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混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混棉機。
背景技術:
麻和棉混紡需要利用混棉機進行混合,目前的混棉機為4倉結構,混棉質量不高,不能滿足混棉需求,其混合不均勻易出現色差。而且混棉機設備較高,檢修維護時需要搬來扶梯進行查看,不僅麻煩,也存在危險,給生產工作帶來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實現一種混棉質量高,便于觀察檢修的混棉機 改進結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混棉機,包括入料管道,與入料管道聯通的混棉倉,設于混棉倉底端的輸棉簾,以及輸棉簾末端的輸出管道,所述的混棉倉數量不少于6個。每個所述的混棉倉兩側設有觀察口,所述的觀察口上設有透明面板。所述的混棉倉兩側設有過道,所述的過道由固定于地面的支架支撐,所述的過道設有扶梯。所述的混棉倉設有6個。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該混棉機結構能夠充分混合麻和棉,保證了混合均勻,杜絕了色差現象,也解決了紗混紡比的老問題;并且方便觀察混棉狀況,可實時進行檢修維護,給生產工作帶來便捷。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說明書中每幅附圖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圖I為混棉機結構示意圖;上述圖中的標記均為1、入料管道;2、混棉倉;3、輸棉簾;4、輸出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I可知,混棉機設有入料管道I,棉麻料通常由輸棉風機送至入料管道I,將原料逐個喂入混棉倉2,混棉倉2的數量不少于6個,優選設置6個,既能保證混合質量,也能減少設備成本,依次排列的每個混棉倉2底面設有相配合的給棉羅拉和打手,當每個混棉倉2都填滿料后,給棉羅拉和打手開始工作并由其將料均勻落入輸棉簾3,最后由輸棉簾3末端的輸出管道4送出,進入下道工序。為便于觀察混棉倉工作狀況,在每個混棉倉的兩側均設有觀察口,觀察口由透明面板密封,而且由于混棉機設備高度高,即使設置了觀察口仍然不便于觀察,混棉倉2兩側固定過道,該過道由固定于地面的支架支撐,并在過道一側設置扶梯,從而方便工作人員觀察檢修。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 內。
權利要求1.一種混棉機,包括入料管道(I ),與入料管道(I)聯通的混棉倉(2),設于混棉倉(2)底端的輸棉簾(3),以及輸棉簾(3)末端的輸出管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棉倉(2)數量不少于6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棉機,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的混棉倉(2)兩側設有觀察口,所述的觀察口上設有透明面板。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混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棉倉(2)兩側設有過道,所述的過道由固定于地面的支架支撐,所述的過道設有扶梯。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棉倉(2)設有6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混棉機,包括入料管道,與入料管道聯通的混棉倉,設于混棉倉底端的輸棉簾,以及輸棉簾末端的輸出管道,所述的混棉倉數量不少于6個。該混棉機結構能夠充分混合麻和棉,保證了混合均勻,杜絕了色差現象,也解決了紗混紡比的老問題;并且方便觀察混棉狀況,可實時進行檢修維護,給生產工作帶來便捷。
文檔編號D01G13/00GK202643958SQ20122023850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明者孫光保, 檀琦 申請人:蕪湖金亞特亞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