度。在標準樣機內此厚度較小,因為尺寸I例如為5. 5mm,以及尺寸I例如為1. 05_。在這里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標準樣機配備有舌針,如圖1中以針盤針5為例所表示的那樣,它們有針鉤5a和可回轉的針舌5b。在普通的線圈結構中,針舌5b因此或回轉到由圖1可見到的打開位置,或回轉到關閉位置,在關閉位置針舌貼靠在針鉤5a上并保持關閉針鉤。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針盤針5當它們應與針筒針2共同接受一根通過導紗器14輸入的接結線(例如圖2中的接結線11)時,沿徑向不允許超出圖1所示的位置進一步鋌針,因為否則由針鉤5a保持的老的線圈在針舌5b下面將滑動到針盤針5的針桿上,然后加工成一個線圈。因此不可能通過在一個仍含有老線圈的針鉤5a內附加地插入接結線11或12形成集圈組織。這相應地也適用于針筒針2。因此按本發明規定,至少兩個針床之一,在本實施例中是針筒I,配備有復合針。如前所述,針筒針2設有平行的和可沿垂直方向彼此相對移動的針的部分15和滑桿部分16,后者可滑動地裝在針的部分15的槽內(尤其可見圖3)。針的部分15在其上端有針鉤15. 1,而滑桿部分16在其上端設有滑桿尖16. 1,針的部分借助它可按已知的方式打開或關閉針鉤15.1。圍繞針筒I的針筒三角3在這種情況下有未逐個表示的三角部分,它們與同樣沒有表示出的針的部分和滑桿部分15、16的針踵配合工作,以便給予它們為打開或關閉針鉤15.1以及為接受紗線所需要的運動。復合針及其控制專業人員同樣是已知的,為避免重復例如文件DE3821214C2作為此處公開的內容。按本發明的一種目前最佳的實施例進一步規定,不改變水平的脫圈距離X,垂直的脫圈距離I選擇得比標準樣機中的大得多,以及例如給定它一個值為14mm,這一值與y=l. 05mm—起得到尺寸s的值約為14. 04mm。為此,如后面借助圖3至11說明的那樣,并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按圖3,例如復合針2針的部分15有一針桿15. 2,針桿有一個支靠在針筒I附屬的槽底部上的背15. 3。在針桿15. 2上向上連接一個胸段15. 4,它沿一個朝背側方向傾斜的后退段15. 5過渡為針鉤15.1。設計在針桿15. 2和胸段15. 4內容納滑桿部分16的槽設計為,使針的部分15能在一個其針鉤15.1基本上后拉到針筒I上邊緣(圓線8)之下的位置與由圖1可見到的此時針鉤15.1處于相鄰針盤針5上方的位置之間往復運動,以及與此同時滑桿部分16可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在此位置滑桿尖16.1或按圖1正好在針筒I上邊緣的下面,或如后面還要說明的那樣設置得略高或略低。此外,胸段15. 4沿軸向優選地至少在其背對針筒I的前側設計為連續直的,以便不妨礙或有可能實施下面說明的成圈過程。圖3表示作為舉例的針織曲線,用來借助圖2中的系統SI至S3說明成圈過程,其中,針2、5的運行方向用箭頭X表示。此外用實線18表示一條曲線,針筒針2的針鉤15.1沿著這條曲線運動。虛線19指示針筒針2滑桿尖16.1的運行。最后,點劃線20表示一個軌跡,針盤針5的針鉤5a通過系統SI至S3沿此軌跡運動。類似于圖2,在系統SI上制成一排針盤管狀織物。為此目的,針盤針5沿一個終止在一個相應于成圈位置的軌跡段20. 2處的軌跡段20. 1,沿徑向向外遷移,以便打開針鉤5a,之后沿一個軌跡段20. 3沿徑向向內拉出,以便從導紗器22接受一根紗線21,加工成一個線圈,并由此構成第一織物表面或第一織物層,亦即針盤管狀織物23 (圖2和4)。復合針2在系統SI內保持在通過位置。在系統2內,針盤針5保持在后撤的通過位置,而復合針2針的部分首先沿軌跡段18.1挺出。在這里,滑桿部分16起先處于一個位置,在此位置滑桿尖16.1設在針筒I上邊緣(圖1中的圓線8)下面。因此當到達軌跡段18. 2時針鉤15.1被打開,一根由導紗器24供入的第二根紗線25可插入針鉤內,只要針的部分15沿軌跡段18. 3重新拉出并與此同時滑桿部分16首先沿軌跡段19.1略有挺出,然后與針的部分16 —起沿軌跡段19. 2拉出,以便由此關閉針鉤15.1。由此紗線25被針鉤15.1接受并加工成線圈,從而形成一個在復合針2上構成的織物表面或織物層,亦即一個針筒管狀織物26 (圖2和5至7)。 在進一步的運行過程中,首先針盤針5沿軌跡段20. 4挺出,軌跡段20. 4終止在一個與集圈位置對應的軌跡段20. 5處。在這之后經過小的延遲,針的部分15沿軌跡段18. 4挺出,直至到達一個與集圈位置對應的軌跡段18. 5。此時,滑桿部分16仍保持在其較低的后撤到針筒I上邊緣下面的位置(圖8)。但在此位置,滑桿尖16.1以這樣的方式處于胸段15. 4的中央區內,即,使它仍被設在老的、掛在胸段15. 4上并在早先的系統中構成的線圈27的下面。