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保持上線的線筒的縫紉機的立線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在立線裝置中存在將多個線筒軸固定于線筒架并在各線筒軸的外周部外嵌不同顏色的線筒的構成的裝置。記載了這種立線裝置的專利文獻1的立線裝置具備:線筒架,其水平配置;4個線筒軸,其在線筒架上立起;線引導支撐棒,其豎立設置于線筒架的大致中央;以及線引導支撐桿,其設于線引導支撐棒的上端,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在線筒軸的正上位置分別配設有線引導件。在沿著與線引導支撐桿平行的方向的線筒架的一端部設有在垂直方向延伸的臂部,在臂部的上端設有以コ字形彎曲的卡止部。在縫紉機設有把手,上述把手為コ字型,支撐于縫紉機的臂機框的上部側面的兩個部位并能轉動。把手在搬運縫紉機時被拉起并被把持。在不搬運時,在臂機框的上表面將把持部向臂機框的后側放倒來收納把手。
并且,記載了通過使卡止部卡止到向后側放倒的把手的把持部而將立線裝置固定于縫紉機的臂機框。
另外,專利文獻2記載了豎立設置有多個線筒軸和線引導支撐棒的線筒架中設置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底座。記載了底座的下端部設有底板部并插入縫紉機的頭部之下,底座的中途通過用魔術貼(注冊商標)貼附到縫紉機的柱部而進行固定。將底座設為能調整高度,并能將線筒架的高度設為操作者易于使用的高度。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平8-98977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0-2435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專利文獻1中的立線裝置卡止于將把手放倒的狀態的把持部,因此在搬運縫紉機時,需要將立線裝置從把手拆下。因此,無法在安裝了立線裝置的狀態下搬運縫紉機,存在搬運操作繁瑣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2中的立線裝置為底座比較大的結構,在不使用時會占地。另外,安裝時,以使底座與縫紉機匹配的狀態保持底座且必須用魔術貼(注冊商標)進行固定,操作是繁瑣的。另外,即使在拆卸時,也必須以保持著底座的狀態拆卸魔術貼(注冊商標),存在操作繁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容易向縫紉機安裝和從縫紉機拆卸且在搬運縫紉機時也不用拆卸地一起搬運的立線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方案1的實用新型的構成上的特征在于,在立線裝置中具備:線筒架,其上豎立設置有多個線筒軸,上述多個線筒軸分別安裝有卷繞了縫紉線的多個線筒;以及拉勾部,其具備一對支撐側壁部和一對勾扣部,上述一對支撐側壁部的各基端部支撐于上述線筒架并且從上述線筒架的側方突出設置,上述一對支撐側壁部配置成能使搬運者的手指放在其間而插入設于縫紉機主體的把持孔,上述把持孔的邊緣部設有以上述手指能勾扣的方式突出的勾扣凸部,上述一對勾扣部分別設于上述支撐側壁部的頂端部,能勾扣于上述勾扣凸部且能自如裝拆。
實用新型效果
由此,勾扣于縫紉機主體的把持孔使線筒架自如裝拆的拉勾部在勾扣于把持孔的狀態下,搬運者的手指能插入支撐側壁部之間。因此,能容易地進行向縫紉機主體安裝立線裝置和從縫紉機主體拆卸立線裝置,并且即使立線裝置裝配于縫紉機主體,也能不用拆卸被勾扣的立線裝置地將其與縫紉機主體一起搬運。
附圖說明
圖1是將第一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組裝到縫紉機主體的背面的概要圖。
圖2是縫紉機主體的后視圖。
圖3是用立體圖表示立線裝置的概要圖。
圖4是用主視圖表示立線裝置的概要圖。
圖5是用左側視圖表示立線裝置的概要圖。
圖6是用仰視圖表示立線裝置的概要圖。
