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及其施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房屋結構體系,尤其涉及一種采用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另外還提供該體系的施工工藝。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房屋建造中的主體結構一般是由柱、梁、板組成的結構體系,在該結構體系上添加墻體等結構即可完成整個樓的建造。由上述三者構成的框架結構形式主要有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裝配式框架結構,其中裝配式框架結構多為鋼結構。因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構件接頭多結構復雜,且用鋼量也很大,整體性差。現澆框架結構整體性好,但是,模板及支撐桿件的搭設與拆除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工、材料,而且還極其耗時。現有技術中為了將現澆和預制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出現了很多預制整澆的技術方案。而將鋼梁和預應力預制梁、現澆板相結合的預制整澆技術比較少。這是由于預制梁本身重量比較大,運輸不方便,并且在施工現場安裝預制梁又比較復雜。為了克服上述缺點,現有技術中出現了一些對梁體進行改造的技術方案。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0910060707. 0號發明專利申請文件,
公開日為2009年7月22日,公開了一種預制空心疊合梁及梁與預制板的現澆施工方法。所述梁體( 的截面中心設置有通孔(1),所述梁體( 的上部設置有與梁體O)內部架立筋(7)連接的豎向纖維G)。A.在梁體O)的上平面兩側相對擱置預制板(3),在預制板C3)與豎向纖維(4)之間預留澆注縫;B.向梁體(4)上的預制板C3)對接處澆注混凝土,直至埋沒豎向纖維G),或在梁體( 及預制板(3)的上方整體澆注混凝土,震搗,抹平,養護凝固后,即成現澆梁板。減輕了梁體⑵的自重,豎向纖維生成疊加效應,適于框架結構的房屋建筑,也適于高層建筑。上述方案通過設置空心梁體,來降低預制梁的重量。但這種空心的預制梁制作工藝復雜、造價高、無可靠的梁與柱,梁與梁的聯結節點,框架整體性差,抗震性能差。又如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0年2月M日授權公開的、專利號為2009201573 . 3 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梁,屬于建筑結構工程技術領域。該預應力組合梁為鋼梁(1)兩端做橫向加勁板(3),在橫向加勁板下部布置若干根直線鋼索 G),然后張拉預應力鋼索G),最后澆注混凝土板O),混凝土板( 通過栓釘(5)與鋼梁 (1)相連。該新型組合梁與鋼梁及普通組合梁相比,雖跨中撓度及鋼梁截面應力都大幅度下降,并且施工簡便,經濟效益顯著。但其鋼絞線僅在組合梁內部張拉,沒有與房屋體系中的其他構件(如樓板、柱等)發生聯系,一體性以及整體一致性較差。作為與其它構件一同使用的房屋框架體系中的一部分而言,其與其它構件的結合性也不盡理想。現有的大跨度主梁主要有兩種鋼筋混凝土后張法預應力梁和H鋼梁。混凝土的后張法預應力梁施工工藝復雜,梁截面大,自重大,在地震區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采用全現澆工藝施工工期長。鋼梁的缺點是梁高較高,造價較高,鋼梁的端部下翼緣板側向穩定性較差。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及其施工工藝。