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針織機的紗線浸油裝置。
背景技術:
在紡織行業中,紗線在編制之前需要進行潤滑,若不經過潤滑,紗線在紗線過道易產生摩擦,破壞紗線的表面纖維產生大量羽毛,會影響到編織物的產品質量。
現有技術中的紗線浸油容易造成油滴濺落到地上,而且紗線上的雜質掉落油中后會粘結在后面浸油的紗線上,影響紗線最終的編制效果,而且浸油后的油不能再利用,容易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用于針織機的紗線浸油裝置的技術方案,不僅可以對紗線進行浸油操作,而且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通過液壓缸或螺桿分別對調節機構和浸油槽進行高度調整,同時浸油后的油經過濾裝置過濾后重新利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針織機的紗線浸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箱體的內部設置有調節機構、浸油機構和過濾裝置,調節機構的上方設置有液壓缸,液壓缸通過轉盤轉動連接在箱體上,液壓缸通過活塞桿連接調節機構,箱體內設置有導輪,紗線從箱體的頂面上穿入,繞過導輪和調節機構從箱體的側面穿出,浸油機構位于調節機構的下方,浸油機構包括浸油槽和底座,浸油槽通過輔助桿移動連接在底座的上方,過濾裝置位于浸油機構的右側,浸油槽通過出油管和進油管連接過濾裝置,出油管和進油管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通過液壓缸帶動活塞桿移動,使調節機構一起轉動,可以有效地將繞在調節機構上的紗線浸入浸油槽內,提高紗線的質量,當紗線不需要上油時,通過活塞桿使調節機構上的紗線離開浸油槽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轉盤連接箱體上的驅動電機,便于對液壓缸的角度進行控制,導輪可以對紗線起到引導的作用,防止紗線與箱體上的零部件接觸而造成斷線,浸油槽可以根據實際加工的需要,通過輔助桿在底座上進行升降移動,提高了浸油機構的靈活性,過濾裝置可以對浸油槽內的油進行更換,通過第一油泵,將浸油槽內的油經出油管進入過濾裝置,經過濾后再有第二油泵通過進油管將干凈的油輸入浸油槽,實現循環利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進一步,調節機構包括定位板、懸臂、轉臺和限位桿,定位板上垂直連接有支撐板,支撐板上設置有凹槽,兩個懸臂對稱轉動連接在支撐板的兩側,限位桿固定連接在兩個懸臂之間,且位于懸臂的端部,懸臂和限位桿的后側面上設置有底板,限位桿上對稱設置有紗線輪,轉臺的外側面上設置有連接軸,連接軸轉動連接在活塞桿的端部,轉臺的內側面上通過連桿機構連接支撐板和懸臂,活塞桿作用于轉臺,并通過連桿機構帶動懸臂轉動,使紗線輪隨著限位桿移動轉動,實現對紗線的浸油操作,底板有效提高了懸臂在轉動時的穩定性。
進一步,連桿機構包括主動桿,主動桿的底端垂直連接有平衡桿,平衡桿轉動連接在凹槽內,主動桿的頂端通過銜接塊轉動連接在轉臺上,主動桿通過平衡桿連接在凹槽上,便于起到支撐的作用,轉臺通過銜接塊將力傳遞至主動桿上,使連桿機構移動更穩定。
進一步,主動桿上設置有支撐塊,兩個懸臂之間設置有滾子軸承隨動器,滾子軸承隨動器與支撐塊相匹配,通過滾子軸承隨動器可以起到引導作用,使懸臂在滾子軸承隨動器的作用下跟隨支撐塊一起移動,提高了調節機構的靈活性。
進一步,底座上設置有電機,浸油槽的側面上設置有吊耳,電機通過螺桿連接吊耳,通過電機帶動螺桿旋轉,使浸油槽隨著吊耳上下移動,滿足對不同高度紗線的浸油操作。
進一步,過濾裝置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兩個過濾板,過濾板上均設置有過濾網,過濾網的孔徑大小從上往下依次遞減,過濾板可以有效地將油中的雜質進行過濾,防止雜質粘結在紗線上而影響紗線的質量。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過液壓缸帶動活塞桿移動,使調節機構一起轉動,可以有效地將繞在調節機構上的紗線浸入浸油槽內,提高紗線的質量,當紗線不需要上油時,通過活塞桿使調節機構上的紗線離開浸油槽即可,操作方便快捷;
2、轉盤連接箱體上的驅動電機,便于對液壓缸的角度進行控制,導輪可以對紗線起到引導的作用,防止紗線與箱體上的零部件接觸而造成斷線;
3、浸油槽可以根據實際加工的需要,通過輔助桿在底座上進行升降移動,提高了浸油機構的靈活性;
