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臨時支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各種鋼結構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 別是在大跨度結構工程中應用更是相當普遍。這些大跨度鋼結構主要用于工業建筑和公共 建筑,如大會堂,影劇院,音樂廳,體育館,工廠生產車間等。大跨度剛結構的發展應用除需 材料科學和設計理論的支撐外,現代施工吊裝技術對其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在鋼結 構的吊裝施工中,臨時支撐系統是一個關系到吊裝是否成功,影響到吊裝施工成本的非常 重要的因素。所以如何合理地設置臨時支撐,以確保安全,降低成本,就成了鋼結構吊裝施 工中的一個很有意義的技術研究課題。在大跨度鋼結構吊裝施工中,根據不同的結構形式,場地條件,機具設備等客觀條 件可以采用不同的吊裝方案。現在常用的主要有胎架整體滑移施工技術;地面拼裝,整體 吊裝技術;支撐結構上的高空原位拼裝技術,高空散件拼裝,桅桿吊升法等。在大跨度鋼結 構分段吊裝施工中,臨時支撐系統是先搭設腳手架,然后在腳手架上搭設胎架。吊裝時分段 把結構吊至胎架上并進行高空原位拼裝,拼裝多采用焊接或高強螺栓連接,最后拆去臨時 支撐(腳手架和胎架)。胎架是臨時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組對、拼裝和支撐上部結構, 由支座,支撐系統和頂部操作平臺組成。施工中使用較為廣泛的是扣件式鋼管胎架和鋼格 構式胎架8,如圖1所示。上述結構的臨時支撐裝置搭設時耗廢材料大,造價高;臨時支撐計算的理論研究 也不夠,憑經驗搭設的較多,不僅材料浪費多,而且結構復雜;另外,鋼結構臨時支撐裝置對 施工過程的控制、施工方案的選擇和工程造價的確定等有較大限制作用,而且每個具體工 程必須根據自身的特性制定單獨的施工方案,即采用臨時支撐的方案通用性不強,即使相 似的結構形式也會由于施工條件的不同,需要單獨設計吊裝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簡便、通用性較強、而且節約 施工成本的臨時支撐裝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 所述上支撐桿的頂端為固定支撐桁架的支撐端,下支撐桿的底端為與地面連接的鉸接端, 在所述上支撐桿的底端與下支撐桿的上端之間設有調節兩桿高度的調節機構。進一步,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螺紋套管,所 述螺紋套管的兩端設置旋向相反的內螺 紋,所述上支撐桿的底部旋合在螺紋套管的一端,下支撐桿的頂部旋合在螺紋套管的另一 端;進一步,所述螺紋套管的外圓上固定設有驅動螺紋套管轉動的驅動柄。[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組成的支架對鋼結 構吊裝施工中的桁架進行拉或支持,并采用設置在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之間的調節機構調 節兩支撐桿之間的高度,以適應不同高度桁架的固定。該裝置具有結構簡便、通用性較強、 同時節約施工成本的優點。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臨時支撐裝置使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包 括上支撐桿1和下支撐桿2,上支撐桿1的頂端為固定支撐桁架的支撐端,下支撐桿2的底 端為與地面連接的鉸接端,在上支撐桿1的底端與下支撐桿2的上端之間設有調節兩桿高 度的調節機構3。圖3為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調節機構3包括螺紋套管4,螺紋套管4 的兩端設置旋向相反的內螺紋,上支撐桿1的底部旋合在螺紋套管4的一端,下支撐桿2的 頂部旋合在螺紋套管4的另一端。本實施例的調節機構3設置在離下支撐桿2底部1400mm 左右,以方便操作人員調節螺紋套管4。當然,本實施例的調節機構并不局限于上述結構,也 可采用齒輪驅動齒條達到上下兩桿高度的調節,還可采用在上支撐桿1和下支撐桿2之間 設置液壓缸或千斤頂,同時可實現上下兩桿高度的調節。螺紋套管4的外圓上固定設有驅動螺紋套管4轉動的驅動柄5,通過旋轉驅動柄 5,帶動螺紋套管4轉動,上支撐桿1和下支撐桿2隨著螺紋套管4的轉動同時拉近或伸長, 達到調節上下兩桿的距離。圖4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使用該裝置時,以一品簡單的桁 架結構為例(如圖2所示),采用分段吊裝法,先吊裝鋼柱6和吊裝懸挑7 ;再將下支撐桿 2的底部用球形鉸與地面固定設置的支座連接,上支撐桿1的頂部固定支撐在桁架的底部, 通過旋轉驅動柄5調節上下兩桿的高度,以維持上部鋼結構的平衡,實現對上部鋼結構的 穩定;然后吊裝中間跨并將中間跨和懸挑7焊接;最后拆除該臨時支撐裝置。本實用新型的臨時支撐裝置適合中小型大跨度鋼結構的吊裝,具有簡單易行、易 拆除、可以重復利用、節約材料、節約造價等優點。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 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 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一種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撐桿(1)和下支撐桿(2),所述上支撐桿(1)的頂端為固定支撐桁架的支撐端,下支撐桿(2)的底端為與地面連接的鉸接端,在所述上支撐桿(1)的底端與下支撐桿(2)的上端之間設有調節兩桿高度的調節機構(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機 構(3)包括螺紋套管(4),所述螺紋套管(4)的兩端設置旋向相反的內螺紋,所述上支撐桿 (1)的底部旋合在螺紋套管(4)的一端,下支撐桿(2)的頂部旋合在螺紋套管(4)的另一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套 管(4)的外圓上固定設有驅動螺紋套管(4)轉動的驅動柄(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結構吊裝施工的臨時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所述上支撐桿的頂端為固定支撐桁架的支撐端,下支撐桿的底端為與地面連接的鉸接端,在所述上支撐桿的底端與下支撐桿的上端之間設有調節兩桿高度的調節機構。本實用新型采用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組成的支架對鋼結構吊裝施工中的桁架進行拉或支持,并采用設置在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之間的調節機構調節兩支撐桿之間的高度,以適應不同高度桁架的固定。該裝置具有結構簡便、通用性較強、同時節約施工成本的優點。
文檔編號E04G25/06GK201567803SQ20092020759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9日
發明者何曉婷, 劉長江, 孫俊貽, 宋維舉, 鄭周練, 龍俊, 龔文川 申請人: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