圖7是表示將止擋構件定位到收納位置SP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將勾扣部插入把持孔中途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9是表示勾扣部插入了把持孔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10是表示勾扣部插入把持孔并將止擋構件定位到固定位置KP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1是用左側視圖表示使立線裝置自支撐的狀態的概要圖。
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的主視圖。
圖13是圖12的A放大圖。
圖14是分別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的拉勾部定位到勾扣位置FP和收納位置CP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15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的側視圖。
圖16是用立體圖表示另一例的概要圖。
圖17是用立體圖表示另一例的概要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立線裝置;21:線筒架;22:線筒軸;23:支柱;23c:線引導部;23d:勾線桿;24:拉勾部;24al、24ar:支撐側壁部;24bl、4br:勾扣部;24c:底壁部;24cg:接觸部;24c1:第一立起壁(立起壁);24c2:第二立起壁(立起壁);24el、24er:輔助腿部;24f:自支撐支撐部;25l、25r:止擋構件(相對移動限制機構);26:勾線引導件;26a:勾線孔;28:線切割線保持構件;3:縫紉機;31:縫紉機主體;4:把持孔;4a:上緣部;4b:勾扣凸部;5:線筒;6:縫紉線;101:立線裝置;121:線筒架;126l、126r:滑動引導部;201:立線裝置;224c:防滑件;224e:防滑件;226:勾線引導件;226a:伸縮機構;KP:固定位置;SP:收納位置;CP:收納位置;FP:勾扣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將本實用新型的立線裝置具體化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表示從背面側觀看應用了本實用新型的立線裝置1的縫紉機3時的外觀。
在圖1、圖3和其它圖中,在從操作縫紉機3的用戶所在的前方側觀看縫紉機3的情況下,將縫紉機3的左右方向設為左側-右側方向,將縫紉機3的前后方向設為前側-后側方向。在從用戶所在的前方側觀看縫紉機3的情況下,將用戶側稱為前側或者正面側,將與用戶相反的一側稱為后側或者背面側。另外,在用戶搬運縫紉機的情況下,將用戶稱為搬運者。
從縫紉機3除去了立線裝置1的縫紉機主體31具備:頭部31a;從頭部31a的右側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柱部31b;從柱部31b的上端部沿著水平方向向左側延伸的臂部31c;以及從臂部31c的頂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頭部31d。
如圖2所示,在臂部31c的背面側凹設有把持孔4,把持孔4用于供搬運者將手指插入中央部來搬運縫紉機3。把持孔4例如形成為中央部向下凸的彎曲的開口形狀,以至少能插入搬運者的三根手指的寬度朝向水平方向開口。如圖8所示,在把持孔4的內部具有:設于上部的頂壁4c;與頂壁4c相對并設于下部的下壁4d;和與下壁4d連續并在把持孔4的里側向斜上方立起的里壁4e。在本實施方式中,頂壁4c的高度位置成為與上緣部4a相同的高度位置。在把持孔4的上緣部4a(邊緣部),沿著上緣部4a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勾扣凸部4b。把持孔4例如以至少供搬運者從指尖起手指的第一關節進入的深度形成,勾扣凸部4b抵接于搬運者手指的第一關節與第二關節之間的指腹部。
立線裝置1勾扣于把持孔4。
如圖3和圖4所示,立線裝置1具備:線筒架21,其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多個線筒軸22,其豎立設置于線筒架21;支柱23,其豎立設置于線筒架21的大致中央部;拉勾部24,其沿著與線筒架21的長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前后方向)向側方突出;一對止擋構件25l、25r(相對移動限制機構),其設于線筒架21的下部,向拉勾部24的頂端側突出;以及勾線引導件26,其從左側的止擋構件25l的頂端部25lat向上方延伸。
