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進的繡花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進的繡花機,結構中包括機架上的作業平臺,作業平臺上設置有機架大梁,機頭總成設置在機架大梁上,機頭總成下方對應設置旋梭箱總成;動力總成包括伺服電機,伺服電機的動力輸出軸通過主軸皮帶與下傳動軸聯接,下傳動軸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旋梭箱總成傳動連接;下傳動軸通過同步帶與上傳動軸聯接,上傳動軸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機頭總成傳動連接;所述伺服電機設置在機架大梁中點部位的下方,所述下傳動軸上的從動帶輪設置在下傳動軸的中點位置。本實用新型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多機頭作業的需求,同時機頭數目及機頭間距的設置與生產實際相適應,能夠大幅提高作業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改進的繡花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刺繡設備,尤其是一種多頭平繡繡花機。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電腦繡花機已經逐漸普及,與傳統繡花機械及手工繡花相比,其具有明顯的高速度、高效率優勢,同時還具有層次多、功能多、一致性高的質量優勢。其中,平繡系列電腦繡花機廣泛應用于窗簾、床罩、玩具、裝飾品、工藝美術品等的刺繡工藝,其具有液晶顯示功能、花樣格式存儲功能、花樣的旋轉及縮放功能、花樣的編輯與組合功能、反復繡作功能、針跡補償功能、補繡功能、自動補償功能、斷電保護及斷電恢復功能、斷線檢測功能、自動剪線功能等多種多樣的先進功能。目前電腦刺繡機的機頭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這是與刺繡行業的發展及刺繡工藝的持續改進相適應的。但是日益增多的機頭數目對原有機型的設計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使得對現有機型改進的需求日益明顯和迫切。
[0003]目前電腦刺繡機的傳動機構是由電機、電機與下軸間的傳動組件、下軸、上下軸間的同步傳動組件、上軸等五部分所組成,其中,上軸帶動機頭、下軸帶動旋梭箱進行作業。由于目前電腦刺繡機的機頭數量日益增多,由此帶來機架長度和上軸、下軸長度的不斷加長,由于機頭數量的增加,上軸、下軸長度的加長,上軸帶動機頭、下軸帶動旋梭箱的數量增多,給上軸、下軸帶來負載也大大增加。與此同時,主電機設置在機架的一端,從一個端頭將傳動力和位置傳遞到另一個端頭,會引起軸的扭曲強度不夠,以及轉角位置的偏差。
[0004]另外,目前電腦繡花機的機頭數目設置及機頭間距的設置沒有統一的標準,與最常見的繡花尺寸不匹配,造成作業時不得放棄使用部分機頭或針頭,使得作業效率大幅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改進的繡花機,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多機頭作業的需求,同時機頭數目及機頭間距的設置與生產實際相適應,能夠大幅提高作業效率。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改進的繡花機,結構中包括機架和設置在機架上的作業平臺,作業平臺上貫穿設置有機架大梁,若干機頭總成依次并列設置在機架大梁上,每一組機頭總成下方的作業平臺上對應設置一組旋梭箱總成;機架大梁的一側設置有換色箱總成,工作平臺上還設置有對整機進行自動化控制的控制器;動力總成設置在機架內部,所述動力總成包括伺服電機,伺服電機與控制器通信聯接,伺服電機的動力輸出軸上設置主動帶輪,主動帶輪通過主軸皮帶與下傳動軸的從動帶輪聯接,下傳動軸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所有的旋梭箱總成傳動連接驅動旋梭箱總成進行作業;下傳動軸上設置同步帶輪,此同步帶輪通過同步帶與上傳動軸上的同步帶輪聯接,上傳動軸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所有的機頭總成傳動連接驅動機頭總成進行作業;所述伺服電機設置在機架大梁中點部位的下方,所述下傳動軸上的從動帶輪設置在下傳動軸的中點位置。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上傳動軸和下傳動軸上間隔設置多組同步帶輪,每兩組同步帶輪的間距相等,且同步帶輪的組數為機頭總成/旋梭箱總成數目的 0.1-0.2 倍。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繡花機上設置有66組機頭總成/旋梭箱總成,所述上傳動軸和下傳動軸上均勻間隔設置6組同步帶輪。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每組機頭總成上設置2個針頭,每兩組機頭總成的間距為10-12cm。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機架大梁兩側各設置一臺補償伺服電機,此補償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及同步帶與上、下傳動軸傳動連接,并根據控制器發出的指令向上、下傳送軸輸出補償動力。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上傳動軸和下傳動軸均由若干段傳動軸通過聯接套聯接而成。
