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二次張拉預應力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二次張拉預應力筋結構,適用于橋梁豎向預應力,鐵路梁固定、工民建筑中、短束預應力筋。
背景技術:
目前,實際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短束預應力筋普遍存在應力損失高達20~40%,鋼材利用率低,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現有橋梁豎向預應力筋普遍采用高強精軋螺紋粗鋼筋預應力筋結構和四級粗鋼筋軋絲預應力筋結構。上述兩種預應力筋結構預應力損失(在實驗室條件,力筋長度3.28m)高達17~25%,并存在預應力鋼材強度低(750~800MPa),單價高(與鋼絞線比),性價比低。更讓人擔心的是設計時選用應力值高達90%,致使施工時預應力張拉控制難度加大,稍有偏差,極易超出材料屈服點,造成預應力鋼材失效,造成不可預知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目前中短束預應力筋結構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二次張拉高效預應力筋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由固定端墊板(1)、P錨(2)、固定端螺旋筋(7)、波紋管(5)、鋼絞線(4)和能實施二次張拉的張拉端錨具(8)、張拉端墊板(6)、張拉端螺旋筋(3)八部分組成。各部分呈柱狀排列,一端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固定端,頂端P錨(2)頂住固定端墊板(1),靠近固定端墊板(1)的周圍布置固定端螺旋筋(3);另一端是張拉端,頂端是張拉端錨具(8),錨具緊靠張拉端墊板(6),靠近張拉端墊板(6)的鋼絞線(4)周圍布置張拉端螺旋筋(7);中部是鋼絞線(4)。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預應力荷載可達20KN~4000KN,預應力損失小。材料利用率高,實現等效預應力成本相對低20~30%。安全性可靠性更好,施工難度較小。可廣泛應用于公路橋梁豎向預應力筋,鐵路梁固定,工民建筑中、短預應力束。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圖。
圖中1.固定端墊板,2.P錨,3.固定端螺旋筋,4.鋼絞線,5.波紋管,6.張拉端墊板,7.張拉端螺旋筋,8.錨具,9.混凝土,10.排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1可知,本實用新型由固定端墊板(1)、P錨(2)、固定端螺旋筋(3)、鋼絞線(4)、波紋管(5)、張拉端墊板(6)、張拉端螺旋筋(7)、張拉端錨具(8)組成。固定端墊板(1),P錨(2)和張拉端墊板(6)構成承力架構,固定端用P錨(2)固定鋼絞線(4),張拉端用能實施二次張拉的張拉端錨具(8)。P錨(2)與鋼絞線(4)擠壓連接后與固定端墊板(1),固定端螺旋筋(3)、波紋管(5)、張拉端墊板(6)、張拉端螺旋筋(7)一起預埋在混凝土中,待混凝土強度合格后,第一次張拉鋼絞線至設計荷載,錨固。第二次通過張拉端錨具(8)將預應力筋張拉至設計荷載值,錨固。彌補了第一次張拉回縮所產生的預應力損失,提高預應力筋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二次張拉預應力筋結構,由固定端墊板(1)、P錨(2)、固定端螺旋筋(3)、波紋管(5)、鋼絞線(4)和能實施二次張拉的張拉端錨具(8)、張拉端墊板(6)、張拉端螺旋筋(7)八部分組成。各部分呈柱狀排列,一端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固定端,頂端P錨頂住固定端墊板,靠近固定端墊板的鋼絞線(4)周圍布置固定端螺旋筋;另一端是張拉端,頂端是能實施二次張拉的張拉端錨具(8),錨具(8)緊靠張拉端墊板(6),靠近張拉端墊板(6)周圍布置張拉端螺旋筋(7);中部是鋼絞線(4)。其特征是采用二次張拉時能將錨具自身整體張拉錨固的錨具(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預應力筋結構,其特征是長度范圍為0.5至16米。
專利摘要一種二次張拉預應力筋結構。由固定端墊板(1),P錨(2),固定端螺旋筋(3),波紋管(5),鋼絞線(4),張拉端錨具(8),張拉端墊板(6),張拉端螺旋筋(7)組成。解決了現有預應力結構的預應力損失偏大的問題。固定端墊板(1),P錨(2)和張拉端墊板(6)構成承力架構,固定端用P錨(2)固定鋼絞線(4),張拉端用能實施二次張拉的張拉端錨具(8),第一次張拉鋼絞線(4)至設計荷載值,錨固。第二次將張拉端錨具(8)整體拉至設計荷載值,錨固。通過實施第二次張拉錨固,彌補了第一次張拉錨具回縮所產生的預應力損失,提高預應力筋效率。主要是用于公路、鐵路橋梁、工民建筑等有中、短束預應力筋的混凝土構件中。
文檔編號E04C5/00GK2677485SQ20042003523
公開日2005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4日
發明者邵旭東, 萬國強 申請人:邵旭東, 萬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