尤其如圖8所示,在此位置一方面針的部分15挺出到一個提升到如此高的位置,使得它的針鉤15.1盡管有大的脫圈距離I仍設在針盤針平面的上方。另一方面針盤針5沿徑向向外遷移到如此遠,以致它的針鉤5a處于針筒針2的前側。因此,如圖8所示可在兩種針內同時插入接結線11 (也可參見圖1和2),為此使用由圖1也可見的導紗器14。現在,針的部分15和針鉤15.1與針的部分一起沿軌跡段18. 6重新拉出,而基本上同時針盤針5沿軌跡段20. 6后撤。在這里,尤其如圖9所示,滑桿部分16仍保持在其后撤位置,直至老的線圈27到達針的部分15中處于胸段15. 4與針鉤15.1之間朝背側方向傾斜延伸的區段15. 5 (圖3)上 ,并被針筒管狀織物26的拉力拉向針的部分15的背側。與成圈過程不同,只有當老線圈27可靠地處于滑桿尖16.1內側上時,滑桿部分16才沿軌跡段19. 3提升(圖3和10)。因此,此老的線圈27與圖6和7不同它們沒有被卸脫,而是在針的部分15沿軌跡段18. 6進一步拉出時送回針鉤15.1內(圖11)。因此,在軌跡段18. 6末端,如在集圈組織中常見的那樣,不僅老的線圈27而且新插入的附加紗線11的線圈28都處于針鉤15.1內(圖10和11)。相應地,針盤針5沿軌跡段20. 6拉出,使得在其針鉤5a內也交織附加紗線11的線圈28作為集圈組織,以及形成在針織圈23與26之間延伸的長的線圈28。接著,針2和5返回它們的基本位置(圖11),從而可以在下一個系統S4 (圖2)中重復所說明的過程。借助圖3至11針對具有大的脫圈距離I的圓形針織機所說明的內容,相應地可在具有大的脫圈距離I的圓形針織機中實現,只要針盤4的直徑選擇得足夠小。在這種情況下,針盤針5設計為復合針。當然也可以采取措施采用大的線圈距離^即,不僅針筒針而且針盤針均設計為復合針,以及不僅垂直的而且水平的脫圈距離I和I均選擇得比一般的大。在說明的所有情況下均獲得一個突出的優點,即,由于采用復合針,系統寬度可以保持得較小,以及可在采用普通轉速的情況下沒有困難地實現每英寸針筒直徑2. 4個系統的系統寬度,這相當于沿圓周方向測量的系統寬度約為33_。按本發明這可利用于裝備有多于48個,優選地至少72個,成圈系統的圓形針織機。本發明不限于所說明的實施例,它可以用簡單的方式改變。這例如適用于借助圖3說明的織針曲線,它們可例如修改為使針的部分15在系統S2內一直挺出到與適用于系統S3的相同的高度(參見軌跡段18. 5)。此外,術語“復合針”也包括改型的復合針(例如US1385929、US_Rel5741)。最后,可以理解,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按與所說明和圖示的不同的
組合應用。
權利要求
1.圓形針織機,包括一個形式上為具有用于第一織針(2)的槽的針筒(I)的第一針床、一個用于控制第一織針的第一三角、一個形式上為具有用于第二織針(5)的槽的針盤(4)的第二針床和一個用于控制第二織針(5)的第二三角(6),其中,兩個針床(1、4)確定了一個垂直的和一個水平的脫圈距離(2L,I)以及一個線圈距離(^),其特征為這兩個針床(1、4)設計用于構成一個至少6mm的線圈距離(^),至少一個針床(I)的織針(2)設計為有彎鉤(15.1)的復合針,并且兩個三角(3、6)設計為,使得不僅第一織針(2)而且第二織針(5)可被置于一個集圈位置,在此集圈位置,它們的彎鉤(15. l、5a)安排在總是另一織針(5、2)的上方或前方,并且為兩個針床(1、4)配設多個成圈系統(SI至S6),相比每英寸針筒直徑1. 6個系統,這些成圈系統的寬度較小,其中所述脫圈距離為14mm或更大。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圓形針織機,其特征為至少6_的線圈距離G)主要通過一個尺寸相當大的軸向脫圈距離(1)達到,并且第一織針(2)設計為復合針。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圓形針織機,其特征為第一和第二織針(2、5)設計為復合針。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圓形針織機,它尤其可用于生產間隔針織物。此圓形針織機包括一個具有針筒針(2)的針筒(1)、一個針筒三角(3)、一個具有針盤針(5)的針盤(4)和一個針盤三角(6)。針筒(1)和針盤(4)確定了一個垂直的和一個水平的脫圈距離(x,y)以及一個線圈距離(z)。按本發明,針筒(1)的針盤(4)設計用于構成一個至少6mm的線圈距離(z),并且針筒(1)和/或針盤(4)的織針(2、5)設計為復合針。
文檔編號D04B9/06GK103031662SQ20121050460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03年5月2日
發明者羅爾夫·威爾默 申請人:Sipra專利發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