線筒架21例如由ABS樹脂一體形成,具有在左右方向以規定的長度且在前后方向以規定的寬度延伸的水平面21a。并且,如圖4和圖5所示,在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和前后方向的兩端部一體形成有從水平面21a連續地垂下的規定寬度的圓弧面21b。
在水平面21a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四個部位排列有后述的截面為圓形的線筒軸22且線筒軸22與水平面21a一體設置。各線筒軸22的基端部分別形成為從水平面21a朝向上方逐漸縮小。
如圖3所示,在水平面21a中,在從中央部向右側和左側錯開規定尺寸的兩處位置形成有螺孔21c。該螺孔21c用于組裝后述的拉勾部24和線筒架21,并且用于緊固后述的成為止擋構件25l、25r的旋轉軸的旋轉支撐螺釘27(參照圖5)。螺孔21c的開口形成為能供旋轉支撐螺釘27的螺釘頭經過的內徑,在孔的底部,支撐螺釘頭的下表面的支撐壁部(省略圖示)環設于內周壁。
在線筒架21的下部設有包括例如ABS樹脂材料的拉勾部24。如圖3和圖4所示,拉勾部24具備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勾扣部24bl、24br、底壁部24c以及安裝支撐部24dl、24dr(參照圖6)。如圖5所示,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設為:基端部24ab通過旋轉支撐螺釘27支撐于線筒架21的底部,頂端部24at側朝向線筒架21的前側的側方平行突出。支撐側壁部24al、24ar形成為板狀并相對且垂直配置。在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頂端部24at分別設有向上方以鉤狀立起的勾扣部24bl、24br。勾扣部24bl、24br勾扣到以向下方側突出的方式設于把持孔4的上緣部4a的勾扣凸部4b(參照圖9)。這樣,通過勾扣部24bl、24br勾扣到把持孔4的勾扣凸部4b,將線筒架21勾扣到縫紉機主體31且線筒架21可自如地裝拆。
如圖3所示,橫架于相對的支撐側壁部24al、24ar之間的底壁部24c與支撐側壁部24al、24ar一體地設于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下部。底壁部24c的前側的端部延伸到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頂端部24at,后側的端部延伸到比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基端部24ab位于前側的線筒架21的前側端部。如圖5所示,底壁部24c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平面,如圖11所示,在使立線裝置1自支撐的情況下,構成與地面GD接觸的接觸部24cg。如圖3所示,在底壁部24c的前側的端部形成向上方立起的第一立起壁24c1,成為加強肋。沿著勾扣部24bl、24br的外緣的立起方向以短的立起尺寸形成有第一立起壁24c1。第一立起壁24c1的立起尺寸形成得短,因此搬運者能將手指無阻礙地插入支撐側壁部24al、24ar之間。在底壁部24c上,在后側形成有從后側的端部朝向線筒架21的前端部傾斜立起的第二立起壁24c2。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底壁部24c、第一立起壁24c1和第二立起壁24c2構成收納梭心或梭心罩等附件的附件箱。
如圖6所示,安裝支撐部24dl、24dr夾著兩支撐側壁部24al、24ar在兩外側(左右方向)與支撐側壁部24al、24ar連續地設置。在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設有具有未圖示的垂直方向的中心軸的孔。在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與線筒架21之間設置有止擋構件25l、25r。旋轉支撐螺釘27從螺孔21c的上方插入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的孔、設于止擋構件25l、25r的未圖示的具有垂直方向的中心軸的孔以及線筒架21的螺孔21c。旋轉支撐螺釘27緊固于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的孔。