本發明提供的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采用的主要技術方案為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包括現澆鋼骨砼柱、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以及現澆樓板,所述鋼梁為H鋼梁,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所述梁體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所述梁體的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型鋼,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分為主梁和次梁,所述主梁用于連接與所述鋼梁相垂直方向上的兩個相鄰的鋼骨砼柱,所述次梁的端部與所述鋼梁連接,所述次梁為多個并依次排列,位于排頭和排尾的所述次梁或位于第二排頭和第二排尾的所述次梁、其端部與所述鋼梁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轉向塊,其余的所述次梁、其端部與所述鋼梁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加勁肋,所述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中的鋼絞線設于所述轉向塊和加勁肋的下端并采用后張法工藝張拉固定于兩端的所述鋼骨砼柱上,使張拉后的所述鋼絞線形成由所述轉向塊的端部向上彎折的結構。本發明提供的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還采用如下附屬技術方案所述鋼梁上設有與所述疊合梁的端部連接的連接鋼板;在所述鋼梁的至少一端與現澆鋼骨砼柱連接節點的上部設有套管,所述H鋼梁中的鋼絞線穿設于所述套管中;所述鋼梁的腹板兩側和下翼緣板上均焊接有鋼板,所述腹板兩側的所述鋼板位于所述腹板的兩端,所述鋼板與所述腹板之間形成有容置所述鋼絞線的凹槽;所述凹槽中填充有防火砂漿,所述套管中灌有水泥漿;所述上翼緣板埋入所述樓板中,所述上翼緣板的兩側焊有角鋼剪力鍵;所述樓板為現澆密肋樓板或現澆平板;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包括預制部件和現澆部件,所述預制部件為預制梁,所述預制梁包括梁體和所述預應力鋼絞線,所述梁體設置有箍筋,所述箍筋部分伸出所述梁體的上表面,所述梁體的至少一個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所述型鋼,所述型鋼部分埋置于所述梁體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體的端部,所述梁體的至少一個側壁上沿縱向設置有多個支模孔;所述鋼骨砼柱中的鋼骨采用螺旋焊接鋼管或H鋼。本發明提供的制備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施工工藝采用的主要方案為A、立鋼骨砼柱中的鋼管,鋼管與鋼梁和主梁中的預制梁相連接的節點處設置有連接件;B、在橫向的所述鋼管與鋼管之間安裝鋼梁,在縱向的所述鋼管與鋼管之間安裝所述主梁中的預制梁,同時可以在所述鋼梁腹板兩側的凹槽中鋪設鋼絞線;C、在每層的所述鋼管和鋼管之間的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跨度中安裝臨時穩定支撐結構;
D、在安裝好的樓層的鋼管中澆筑砼;E、待步驟D中澆注的砼達到強度要求后,在安裝好的樓層中的所述鋼梁與鋼梁之間安裝所述次梁中的預制梁;F、自下而上澆筑每層中的鋼骨砼柱、樓板、主梁和次梁中的現澆部件首先對鋼梁以下部分的鋼骨砼柱進行扎筋支模,澆筑砼;然后對樓板、主梁和次梁中的現澆部件、鋼梁與鋼骨砼柱的連接節點、鋼梁與次梁中的預制梁連接節點進行支模扎筋,整體澆筑砼,完成當前層的整體建造;G、拆模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模板和臨時穩定支撐結構;H、至少一端張拉鋼梁中的鋼絞線,并用錨具錨固,在鋼梁腹板兩側的凹槽中填充防火砂漿,在套管b中灌注水泥漿。采用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的有益效果為(1)本發明采用帶有體外預應力的H鋼梁,由于H鋼梁只承擔施工階段的樓面自重,而使用階段的樓面荷載主要由高強度的預應力鋼絞線承擔,使鋼梁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基礎上用鋼量大幅降低,降低造價。(2)由于采用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 可有效控制梁的撓度,從而降低梁的高度。