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織物表面處理的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織物表面涂覆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穿著的要求已經不只是遮寒蔽體,也不僅是時尚美觀,對服裝和家紡面料的要求不僅僅只是滿足于保暖舒適。人們對紡織品的功能性,如便利性(易洗、快干、不掉色、免燙、防縮防水等)、舒適性(柔軟適體、抗汗、保暖)、防護和保健性(防紫外線、抗菌、防臭、防蟲)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性紡織品應運而生。
織物后整理包括漂、染、印、整,讓織物通過物理、化學或物理化學方法,結合機械的作用,改善紡織品外觀和內在品質,提高服用性能或其他性能,或賦予紡織品某種特殊功能。后整理也有暫時、半耐久、耐久之分,半耐久整理效果很快降低甚至消失,如上漿、暫時性軋光或軋花整理等;半耐久處理能使紡織品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整理效果,但經多次洗滌后效果仍會消失;耐久性整理后織物能耐多次洗滌或較長時間應用而不消失,如棉織物的樹脂整理、反應性柔軟劑的柔軟整理、樹脂和軋光或軋紋聯合的耐久性軋光、軋紋整理等。以上后整理方法工序繁瑣,注意事項多,不同的織物適用的整理設備不一致,大部分整理都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
對于織物涂層,目前都是將黏合材料粘在紡織品表面,最后的成品是由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材料組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織物表面涂覆裝置,處理得到的織物會在原有的織物表面添加功能性物質,不會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膜,適用于任何材料任何組織的織物,操作簡單方便,獲得品種豐富的紡織產品。
一種織物表面涂覆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送布裝置、輸送溶液裝置、涂覆裝置、織物卷繞裝置,所述送布裝置包括至少一組送布輥組,所述織物卷繞裝置包括至少一組收布輥組,所述送布裝置通過所述送布輥組中的送布輥調節送布速度,所述涂覆裝置包括有主箱體,所述主箱體包括織物進料口、織物出料口,所述織物進料口的前方布置有所述送布裝置,所述送布裝置的出料位置連通至所述織物進料口,所述織物出料口的后方布置有所述織物卷繞裝置,所述主箱體的內部位于所述織物進料口的臨近位置處設置有第一導布輥組,所述主箱體的內部位于所述織物出料口的臨近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導布輥組,所述主箱體的內部的上端面、下端面上分別設置有上噴頭、下噴頭,所述上噴頭、下噴頭成對布置,成對布置的上噴頭、下噴頭的噴頭相向布置,成對布置的所述上噴頭、下噴頭所對應的噴頭之間的區域為織物涂覆區域,所述織物涂覆區域位于所述第一導布輥組、第二導布輥組之間的位置,所述主箱體的外部設置有輸送溶液裝置,所述輸送溶液裝置通過液體導流管連通至所述主箱體內的所述上噴頭、下噴頭的涂覆溶液進料管。
其進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送布裝置還包括有有一組卷裝布退繞架,所述卷裝布退繞架具體為工型架,所述卷裝布退繞架設置有一組水平向布置的送布輥組,所述送布輥組包括左送布輥、右送布輥,所述送布輥組的后方布置有一組垂直向布置的第三導布輥組;
所述織物卷繞裝置還包括有一組織物卷繞架,所述織物卷繞架上設置有一組水平向布置的收布輥組,所述收布輥組包括左收布輥、右收布輥,所述收布輥組和所述主箱體的織物出料口間布置有一組垂直向布置的第四收布輥組;
所述第一導布輥組、第二導布輥組、第三導布輥組、第四導布輥組均包括上導布輥、下導布輥,每組的所述上導布輥、下導布輥的垂直方向的兩側設置有第一距離調節器;
所述第一導布輥組和所述織物進料口之間的位置布置加熱導布輥組,所述加熱導布輥組所對應的上加熱導布輥、下加熱導布輥之間設置有第二距離調節器;
所述主箱體的內部設置有兩對所述上噴頭、下噴頭,兩對所述上噴頭、下噴頭所覆蓋的織物涂覆區域前后位置布置;
所述輸送溶液裝置的內腔底部中心位置設置有攪拌器,所述攪拌器的葉片自下而上立體向排布,分導流管從所述涂覆溶液攪拌箱的內腔底部沿著垂直邊緣排布再到內腔的上方、與所述液體導流管匯合;
所述主箱體的底部設置有支撐架,所述輸送溶液裝置位于所述主箱體的下方布置,所述液體導流管垂直向布置、并連通至所述主箱體內的涂覆溶液進料管。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通過向涂覆溶液攪拌箱內放置不同的物質,即可達到需要的織物效果,即通過放入合適的物質到涂覆溶液攪拌箱,攪拌均勻后,通過上噴頭、下噴頭對織物進行涂覆,處理得到的織物會在原有的織物表面添加功能性物質,不會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膜,適用于任何材料任何組織的織物,操作簡單方便,獲得品種豐富的紡織產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圖結構示意框圖;
圖2為本發明的主箱體的主視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主箱體的側視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涂覆溶液攪拌箱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圖中序號所對應的名稱如下:
主箱體1、織物進料口2、織物出料口3、第一導布輥組4、第二導布輥組5、上噴頭6、下噴頭7、輸送溶液裝置8、液體導流管9、卷裝布退繞架10、送布輥組11、左送布輥12、右送布輥13、第三送布輥組14、織物卷繞架15、收布輥組16、左收布輥17、tt右收布輥18、第四收布輥組19、第一距離調節器20、加熱導布輥組21、第二距離調節器22、攪拌器23、分導流管24、支撐架25、上導布輥26、下導布輥27、輥支撐架28。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織物表面涂覆裝置,見圖1~圖4:其包括送布裝置、輸送溶液裝置、涂覆裝置、織物卷繞裝置,送布裝置包括至少一組送布輥組,織物卷繞裝置包括至少一組收布輥組,送布裝置通過送布輥組中的送布輥調節送布速度,涂覆裝置包括有主箱體1,主箱體1包括織物進料口2、織物出料口3,織物進料口2的前方布置有送布裝置,送布裝置的出料位置連通至織物進料口2,織物出料口3的后方布置有織物卷繞裝置,主箱體1的內部位于織物進料口2的臨近位置處設置有第一導布輥組4,主箱體1的內部位于織物出料口3的臨近位置處設置有第二導布輥組5,主箱體1的內部的上端面、下端面上分別設置有上噴頭6、下噴頭7,上噴頭6、下噴頭7成對布置,成對布置的上噴頭6、下噴頭7的噴頭相向布置,成對布置的上噴頭6、下噴頭7所對應的噴頭之間的區域為織物涂覆區域,織物涂覆區域位于第一導布輥組4、第二導布輥組5之間的位置,主箱體1的外部設置有輸送溶液裝置8,輸送溶液裝置8通過液體導流管9連通至主箱體1內的上噴頭6、下噴頭7的涂覆溶液進料管(圖中未畫出,屬于管路的常規結構)。
送布裝置還包括有一組卷裝布退繞架10,卷裝布退繞架10具體為工型架,卷裝布退繞架10上設置有一組水平向布置的送布輥組11,送布輥組11包括左送布輥12、右送布輥13,送布輥組11的后方布置有一組垂直向布置的第三送布輥組14;
織物卷繞裝置還包括有一組織物卷繞架15,織物卷繞架15上設置有一組水平向布置的收布輥組16,收布輥組16包括左收布輥17、右收布輥18,收布輥組16和主箱體1的織物出料口3間布置有一組垂直向布置的第四收布輥組19;
第一導布輥組4、第二導布輥組5、第三導布輥組14、第四導布輥組19均包括上導布輥26、下導布輥27,每組的上導布輥26、下導布輥27的垂直方向的兩側設置有第一距離調節器20;
第一導布輥組4和織物進料口2之間的位置布置加熱導布輥組21,加熱導布輥組21所對應的上加熱導布輥、下加熱導布組之間設置有第二距離調節器22;
主箱體1的內部設置有兩對上噴頭6、下噴頭7,兩對上噴頭6、下噴頭7所覆蓋的織物涂覆區域前后位置布置;
輸送溶液裝置8的內腔底部中心位置設置有攪拌器23,攪拌器23的葉片自下而上立體向排布,分導流管24從涂覆溶液攪拌箱的內腔底部沿著垂直邊緣排布再到內腔的上方、與液體導流管9匯合;
主箱體1的底部設置有支撐架25,輸送溶液裝置8位于主箱體1的下方布置,液體導流管9垂直向布置、并連通至主箱體1內的涂覆溶液進料管;
第三導布輥組14、第四導布輥組19通過輥支撐架28安裝于地面;
輸送溶液裝置8在具體實施中具體為涂覆溶液攪拌箱。
其工作原理如下:卷裝布退繞架10裝有一對可轉動的送布輥組11,可控制織物進入導布輥的速度;導布輥兩邊裝有第一距離調節器14,可用來調節導布輥2之間的距離;主體箱1為該設備的主要反應箱體,其具體配置見圖2,在主體箱的上下兩面上分別裝有兩個噴頭,上下對應的一組噴頭負責一半布面的涂覆,在進布處裝有加熱導布輥組21,如有需要可對織物表面進行加熱處理,溫度控制在室溫到300℃之間,同時導布輥兩邊的距離調節器可控制導布輥對織物的壓力,織物通過涂覆區后通過導布輥將涂覆完成后的織物送出主體箱1;在主體箱下方裝有輸送溶液裝置8,其具體配置見圖3,在輸送溶液裝置8的底部裝有液體攪拌器23,保證涂覆溶液的均勻,分導流管24從輸送溶液裝置8的底部沿著箱體邊緣排布再到箱體上方與液體導流管9匯合,該設計也能保證從導流管9輸出的涂覆液體是均勻的。需注意的是,主箱體1須在輸送溶液裝置8內溶液攪拌均勻后再開始對織物進行涂覆,所配的涂覆溶液粘度不能太高,否則憑空壓機的壓力不能完全送到主箱體,攪拌器23也不易將溶液攪拌均勻。配套的四對導布輥組、加熱導布輥組21之間的距離均可調整,間接調整對織物的壓力,對于表面熔點較低的織物來說,有利于保證溶液在織物上的涂覆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導布輥之間距離的變化可調控布輥對織物的壓力,有利于保證織物涂覆的均勻性,還可控制涂覆物質的厚度;
(2)改變了織物傳統的定型加工方式,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一道涂覆工序,但并不影響整個流程的時間,在定型的同時完成涂覆工作,保證了織物涂覆的完整性和涂覆溶液的利用率;
(3)本發明利用織物中紗線的臨界熔點,在加熱導布輥組將織物加熱到臨界熔點時將涂覆物粘附到織物表面,待冷卻即可,即保證了涂覆物處于織物表面,又保證了涂覆物的牢固性;
(4)本發明涉及的邊攪拌邊輸送涂覆液的攪拌箱,攪拌箱底部裝有液體攪拌器,保證溶液的均勻性,分導流管位于箱體最底部,避免與攪拌器接觸和纏繞,分導流管沿攪拌箱箱體排布,避免在液體攪拌的作用下纏繞,保證涂覆液的成功輸送;
(5)本發明可用來進行多種織物的涂覆,包括短纖紗、化纖長絲等,應用面廣,可操作性強,為織物及紡織品的多樣化提供保障。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內容僅為本發明創造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明創造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明創造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