[001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動系統設置在傳動軸的中間部位,改進了多機頭繡花機的傳動性能。同時在上、下傳動軸之間設置多組同步帶(同步帶的組數依據機頭/旋梭箱的組數而定,一般每10-20組機頭/旋梭箱設置一組同步帶),既提高了上下傳動軸的同步性,對于傳動性能的改進也十分明顯。另外,本實用新型還在傳動軸兩端設置補償伺服電機,當傳感器發現既有的傳動力不足時,控制器發出指令控制兩端的補償伺服電機啟動,補償伺服電機通過傳動帶和同步帶從兩端向上、下傳動軸輸出動力,確保整機傳動的性能。本實用新型還合理化設置了機頭的數目為66組,機頭的間距為10-12cm,由于目前最常用的刺繡花型多為5.5cm—循環,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繡花機在日常生產實際中十分好用,效率大幅提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傳動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機架;2、作業平臺;3、機架大梁;4、機頭總成;5、旋梭箱總成;6、主伺服電機;7、主動帶輪;8、主軸皮帶;9、從動帶輪;10、下傳動軸;11、同步帶輪;12、同步帶;13、上傳動軸;14、補償伺服電機;15、補償傳動帶;16、換色箱總成;17、控制器;18、聯接套。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參看附圖,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中包括機架I和設置在機架I上的作業平臺2,作業平臺2上貫穿設置有機架大梁3,66組機頭總成4依次并列設置在機架大梁3上,每組機頭總成4上設置2個針頭,每兩組機頭總成4的間距為11cm,每一組機頭總成4下方的作業平臺2上對應設置一組旋梭箱總成5 ;機架大梁3的一側設置有換色箱總成16,工作平臺上還設置有對整機進行自動化控制的控制器17 ;動力總成設置在機架I內部,動力總成包括主伺服電機6,主伺服電機6與控制器17通信聯接,主伺服電機6的動力輸出軸上設置主動帶輪7,主動帶輪7通過主軸皮帶8與下傳動軸10上的從動帶輪9聯接,下傳動軸10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旋梭箱總成5傳動連接以驅動旋梭箱總成5進行作業;下傳動軸10上均勻設置6組同步帶輪11,此同步帶輪11通過同步帶12與上傳動軸13上的同步帶輪11聯接,上傳動軸13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機頭總成4傳動連接以驅動機頭總成4進行作業;上傳動軸13和下傳動軸10均由若干段傳動軸通過聯接套18聯接而成;主伺服電機6設置在機架大梁3中點部位的下方,下傳動軸10上的從動帶輪9設置在下傳動軸10的中點位置。機架大梁3兩側各設置一臺補償伺服電機14,此補償伺服電機14通過補償傳動帶15及同步帶12與上、下傳動軸傳動連接,并根據控制器17發出的指令向上、下傳送軸輸出補償動力。
[0018]參看附圖,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傳動系統設置在傳動軸的中間部位,改進了多機頭繡花機的傳動性能。同時在上、下傳動軸之間設置多組同步帶
12(同步帶12的組數依據機頭/旋梭箱的組數而定,一般每10-20組機頭/旋梭箱設置一組同步帶),既提高了上、下傳動軸的同步性,對于傳動性能的改進也十分明顯。另外,本實用新型還在傳動軸兩端設置補償伺服電機14,當傳感器發現既有的傳動力不足時,控制器
17發出指令控制兩端的補償伺服電機14啟動,補償伺服電機14通過補償傳動帶15和同步帶12從兩端向上、下傳動軸輸出動力,確保整機傳動的性能。本實用新型還合理化設置了機頭的數目為66組,機頭的間距為10-12cm,由于目前最常用的刺繡花型多為5.5cm—循環,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繡花機在日常生產實際中十分好用,效率大幅提高。
[0019]上述描述僅作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技術方案提出,不作為對其技術方案本身的單一限制條件。
【權利要求】
1.一種改進的繡花機,結構中包括機架(I)和設置在機架(I)上的作業平臺(2),作業平臺(2)上貫穿設置有機架大梁(3),若干機頭總成(4)依次并列設置在機架大梁(3)上,每一組機頭總成(4)下方的作業平臺(2)上對應設置一組旋梭箱總成(5);機架大梁(3)的一側設置有換色箱總成(16),工作平臺上還設置有對整機進行自動化控制的控制器(17);動力總成設置在機架(I)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總成包括主伺服電機(6),主伺服電機(6)與控制器(17)通信聯接,主伺服電機(6)的動力輸出軸上設置主動帶輪(7),主動帶輪(7)通過主軸皮帶(8)與下傳動軸(10)上的從動帶輪(9)聯接,下傳動軸(10)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旋梭箱總成(5)傳動連接以驅動旋梭箱總成(5)進行作業;下傳動軸(10)上設置同步帶輪(11),此同步帶輪(11)通過同步帶(12)與上傳動軸(13)上的同步帶輪(11)聯接,上傳動軸(13)貫穿整機設置,并與機頭總成(4)傳動連接以驅動機頭總成(4)進行作業;所述主伺服電機(6)設置在機架大梁(3)中點部位的下方,所述下傳動軸(10)上的從動帶輪(9)設置在下傳動軸(10)的中點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繡花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傳動軸(13)和下傳動軸(10)上間隔設置多組同步帶輪(11),每兩組同步帶輪的間距相等,且同步帶輪(11)的組數為機頭總成(4) /旋梭箱總成(5)數目的0.05-0.1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的繡花機,其特征在于:繡花機上設置有66組機頭總成(4)/旋梭箱總成,所述上傳動軸(13)和下傳動軸(10)上均勻間隔設置6組同步帶輪(11 )。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的繡花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機頭總成(4)上設置2個針頭,每兩組機頭總成(4)的間距為10-12c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改進的繡花機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大梁(3)兩側各設置一臺補償伺服電機(14),此補償伺服電機(14)通過補償傳動帶(15)及同步帶(12)與上、下傳動軸傳動連接,并根據控制器(17)發出的指令向上、下傳送軸輸出補償動力。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改進的繡花機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傳動軸(13)和下傳動軸(10)均由若干段傳動軸通過聯接套(18)聯接而成。
【文檔編號】D05C13/00GK203475137SQ201320571137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3日
【發明者】何彥青 申請人:何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