(3)本發明采用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與先張法預應力預制混凝土梁相結合的結構體系用于大空間建筑,可加大開面間,從而減少次梁的根數,增加鋼梁和預應力混凝土梁的高強鋼筋置換率,充分發揮大截面柱的承載能力,使建筑空間增大,造價更低。(4)本發明預制梁采用預應力鋼絞線作為主筋的預應力疊合梁,采用預應力鋼絞線能夠保證具有同樣強度的情況下,減少主筋的用鋼量和降低梁體的高度, 預制梁用先張法預應力技術在工廠制造,可以在工廠大批量生產,加快施工進度,降低造價。(5)本發明將預制梁與鋼骨砼柱、鋼梁、樓板整體現澆能夠增強三者的連接強度,整體性好自重輕,抗震性能大大改善。(6)本發明在預制梁體的兩側壁上設置了支模孔,而支模孔可將梁作為施工階段的承重構件承受砼自重和施工荷載,省去了落地承重架。節省施工材料,施工速度快。(7)在施工階段,自重荷載由鋼梁自承重,大空間、高大結構中無需施工臨時支柱,施工更為方便,速度快。(8)鋼骨砼柱中的鋼管在安裝梁前澆筑有砼,鋼管在施工階段只承受與鋼骨砼柱相連的梁的自重,使得鋼骨砼柱中的鋼骨用鋼量得以大幅減少,降低柱造價。(9)鋼梁中的鋼絞線設于所述凹槽中,并在凹槽中填充有防火砂漿,顯著提高鋼梁整體的防火性能。(10)鋼梁與次梁間的現澆砼形成的鋼梁加勁肋和轉向塊一舉兩得,有效提高鋼梁的受力性能。按照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制備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的工藝帶來的有益效果(1)鋼骨砼柱設置的連接件可以使鋼管與鋼梁以及預制梁支架安裝方便,實現多層的立體快速施工。施工速度快,節省人工。(2)由于采用了有支模孔和連接型鋼的預制梁,預制梁的吊裝更加方便,省去了樓板模板前地支撐架,使上層結構的施工載荷不會傳遞到下層,下層模板可提前拆除,此種支模法節省材料,施工方便,同時節省人工。(3)密肋樓板采用波形壓型鋼板,施工無需木模,節省木材的消耗,保護森林資源。(4)鋼骨砼柱中的鋼管在安裝次梁之前,在鋼管中澆筑砼,在樓板澆搗前澆筑完成梁下鋼骨砼柱,鋼管在施工階段只承受與柱相連的梁的自重,所以鋼骨砼柱中的鋼管用鋼量得以大幅減少,降低柱造價。
圖1為本發明房屋結構體系的整體結構圖;圖2為本發明H鋼梁的整體結構圖;圖3為本發明主梁和次梁的整體結構圖;圖4為本發明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與樓板結合的剖視圖;圖4-1是本發明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與樓板另一種結合結構的剖視圖;圖5為本發明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與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以及轉向塊的剖視圖;圖6至圖11為本發明施工工藝的步驟流程示意圖;圖12為本發明桁架支模法的施工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述如圖1至圖5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包括現澆鋼骨砼柱3、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2、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以及現澆樓板1,所述鋼梁2為H鋼梁,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所述梁體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4,所述梁體的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型鋼5,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分為主梁6和次梁7,所述主梁6用于連接與所述鋼梁 2相垂直方向上的兩個相鄰的鋼骨砼柱3,作為整個房屋結構體系中的框架梁。所述次梁7 的端部與所述鋼梁2連接,所述次梁7為多個并依次排列,位于排頭和排尾的所述次梁7、其端部與所述鋼梁2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轉向塊a。