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結構。
背景技術:
習知的具有輸送帶的布匹染色機將染色管呈水平或微傾地設置在機體上方或下方,且由噴嘴將染液噴出而流動通過染色管,布匹在機體內通過染色管浸泡染液進行循環染色時,由于染色管呈水平或微傾狀態地設置,致使染液從染色管的進液口流入后便很快速地流過染色管而從染液出口流出,且染色管內染液并未充滿染色管,使得布匹與染液僅能短時間地在染色管中互相交換滲透,從而使布匹的均染度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增加布匹均染效果的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結構。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主要通過下列技術手段,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結構,主要提供一種可增加布匹均染效果的染色管,該染色管安裝連接在噴嘴后方或下方,該染色管具有一布匹與染液進口與一布匹與染液出口,該染色管的中間段比布匹與染液進口與布匹與染液出口低,使染色管形成高低落差,染色管內的染液充滿該染色管并滯留在該染色管內,進而使布匹通過該染色管的過程中,得以較長時間地被滯留在染色管內的染液中,使布匹在染色管內與染液互相交換滲透時間較充分,滲透時間增長可增進布匹的均染效果,而染色管的造形則隨該染色管前后端的高低落差變化。
本實用新型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結構通過布匹與染液進口、布匹與染液出口的結構設計,為將染色管安裝連接在噴嘴后方或下方,該染色管具有一布匹與染液進口及一布匹與染液出口,該布匹與染液進口則設置在位高于或等于布匹與染液出口的位置,而染色管中間段低于布匹染液進口及布匹染液出口,使得染液可以從布匹與染液進口流進染色管內后,因布匹與染液進口、布匹與染液出口和染色管中間段的高度差,使得染液可以被滯留在染色管中,染色管的布匹在滯留的染液中互相交換滲透的時間增長,借以增進布匹均染效果,而本染色管的形狀則隨其前后端的高低落差,可設計為任何形體。
附圖說明
圖1顯示本實用新型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的第一實施例平面示意圖;以及
圖2顯示本實用新型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的第二實施例平面示意圖。
【符號說明】
1機體 2輸送帶
3布匹 4導布輪
41惰輪 5噴嘴
6蓄液桶 61過濾器
7泵浦 8熱交換器
9控制箱 11助劑桶
12染色管 121布匹與染液進口
122布匹與染液出口L染液
d1第一高度差 d2第二高度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閱讀本說明書后能據以實施。
如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輸送帶帶動的布匹染色機的染色管結構,主要在機體1內設有輸送帶2,借以將布匹3自機體1后方輸送至前端,布匹3再經由導布輪4及惰輪41帶動進入噴嘴5及染色管12,而染液L則經由泵浦7加壓經過熱交換器8控制溫度后由噴嘴5噴出,并帶動布匹3進入染布管12內與布匹3產生染色作用后再落入輸送帶2運送至機體前端,落至機體底部的染液L則進入蓄液桶6并經由過濾器61濾除雜質后再由泵浦7加壓經過熱交換器8控制溫度后由噴嘴5噴出,如此形成一環狀循環運動,以進行染色加工過程,而控制箱9的計算機或程控器(PLC)可以控制或校正輸送帶2與導布輪4的速度,以精確控制布匹3與輸送帶2、導布輪4的速度同步運轉。
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液色管12的布匹與染液進口121呈垂直地配置于染色機內,并使噴嘴5由上往下噴出染液L進入布匹與染液進口121;其中,染色管12的布匹與染液進口121的高度高于布匹與染液出口122的高度,且染色管12的中間部份則低于布匹與染液進口121與布匹與染液出口122,使得布匹與染液進口121和染色管12具有一第一高度差d1,而布匹與染液出口122的高度高于染色管12的內頂部高度,使得布匹與染液出口122和染色管12的內頂部之間具有一第二高度差d2,因此,借由連通管原理,該染色管12的空間將會充滿并滯留染液L,使得布匹3通過染色管12的過程中得以較長時間地被滯留在染色管12內的染液中,借以使布匹3與染液L彼此互相交換滲透的時間增長,借以使布匹3獲得良好且均勻的染色效果,而染色管12的造形則隨其前后端的高低落差可設計為任何形體,且因染缸本體形狀的不同,布匹與染液進口121亦可比布匹與染液出口122低。
圖2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的染色機結構基本上和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僅染色管12與噴嘴5所置的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在第二實施例中省略了對于染色機結構的說明,而僅說明染色管12的部分。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染色管12的布匹與染液進口121呈水平或傾銷地連接于染色機,并使噴嘴5噴出染液L進入布匹與染液進口121;其中,染色管12的布匹與染液進口121的高度高于布匹與染液出口122的高度,使得布匹與染液進口121與染色管12之間具有第一高度差d1,且布匹與染液出口122的高度高于染色管12的內頂部高度,使得布匹與染液出口122和染色管12的內頂部之間具有一第二高度差d2,因此,借由連通管原理,該染色管12在布匹與染液出口122以下的空間將會滯留染液,使得布匹3通過染色管12的過程中得以較長時間地被滯留在染色管12內的染液中,借以使布匹彼此互相交換滲透的時間增長,借以使布匹3而獲得良好且均勻的染色效果,而隨染缸本體形狀的不同,布匹與染液出口122亦可能比布匹與染液進口121高。
以上所述僅為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企圖據以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以,凡有在相同的創作精神下所作有關本實用新型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意圖保護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