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柔軟絲的加工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紡織技術,涉及制作生絲的工藝。
用桑蠶絲制作產品這一傳統技術,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梭織機已向無梭織機、針織機械、無紡織布等新的技術領域擴展。國際上針織機產品已占50%以上,但是由于在桑蠶絲中含有約25~28%的絲膠,其抗彎剛度太大,不能將絲條彎曲成2~3毫米的絲卷,因此直接在針織機上編織困難。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國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多年苦心研究,發現濕的桑蠶絲由于絲膠軟化,降低絲的剛度,故可用濕絲在Z201型臺車上編織,濕織法成功后,使我國真絲針織產品有了飛躍發展,但是這種工藝的繅絲機需要改裝,要增加真空給濕設備使絲條在浸漬槽中浸液,這樣就要增加改裝費用,而且濕法編織,機器維護保養困難,易銹蝕,生產環境差,勞動保護不利,濕法僅限于一、二種國產的價廉機型生產針織產品,而進口或國產先進設備均不能應用,因而只能生產出品種單一、檔次不高的產品。
為此,研究新型質針織用絲十分必要。80年代開始,日本對于新型質絲已有研究,但由于日本蠶絲業嚴重衰退,至今尚未見推廣應用。我國研究的包纏絲、復合繅絲、膨松絲、變形絲等正在實踐中,而柔軟絲主要由浙江絲綢工學院承擔研究,正準備鑒定和投產。
本發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種新型質絲,繅絲機不需改裝,生產出的真絲質地柔軟,可以應用先進針織設備生產出高檔真絲針織品。
本發明從改變生絲性質著手,確定工藝路線,在工藝過程中采用恰當的助劑,調整適當的工藝參數。其工藝流程先后順序依次為原料選剝、煮繭、繅絲、小 成筒或小 成絞、臺車或針織機編織。工藝的主要特點是煮繭工序1.煮繭時加助劑采用助劑為TW9102或460或L助劑;助劑濃度(重量含量)為0.5~1.0%;助劑浴比(體積比)為1∶30~40;配比溫度取常溫。2.煮繭機工藝參數;總閥壓力0.079MPa、滲透部壓力0.005MPa、低溫部溫度55.9℃、吐水部溫度100.7℃、蒸煮1部溫度100.9℃、蒸煮2部溫度99.9℃、調正1部溫度56.4℃、調正2部溫度49.6℃、出口部溫度38.8℃。
繅絲工序中取繅絲機為立繅絲機,繅絲 速70±2轉/分,繅絲湯溫42℃,絲鞘長度2~4cm。
本發明顯著優點和效果1.柔軟絲性質好由于在煮繭工藝中加進助劑,使生絲中每根繭絲的絲膠均勻軟化,保證生絲質地柔軟。經臺車、羅紋機、棉毛機、襪機、進口大圓機等多種設備上編織,均反映良好。比浸泡法生產的絲和濕法編織的絲身都要柔軟,表明用本發明制得的絲能廣泛適用各種針織機型。
2.生產效率高,與目前浸泡工序比較,可大大縮短生產周期,人工浸泡需16~18小時,機械浸泡也需1小時左右,而本發明僅需5~10分鐘。
3.生產工序縮短、減少投資與濕織法比較可省去繅絲機的改裝,節省真空給濕工序的設備投資、場地和人工;與干織法比較可省略浸泡工序,節省機械設備投資、場地、人工等對生產成本的降低十分可觀。
4.本發明的柔軟絲與其它新型質絲比較,制造工藝簡單,容易推廣應用。此絲不僅適用多種針織機生產,而且還可用于將要發展的高檔彈性真絲緊身衣、泳衣、連褲襪等全成型(一次成型)產品,適用于不需縫制的產品的原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
權利要求
1.新型柔軟絲的加工技術,依次工序為原料選剝、煮繭、繅絲、小 成筒或小 成絞、臺車或針織機編織,其特征體現在煮繭工序(1)煮繭時添加助劑選取助劑為TW9102或460或L助劑;助劑濃度為0.5~1.0%;助劑浴比為1∶30~40;配比溫度取常溫。(2)煮繭機工藝參數總閥壓力(MPa)為0.079;滲透部壓力(MPa)為 0.005;低溫部溫度(℃)為 55.9;吐水部溫度(℃)為 100.7;蒸煮1部溫度(℃)為 100.9;蒸煮2部溫度(℃)為 99.9;調正1部溫度(℃)為 56.4;調正2部溫度(℃)為 49.6;出口部溫度(℃)為 38.8。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新型質絲的加工工藝。其工藝流程包括原料選剝、煮繭、繅絲、小成筒或小成絞及臺車或針織機編織成產品。主要特點是在煮繭工藝中加助劑,助劑選用TW9102或460或L助劑;濃度為0.5~1.0%;浴比為1∶30~40;在常溫條件下配比;煮繭機工藝參數總閥壓力0.079MPa、滲透部壓力0.005MPa、低溫部溫度55.9℃、吐水部溫度為100.7℃、蒸煮1部溫度為100.9℃、蒸煮2部溫度為99.9℃、調正1部溫度為56.4℃、調正2部溫度為49.6℃、出口部溫度為38.8℃。本工藝設備簡單,生產效率高,制出的生絲絲質柔軟。
文檔編號D01B7/04GK1101084SQ9410078
公開日1995年4月5日 申請日期1994年2月4日 優先權日1994年2月4日
發明者徐輝, 劉禾 申請人:浙江絲綢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