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家用生活用具范圍,主要涉及一種無線充電的智能晾衣架。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傳統的晾衣架一般晾曬于室內陽臺上,晾曬空間小,在外力(比如風的影響下),往往晾曬擠在一起,最壞的情況是引起衣物部分部位發臭。另一方面,需要急著要穿的衣服,想得到足夠晾曬空間,提前一些時間晾干,但在傳統的晾衣架上,也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一種無線充電的智能晾衣架,能自動調整晾衣架之間的距離,避免衣物擠壓在一起,同時設置有優先晾衣架,可以滿足急穿衣服優先曬干。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晾衣架單元、滑動桿、主控單元、能量發送單元;所述晾衣架單元連接滑動桿;所述主控單元連接能量發送單元;所述晾衣架單元放在滑動桿上,可沿滑動桿左右滑動;所述主控單元通過無線通信模塊連接晾衣架單元,能量發送單元位于晾衣架單元上方,通過無線對晾衣架單元進行能量傳輸充電。
進一步,所述晾衣架單元可設置晾衣架的個數;每個晾衣架由衣架體、測距模塊、檢測衣物模塊、通信模塊、運動模塊、旋轉模塊、掛鉤、衣架控制模塊、電源模塊A、鋰電池、充電電路、整流模塊、耦合線圈組成;所述測距模塊、檢測衣物模塊、通信模塊、運動模塊、旋轉模塊、電源模塊A分別與衣架控制模塊相連;掛鉤與旋轉模塊相連;旋轉模塊與衣架體相連;耦合線圈、整流模塊、充電電路、鋰電池、電源模塊A順次相連。
進一步,所述主控單元由電源模塊B、通信模塊、控制模塊、按鈕、指示燈、插頭、顯示屏、連接口組成;所述通信模塊、按鈕、指示燈、顯示屏分別與控制模塊相連;所述主控電源模塊分別與連接口、插頭相連;插頭與220V市電相連;主控單元的連接口與能量發送單元相連。
進一步,所述能量發送單元由PWM產生模塊、功率放大、發送線圈組成;發送線圈、功率放大、PWM產生模塊、連接口順次連接。
進一步,所述晾衣架單元的測距模塊采用超聲波測距模塊,每個晾衣架有兩個超聲波測距模塊,分別位于衣架體的左右兩側,用于檢測晾衣架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所述晾衣架單元的檢測衣物模塊采用壓力傳感器,用于檢測晾衣架是否掛有衣服。
進一步,所述晾衣架單元的旋轉模塊位于晾衣架下端,由旋轉電動機組成,可帶動晾衣架掛鉤上的衣服360度轉動。
進一步,所述晾衣架單元與主控單元的通信模塊采用無線收發模塊,所述主控單元通過通信模塊接收晾衣架的測距信息、是否掛有衣服信息,通過主控單元的控制模塊計算后,通過主控單元的通信模塊對晾衣架發送運動命令信息。
進一步,所述晾衣架單元的運動模塊由前左輪子、前右輪子、后左輪子、后右輪子、軸承、電機組成,前左輪子、前右輪子連接軸承、電機,可驅動晾衣架在電極滑動桿上左右滑動。
進一步,所述主控單元的控制模塊采用單片機微處理器;衣架控制模塊采用單片機微處理器;主控單元的通信模塊、控制模塊、電源模塊在一塊主控電路板上;衣架控制模塊和通信模塊在一塊衣架電路板上。
進一步,一種無線充電的智能晾衣架協同晾曬方法,包括:
1)使用之前,通過觸摸液晶屏,設置好電極滑動桿長度和晾衣架個數,晾衣架自動轉動的角度及時間間隔,設置優先晾衣架及個數,剩下的為普通晾衣架;
2)晾衣架單元通過檢測衣物模塊是否掛有衣物,檢查與前后晾衣架的距離,如果變動,向主控模塊提交變動信息;
3)主控模塊根據收到的信息計算出晾衣架之間的距離之間的距離,主控模塊通過通信模塊依次向各晾衣架發送距離信息,各晾衣架依次從右到左調整距離;
4)晾衣架間隔一定時間,前后騰出空間,啟動旋轉模塊,轉動設定的的角度,使晾衣架上的衣物各面都有機會朝向有風的方向。
5)設置為優先晾衣架的晾衣架,獲得最大晾曬空間;普通晾衣架平均分配優先晾衣架剩下的晾曬空間。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智能晾衣架能自動調整晾衣衣架的位置,合理分配晾曬空間;優先晾衣架能獲得最大晾曬空間并間時自動旋轉,能大限度地減少衣服晾干的時間;同時,外力影響晾曬位置、加減晾曬衣服等時,自動調整,人工干預少,對人們的晾曬衣物提供極大的便利。
附圖說明
為了更加清晰的解釋適用本發明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下面附上相應的示意圖加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提供的一種無線充電的智能晾衣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提供的晾衣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提供的主控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提供的晾衣架單元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提供的主控模塊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提供的能量發送單元的電路連接示意圖。