在螺孔21c的線筒架21的下方形成有未圖示的第一凸緣,在止擋構件25l、25r的下方形成有未圖示的第二凸緣,上述第二凸緣與線筒架21下方的第一凸緣卡合并能以上述第一凸緣為中心轉動。由此,止擋構件25l、25r設置為相對于線筒架21和/或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向左右方向自如轉動。既可以將旋轉支撐螺釘27設為自攻螺釘,一邊將自攻螺釘擰入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的孔,一邊形成內螺紋,也可以預先在各安裝支撐部24dl、24dr的孔中形成與旋轉支撐螺釘27對應的內螺紋。
如圖3和圖4所示,止擋構件25l、25r具有截面為長方形且為棒狀的一對臂部25la、25ra。各臂部25la、25ra的基端部分別由旋轉支撐螺釘27支撐并在水平面內自如旋轉。
在各臂部25la、25ra的頂端部25lat、25rat(參照圖6)分別形成有沿垂直方向立起的抵接部25lb、25rb(參照圖3)。抵接部25lb、25rb的側面由前側為圓弧面的圓筒面的一部分形成。如圖7和圖10所示,各臂部25la、25ra在與縫紉機主體31的里面呈直角突出的固定位置KP與將各臂部25la、25ra的大部分收納到線筒架21下的收納位置SP之間往復轉動。各臂部25la、25ra在勾扣部24bl、24br勾扣到縫紉機主體31的把持孔4時,將各臂部25la、25ra定位到固定位置KP,各抵接部25lb、25rb與縫紉機主體31的里面接觸,限制勾扣部24bl、24br向從勾扣凸部4b脫離的方向(以使立線裝置1的上部與縫紉機主體31的上部相互接近的方式旋轉的方向)旋轉。如圖3和圖7所示,在臂部25la、25ra的上表面和抵接部25lb、25rb的背面形成有沿著臂部25la、25ra和抵接部25lb、25rb的長度方向的支撐槽25lc,25rc。勾線引導件26由左側的止擋構件25l的支撐槽25lc支撐。
如圖4和圖5所示,在左側的臂部25la的頂端設有由抵接部25lb支撐并比抵接部25lb向上方延伸的勾線引導件26。勾線引導件26例如是由高彈性的不銹鋼制成的金屬絲,具有勾線孔26a和支撐部26b。支撐部26b配設為使基端部軸支于旋轉支撐螺釘27且自如旋轉,并且使中間部從基端部與支撐槽25lc嵌合。勾線引導件26形成為使支撐部26b的頂端側從抵接部25lb向上方延伸,而且向前側彎曲。勾線引導件26的頂端為螺旋形狀且形成有勾線孔26a。勾線孔26a的螺旋形狀形成為以相鄰的螺旋彼此不接觸的方式卷繞2~3次,頂端部也會開放為不與相鄰的螺旋接觸。通過設為這種螺旋形狀,縫紉線6的中途由螺旋部分引導且縫紉線6能裝拆。
如圖5和圖6所示,在安裝支撐部24dl、24dr的后側的夾著拉勾部24的兩側,設有朝向下方突出的一對輔助腿部24el、24er。輔助腿部24el、24er的下端與地面GD接觸(參照圖11)。輔助腿部24el、24er的上部與安裝支撐部24dl、24dr的下端緣的肋連續,與拉勾部24一體地形成。另外,底壁部24c的下表面構成設置于地面GD的接觸部24cg。
如圖3和圖4所示,支柱23垂直地豎立設置于線筒架2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中的寬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后側。支柱23的下端部被例如在特開平11-156075號公報中公開的固定機構23e固定于線筒架21。支柱23例如由不銹鋼等金屬制成,利用將三種直徑不同的桿組合而得到的伸縮機構的伸縮裝置23a設為能伸縮。在支柱23的頂端部設有大致圓盤狀的保持部23b,在保持部23b水平地保持有勾線桿23d,勾線桿23d形成有多個(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為四個)線引導部23c。如圖4所示,勾線桿23d例如由高彈性的不銹鋼等金屬絲制成,與線筒架2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地設置。線引導部23c設為在勾線桿23d的左右的中間部和頂端部將金屬絲折彎成下部成為頂角的三角形的環狀。線引導部23c設于四個部位。