或者,位于第二排頭和第二排尾的次梁7、其端部與鋼梁2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轉向塊a。其余的次梁7,其端部與所述鋼梁2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加勁肋C。所述的次梁成排排列是以一個跨度為單位,一個跨度是指兩個柱之間所橫跨的距離,連接兩個柱的主梁為鋼梁2,多個依次排列的次梁7,其端部分別與鋼梁2連接。而位于排頭和排尾的次梁7,即是指位于一個跨度之間的,成排排列的次梁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 如圖1所示,即一排次梁中的排頭第一個和排尾最后一個,這兩個次梁與鋼梁的連接空隙現澆柱形成轉向塊a。而第二排頭和第二排尾則是成排排列的第二個次梁和倒數第二個次
M
TTC。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次梁以外,其余的次梁7就是指除排頭與排尾的次梁或第二排頭和第二排尾的次梁以外的其他次梁7。這些次梁7的端部與鋼梁之間的鏈接空隙現澆形成的是加勁肋C。所述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2中的鋼絞線4設于所述轉向塊a和加勁肋c的下端并采用后張法工藝張拉固定于兩端的所述鋼骨砼柱3上,使張拉后的所述鋼絞線形成由所述轉向塊a的端部向上彎折的結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2為H鋼梁,包括上翼緣板 22、下翼緣板M和連接所述上翼緣板22與下翼緣板M的腹板,在下翼緣板M上焊接有2 塊鋼板,這2塊鋼板分別位于腹板的左右兩側,并位于鋼梁2的中段。在鋼梁2兩端的腹板上斜向焊接有L形鋼板,下翼緣板M上的鋼板和端部腹板上的鋼板與腹板之間共同形成凹槽25。鋼絞線4容置于該凹槽25中,凹槽25中填充有防火砂漿,以提高鋼梁2整體防火性能。所述下翼緣板M上2塊鋼板的端部為鋼絞線的彎折處,此處與排頭和排尾的次梁7 端部連接的空隙處澆注形成轉向塊a,處理排頭次梁和排尾次梁的其余次梁,其端部與鋼梁連接的空隙處澆注形成加勁肋c,相比轉向塊a而言,轉向塊a與加勁肋c內部的配筋不同。 并且,如圖1所示,鋼絞線4中間一段位于腹板的下部,兩邊的兩段張拉固定于鋼骨砼柱3 上向上彎折,形成一個如圖1所示的近似于U形或水渠形的結構,而兩端向上彎折的鋼絞線 4即處于腹板兩端的鋼板與腹板之間形成的凹槽25中。如圖5所示,在腹板的兩側和上翼緣板22之間焊接有連接鋼板21,用于實現上述的鋼梁2與次梁7端部的連接,在次梁7的端部埋有型鋼5,型鋼5與連接鋼板21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型鋼5與連接鋼板21連接固定后,鋼梁2與次梁7的端部之間連接的空隙處,澆筑砼形成加勁肋c。本實施例中型鋼5采用槽鋼。如圖4,鋼梁2的上翼緣板22埋入樓板1中,并在上翼緣板22的兩側焊有角鋼剪力鍵23,以滿足抗剪需要。除此以外,如圖4-1所示,鋼梁2的上翼緣板22可以不埋入樓板 1中,而是緊貼在樓板的底部,而在上翼緣板22上設剪力釘,以滿足抗剪需要。本實施例中的樓板1為現澆密肋平板。也可為現澆平板。如圖1所示,在鋼梁2與鋼骨砼柱3的連接節點的上部設有套管b,鋼梁2中的鋼絞線4,其兩端穿設于套管b中。該套管b主要用于在現澆時,將套管b直接澆注固定在鋼骨砼柱3與鋼梁2的連接節點上部,鋼絞線4穿設于套管b中,便于澆注砼后張拉鋼絞線4。 因本發明為后張法預應力的鋼梁2,在澆注砼之后再張拉,因此套管b可以起到使鋼絞線不與砼粘結,便于砼達到強度,張拉鋼絞線時能自由伸縮。本實施例中,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包括預制部件和現澆部件。預制部件為預制梁, 所述預制梁包括梁體,上述疊合梁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就埋設于所述預制梁的梁體中。所述梁體設置有箍筋9,所述箍筋9與所述鋼絞線4相連接,且所述箍筋9的部分伸出所述梁體的上表面。現澆部分是疊合梁的上部主筋與箍筋9綁扎后與樓板1混凝土同時澆筑而形成的。所述梁體的至少一個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型鋼5,所述型鋼5 的部分埋置于所述梁體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體的端部,本實施例中型鋼5采用槽鋼。