4、過濾裝置可以對浸油槽內的油進行更換,通過第一油泵,將浸油槽內的油經出油管進入過濾裝置,經過濾后再有第二油泵通過進油管將干凈的油輸入浸油槽,實現循環利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不僅可以對紗線進行浸油操作,而且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通過液壓缸或螺桿分別對調節機構和浸油槽進行高度調整,同時浸油后的油經過濾裝置過濾后重新利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針織機的紗線浸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2-浸油槽;3-過濾裝置;4-底座;5-調節機構;6-液壓缸;7-轉盤;8-活塞桿;9-電機;10-螺桿;11-吊耳;12-輔助桿;13-出油管;14-第一油泵;15-進油管;16-第二油泵;17-過濾板;18-紗線;19-導輪;20-定位板;21-支撐板;22-懸臂;23-限位桿;24-凹槽;25-主動桿;26-平衡桿;27-底板;28-銜接塊;29-轉臺;30-連接軸;31-支撐塊;32-滾子軸承隨動器;33-紗線輪。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針織機的紗線浸油裝置,包括箱體1,箱體1的內部設置有調節機構5、浸油機構和過濾裝置3,調節機構5的上方設置有液壓缸6,液壓缸6通過轉盤7轉動連接在箱體1上,液壓缸6通過活塞桿8連接調節機構5,調節機構5包括定位板20、懸臂22、轉臺29和限位桿23,定位板20上垂直連接有支撐板21,支撐板21上設置有凹槽24,兩個懸臂22對稱轉動連接在支撐板21的兩側,限位桿23固定連接在兩個懸臂22之間,且位于懸臂22的端部,懸臂22和限位桿23的后側面上設置有底板27,限位桿23上對稱設置有紗線輪33,轉臺29的外側面上設置有連接軸30,連接軸30轉動連接在活塞桿8的端部,轉臺29的內側面上通過連桿機構連接支撐板21和懸臂22,活塞桿8作用于轉臺29,并通過連桿機構帶動懸臂22轉動,使紗線輪33隨著限位桿23移動轉動,實現對紗線18的浸油操作,底板27有效提高了懸臂22在轉動時的穩定性。
連桿機構包括主動桿25,主動桿25的底端垂直連接有平衡桿26,平衡桿26轉動連接在凹槽24內,主動桿25的頂端通過銜接塊28轉動連接在轉臺29上,主動桿25通過平衡桿26連接在凹槽24上,便于起到支撐的作用,轉臺29通過銜接塊28將力傳遞至主動桿25上,使連桿機構移動更穩定,主動桿25上設置有支撐塊31,兩個懸臂22之間設置有滾子軸承隨動器32,滾子軸承隨動器32與支撐塊31相匹配,通過滾子軸承隨動器32可以起到引導作用,使懸臂22在滾子軸承隨動器32的作用下跟隨支撐塊31一起移動,提高了調節機構5的靈活性。
箱體1內設置有導輪19,紗線18從箱體1的頂面上穿入,繞過導輪19和調節機構5從箱體1的側面穿出,浸油機構位于調節機構5的下方,浸油機構包括浸油槽2和底座4,浸油槽2通過輔助桿12移動連接在底座4的上方,底座4上設置有電機9,浸油槽2的側面上設置有吊耳11,電機9通過螺桿10連接吊耳11,通過電機9帶動螺桿10旋轉,使浸油槽2隨著吊耳11上下移動,滿足對不同高度紗線18的浸油操作。
過濾裝置3位于浸油機構的右側,浸油槽2通過出油管13和進油管15連接過濾裝置3,出油管13和進油管15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油泵14和第二油泵16,過濾裝置3內從上往下設置有至少兩個過濾板17,過濾板17上均設置有過濾網,過濾網的孔徑大小從上往下依次遞減,過濾板17可以有效地將油中的雜質進行過濾,防止雜質粘結在紗線18上而影響紗線18的質量;通過液壓缸6帶動活塞桿8移動,使調節機構5一起轉動,可以有效地將繞在調節機構5上的紗線18浸入浸油槽2內,提高紗線18的質量,當紗線18不需要上油時,通過活塞桿8使調節機構5上的紗線18離開浸油槽2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轉盤7連接箱體1上的驅動電機9,便于對液壓缸6的角度進行控制,導輪19可以對紗線18起到引導的作用,防止紗線18與箱體1上的零部件接觸而造成斷線,浸油槽2可以根據實際加工的需要,通過輔助桿12在底座4上進行升降移動,提高了浸油機構的靈活性,過濾裝置3可以對浸油槽2內的油進行更換,通過第一油泵14,將浸油槽2內的油經出油管13進入過濾裝置3,經過濾后再有第二油泵16通過進油管15將干凈的油輸入浸油槽2,實現循環利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實用新型為基礎,為實現基本相同的技術效果,所作出地簡單變化、等同替換或者修飾等,皆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