如圖3和圖4所示,在線筒架21的上表面與線引導部23c的下方位置對應地豎立設置有四個線筒軸22。各線筒軸22如上所述形成于線筒架21的水平面21a并與線筒架21一體地形成。線筒軸22例如是用與線筒架21相同的ABS樹脂制成的桿狀構件。如圖3所示,卷繞有縫紉線6的線筒5分別外嵌并保持于各線筒軸22。
在線筒架21的后側端部設有線切割線保持構件28。如圖1所示,線切割線保持構件28具備例如大致四邊板狀的基座、在一邊設有刃部的大致三角形狀的切刀以及彈性保持構件。基座具備從與基座的一邊呈直角的方向以規定寬度切到規定的深度而成的槽部。
線切割線保持構件28僅通過使縫紉線6的中途從開放口側穿過槽部就能用切刀切斷縫紉線6并且將切斷了的縫紉線6的端部夾著并保持在彈性保持構件與基座之間。通過使用線切割線保持構件28,使被切斷的縫紉線6的端部不會從線引導部23c脫落,因此能迅速開始接下來進行的操作。
下面基于圖7~圖10說明將如上所述構成的立線裝置1組裝于縫紉機主體31的步驟。
首先,如圖7所示,用戶將止擋構件25l、25r定位到收納位置SP。
接著,如圖8所示,用戶把持立線裝置1并使立線裝置1整體向縫紉機主體31前傾。將勾扣部24bl、24br的頂端插入把持孔4,以勾扣部24bl、24br位于比勾扣凸部4b靠把持孔4的里側的方式進行定位。
接著,如圖9所示,使立線裝置1的前傾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位置。
在該情況下,勾扣部24bl、24br的頂端部抵接到把持孔4的頂壁4c,勾扣部24bl、24br的按鉤狀彎曲的內側的基端部抵接到勾扣凸部4b。底壁部4c的前下端部抵接到把持孔4的下壁4d。這樣,勾扣部24bl、24br以三點抵接到把持孔4內,由此能將立線裝置1牢固地組裝到縫紉機主體31。
接著,如圖10所示,用戶將止擋構件25l、25r定位到固定位置KP。
止擋構件25l、25r抵接到縫紉機主體31的背面,由此限制向立線裝置1的上部與縫紉機主體31的上部接近的方向旋轉(相當于相對移動)。由此,可限制勾扣部24bl、24br的從把持孔4脫離的方向的旋轉運動。
圖11表示使立線裝置1自支撐于地面GD的狀態。在該情況下,底壁部24c的下表面(接觸部24cg)和一對輔助腿部24el、24er的下端部與地面GD接觸,使立線裝置1自支撐。由接觸部24cg和一對輔助腿部24el、24er構成自支撐支撐部24f。
如在上述說明中可明確的,如圖3所示,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1中具備:線筒架21,其上豎立設置有多個線筒軸22,上述多個線筒軸22分別裝配有卷繞了縫紉線6的多個線筒5;以及拉勾部24,其具備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和一對勾扣部24bl、24br,上述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各基端部24ab支撐于線筒架21并且從線筒架21的側方突出設置,配置成能使搬運者的手指放在其間插入設于縫紉機主體31的把持孔4,上述把持孔4的上緣部4a設有以使上述手指能勾扣的方式突出的勾扣凸部4b,上述一對勾扣部24bl、24br分別設于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頂端部24at,能勾扣到勾扣凸部4b且能自如裝拆。
由此,將線筒架21勾扣到縫紉機主體31的把持孔4且自如裝拆的拉勾部24能在被把持孔4勾扣的狀態下使搬運者的手指插入支撐側壁部24al、24ar之間。因此,能容易地進行向縫紉機主體31安裝立線裝置1和從縫紉機主體31拆卸立線裝置1,并且即使將立線裝置1裝配于縫紉機主體31,也能不用拆下被勾扣的立線裝置1地將其與縫紉機主體31一起搬運。
另外,在立線裝置1中,拉勾部24具有橫架于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下部之間的底壁部24c,在底壁部24c的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頂端部24at側的端部和支撐側壁部24al、24ar的基端部24ab側的端部分別設有從底壁部24c向上方立起的第一立起壁24c1和第二立起壁24c2。