參見圖1至圖5,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在梁體的兩側壁上設置了支模孔8,所述支模孔8用于安裝模板支撐架,樓板與疊合梁整澆過程中,樓板模板均可以通過支模孔8進行安裝,使得模板無需設置落地承重架,該結構也能夠實現多層結構立體交叉施工的目的。因此,該支模孔8可將疊合梁作為施工階段的承重構件承受砼自重。無需設置密集的落地腳手架等承重架,利于房屋多個工序的同步進行,提高了房屋的建造速度。所述支模孔進一步的提高了疊合梁在房屋建造過程中對于速度的提高,同時降低了模板造價,加快施工進度。參見圖1至圖5,在本發明給出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梁體上的所有支模孔8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支模孔8為通孔,將所有支模孔8設置在同一水平線上,能夠保證安裝在支模孔8處的模板處于同一平面,從而保證整個樓板的平整度。所述支模孔8為通孔,模板的支撐件可以直接穿過。當然該支模孔8也可以設置成盲孔,并且在梁體的兩側分別設置,該盲孔也可以用于安裝模板。但設置通孔是最優的方案,加工方便,使用也更加簡單。本實施例除提供上述房屋結構體系之外,還提供制備該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工藝,如圖6至圖11所示的流程結構圖,包括如下步驟A、立鋼骨砼柱3中的鋼管31,鋼管31與鋼梁2和主梁中的預制梁相連接的節點處設置有連接件32,該連接件32用于鋼管31與鋼梁2/以及鋼管31與預制梁之間的連接。B、在橫向的所述鋼管31與鋼管31之間安裝鋼梁2,將所述鋼梁2的端部與所述鋼管31上的連接件連接在一起;在縱向的所述鋼管31與鋼管31之間安裝所述主梁6中的預制梁,將預制梁端部的型鋼5與鋼管31上的連接件32連接在一起,同時可以在所述鋼梁2 腹板兩側的凹槽25中鋪設鋼絞線4 ;在安裝完兩個方向梁柱的同時,C、在每層的所述鋼管 31和鋼管31之間的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跨度中安裝臨時穩定支撐結構101 ;D、在安裝好的樓層的鋼管31中澆筑砼;E、待步驟D中澆注的砼達到強度要求后,在安裝好的樓層中的所述鋼梁2與鋼梁 2之間安裝所述次梁7中的預制梁;F、自下而上澆筑每層中的鋼骨砼柱3、樓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現澆部件首先對鋼梁2以下部分的鋼骨砼柱3進行扎筋支模,澆筑砼;然后對樓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現澆部件,鋼梁2與鋼骨砼柱3的連接節點,鋼梁2與次梁中的預制梁連接節點進行支模扎筋,整體澆筑砼,完成當前層的整體建造。此外每層均按照該工藝建造,逐層進行。G、拆模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模板和臨時穩定支撐結構101 ;H、至少一端張拉鋼梁2中的鋼絞線4,并用錨具錨固,在鋼梁2腹板兩側的凹槽25 中填充防火砂漿,在套管b中灌注水泥漿。上述的施工工藝中,所說的橫向與縱向是相對的概念。即橫向與縱向是兩個方向, 相互交錯。橫向與縱向相互垂直。在現場施工時,步驟a步驟b可以從下而上流水施工,也可以水平多層流水施工。 在完成下一層的鋼管31和鋼梁2、主梁6的安裝后即可進行上一層的安裝,也可在還沒有全部完成一層鋼管31與鋼梁2和主梁6的安裝時進行上一層的鋼管31與鋼梁2的安裝。待所有樓層均安裝好之后,再對鋼管31進行澆砼,待砼達到強度要求后再安裝鋼梁2與鋼梁2 之間的預制梁。安裝好之后,自下而上的逐層澆筑每層中的構件。具體的是首先對柱3進行澆筑,在澆筑柱時首先澆筑鋼梁2以下部位的柱3,扎筋支模,澆筑砼,該部分的柱3澆筑完成后,再對樓板1,鋼梁2與柱的連接節點以及鋼梁2與疊合梁中的預制梁的連接節點進行支模扎筋澆筑,整體澆筑成形,在這個過程中,鋼梁2與預制梁端部連接處的空隙澆筑形成轉向塊a和加勁肋C。待砼達到強度要求后,拆除模板和臨時支撐結構101,然后張拉鋼梁2中的鋼絞線4,由于在上述的澆筑過程中,套管b埋入砼中,使得穿設于套管b中的鋼絞線4不會與砼粘結,使鋼絞線4張拉能夠在套管b中自由的移動。鋼絞線4張拉固定好之后,在套管b中灌注與砼同強度的水泥漿。