圖中:1、晾衣架單元;2、滑動桿;3、主控單元;4、能量發送單元;5、測距模塊;6、衣架電路板;7、通信模塊;8、衣架控制模塊;9、電源模塊A;10、衣架體;11、電機;12、檢測衣物模塊;13、前左輪子;14、前右輪子;15、后左輪子;16、后右輪子;17、軸承;18、掛鉤;19、旋轉電機;20、耦合線圈;21、鋰電池;22、按鈕;23、指示燈;24、主控電路板;25、控制模塊;26、插頭;27、電源模塊B;28、顯示屏;29、連接口;30、充電電路;31、整流模塊;32、PWM波產生模塊;33、功率放大;34、發射線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
技術實現要素: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如圖1所示,一種無線充電的智能晾衣架,該裝置由晾衣架單元1、滑動桿2、主控單元3、能量發送單元4組成。所述晾衣架單元1根據室內陽臺長度和用戶需求可設置出優先晾衣架和普通晾衣架;優先晾衣架單元1可以獲得最大的晾曬空間;晾衣架單元可以轉動,晾衣架單元1在主控單元3的控制下可以在滑動桿3上滑動,以調節晾曬空間;能量發送單元4位于晾衣架單元1上方,通過無線對晾衣架單元1進行能量傳輸充電。
如圖2、3、4、5、6所示,所述每個晾衣架由衣架體10、測距模塊5、檢測衣物模塊12、通信模塊7、運動模塊、旋轉模塊、掛鉤18、衣架控制模塊8、電源模塊A9、鋰電池21、充電電路30、整流模塊31、耦合線圈20組成;所述主控單元3由電源模塊B27、通信模塊7、控制模塊25、按鈕22、指示燈23、插頭26、顯示屏28、連接口29組成;所述能量發送單元4由PWM產生模塊32、功率放大33、發送線圈34組成。
所述主控單元3的控制模塊25采用單片機微處理器STC15F2K60S2,實現對整個系統的控制。控制模塊25通過通信模塊7接收晾衣架單元1的測距模塊5和檢測衣物模塊12傳來的數據,計算出晾衣架之間的距離,把每個衣架的距離信息,送回給晾衣架的衣架控制模塊8。
所述衣架控制模塊8采用單片機微處理器STC89C52,衣架控制模塊8實時采集測距模塊5和檢測衣物模塊12的數據,并通過通信模塊7傳送給控制模塊25,同時,接受控制模塊25傳來的調整距離信號,驅動運動模塊左右移動。
所述通信模塊7采用無線發送接收模塊,該模塊采用CC1101芯片,CC1101是1GHz的UHF收發芯片,為極低功耗的無線應用而設計,并有休眠功能,以降低功耗。它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無需申請頻點,支持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傳輸可靠,工作頻段靈活等優點。
所述測距模塊5采用超聲波模塊HC-SR04,成本低,效果好,靜態電流小于2mA,探測距離2cm-450cm,精度可達0.3cm。超聲波模塊主要測定衣架之間的距離。
所述檢測衣物模塊12采用電阻式壓力傳感器,當有衣服掛在掛鉤18上時,衣服的重力會對傳感器產生向下的壓力,傳感器的輸出的電壓會發生變化,從而檢測出是否掛有衣物。
所述運動模塊由電機11、前左輪子13、前右輪子14、后左輪子15、后右輪子16、軸承17組成,電機11連接軸承17,軸承17連接前左輪子13和前右輪子14,電機11轉動帶動軸承17轉動,軸承17轉動帶到前左輪子13和前右輪子14轉動,使衣架體10向左或向右運動。所述旋轉模塊由旋轉電機19組成,旋轉電機19轉動,帶動掛鉤18轉動。
所述電源模塊B27輸入端連接插頭26,經內部降壓電路、穩壓電路后為系統提供穩定的電壓。
所述PWM波輸出模塊32,產生激勵信號頻率,由NE555振蕩電路完成。
所述功率放大器33采用場效應管作為功放元件,當功率放大器的選頻回路的諧振頻率與激勵信號頻率相同時,功率放大器發生諧振,從而使得耦合線圈的電壓電流達到最大值,產生最大的交變磁場。
所述耦合線圈20在能量發送裝置交變磁場時將產生感應電壓,當接收耦合線圈回路的諧振與發射頻率相同時產生諧振,電壓達到最大值。
所述整流模塊31將高頻的交流電壓變成直流電壓。采用1N4148進行全波整流、在經電容濾波獲得直流電壓。
所述充電模塊30實現對鋰電池21的充電。
所述電源模塊A9由穩壓電路、電量檢測電路組成;當電量檢測模塊檢測電池電壓低時,向衣架控制模塊8發出中斷請求,衣架控制模塊8通過通信模塊7向主控模塊3發出充電請求,主控模塊3打開與晾衣架最近的能量發送單元,為請求的晾衣架充電;同時請求充電的晾衣架移動到最近的能量發送單元。
按鈕22用于啟動主控單元3,啟動后指示燈23亮,顯示屏28采用觸摸液晶屏,用于設置參數,顯示運行結果。
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一種智能晾衣架協同晾曬方法:
1)優先晾衣架自動檢測是否掛有衣物,掛有衣物的優先晾衣架獲得最大晾曬空間,并間隔一定時間,前后轉動;沒有掛有衣物的優先晾衣架自動與鄰近晾衣架靠攏,騰出晾曬空間;
2)普通晾衣架自動檢測是否掛有衣物,沒有掛有衣物的晾衣架自動與鄰近晾衣架靠攏,掛有衣物的晾衣架平均分配優先晾衣架剩下的晾曬空間;
3)當受外力的影響,比如風,晾衣架的位置變動后,晾衣架自動調整晾曬空間;當取下衣物或掛上衣物時,晾衣架自動調整晾曬空間。
以上所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