由此,在由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底壁部24c以及兩個立起壁24c1、24c2包圍的空間內,能收納附件。
另外,在立線裝置1中,在線筒架21設有止擋構件25l、25r,上述止擋構件25l、25r在將拉勾部24拉勾到把持孔4的勾扣凸部4b時限制線筒架21與縫紉機主體31的相對移動。這些止擋構件25l、25r設于線筒架21,但也可以設于拉勾部。
由此,用止擋構件25l、25r限制拉勾狀態的拉勾部24與縫紉機主體31的相對移動(特別是在向使線筒架21與縫紉機主體31的上部彼此接近的方向旋轉運動時,勾扣部24bl、24br易于從勾扣凸部4b脫離,因此防止該情況。),由此能防止被把持孔4勾扣的立線裝置1晃動或者從把持孔4脫落,能將立線裝置1牢固地安裝于縫紉機主體31。作為縫紉線6的具體的穿過方法,是使支柱23伸長,使縫紉線6從線筒5勾掛到支柱23上方的線引導部23c,使該縫紉線6穿過勾線孔26a,之后使縫紉線6穿過縫紉機3的通常的線道來使用。
另外,在線筒架21設有自支撐支撐部24f,上述自支撐支撐部24f具備:接觸部24cg,其設于拉勾部24的勾扣部24bl、24br側的下表面,下端與地面GD(參照圖11)接觸;以及輔助腿部24el、24er,其設于拉勾部24的與勾扣部24bl、24br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向下方突出,下端與地面GD接觸,由此通過接觸部24cg輔助線筒架21的自支撐。
由此,在希望使立線裝置1自支撐而使用的情況或在縫紉機主體31不存在能鉤掛拉勾部24的把持孔4的情況下,也能通過使接觸部24cg和輔助腿部24el、24er各自的下端與地面GD接觸而在使立線裝置1自支撐且穩定的狀態下使用。在該情況下,將支柱23伸長后使穿過了線引導部23c的縫紉線6穿過縫紉機主體31的線道來使用。在使用后進行收納等時,還能縮短支柱23。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2~圖14說明將本實用新型的立線裝置具體化的第二實施方式。
第二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10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成為線筒架121和拉勾部124不用旋轉支撐螺釘27固定,拉勾部124相對于線筒架121向前后方向滑動的結構。
以下詳述不同點。
如圖12和圖13所示,在線筒架121的下端部,具有頂端相互朝向內側的鉤狀的截面的一對勾扣引導部121a向前后方向平行延伸。在相對的各支撐側壁部124al、124ar的上端邊緣部,左右方向的向外突出的勾扣肋124b在前后方向平行延伸。勾扣肋124b以被勾扣引導部121a從兩側夾著的方式勾扣且能滑動。由勾扣引導部121a和勾扣肋124b構成滑動引導部126l、126r。在支撐側壁部124al、124ar與線筒架121之間設有省略圖示的保持機構,如圖14所示,構成為在拉勾部124從線筒架121最突出的狀態下將拉勾部124保持為不能從線筒架121拔脫。
其它構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
以下說明將第二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101勾扣到縫紉機主體31的步驟。
首先,立線裝置101被保管著,因此如圖14所示,定位于在線筒架121的下方收納有拉勾部124的收納位置CP。
接著,如圖14所示,使用立線裝置101的用戶將拉勾部124從線筒架121的下部向前側拉出,將拉勾部124定位到勾扣位置FP。然后,通過保持機構將拉勾部124相對于線筒架121固定。
接著,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將止擋構件25l、25r收納到收納位置CP(參照圖7),將拉勾部124勾扣到縫紉機主體31的把持孔4而將立線裝置101安裝到縫紉機主體31(參照圖8和圖9)。并且,通過將止擋構件25l、25r定位到固定位置KP而將立線裝置101組裝到縫紉機主體31。
如在上述說明中明確的,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101中,在拉勾部124與線筒架121之間設有滑動引導部126l、126r,上述滑動引導部126l、126r能使拉勾部124相對于線筒架121沿著水平方向滑動,并使拉勾部124在拉勾部124從線筒架121突出的勾扣位置FP與拉勾部124由線筒架121收納的收納位置CP之間移動。