本實施例中的所述樓板1為現澆密肋樓板,所述密肋樓板的施工模板采用波形壓型鋼板,無需使用木模,不僅節約木料,保護森林資源,而且制備的樓板為密肋樓板,自重輕,鋼筋用量減少。在步驟F中,通過主梁6和次梁7中預制梁本體上的支模孔8用桁架支模法安裝樓板模板,扎筋澆砼,鋪設樓板鋼筋網,對主梁6與柱之間的連接縫隙、次梁7與鋼梁2之間的連接縫隙以及樓板整體澆筑,完成一層的建造。在另一種支模工藝中,如圖12所示,在步驟F中,主梁6和次梁7中預制梁本體上的支模孔中橫穿鋼管102,并沿縱向在橫穿鋼管102上設置連接鋼管103,支模桁架104擱置于連接鋼管103上,再在支模桁架104上鋪設木檔子106,然后再鋪設樓板模板105,在模板105的兩端設置橡膠堵頭107,防止澆筑時漏漿。橡膠堵頭107與橫穿鋼管102之間設置支撐管108,用于支撐橡膠堵頭107。在本發明中,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分為主梁6和次梁7。本發明所謂的鋼絞線4是采用多股鋼絲編織而成的,該種鋼絞線4強度高,在采用先張法拉伸后,能夠產生較高的預應力,將該類鋼絞線埋設于疊合梁中作為主筋,可大幅降低梁的用鋼量。本發明所稱的疊合梁是指預制梁梁體設置有箍筋9,箍筋9的部分伸出梁體的上表面,留置在梁體上表面的箍筋9用于樓板1的建造,從而使梁體與樓板1構成一體結構。 該種形式的梁體被稱為預制疊合梁,預制疊合梁分為主梁6和次梁7,主梁6是連接于鋼骨砼柱3中的鋼管31之間的梁,作為整個房屋結構體系中的框架梁。次梁7是連接于鋼梁2 與鋼梁2之間的梁。主梁6和次梁7在局部結構上會略有不同,但其主要的構成卻是相同的。對于主梁6和次梁7的命名主要是以疊合梁在安裝時所處的位置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現澆鋼骨砼柱(3)、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O)、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以及現澆樓板(1),所述鋼梁(2)為H鋼梁,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包括梁體和埋設于所述梁體中作為主筋的預應力鋼絞線G),所述梁體的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型鋼(5),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分為主梁(6)和次梁(7),所述主梁(6)用于連接與所述鋼梁(2)相垂直方向上的兩個相鄰的鋼骨砼柱(3),所述次梁(7)的端部與所述鋼梁( 連接;所述次梁(7)為多個并依次排列,位于排頭和排尾的所述次梁(7)或位于第二排頭和第二排尾的所述次梁(7)、其端部與所述鋼梁( 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轉向塊(a),其余的所述次梁(7)、其端部與所述鋼梁( 連接的空隙處現澆形成有加勁肋(c),所述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O)中的鋼絞線(4)設于所述轉向塊(a)和加勁肋(c)的下端并采用后張法工藝張拉固定于兩端的所述鋼骨砼柱(3)上,使張拉后的所述鋼絞線形成由所述轉向塊(a)的端部向上彎折的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梁(2)上設有與所述疊合梁的端部連接的連接鋼板0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鋼梁O)的至少一端與現澆鋼骨砼柱(3)連接節點的上部設有套管(b),所述H鋼梁(2)中的鋼絞線(4)穿設于所述套管(b)中。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梁O)的腹板兩側和下翼緣板04)上均焊接有鋼板,所述腹板兩側的所述鋼板位于所述腹板的兩端,所述鋼板與所述腹板之間形成有容置所述鋼絞線的凹槽0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05)中填充有防火砂漿,所述套管中灌有水泥漿。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緣板02)埋入所述樓板(1)中,所述上翼緣板02)的兩側焊有角鋼剪力鍵03)。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樓板(1)為現澆密肋樓板或現澆平板。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包括預制部件和現澆部件,所述預制部件為預制梁,所述預制梁包括梁體和所述預應力鋼絞線 G),所述梁體設置有箍筋(9),所述箍筋(9)部分伸出所述梁體的上表面,所述梁體的至少一個端部設置有適于與外部結構相連接的所述型鋼(5),所述型鋼(5)部分埋置于所述梁體內、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體的端部,所述梁體的至少一個側壁上沿縱向設置有多個支模孔⑶。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骨砼柱(3)中的鋼骨 (31)采用螺旋焊接鋼管或H鋼。
10.一種制備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A、立鋼骨砼柱(3)中的鋼管(31),鋼管(31)與鋼梁(2)和主梁中的預制梁相連接的節點處設置有連接件(32);B、在橫向的所述鋼管(31)與鋼管(31)之間安裝鋼梁0),在縱向的所述鋼管(31)與鋼管(31)之間安裝所述主梁(6)中的預制梁,同時可以在所述鋼梁(2)腹板兩側的凹槽 (25)中鋪設鋼絞線⑷;C、在每層的所述鋼管(31)和鋼管(31)之間的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跨度中安裝臨時穩定支撐結構(101);D、在安裝好的樓層的鋼管(31)中澆筑砼;E、待步驟D中澆注的砼達到強度要求后,在安裝好的樓層中的所述鋼梁(2)與鋼梁(2) 之間安裝所述次梁(7)中的預制梁;F、自下而上澆筑每層中的鋼骨砼柱C3)、樓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現澆部件 首先對鋼梁⑵以下部分的鋼骨砼柱(3)進行扎筋支模,澆筑砼;然后對樓板(1)、主梁(6) 和次梁(7)中的現澆部件、鋼梁(2)與鋼骨砼柱(3)的連接節點、鋼梁(2)與次梁(7)中的預制梁連接節點進行支模扎筋,整體澆筑砼,完成當前層的整體建造;G、拆模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模板和臨時穩定支撐結構(101);H、至少一端張拉鋼梁2中的鋼絞線0),并用錨具錨固,在鋼梁(2)腹板兩側的凹槽 (25)中填充防火砂漿,在套管(b)中灌注水泥漿。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樓板(1)為現澆密肋樓板,所述密肋樓板的施工模板采用波形壓型鋼板。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在步驟F中,通過主梁(6)和次梁 (7)上的支模孔(8)用桁架支模法安裝樓板模板,扎筋澆砼,鋪設樓板鋼筋網,對主梁(6)與柱之間的連接縫隙、次梁(7)與鋼梁( 之間的連接縫隙以及樓板整體澆筑,完成一層的建造。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在步驟F中,主梁(6)和次梁(7)的支模孔(8)中橫穿鋼管(102),并沿縱向在橫穿鋼管(102)上設置連接鋼管(103),支模桁架(104)擱置于連接鋼管(10 上,再在支模桁架(104)上鋪設樓板模板(10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和先張法預應力疊合梁結合的房屋結構體系及其施工工藝。本發明采用后張法體外預應力鋼梁與先張法預應力預制疊合梁相結合的結構體系用于大空間建筑,可以提高鋼梁和預應力疊合梁的高強鋼筋置換率,充分發揮大截面柱的承載能力,使建筑空間增大,造價更低。鋼骨砼柱設置的連接件可以使鋼管與鋼梁以及預制梁支架方便,同時能實現多層的立體快速施工,安裝。施工速度快,節省人工。由于采用了有支模孔和連接型鋼的預制梁,預制梁的吊裝更加方便,省去了樓板模板支撐架,使得施工速度加快。節省人工。
文檔編號E04G21/00GK102418387SQ20101029769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8日
發明者楊峰 申請人:華匯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楊峰