由此,在不使用拉勾部124的情況下,使拉勾部124滑動到收納位置CP而收納于線筒架121,由此能使立線裝置101整體緊湊并實現收納時的省空間化。
(第三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5說明將本實用新型的立線裝置具體化的第三實施方式。
第三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20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勾線引導件226具有能調整勾線孔26a的高度的伸縮機構226a、在一對輔助腿部24el、24er和底壁部24c的下表面(接觸部24cg)分別設有包括例如橡膠制薄板材的防滑件224c、224e。其它構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
勾線引導件226的伸縮機構226a例如由不銹鋼等金屬制成,是將直徑不同的三種桿組合而得到的伸縮機構。在桿的頂端設有包括高彈性的金屬絲材料且向上方延伸進而向前側彎曲的支撐部226b。在支撐部的頂端設有將頂端部開放的螺旋卷繞2~3次而形成的勾線孔26a。
在使立線裝置201自支撐而使用的情況下,線筒架21的位置配置于比安裝到縫紉機主體31時低的位置。在該情況下,也能通過伸縮機構226a使勾線孔26a的位置上升,與縫紉機主體31側的相對高的位置對齊,因此能使縫紉線6的走勢順暢。另外,在使立線裝置201自支撐而使用的情況下,立線裝置201能通過設于輔助腿部24el、24er和底壁部24c的下表面(接觸部24cg)的防滑件224c、224e更穩定地自支撐。
如根據上述說明可明確的,在第三實施方式的立線裝置201中,線筒架21具有將從線引導部23c引導的縫紉線6向縫紉機主體31側引導的勾線引導件226,勾線引導件226具有勾掛縫紉線6的勾線孔26a和能調整勾線孔26a的高度的伸縮機構226a。
由此,通過伸縮機構226a調整勾線引導件226的勾線孔26a的高度,由此在使立線裝置201與縫紉機主體31分開而自支撐使用的情況或從位于不同的位置的線引導部23c引導縫紉線6的情況下,能穩定地將縫紉線6引導到縫紉機主體31側。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設為由一對支撐側壁部24al、24ar、底壁部24c、第一立起壁24c1和第二立起壁24c2構成附件箱,但不限于這種方式,例如圖16所示,也可以設為還設有增加了通過鉸鏈部303a轉動的蓋構件303的附件箱的立線裝置301。在該情況下,在立線裝置302勾扣到縫紉機主體31的狀態下,即使在打開了蓋構件303時,通過在蓋構件303的前側端部與縫紉機主體31背面之間設置搬運者的手指能插入的間隙,也能不用拆下立線裝置302地用手指扣著把持孔4來搬運縫紉機3。
另外,如圖17所示,也可以在構成了附件箱的底壁部424c設置與所放入的附件的形狀尺寸對應的分隔部424c1。
另外,設于把持孔4的勾扣凸部4b不限于把持孔的上緣部4a,也可以例如是把持孔的側緣部。
另外,滑動引導部126l、126r設為具備設于線筒架121的勾扣引導部121a和設于拉勾部124的勾扣肋124b,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例如線筒架設置勾扣肋,在拉勾部設置勾扣引導件。
另外,將接觸部24cg設為底壁部24c的下表面的平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底壁部形成為不與地面GD接觸,比各支撐側壁部更向下方延伸的肋與地面GD接觸而構成接觸部。另外,輔助腿部24el、24er在拉勾部24中設于止擋構件25l、25r的后方,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設于線筒架的左右兩側的后方。
另外,勾線引導件226的伸縮機構226a不限于伸縮機構,例如也可以是將被獨立地分開的多個桿以任意的數量接合,并調整為需要的長度。
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內容和附圖所示的實施方式,能在不脫離宗旨的范圍內適當地變更后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